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对诸葛亮评价不高?

历史一书生


我们先看陈寿自己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寿对于诸葛亮的治国之才和个人品格的评价相当之高。唯一可以说黑点的地方是这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就是说陈寿觉得诸葛亮作为辅国之臣的短板在于军事指挥的水平上。

这里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探讨不做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到我以前关于诸葛亮军事水平的回答。这里我只摆千古名将李靖对于陈寿这句话的评价,那就是“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李靖和李世民在军事探讨中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历代兵家对于诸葛亮的兵法也是推崇备至,“武庙十哲”绝非浪得虚名。

回到陈寿对于诸葛亮的看法上,陈寿汇编了《诸葛亮集》,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十二个字。我很难想象陈寿是怨恨诸葛亮的,因为你厌恶一个人是不会想着让他的作品、思想流传下去的,更别说还得你自己花时间精力来整理。

最后再补充一点,有朋友说陈寿是谯周的学生,而谯周跟诸葛亮政见不合,由此推论陈寿为此黑诸葛亮。我只能说想太多了,诸葛亮对谯周有举荐之恩,当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谯周听到消息立马就赶去奔丧。蜀中大臣陆续还有想去奔丧,蜀汉的朝堂因为诸葛亮理事的作风一向比较务实,讲究效率,不重虚礼,当年刘备病逝也只是辍朝三日,所以当蜀中大臣络绎不绝想去为诸葛亮奔丧时,朝庭不得不下诏禁止。不然官员一半以上不在工作岗位,朝廷还要不要运转了?但是谯周因为是动作最快的,快到连诏令都没追得上他,结果还是让谯周到了诸葛亮灵前。(亮卒于敌庭,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所以因为是谯周的学生而去黑诸葛亮这个论断太过于扯淡了,至于政见不合其实也不准确,不过我不想多说了。


建宁李俊阳


方圆论坛观点!

和杜撰的小说《三国演义》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世说新语》不同。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一部真正的三国断代史。但是后世对于《三国志》和陈寿的评价完全是两个极端。后人对于《三国志》的评价极高,认为其对于考证三国时期真正历史有着重要作用。但后世对于陈寿的评价可以说颇具争议。甚至在唐代陈寿一度被列为《佞人传》之中,陈寿拿人钱财替人写传也被人所诟病。而且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于蜀汉记载不够公正,而且特别是对于诸葛亮一家的记载,可以说是十分的不公正了。


《三国志》我们可以把把分成六份。里面《魏书》记载最多占六分之三。《吴书》记载次之占六分之二。《蜀书》最少,只占六分之一。按理说陈寿本来就是蜀臣,后来蜀国被灭才当的魏国史官。要说了解的话,陈寿应该最了解蜀国对蜀国记载应该最多了。但事实恰恰相反。这就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了。

大家都知道司马氏的晋朝来自于篡魏。所以在晋朝曹魏被视作三国正统,所以魏国的皇帝有本纪,而蜀汉和东吴只是列侯的待遇,只有传。而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已经是晋朝了。所以对于正统的曹魏记载肯定要比列侯地位的蜀汉和东吴要多。这是一方面原因。



其次就是陈寿在《三国志》中贬低诸葛亮是因为和诸葛家有仇,陈寿本身和诸葛亮没有仇隙,但是陈寿的父亲却和诸葛亮有过交集,而且还被诸葛亮处罚羞辱过。因为当初陈寿的父亲做过马谡的手下,马谡在失街亭之后被杀,陈寿的父亲也受到牵连,陈寿父亲被处以髡刑,也就是头上的毛都剃光,包括头发眉毛。要知道在古代一直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么一说。曹操都玩过“割发代首”的把戏,可见头发对于古人的重要性。诸葛亮虽然没杀陈寿父亲,但对于陈寿父亲的侮辱比杀了他还难受。所以陈寿深恨诸葛亮。



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继续在蜀汉效力。当时的蜀汉被奸臣黄皓掌握,诸葛瞻不敢对付黄皓,而诸葛瞻对于陈寿则是鄙视十足,一直看不起陈寿而且多次奚落陈寿。陈寿深感耻辱。认为诸葛瞻欺软怕硬。所以内心也十分看不起诸葛瞻。所以陈寿对于诸葛家的评价都不高,对诸葛亮是因为恨他羞辱自己父亲。对于诸葛瞻则是鄙视他的为人。所以故意在史书上污蔑诸葛亮和诸葛瞻父子。陈寿对诸葛亮评价是军事谋略上没有长处,没有临敌应变的才能,对诸葛瞻评价是徒有虚名。



但大家也别以为陈寿是什么好东西。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曾多次向别人索取好处,替对方美化先人。这在《晋书》里面都有所记载。陈寿曾经向丁氏家族索要千斛粮米,并且说给我好处我就在写史书的时候把丁仪和丁的过往写的好一点,丁氏后人没搭理陈寿,他们认为自家先人立过大功,谅陈寿也不敢瞎写,也说也就没给陈寿粮食,陈寿很生气,为了报复丁氏就没有给丁仪和丁廙立传。由此可见陈寿的为人。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意见。


方圆论坛


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评价不高吗?对这说法有点迷糊,但觉不是那么回事。

1.《三国志》陈寿是在写史,不能象罗贯中那样笔下可以纵横恣肆。后人对《三国志》的评价很高,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正因为有《三国志》的基本史实才成就了《三国演义》,后者为造智圣形象而杜撰了许多子虚乌有,好看客应心知肚明。

2.读读《诸葛亮传》便会觉得陈寿对诸葛亮的描述是雄才伟略睿智通观,真实性可信。有几人在乱局中便能看到天下三分有其一的局势走向?

3.从受黄皓排挤当可知,陈寿其人性格耿直符合写史,不会带偏私写诸葛亮。陈寿的老师谯周是诸葛亮任命的官员,也决不可能与武侯有私仇或偏见,这从其闻武侯过世立即前往奔丧便能看出,其在报答知遇之恩。而后谯周写《仇国论》是针对姜维连年征战耗费国力,此时官职和情境已不同。这些都不可能影响到陈寿写史。

4.诸葛亮的才智不能贬低,在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等方面是雄才大智调鼎之才;但其在用兵、用人等方面也出现过瑕疵,后人多有公论,毛泽东主席就曾多次作过中肯评价,说明诸葛亮是人而非神。



手机用户山丁子


诸葛亮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吧?这句话,老百姓听到了会感叹,官员们会引用挂在嘴边上,最高兴的是谁?对!是帝王!

刘邦这个没什么文化的流氓皇帝,得天下后有感而发愣是憋出了只有三句的《大风歌》,歌曰:大风起兮云风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说明什么?虽然皇帝是家天下,可是也得有人帮着打理和看家护院啊!求贤若渴啊!

这样的能人,那个最好呢?放眼从古至今寻来,名臣名相不少,从姜尚开始,到周公,再到管仲,商鞅,……萧何,张良……可诸葛亮却是最完美的一个。

首先,能文能武。虽文韬武略并不算最突出,可前人很少能文武双全者。

其次,忠心耿耿。那怕君主如刘禅般无能,有条件取而代之也决不行不臣之心。这点很重要,还是有不少君主知道自己本事不济,或有了这样臣子,自己就可高枕无忧的安心享乐。

第三,人格高尚。不仅可辅佐君王,还可成全国道德楷模,教化民众,感染同僚。

有此三大优点,自然会去不断优化、美化,到最后去神化他,就成了其智近妖的智圣,千古传名的贤臣。

而陈寿为西晋史家,《三国志》记录史实时间并不遥远,自然承司马迁之志,秉笔直书,不会有太夸张的内容附会,就会觉得无后世史书的评价高啦!





净月暖阳


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带历史局限性,体现时代价值观走向。现在很多人以能力,以成败是评价诸葛亮,是因为现代社会,唯结果论一切。诸葛亮本信奉道家,淡泊名利,躬耕南阳,后鞠躬尽瘁,效劳于汉室。现代人总要按照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去思考古人,但实际上在古代教育和社会背景下,诸葛亮真的是一心想复兴汉室,但可悲皇帝衰危,曹操奸臣当道,后来刘备找到他,他也尽心尽力贡献了自己的一身,因为刘备告诉他,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后裔,而且有胆识,有胸怀。现代人不能理解,然后去曲解诸葛亮,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事情了,就像有些人不相信我们的革命先烈真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奉献牺牲一样。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易中天这些人就该封杀


闲于王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曾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那么,是否陈寿也得给诸葛亮记载的如演义里一般神话,才算评价高呢?

客观的看,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价不仅不低,而是已经相当高了。可以说整个中国历史上,怕是能在身后自己的传记中,获得如此好评的也为数不多。

首先,记录诸葛亮的篇幅在整部《三国志》中,独立成传。这是所有三国人物在《三国志》里可以享受到的最高传记规格。整部《三国志》,只有八个人单独成传。让我们看看其他七位:曹操、曹丕、曹叡;刘备、刘禅;孙权、陆逊。也就是说,除了帝、王,整部《三国志》中,臣子中只有诸葛亮和陆逊是单独成传的。可见陈寿对此二人的评价之高以及对此二人一生功绩的极大肯定。

其次,在对诸葛亮的记载中,前有评诸葛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后有比诸葛亮为“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也就是说,这个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的诸葛亮,是一个深明治世之道的人才,可以比作管仲,萧何。要知道,管仲、萧何在其所处的时代里,均是名臣良相,并屡为后世所赞颂了。在政治上,诸葛亮“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在执政中中,诸葛亮“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在用人上,诸葛亮“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最终达到了“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的成果。虽然“刑政虽峻”,但“而无怨者”。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就是说诸葛亮这个人做人道德品质高尚,做官身居高位正直廉洁,执政过程里治国有方。这不仅是肯定了诸葛亮个人的功绩,也是肯定他的人格。所以说,这基本可以说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了。

之所以后世会有人认为陈寿对诸葛亮评价不高,除去什么陈寿家仇师恨啊,陈寿人品不好啊之类的不说,因为陈寿自己都说诸葛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更多的还是那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句话。放眼通篇来看,前两句有一定的批评意思,因为历来兵者乃不祥之器,连年动众,还未能成功,不论动众者有何等政治抱负,毕竟难逃穷兵黩武之嫌;后两句算不得批评,更算不得抹黑,只是客观的记载了诸葛亮不擅长的一方面。须知无论伟人、名人、普通人,皆逃不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所以说,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极高的。但诸葛亮在演义里最擅长的,突然变成了在他笔下所不太擅长的,所以会觉得陈寿对诸葛亮评价偏低。但话说回来了,如果拿演义里的诸葛亮来比,别说管仲萧何,怕是也只有鬼谷子姜子牙可以与之一比了。


雪中一头哈


陈寿与诸葛亮有杀父之仇。

历史上有三种说法,陈寿的父亲是陈到,陈式,或马谡的参军(《晋书》记载)。此三人陈到陈式死于诸葛亮之手,马谡参军受髡刑(仅次于斩首且是一种侮辱性的刑罚),陈寿当然对诸葛亮有所不满。

陈寿的老师谯周与诸葛亮意见相左且一直被诸葛亮打压。陈寿与谯周感情甚厚,在此也有不满。

最后,陈寿的人品存疑,有记载陈寿曾经向丁仪的后代以立传的代价索求贿赂,丁仪的后人没有行贿而陈寿也真的没有给丁仪立传。(据《晋书。陈寿传》载:“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云:”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议者以此少之)

事实上丁仪是汉魏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曹操也曾赞叹过他的才华:曹公以仪为西曹掾,语后,操愈善仪俊才,喟然叹曰:“仪诚不世之少俊,即双目皆瞽矣,我亦欲以女妻之,况目有小,嗟乎,皆是践坏吾女之姻也!”况且丁仪不仅有才华,在曹魏期间也曾只手遮天,丁仪没有立传也是不符合常理的。

所以,陈寿也是有可能在《三国志》里黑诸葛几笔的。以上为个人分析,如有不同意见勿喷,和平讨论。


请勿泄露他人


评价高的可信度就高么?

评价低的可信度就低吗?

诸葛亮真正为后人所推崇的是其人品风范。

但人品端正,道德高尚,有大家之风的人未必就是能力很强的人。

可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这类人当成是能力和品德上近乎完美的完人。

再加上后世的一些传说和美化。

很多人已经先入为主的把诸葛亮当成了一个完人。 因此一部分人在看到对诸葛亮评价不高的言论时,往往会有所不适。

与诸葛亮类似的另一个典型就是关羽。

但也正是因为有各种不同的评价才能让关注诸葛亮的人,去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

评价不高很正常。

+++

如果晋朝的官方放任陈寿随意黑诸葛亮,那不等同于是在说司马宣王是个饭桶吗?

我倒觉得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记载或许有失偏颇,但可能还吹了一波诸葛亮,以抬高司马宣王的历史地位。

所以不确定三国志到底是黑了诸葛亮还是吹了诸葛亮,就把它放在一个还算中肯的位置上吧。


该死的歌德


这个问题其实裴松之给了答案

:孙盛异同记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晋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

看到了吧!因为诸葛瞻和陈寿有点过节开始黑他,于是恨屋及乌喽!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此事记载于晋书 ,晋书唐朝人编的,至少到唐代人家认为陈寿是故意抹黑。

陈寿编写了诸葛亮集,但不一定是亮粉:

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

是晋朝中书令张华叫陈寿编写。

陈寿在三国志不敢夹带私货是因为蜀汉遗臣不是就他一个,他敢胡写不怕同僚戳他脊梁骨?

所以陈寿在村夫北伐南征 基本写的很简略。

但别人就不一样 比如同样参加北伐的王平

: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这明显是装糊涂而已。

习凿齿汉晋春秋: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想想为啥陈寿不敢写了吧!

把人家当时皇帝的祖父吊打 陈寿敢写?

再说说陈寿写的亮集第一个读者是谁?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看看皇帝也是个亮粉,陈寿只能简略写写发发怨气而已

再说譬如: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咱们看《武功水上是表》:臣先进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琰营,臣作车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嗯……武功水大涨蜀军孟琰部被隔绝,司马懿趁水涨时直接万骑出动。要知道诸葛亮的军队是步兵为主的。又是兵种克制。又是突袭的。结果搭桥打退了。这叫应变将略不是所长?陈寿你可真是司马懿黑啊!这明明白白在你编写亮集里写的,怎么就在自己写的蜀书犯糊涂呢?

什么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的结论恐怕只能在朝廷全是亮吹的情况下。用用笔法发点牢骚便是了






红旗插满世界


陈寿的老师叫谯周,就是那个最初劝刘璋投降刘备,后来劝刘禅投降邓艾那位名士,这位名士跟诸葛亮政见不合,诸葛亮是荆襄派首脑,谯周则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陈寿作为谯周的学生对诸葛亮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映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