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原著中,殷素素、遜都是殺人魔頭,張翠山卻一力維護,這符合俠義二字嗎?

出三木


回答你的疑問前,必須先了解下金庸先生在創作風格上的三次轉變。

第一次,從《書劍恩仇錄》到《射鵰英雄傳》,人物塑造正邪分明,正派人物,如身懷民族大義的郭靖;反派人物,如陰狠毒辣的歐陽鋒;人物性格非常的鮮明。第二次,從《射鵰英雄傳》開始,人物性格塑造變得豐富起來,塑造了很多亦正亦邪的人物,比如,楊過、令狐沖、任盈盈等性格複雜的角色。第三次,從《鹿鼎記》開始,徹底打破了“人要完人,金要足赤”的求全觀念,塑造了出生低賤,不會武功、不懂文墨,而且人品也不咋滴的韋小寶,韋小寶這個角色,貼近我們的大眾生活,有血有肉,拉近了與現實生活的距離。金庸作品中的人物不斷從“理想化”到“生活化”轉變,使得作品更貼近生活。

記得在《笑傲江湖》中有這麼一段臺詞,“這正邪兩個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如果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如果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這句話充分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在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比如戲劇,都是臉譜化的,善人生來都是善人,惡人都是徹徹底底的壞蛋,這樣塑造的人物就有點單調乏味,缺乏了感情和生動性。金庸的作品張揚個性,注重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挖掘人物心理形成背後的原因,道明瞭什麼樣的大背景造就了人物的性格,善、惡不再那麼對立,人物形象立體起來,這樣寫使得作品更加有思辨性、哲理性,上升了文學高度。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參考了《中國武俠小說史》


放逐之心


可稱得上俠義二字。

雖不符合俠客氣節,但卻沒有違背義字初衷。

“義”字不僅僅是公平道義,更加是袍澤之情、夫妻情分。

若張翠山僅為所謂的公平道義而拋棄了兄弟之情、夫妻之情就能稱之為俠義嗎?

行俠仗義首先就丟掉了義,還配稱得上俠嗎?

公平道義一詞不過就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為自己編織的錦繡花環,再純正的君子手中的劍也沾染過無辜之人的血,這些人為何能稱得上俠義。

公道自在人心,江湖人中根本不會存在真正的公道二字,凡事皆是利益當先,獨善其身之餘尚能助人,便是俠義。

所謂俠義,存俠骨之風,行道義之事!

面對選擇時,張翠山也曾動搖,可他未曾捨棄情義,也沒有丟棄心中的道義,更加沒有拋棄俠骨之風,所以他甘願以命換命。

如此都不能稱之為俠義,如何才算俠義?


九鬥逍遙王


我讀「倚天屠龍記」時也曾有這樣的困惑,謝遜濫殺無辜毀了多少家庭,如果他們的子弟練好武功來找謝遜尋仇,張無忌應該還會維護他義父,張翠山知道殷素素是害俞師兄的元兇之一時,張翠山仍舊無法對殷素素下殺手,其實這樣更能反應出人性。

無論是武俠小說還是神話故事,真正毫無私心把大義大德扛在肩膀上的人幾乎沒有,連「西遊記」裡的觀音都袒護專吃童男童女的鯉魚精,郭大俠誤會黃藥師殺江南七怪時,他仍然不會傷害黃蓉,這都符合人性。如果連自己內心最愛的人,也捨得下狠手,那他所謂的大義你覺得真實麼?這類人很容易陷入嶽不群的心境。

謝遜出家贖罪,其實是金庸慈心給他一種變相的開恩和懲罰。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以謝遜後來醒悟來看,被他殘害人的後人去少林找他尋仇,他應該會領死的。這讓我想到「天龍八部」裡的玄慈方丈不運功抵抗甘願領刑丈而死的一幕。

金庸寫謝遜這個角色有點寫實,在世間不乏徒遭厄運之人,他們有的覺得自己最倒黴最可憐,所以覺得彷彿天下人鬥負了自己,從而產生報復世人的心理,到頭來才發現自己已生心魔走上歧途。謝遜的醒悟是對命運舛途之人的一種引導和開悟。

張翠山是武林名俠,即便他一生光明磊落幾乎沒做過錯事,可當摯愛和義兄鑄成大錯時,他仍然被逼上絕路,這是何等的諷刺。

儘管殷素素和謝遜都有過錯,但是“惡人從良”總比“君失晚節”好的多。金庸寫小說,並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高屋建瓴,而是在寫人心和江湖。





三魚說


不知道別人是怎樣界定俠義的標準的。俠之為俠乃為國為民,義之為義乃為公平正義。儘管張翠山對人起初的態度不認可,那是因為他的參照物是師父張三丰,經歷許多人許多事,就有了更多的比較與所謂的正派人士惡行相較二人更稱不上大惡,再加上二人對自己這個正派人士有客氣有仰慕,誰不喜歡喜歡自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