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在軍中各負責什麼?

浮沉於史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應該知道,當年劉備稱漢中王之後,封諸葛亮為丞相,同時還封了前後左右四位將軍,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以及後將軍黃忠。

而劉備當年則被漢獻帝封為左將軍,這四方將軍乃是從戰國時期就開始設置的官職,到了秦漢時期,這四方將軍會根據朝廷的局勢而定,一般都會作為將領的出征番號,而戰爭結束往往又會被收回。

將軍這個稱號在漢代有著極其嚴格的把控,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被稱為將軍的,只是後來到了三國時期,由於連年的戰爭,“將軍”這個稱號也就越來越不值錢了,相繼又出現了四徵(東南西北)將軍、四鎮(東西南北)將軍,四安以及四平將軍。

甚至還根據統治者的喜好封了許多雜號將軍,像安漢將軍、虎威將軍、翊軍將軍等等。

但不論怎樣變化,上述的這些將軍都排在四方將軍之後,而四方將軍之上的則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

為了更好的分析四方將軍,我們不妨把其他的將軍逐一介紹一下。

大將軍

大將軍一職是由秦代之前的上將軍演變而來的,是三軍的最高統帥。而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本來是設三公之一的太尉來掌握軍權。

但從漢武帝之後,為了控制外朝三公的勢力,又增設了內朝,而大將軍一職就是內朝的領袖。

之後三公漸漸被架空,大將軍則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百官之首,像著名的衛青、霍光都曾擔任過大將軍,文武百官一切受他節制。


驃騎將軍

驃騎將軍最開始是一代戰神霍去病的專有官職,在諸多將軍中排名第二,地位和三公等同,級別略微比大將軍低一點。

不過,無論是大將軍還是驃騎將軍,他們拿的俸祿是完全一樣。他和大將軍的關係很微妙,如果是有一個強勢的君王,那麼他們幾乎可以並駕齊驅,如果大將軍擔任了輔政大臣,則驃騎將軍就明顯比大將軍矮半頭了。

車騎將軍

車騎將軍顧名思義就是負責整個部隊的戰車軍團和騎兵部隊的指揮,在西漢的時候,這個官職往往會授予即將出徵的將領,待到戰爭結束,皇帝也就把它再給收回來,直到東漢才成為了常設的官職,地位大概比三公要低,比九卿略高。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有竇憲和鄧騭,不過他們後來都憑藉外戚的身份當上了大將軍。


衛將軍

衛將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北京衛戍區司令,負責首都的守衛與治安,衛將軍是漢朝拱衛京師部隊的最高長官,下轄漢軍最精銳的部隊南軍和北軍。

當年漢文帝以藩王入繼大統,他入長安的第一件事就是派親信宋昌擔任此職,這也是他能和功臣叫板的資本。

不過這個職位太過於重要,基本上皇帝的身家性命都交給了他,因此後來不常設置此職位,分別由衛尉和中尉掌管南軍和北軍,做到了很好的分權。

前將軍

四方將軍中以前將軍為首,位次僅次於衛將軍。因戰爭的需要而設置,主要負責邊疆的守衛,一般作為大軍的前鋒將領。像投降匈奴的趙信就是擔任的前將軍,作為先頭部隊,他的投敵給漢軍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後來李廣也曾擔任過此職,不過在打頭陣的時候不幸迷路,飲恨自殺。


右將軍

漢代尚右,因此右將軍得以在四方將軍中排名第二,和前將軍一樣,只是位次略低,主要職責是擔任中軍的右翼防衛工作。

不過這也只是名義上的戰爭站位,其實在真正的戰爭中,他就是大將軍手下的得力干將,會按照統帥的意志決定他的具體職責,比較出名的有張飛和于禁。

左將軍

左將軍和右將軍完全就是一種類型的將軍,其實是不分職責的,最主要的就是左將軍地位略低於右將軍,歷史上馬超和張郃都曾擔任過左將軍。

偏將軍

偏將軍在秦漢時期均屬於最低級的將軍,也就是比中郎將和各種校尉略高,偏將軍一般相當於現在的高級參謀,負責在大將軍身旁出謀劃策,他的地位甚至都不如後來新增的四徵與四平將軍,屬於將軍中最不入流的。偏將軍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趙雲。


四方將軍的地位大致與九卿相當,而偏將軍就要比九卿的地位低得多。從四方將軍往上,都會被授予金印紫綬,這有什麼用處?這就代表了他們有開衙建府的權利,俗稱為將軍幕府,和一個部門一樣,下面都會設置司馬以及長史幫助其處理政務。

只不過這些將軍的稱號從唐代之後就慢慢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後世也基本上不再設置。


小小嬴政


前後左右四大將軍又稱為四方將軍,是我國古代歷史中屬於品銜比較高的部隊軍職,級別從高到低分別是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始於戰國時期,到三國後期逐漸被廢除。



前將軍

前將軍在秦漢時期是地位僅此於上卿的高級職位,一般主管京師防衛或者是屯兵邊境,西漢名將李廣、趙信曾擔任過此職。而在三國時期更是成為了常設的高級軍職,是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和車騎將軍的高級軍職,比如蜀漢的上將關羽、重臣李嚴;曹魏張遼、郭淮;東吳呂範、朱桓等人都擔任過這個職位,是各政權的高級將領之一,主要掌管邊疆軍隊作戰防禦等軍事行動,今天來說的話應該屬於大軍區司令員的職位。



左將軍

春秋戰國的軍隊建制改革,常規部隊共分為三軍或者六軍,左將軍一職也應用而生,一般是掌管左路大軍,秦漢時期沿襲下來,成為軍隊高級武官,不過在當時不屬於常置軍職,也是掌管大軍,負責邊境作戰防禦。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由於左將軍逐漸不符合當時軍隊現狀需求,逐漸被廢棄。最著名的有:漢武帝時期名將公孫賀、荀彘;三國梟雄劉備、蜀漢名將馬超、曹魏名將張郃、于禁等人。



右將軍

右將軍同左將軍一樣,也是形成於戰國時期,掌管右路大軍,主要負責平時邊境軍隊防禦和戰時軍事行動。也是高級武官,比較著名的有漢武帝時期名將蘇建、趙食其;三國名將張飛、徐晃等人。


後將軍

後將軍也是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也是高級武官,只不過並不常置,一般只有戰時設立。是前後左右四大將軍之末,漢武帝時期,“飛將軍”李廣曾經擔任此職,還有漢昭帝時期的趙充國,以及後來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黃忠、姜維;曹魏名將曹洪、文聘;東吳賀齊等人都擔任過後將軍一職。



偏將軍

偏將軍設於春秋時代,一般是大將軍的輔佐軍職,相對來說偏將軍在將軍中的地位比較低,一般由校尉升置,不屬於常設固定軍職。三國時代通設,官銜為五品,像名將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都擔任過這個職位,屬於中下級武官。



總的來說,四方將軍屬於是戰時常備的高級武官,但不常設,品銜為二品左右。主要管理邊疆軍隊防務和戰時率軍作戰方面的事務,放在今天來說,就和各大軍區的司令員是一個級別,屬於國家政權中的高級將領。沒有一定的位置高低和職責劃分,基本上都是平級軍職,時代不同,任務高低也會有變化。而偏將軍相對來說級別比較低,屬於是高級將領的從屬,而且也是一職多人制度,並非像四方將軍的一人一職制,中下級軍職,負責戰時參謀和指揮小股部隊作戰等任務。


聊水滸,侃三國,粗略的文筆,有趣的故事。我是小逸,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和小逸一起交流學習!


史韻丶


我們來說說古代五花八門的“將軍”都是怎麼回事。

古代最初管軍事的是三公之一的大司馬,不是將軍。而且,軍隊數量也有限制。周天子可以有六軍,每軍2500人。大諸侯國有三軍,次諸侯國有二軍,小諸侯國只有一軍。

以大諸侯國的三軍為例,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統帥為“卿”。司空指揮“上中下”三卿作戰。

到春秋戰國以後,各諸侯國開始擴軍爭霸。而這些擴充出來的部隊,也是需要有人將領的。但是,不能用“卿”稱呼,那是周天子冊封的官職。於是,就開始使用“將軍”這個官職來統領這些擴編出來的部隊。

隨著時代發展,將軍也成了正式的武官體系。下面,我們來說說各種將軍的職責。

第一等,“大、驃、車、衛”: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這四種將軍是最高級別的,可以加“大司馬”(三公之一)稱號,位列三公之上。

大將軍是將軍中最高的。

驃騎將軍略次於大將軍,漢武帝為霍去病專設的。霍去病出任“驃騎將軍”時,加“大司馬”,待遇跟大將軍一樣。霍去病的舅舅衛青,是當時的大將軍。

“車騎"jì"將軍”位列第三。按照字面意思理解,這個職位更加突出的職能是戰車騎兵部隊的統帥。例如,劉邦手下的灌嬰,就是騎兵將領,後來加封為車騎將軍。因為大將軍與驃騎將軍不常置,“車騎將軍”的地位就提上來了,也能當全軍統帥。

“衛將軍”主要負責防衛部隊。

這四個“將軍”的地位,不是誰管誰的問題。四者都可以單獨統領兵馬,地位“不相上下”。至於給什麼“官職”,要看皇帝的意思了。

第二等,“四徵前後左右”:

“四徵將軍”是指徵東、徵南、徵西、徵北四將軍。在曹魏時期,四徵將軍地位很高,僅次於大將軍。

“前後左右”指的是: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這四位職責一樣,外可領兵戍邊,內可警衛京師。不過,這四位的地位還是有“尊卑”之分的。排序基本上是: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

不過,這四位將軍沒有統領關係,只是在朝廷看來有“重要性”區別。全國分成四塊,你們四個人誰地位越高,負責的片區越重要。

不用“前後左右”,而是用“四徵”“四鎮”行嗎?也可以啊。只是將領也知道官職的級別,給的職位越高越高興,其實,乾的活一樣。

以三國為例,劉備稱漢中王以後,以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關羽是前將軍,負責最主要的荊州戰事。劉備稱帝后,張飛昇為“車騎將軍”。關羽要是沒死的話,可能就是“大將軍”了。

第三等,就是雜號將軍了。

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重號將軍。

雜號將軍取名比較隨意,以部隊性質、任務命名。有些名稱甚至,就是為了叫起來順口,聽著“威風”。

例如:驍騎、樓船、材官、伏波、貳師、渡遼、龍驤、寇軍、揚威。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合稱“四將軍”,該武將軍職始於戰國時期,終於三國後期。“四將軍”加上“偏將軍”,在三國時期非常的常見。我們就三國人物,來做一個簡單說明。

1.前將軍(代表人物:關羽)

“前將軍”位列九卿之下,屬於武官,其職責主要是守衛京師或者屯兵邊境,在“四將軍”當中,也算是最高一級了。劉備奪取漢中以後,關羽在公元219年被劉備任命為前將軍,駐守荊州。由於大意被東吳偷襲,關羽失掉荊州,敗走麥城被活捉。不久便被殺害,其首級被獻給了曹操。

2.後將軍(代表人物:黃忠)

“後將軍”和“前將軍”的職責差不多,主要任務是保衛京師的安全,或者屯兵邊境,防止他國進攻。黃忠是蜀漢五虎將之一,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一戰中斬殺了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升任徵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以後改封“後將軍”,賜關內侯。做“後將軍”的次年病逝。

3.左將軍(代表人物:馬超)

“左將軍”在軍中負責保衛京師的安全,或者屯兵邊境防止敵國進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國時期的馬超。馬超為涼州軍閥馬騰之子,馬騰聽從張既的建議,入朝擔任衛尉。後來被曹操所殺,馬超接替其父,割據一方。後來又敗於曹操,投靠了劉備。劉備稱王,獲封左將軍,劉備稱帝,拜馬超為驃騎將軍。次年馬超病逝,終年47歲。

4.右將軍(代表人物:張飛)

右將軍的職責其實,和前面三個一樣,都是負責保衛京師安全的軍職。公元219年劉備稱王,便開始封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劉備稱帝以後,張飛對蜀漢的貢獻很大,官至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後被範強、張達刺殺。

5.偏將軍(代表人物:徐晃)

偏將軍屬於將軍的副職,也叫“偏將”,是一個為將軍打下手的武將,在將軍當中算是最低的了。且偏將不定額,隨時聽從將軍調遣。公元200年,徐晃隨曹操擊敗了徐牧的劉備,又隨曹操擊敗顏良,攻克白馬,進至延津,在此擊殺文丑,被拜為偏將軍。


謀士說


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合稱四方將軍。

包括偏將軍,這些都是先秦之前出現的將軍封號,歷史悠久,比後世的什麼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等等要早得多。

秦軍:

秦代以前,將軍只有七種,大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裨將軍。其他的諸如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等都是西漢以後才出現的。

漢文帝的時候,有了車騎將軍以及衛將軍,漢武帝時因為和匈奴常年打仗,所以將軍數量大幅增加。由於在戰爭中霍去病功勞太大,武帝專門為了設立了一個新的將軍職位——驃騎將軍。

後來因為戰事頻繁,領兵的將領增加,就給他們封了許多雜號將軍。有按部隊名稱的驍騎將軍,有按任務的貳師將軍,有按吉利名字取的威武將軍之類,不一而足。

東漢的將軍分成三級,早高是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車騎、衛將軍,位三公下;前、後、左、右將軍地位比九卿低點,比起四徵、四鎮等將軍,地位還是要高出一些。

但在歷史上也不是完全不變的。就拿三國時期來說吧!當時各國官制度都不盡相同:如蜀漢馬超先是擔任平西將軍,後來進位左將軍,這就是升職了;而在魏,則是四徵將軍比四方將軍位高,比如滿寵由前將軍晉升為徵東將軍。

從晉朝起,四徵將軍地位越來越高,成為僅次於大將軍的存在;而此時的四方將軍,則成為有名無實,或者乾脆取消了。 在漢代,前後左右四將軍職責都是典京師兵衛、或屯兵邊境。

我不同意有的網友的看法,認為前將軍管前軍,左將軍管左軍,右將軍管右軍。至少目前還沒有史料證明他們的職責是這樣劃分的。三國時蜀漢關羽鎮荊州。他是前將軍,左將軍馬超領涼州牧,你能說荊州是在前面,涼州在左邊?

四方將軍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是做為最高統帥一級的存在。位如上卿,金印紫綬,掌京師兵衛及戍守邊隘,討伐四夷。平時 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朝議,決定國家大事,若領尚書事就 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

守衛首都的安全。指揮四方邊境的兵馬。所以他們相當於現在咱們的五大戰區司令,偏將軍做為將軍的輔佐官,類似副司令。

三國時期劉備集團的關羽、馬超、趙雲,曹氏集團的徐晃、于禁、張郃。都擔任過偏將軍。偏將軍等級要高於裨將軍。裨將軍是低級將軍,相當於現在的准將,是剛跨入將軍序列的最低一級。 當然,有些東西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就算職務相同,他在軍中的職責也不一樣,有的權力大,有的權力相對較小。


比如關羽和和袁琳,都擔任過蜀漢的前將軍。但兩個人的權力相差很大。關羽是前將軍假節鉞,假節鉞者權利很大,是皇帝授之以節鉞作為信物,如皇帝親臨,以節為信,可以指揮軍隊。

《三國志武帝紀》中有“奉國威靈,仗鉞征伐”的記載。

而袁琳就差多了。 歷史上當過四方將軍的名將很多,

我們列舉幾個三國時期的吧! 前將軍有:關羽,滿寵。張遼 左將軍有:馬超,于禁 右將軍有:張飛,樂進 後將軍有:黃忠 徐晃。

魏晉以後,四方將軍逐漸被擱置,取而代之的都是名號威武的將軍封號,如撫遠將軍,虎威將軍等,隋唐之後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剛日讀史


左將軍

漢有左將軍,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綬,掌京師兵衛及戍守邊隘,討伐四夷。平時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朝議,決定國家大事,若領尚書事就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

右將軍

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再領尚書事則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有官屬。

前將軍

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於九卿,而高於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這麼說吧,四種將軍都是平級的,都是三品,但是左右將軍不僅帶兵打仗,同時還能參政議政,商議國是,具有文官武將的雙重屬性,而前後將軍則更多的是帶兵打仗,安國守城,武將的性質更重一些,更多的是從事具體的工作,有明確的職責和任務。

後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後、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偏將軍

偏將軍系將軍的輔佐,此官制始設於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將軍拜授的。偏將軍印沿襲了兩漢官印製度,即官高者用龜紐,中下級官吏用鼻紐的制度。


三國時期的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四將軍排名不分先後,級別都是一樣的。


麥田守望仕


前、後、左、右四將軍並稱為“四軍將軍”。

在將軍體系裡面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位高權重,大致相當於文官的“九卿”,但是地位略低,主要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

從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漢朝,軍中一直有“四軍將軍”,會授予“金印紫綬”,是真正的高官顯爵。

直到漢末三國時期,“四軍將軍”才真正盛行,魏蜀吳三國都設置“四軍將軍”,可以開府治事,麾下有專門的屬官,比如長史、司馬,負責輔助將軍帶兵打仗。

偏將軍地位就很低了,僅僅是將軍的輔助人員,可以說是“副將軍”,地位還在雜號將軍之下。當然很多名將都曾做過偏將軍,是每一個將軍崛起的起點。

三國時期的前將軍。

不要小瞧前將軍,飛將李廣徵戰一生,一直到60多歲也只是一個前將軍。

大名鼎鼎的關羽獨掌荊州。也是在劉備佔領漢中以後,才被封為前將軍。直到關羽大意失荊州,都是以前將軍的身份掌控局勢,甚至主持與曹魏的征戰。

同時期曹魏的“五子良將”張遼也僅僅是一個前將軍。

三國時期的後將軍。

蜀漢“五虎大將”之一的黃忠,老當益壯、多立戰功也是在劉備稱王以後才被封為後將軍。曹魏的曹洪、文聘都曾擔任後將軍一職。

三國時期的左將軍。

劉皇叔起家的時候,也只是一個被漢獻帝劉協封的左將軍;馬超、張郃也只是區區左將軍。

三國時期的右將軍。

猛張飛在蜀漢的官職就是後將軍,同時期的于禁、徐晃也是後將軍。

三國時期的偏將軍有沒有地位?

偏將軍雖然位在雜號將軍之下,但是地位也很高了。

關羽曾經投降曹操,並且發生了斬文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關羽為曹操解決了心腹大患顏良、文丑,也只是被封為“漢壽亭侯、偏將軍”。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前將軍是位列九卿的一個古代軍職,金印紫綬,位次於上卿,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一般是京城外城軍隊的最高長官之一,鞏固防禦京城的外城安危,偶爾擔任京城禁軍的職責,防衛皇城安危。前將軍可開府,漢朝時期不常置,因為職權較大,皇帝不放心。漢朝時期被八校尉分權,漢朝滅亡後,改為九品中正制後,權力又大為消弱,消除開府權,成為京城衛軍最高長官的專屬官職。西晉滅亡後,因稱號簡樸不響亮,逐漸被廢棄。

後將軍是位列九卿的一個古代軍職,金印紫綬,位次於上卿,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如果前將軍在京城駐防,則後將軍去往邊境駐防。反之亦然。後將軍始設與週末,漢朝時極少設置,有開府權,兵權為八校尉所分,漢末校尉的權力被極度消弱,成為低級軍官的職位。後將軍才正式被京城駐防軍長官之一。後來因為名號不如雜號將軍響亮被廢棄。

左將軍與右將軍,地位如前將軍與後將軍,同金印紫綬,位次於上卿,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均可開府。最早設立時,因掌握左右兩軍設計,設立之初為四大將軍。漢朝時權力被八校尉分權,只存在與官員分封序列之中,未設置。漢末大亂,始登漢朝舞臺,後因名號不響亮,逐漸被廢棄。

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是秦朝時的駐守四方的大將軍。漢朝建立後,劉邦棄用,鎮守四方改為四徵大將軍。四軍將軍就變成了駐守京城禁軍的長官的軍職。後來漢武帝設置八校尉後,就徹底把四軍將軍的稱號關進了冷宮。東漢末年大亂,開始授予立有重大軍功的高級軍官們,但因名號不夠響亮,如偏將軍這樣的低級將軍一樣容易讓人誤解,逐漸廢棄不用。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有不足歡迎補充!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