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效率!效率!敢問威少路在何方?


效率!效率!效率!敢問威少路在何方?


說實話,現在把威少拎出來掄有點動機不純。不過也還好,畢竟不是系列賽剛結束。否則,此篇要作為開龜大會的首席材料了。

雷霆對開拓者系列賽開賽前,各大民科及非民科的專家牟足了勁的看好雷霆,結果被五十一到即刻問斬的利指導啪啪打臉。結束之後當然不能忘記給自己圓場,這本無可厚非,即使再懂球也不能開天眼,畢竟充滿未知及不確定性正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但圓場能說出預測開拓者贏是不懂球的,那簡直是東北名菜大蝦炒雞蛋。

一、對比

這個年代後衛沒有投籃便是原罪,威少在對陣開拓者的系列賽裡,各投籃區域的手感幾乎被極度冰封。系列賽威少平均投籃距離13.1英尺,命中率僅有36%,除了右側三分零星的幾點命中率較高之外,全區均呈暗淡的冷色,無論籃下抑或是中距離。而作為對比的利拉德三分線外熱區一片飄紅,30英尺開外的超遠三分更是8中7,命中率高達嚇人的88%。


效率!效率!效率!敢問威少路在何方?



威少本賽季每回合得分0.834,僅優於聯盟17%的球員。利拉德每回合1.062分排在聯盟前17%。兩者分別是典型的低效與高效的代表。在本賽季綜合了常規賽與季後賽的進攻方式分類上,威少在後衛主要得分方式上的效率也全面落後於利拉德:

——擋拆持球。威少每回合0.772分,評級一般;利拉德每回合1.083,評級足夠優秀,且利指導擋拆持球產量極高,40%以上的進攻起手勢為擋拆,遠超過聯盟25%的水平。

——進攻推轉換。威少每回合0.863分,評級差;利拉德每回合1.009分,評級一般。威少在自己的強項上真不應該輸。

——單挑。威少每回合0.755,利拉德每回合0.881,利指導稍勝。但是利指導的定點投射效率高了威少爺一大截。


效率!效率!效率!敢問威少路在何方?



二、效率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威少本賽季的低效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他也一向不是以效率著稱的球員。下圖為威少爺各年季後賽與常規賽的每回合得分及聯盟排名走勢變化圖。黃色為常規賽,藍色代表常規賽。可以看到:

——自08年入行以來,威少常規賽的每回合得分就從來沒有超過0.95,在聯盟中的排名從來沒有超過36%。

——處子季後賽威少極度高效,除此之外的季後賽每回合得分全部低於常規賽,最好的排名也僅僅在59%。

——過去三個賽季,威少在低效的基礎上繼續下滑,已經低到了和新秀賽季差不多的水平。


效率!效率!效率!敢問威少路在何方?



可是,能連續三個賽季場均三雙,填滿基礎數據欄,我還要啥自行車?!還和你談啥效率,談什麼鬼的每回合得分。好,咱們不妨趁此機會好好嘮嘮。

高階數據有進攻節奏(Pace)和進攻效率(OffRating)兩個概念。進攻節奏是場均打出的回合數,進攻效率是每百回合的得分數。這兩個概念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的相關性。球隊的輸贏與打的或快或慢(即節奏)沒有任何關係。每場比賽,球隊有可能在每節末多產生出一個回合,但隨著比賽的增多,每支球隊的進攻回合總數會趨向於與對手的進攻回合數持平

不像野球的半場,進球后可繼續發球開啟下一回合的進攻,NBA比賽是典型的回合制遊戲。在回合數趨向於相等的情況下,單位回合的得分量,表徵著球隊的進攻水平,且與球隊的勝率有著極強的相關性(相關係數高達0.97)。所以為了勝利,我們談效率,談每回合得分、談每次出手平均得分。

反映在個人身上,與球隊之間的關係就是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個人的每回合進攻彙集融合到一起即是球隊的進攻效率。但個人的出手耗費了一個回合,不會且不可能再多憑空產生一個了。這意味著,如果某位球員佔據了大量的出手回合,屬於隊友的回合就會相應地減少。這是一個蹺蹺板式你上我下的平衡

三、兩個類比

1966年的張伯倫場均25次出手,每次出手平均能得到1.09分,是隊內最高效的得分手。其他隊友場均共計出手約90次,但每次出手僅得0.94分。問題來了,為什麼張伯倫不場均出手100+次?如此之後球隊的整體進攻效率會不會極限地逼近1.09?答案很顯然,那是不可能滴。

注:大帥那個年代沒有失誤數據,所以以下討論是基於每次出手得分(Points Per Attempt),與每回合得分不同,每次出手得分沒有考慮到失誤及進攻籃板,計算公式為 PTS/(FGA + 0.44 × FTA),而每回合得分公式為PTS/(FGA + 0.44 × FTA – OREB + TO)。

效率!效率!效率!敢問威少路在何方?


MIT的體育專家Brian Skinner發表過一篇文章把籃球的進攻類比為交通法則中的佈雷斯悖論:

——在一個交通網絡上增加一條路段反而會使網絡上的旅行效率增加;

——關閉某些高速公路,減少交通路線,整個交通網絡的效率反而得到了改善。

大家競相選擇最有利的路線,最後卻在無形中之中,使得交通系統崩潰。抽象來說,就是個體聰明選擇的彙總,其實並非全局最優解。個人主觀上的自私,反而讓所有人都陷入了「囚徒困境」式的納什均衡。PS.這裡的納什可不是當年太陽的斯蒂夫納什咯。

類比在籃球場上,張伯倫的高效好比行駛在交通系統中的高速公路,其他隊友則只能遊走在周邊的小路,大家協同作戰,目的是為了整個交通網絡更加流暢高效。這個系統共有五輛車,其他驅使的車好比是防守端給予的干擾、包夾。顯然,張伯倫驅使的高速公路,是最快的得分路徑,但把所有的車輛集中於高速,對手易於攔阻會造成嚴重的交通堵塞(1988賽季喬丹球隊得分佔比44%,張伯倫之後最高)。但尋求納什均衡,適當地關閉一些高速,降低於個體而言更高效的出手之後,球隊的整體進攻效率反而能得到提升。

66-67賽季,亞歷克斯漢納姆教練入主費城76人,說服大帥要降低出手次數,也有可能是大帥上賽季玩夠了,破了七項足以塵封多年的記錄,這次大帥乖乖的聽了話,當賽季僅有14次的場均出手,每分鐘出手次數僅排全隊第八,但每次出手得分1.27,隊友每次出手得分也提升到了1.01。該賽季76人的進攻效率(預估)比聯盟平均水平高出6.7分,76人當年也順遂擊敗了此前八連冠的凱爾特人拿下了總冠軍。


效率!效率!效率!敢問威少路在何方?



也不用懷疑,這一年是否有杜蘭特之類的人物加入,才得此質變。事實上65-66賽季和66-67賽季76人打球的是同一撥人,至少出場時間排名前六的是同一撥人。


同樣地,在連續三年場均三雙,個人記錄數據榮譽拿到手軟之後,31歲的威少已不再是當年的威少了。借鑑當年張大帥,到了是爺不是少的年紀,威斯布魯克的球風或許真得改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