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的《三國志》為什麼對諸葛亮評價不高?

歷史一書生


我們先看陳壽自己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臣壽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領中書監濟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之有倫也。輒刪除復重,隨類相從,凡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陳壽對於諸葛亮的治國之才和個人品格的評價相當之高。唯一可以說黑點的地方是這一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就是說陳壽覺得諸葛亮作為輔國之臣的短板在於軍事指揮的水平上。

這裡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探討不做展開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到我以前關於諸葛亮軍事水平的回答。這裡我只擺千古名將李靖對於陳壽這句話的評價,那就是“但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李靖和李世民在軍事探討中對於諸葛亮的軍事成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歷代兵家對於諸葛亮的兵法也是推崇備至,“武廟十哲”絕非浪得虛名。

回到陳壽對於諸葛亮的看法上,陳壽彙編了《諸葛亮集》,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十二個字。我很難想象陳壽是怨恨諸葛亮的,因為你厭惡一個人是不會想著讓他的作品、思想流傳下去的,更別說還得你自己花時間精力來整理。

最後再補充一點,有朋友說陳壽是譙周的學生,而譙周跟諸葛亮政見不合,由此推論陳壽為此黑諸葛亮。我只能說想太多了,諸葛亮對譙周有舉薦之恩,當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譙周聽到消息立馬就趕去奔喪。蜀中大臣陸續還有想去奔喪,蜀漢的朝堂因為諸葛亮理事的作風一向比較務實,講究效率,不重虛禮,當年劉備病逝也只是輟朝三日,所以當蜀中大臣絡繹不絕想去為諸葛亮奔喪時,朝庭不得不下詔禁止。不然官員一半以上不在工作崗位,朝廷還要不要運轉了?但是譙周因為是動作最快的,快到連詔令都沒追得上他,結果還是讓譙周到了諸葛亮靈前。(亮卒於敵庭,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所以因為是譙周的學生而去黑諸葛亮這個論斷太過於扯淡了,至於政見不合其實也不準確,不過我不想多說了。


建寧李俊陽


方圓論壇觀點!

和杜撰的小說《三國演義》以及南北朝時期的小說《世說新語》不同。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是一部真正的三國斷代史。但是後世對於《三國志》和陳壽的評價完全是兩個極端。後人對於《三國志》的評價極高,認為其對於考證三國時期真正歷史有著重要作用。但後世對於陳壽的評價可以說頗具爭議。甚至在唐代陳壽一度被列為《佞人傳》之中,陳壽拿人錢財替人寫傳也被人所詬病。而且陳壽的《三國志》中對於蜀漢記載不夠公正,而且特別是對於諸葛亮一家的記載,可以說是十分的不公正了。


《三國志》我們可以把把分成六份。裡面《魏書》記載最多佔六分之三。《吳書》記載次之佔六分之二。《蜀書》最少,只佔六分之一。按理說陳壽本來就是蜀臣,後來蜀國被滅才當的魏國史官。要說了解的話,陳壽應該最瞭解蜀國對蜀國記載應該最多了。但事實恰恰相反。這就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了。

大家都知道司馬氏的晉朝來自於篡魏。所以在晉朝曹魏被視作三國正統,所以魏國的皇帝有本紀,而蜀漢和東吳只是列侯的待遇,只有傳。而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已經是晉朝了。所以對於正統的曹魏記載肯定要比列侯地位的蜀漢和東吳要多。這是一方面原因。



其次就是陳壽在《三國志》中貶低諸葛亮是因為和諸葛家有仇,陳壽本身和諸葛亮沒有仇隙,但是陳壽的父親卻和諸葛亮有過交集,而且還被諸葛亮處罰羞辱過。因為當初陳壽的父親做過馬謖的手下,馬謖在失街亭之後被殺,陳壽的父親也受到牽連,陳壽父親被處以髡刑,也就是頭上的毛都剃光,包括頭髮眉毛。要知道在古代一直就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麼一說。曹操都玩過“割發代首”的把戲,可見頭髮對於古人的重要性。諸葛亮雖然沒殺陳壽父親,但對於陳壽父親的侮辱比殺了他還難受。所以陳壽深恨諸葛亮。



諸葛亮死後,他的兒子諸葛瞻繼續在蜀漢效力。當時的蜀漢被奸臣黃皓掌握,諸葛瞻不敢對付黃皓,而諸葛瞻對於陳壽則是鄙視十足,一直看不起陳壽而且多次奚落陳壽。陳壽深感恥辱。認為諸葛瞻欺軟怕硬。所以內心也十分看不起諸葛瞻。所以陳壽對於諸葛家的評價都不高,對諸葛亮是因為恨他羞辱自己父親。對於諸葛瞻則是鄙視他的為人。所以故意在史書上汙衊諸葛亮和諸葛瞻父子。陳壽對諸葛亮評價是軍事謀略上沒有長處,沒有臨敵應變的才能,對諸葛瞻評價是徒有虛名。



但大家也別以為陳壽是什麼好東西。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曾多次向別人索取好處,替對方美化先人。這在《晉書》裡面都有所記載。陳壽曾經向丁氏家族索要千斛糧米,並且說給我好處我就在寫史書的時候把丁儀和丁的過往寫的好一點,丁氏後人沒搭理陳壽,他們認為自家先人立過大功,諒陳壽也不敢瞎寫,也說也就沒給陳壽糧食,陳壽很生氣,為了報復丁氏就沒有給丁儀和丁廙立傳。由此可見陳壽的為人。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意見。


方圓論壇


陳壽的《三國志》對諸葛亮評價不高嗎?對這說法有點迷糊,但覺不是那麼回事。

1.《三國志》陳壽是在寫史,不能象羅貫中那樣筆下可以縱橫恣肆。後人對《三國志》的評價很高,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正因為有《三國志》的基本史實才成就了《三國演義》,後者為造智聖形象而杜撰了許多子虛烏有,好看客應心知肚明。

2.讀讀《諸葛亮傳》便會覺得陳壽對諸葛亮的描述是雄才偉略睿智通觀,真實性可信。有幾人在亂局中便能看到天下三分有其一的局勢走向?

3.從受黃皓排擠當可知,陳壽其人性格耿直符合寫史,不會帶偏私寫諸葛亮。陳壽的老師譙周是諸葛亮任命的官員,也決不可能與武侯有私仇或偏見,這從其聞武侯過世立即前往奔喪便能看出,其在報答知遇之恩。而後譙周寫《仇國論》是針對姜維連年征戰耗費國力,此時官職和情境已不同。這些都不可能影響到陳壽寫史。

4.諸葛亮的才智不能貶低,在帶兵打仗,治國理政等方面是雄才大智調鼎之才;但其在用兵、用人等方面也出現過瑕疵,後人多有公論,毛澤東主席就曾多次作過中肯評價,說明諸葛亮是人而非神。



手機用戶山丁子


諸葛亮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什麼?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吧?這句話,老百姓聽到了會感嘆,官員們會引用掛在嘴邊上,最高興的是誰?對!是帝王!

劉邦這個沒什麼文化的流氓皇帝,得天下後有感而發愣是憋出了只有三句的《大風歌》,歌曰:大風起兮雲風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說明什麼?雖然皇帝是家天下,可是也得有人幫著打理和看家護院啊!求賢若渴啊!

這樣的能人,那個最好呢?放眼從古至今尋來,名臣名相不少,從姜尚開始,到周公,再到管仲,商鞅,……蕭何,張良……可諸葛亮卻是最完美的一個。

首先,能文能武。雖文韜武略並不算最突出,可前人很少能文武雙全者。

其次,忠心耿耿。那怕君主如劉禪般無能,有條件取而代之也決不行不臣之心。這點很重要,還是有不少君主知道自己本事不濟,或有了這樣臣子,自己就可高枕無憂的安心享樂。

第三,人格高尚。不僅可輔佐君王,還可成全國道德楷模,教化民眾,感染同僚。

有此三大優點,自然會去不斷優化、美化,到最後去神化他,就成了其智近妖的智聖,千古傳名的賢臣。

而陳壽為西晉史家,《三國志》記錄史實時間並不遙遠,自然承司馬遷之志,秉筆直書,不會有太誇張的內容附會,就會覺得無後世史書的評價高啦!





淨月暖陽


歷史人物的評價,都帶歷史侷限性,體現時代價值觀走向。現在很多人以能力,以成敗是評價諸葛亮,是因為現代社會,唯結果論一切。諸葛亮本信奉道家,淡泊名利,躬耕南陽,後鞠躬盡瘁,效勞於漢室。現代人總要按照現代的社會價值觀去思考古人,但實際上在古代教育和社會背景下,諸葛亮真的是一心想復興漢室,但可悲皇帝衰危,曹操奸臣當道,後來劉備找到他,他也盡心盡力貢獻了自己的一身,因為劉備告訴他,他是中山靖王之後,漢室後裔,而且有膽識,有胸懷。現代人不能理解,然後去曲解諸葛亮,因為他們不相信這些事情了,就像有些人不相信我們的革命先烈真的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奉獻犧牲一樣。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站在歷史的角度,易中天這些人就該封殺


閒於王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曾說“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那麼,是否陳壽也得給諸葛亮記載的如演義裡一般神話,才算評價高呢?

客觀的看,陳壽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的評價不僅不低,而是已經相當高了。可以說整個中國歷史上,怕是能在身後自己的傳記中,獲得如此好評的也為數不多。

首先,記錄諸葛亮的篇幅在整部《三國志》中,獨立成傳。這是所有三國人物在《三國志》裡可以享受到的最高傳記規格。整部《三國志》,只有八個人單獨成傳。讓我們看看其他七位:曹操、曹丕、曹叡;劉備、劉禪;孫權、陸遜。也就是說,除了帝、王,整部《三國志》中,臣子中只有諸葛亮和陸遜是單獨成傳的。可見陳壽對此二人的評價之高以及對此二人一生功績的極大肯定。

其次,在對諸葛亮的記載中,前有評諸葛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後有比諸葛亮為“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也就是說,這個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的諸葛亮,是一個深明治世之道的人才,可以比作管仲,蕭何。要知道,管仲、蕭何在其所處的時代裡,均是名臣良相,並屢為後世所讚頌了。在政治上,諸葛亮“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 開誠心,布公道”;在執政中中,諸葛亮“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在用人上,諸葛亮“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最終達到了“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的成果。雖然“刑政雖峻”,但“而無怨者”。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就是說諸葛亮這個人做人道德品質高尚,做官身居高位正直廉潔,執政過程裡治國有方。這不僅是肯定了諸葛亮個人的功績,也是肯定他的人格。所以說,這基本可以說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了。

之所以後世會有人認為陳壽對諸葛亮評價不高,除去什麼陳壽家仇師恨啊,陳壽人品不好啊之類的不說,因為陳壽自己都說諸葛亮“刑政雖峻而無怨者”。更多的還是那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句話。放眼通篇來看,前兩句有一定的批評意思,因為歷來兵者乃不祥之器,連年動眾,還未能成功,不論動眾者有何等政治抱負,畢竟難逃窮兵黷武之嫌;後兩句算不得批評,更算不得抹黑,只是客觀的記載了諸葛亮不擅長的一方面。須知無論偉人、名人、普通人,皆逃不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所以說,陳壽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極高的。但諸葛亮在演義裡最擅長的,突然變成了在他筆下所不太擅長的,所以會覺得陳壽對諸葛亮評價偏低。但話說回來了,如果拿演義裡的諸葛亮來比,別說管仲蕭何,怕是也只有鬼谷子姜子牙可以與之一比了。


雪中一頭哈


陳壽與諸葛亮有殺父之仇。

歷史上有三種說法,陳壽的父親是陳到,陳式,或馬謖的參軍(《晉書》記載)。此三人陳到陳式死於諸葛亮之手,馬謖參軍受髡刑(僅次於斬首且是一種侮辱性的刑罰),陳壽當然對諸葛亮有所不滿。

陳壽的老師譙周與諸葛亮意見相左且一直被諸葛亮打壓。陳壽與譙周感情甚厚,在此也有不滿。

最後,陳壽的人品存疑,有記載陳壽曾經向丁儀的後代以立傳的代價索求賄賂,丁儀的後人沒有行賄而陳壽也真的沒有給丁儀立傳。(據《晉書。陳壽傳》載:“或雲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云:”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議者以此少之)

事實上丁儀是漢魏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曹操也曾讚歎過他的才華:曹公以儀為西曹掾,語後,操愈善儀俊才,喟然嘆曰:“儀誠不世之少俊,即雙目皆瞽矣,我亦欲以女妻之,況目有小,嗟乎,皆是踐壞吾女之姻也!”況且丁儀不僅有才華,在曹魏期間也曾隻手遮天,丁儀沒有立傳也是不符合常理的。

所以,陳壽也是有可能在《三國志》裡黑諸葛幾筆的。以上為個人分析,如有不同意見勿噴,和平討論。


請勿洩露他人


評價高的可信度就高麼?

評價低的可信度就低嗎?

諸葛亮真正為後人所推崇的是其人品風範。

但人品端正,道德高尚,有大家之風的人未必就是能力很強的人。

可人們總是習慣於將這類人當成是能力和品德上近乎完美的完人。

再加上後世的一些傳說和美化。

很多人已經先入為主的把諸葛亮當成了一個完人。 因此一部分人在看到對諸葛亮評價不高的言論時,往往會有所不適。

與諸葛亮類似的另一個典型就是關羽。

但也正是因為有各種不同的評價才能讓關注諸葛亮的人,去了解一個更加真實的諸葛亮。

評價不高很正常。

+++

如果晉朝的官方放任陳壽隨意黑諸葛亮,那不等同於是在說司馬宣王是個飯桶嗎?

我倒覺得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記載或許有失偏頗,但可能還吹了一波諸葛亮,以抬高司馬宣王的歷史地位。

所以不確定三國志到底是黑了諸葛亮還是吹了諸葛亮,就把它放在一個還算中肯的位置上吧。


該死的歌德


這個問題其實裴松之給了答案

:孫盛異同記曰: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晉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說蜀長老雲:“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因此事歸惡黃皓,而云瞻不能匡矯也。”

看到了吧!因為諸葛瞻和陳壽有點過節開始黑他,於是恨屋及烏嘍!

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此事記載於晉書 ,晉書唐朝人編的,至少到唐代人家認為陳壽是故意抹黑。

陳壽編寫了諸葛亮集,但不一定是亮粉:

華又表令次定諸葛亮故事集為二十四篇,時壽良亦集,故頗不同。

是晉朝中書令張華叫陳壽編寫。

陳壽在三國志不敢夾帶私貨是因為蜀漢遺臣不是就他一個,他敢胡寫不怕同僚戳他脊樑骨?

所以陳壽在村夫北伐南征 基本寫的很簡略。

但別人就不一樣 比如同樣參加北伐的王平

: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這明顯是裝糊塗而已。

習鑿齒漢晉春秋: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想想為啥陳壽不敢寫了吧!

把人家當時皇帝的祖父吊打 陳壽敢寫?

再說說陳壽寫的亮集第一個讀者是誰?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看看皇帝也是個亮粉,陳壽只能簡略寫寫發發怨氣而已

再說譬如: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咱們看《武功水上是表》:臣先進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水長,以二十日出騎萬人來攻琰營,臣作車橋,越水射之,賊見橋垂成,便引兵退。

嗯……武功水大漲蜀軍孟琰部被隔絕,司馬懿趁水漲時直接萬騎出動。要知道諸葛亮的軍隊是步兵為主的。又是兵種剋制。又是突襲的。結果搭橋打退了。這叫應變將略不是所長?陳壽你可真是司馬懿黑啊!這明明白白在你編寫亮集裡寫的,怎麼就在自己寫的蜀書犯糊塗呢?

什麼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的結論恐怕只能在朝廷全是亮吹的情況下。用用筆法發點牢騷便是了






紅旗插滿世界


陳壽的老師叫譙周,就是那個最初勸劉璋投降劉備,後來勸劉禪投降鄧艾那位名士,這位名士跟諸葛亮政見不合,諸葛亮是荊襄派首腦,譙周則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陳壽作為譙周的學生對諸葛亮自然不會有什麼好映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