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蕭曉四姑娘


這是由當時蜀漢的政治環境決定的。

蜀漢自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之後,無論是國力還是實力都下降到歷史最低點,劉備在夷陵失敗後,一直就待在永安,沒有回成都。

劉備自覺時日不多,便開始考慮下一代的接班人問題,其實能進入劉備眼中託孤的重臣已經不多了。



關羽、張飛、簡雍、孫乾、糜竺等最早跟隨劉備的元老級人物都已身死,參與制定蜀科的五人中法正、伊籍、劉巴已經去世,只有李嚴和諸葛亮還活著。

而其它人中趙雲不受重用,魏延資歷較淺且要鎮守一方,蜀漢人才青黃不接。

最佳人選只有諸葛亮和李嚴。



劉備在沒有去世前就將當時的李嚴召到永安,任命李嚴為尚書令,而身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與皇太子劉禪仍在成都。劉備的行為顯然是在培養李嚴。

尚書令是漢武帝創立的內朝官,位低而權重,直接作為皇帝在朝中的代表參與政事,而丞相是百官之首,除了在漢武帝朝實權被剝奪外,丞相在大部分朝代都是總攬朝政的。



三國是亂世,魏蜀吳三國官職設定和政權結構等各方面也和統一王朝不一樣,劉備設想的託孤就是諸葛亮與李嚴的共同輔政,由於早期蜀漢不設太尉和大將軍,因此兵權總要有一個名義的領導人。

劉備設想的是讓諸葛亮(丞相)總攬朝政+李嚴(尚書令+太尉)共同輔政,而且有一定的制衡能力,因為丞相無論職位與權責,都大於李嚴,丞相仍有權力調動軍隊,而且諸葛亮還領尚書事,假節,如果李嚴沒有兵權,只有尚書令一職,起不動任何制衡作用。



但劉備的安排也非常奇怪,雖然給了李嚴尚書令的官職和中都護的兵權,李嚴卻是鎮守永安,遠離權力中心成都,而諸葛亮坐鎮成都,並且開府治事,權力遠大於李嚴。

結果是劉備給了李嚴兵權,李嚴也沒有起到制衡諸葛亮的任何作用,這與李嚴的政治能力和性格也有很大關係。

從派系上來說,諸葛亮是荊州派的首領,而劉備的政權又是外來政權,必須要以外來勢力作為統治階層,來打壓本土勢力,政權才能穩固,所以確定諸葛亮在蜀漢的領導地位不容置疑。



而李嚴是東州派的骨幹,東州就是指從東部州進入益州的人,也就是從荊州及首都三輔地區進入益州的人,東州派也算外來勢力,是蜀漢政權拉攏的勢力。

劉備將兵權交給了東州派李嚴,也在客觀上拉攏了這一派的勢力,很利於政權內部勢力的團結,而為什麼是李嚴?

很簡單,沒其他人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知人善任,比如他很瞭解諸葛亮這個人善於戰略規劃和行政管理,但在變化多端的戰場上缺少應變能力。

所以在漢中之戰中劉備讓諸葛亮坐鎮成都,卻讓法正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

漢中之戰劉備在和曹操的對抗中取得大勝,奪取了漢中這個戰略制高點,為接下來向關中北伐創造了條件,而成都在諸葛亮的管理下也走上正軌,成為穩固的大後方,不得不說劉備在用人上還是非常棒的!

(劉備影視形象)

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首先,劉備臨終之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是劉備在用人方面又一個極為經典的案例。

諸葛亮這個人一直想當三國時期的管仲,知人善任的劉備很清楚,劉禪的性格和齊桓公很像,是典型的甩手掌櫃,如果諸葛亮真有管仲的能力,還真會讓蜀國做大,甚至統一天下!


劉備也深知諸葛亮雖然在治理軍隊,治理國家這方面是有本事的,但在作戰謀略方面確實很一般。

《三國志》中這樣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將略"


劉備之所以將兵權交給李嚴,而沒有交給諸葛亮,就是這個原因。

劉備看人的眼光還是很準的,就軍事才能這方面來看,李嚴確實要勝過諸葛亮。

李嚴字方正,是蜀漢重要的將領,他辦事幹練利落,年輕的時候就以才幹出名了,在很多地方任職都深受器重。

(李嚴影視形象)

在劉備伐蜀期間,李嚴帶著自己的部隊投降了劉備,後來不管在什麼位置,李嚴都是最出色的一位,因此深受劉備的喜愛。

在軍事上,他曾兩次平定叛亂。公元217年,新道縣被高定率軍圍攻,李嚴前往解救並大勝高定。更值得稱讚的是公元218年,劉備和曹操準備在漢中開戰,馬秦、高勝召集了數萬人的隊伍準備起兵對付劉備,情況十分危急,如果不能將馬秦、高勝打敗,漢中之戰劉備就不能集中全力與曹操作戰,不光打不下漢中,搞不好還得被曹操打進蜀地來。

就在這個緊急時刻,李嚴帶領自己的5000多士兵前去鎮壓,面對幾倍於自己的敵人,李嚴不僅將馬秦、高勝軍隊擊潰,平定了這次大動亂,還斬殺了馬秦、高勝等人,為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

從這可以看出李嚴的軍事才能是很傑出的,以少勝多,在關鍵時刻能首當其衝,絕對是位將才。


所以,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之際,將諸葛亮和李嚴召回來託付後事。

劉備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並對諸葛亮說:"你很有才華,一定能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是扶不起來,你就取而代之"。然後,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將兵權交給了他。

(劉備託孤)

可惜,劉備並不能左右自己身後之事,到最後,諸葛亮還是把持了軍政大權。

但在戰場上,諸葛亮確實沒有指揮的才能,他參與的戰役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

比如,公元228年的1月,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由於過於相信直覺,認為馬稷可擔重任,不聽劉備的遺言,結果後來失街亭而退兵;

公元228年的12月,第二次出祁山,攻打陳倉,打了20餘日,卻因糧食不足而退兵;

公元231年2月,諸葛亮再次率軍出祁山,也因打著打著斷糧了收兵。

可見,軍事指揮方面確實是諸葛亮的短板。

(諸葛亮經典影視形象)

除了以上原因,還有一個原因不能忽視,那就是後主劉禪的無能,讓劉備不得不在臨終前為他的兒子謀劃。

當時的諸葛亮已經是丞相,權利很大了,如果再將兵權交給他,必然會出現一人專政的局面,自己打下的江山搞不好做了別人的嫁衣。

所以將兵權交給李嚴,靠著相互制約的關係來維持著阿斗的皇位,劉備也算是用心良苦啊。


歷史風暴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託孤大臣共有兩位,一是李嚴,一是諸葛亮。劉備將內外兵權交給了李嚴。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得力謀士,卻沒有得到兵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讓我們接著往下看。<strong>

一、平衡丞相權力,防止伊霍之亂。

首先,根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在白帝託孤之前,諸葛亮已經貴為蜀漢的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果再將內外軍權交給諸葛亮,就會使得丞相權力過重,後主劉禪就會大權旁落。這是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縱觀前朝託孤的先例,若是將大權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自然會對皇權專制造成威脅,因此,分權制衡,防止臣下權力過大才是穩固皇權的正確做法。

當年漢武帝託孤之時,正是由於託孤忠臣霍光的權力過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導致了霍光有了總攬朝政,甚至廢黜皇帝的權力,海昏侯劉賀就是被霍光所廢。劉賀再怎麼昏庸無能,也是皇帝的順位繼承人啊!

才繼位幾十天就被一個權臣廢黜了,霍光還算忠心,生前沒有謀反,若是換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漢朝基業難免不保,後來的王莽就是一個例子,這是為後世王朝深深忌憚的。

劉備自然精通帝王之術,只有將大權分散才能保證皇位永續。諸葛亮掌握政事,卻沒有軍權,李嚴掌握軍權,卻被安排在遠離首都的永安,這正是劉備託孤的智慧所在!

二、李嚴軍事才能突出。

李嚴本是劉璋部下一個護軍,在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投降劉備,成為劉備的副將。在郪縣盜賊馬秦、高勝率軍起義時,李嚴當機立斷,僅憑自己手中區區5000人馬擊退了上萬叛軍,並擊殺馬秦、高勝。

幾年後,越巂郡叛軍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擊退叛軍。李嚴英勇果敢的軍事才能被劉備所看中,於是被加封為輔漢將軍,此後更是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再加之劉備託孤之時,許多蜀漢老將如關羽,張飛等都以去世;夷陵之戰劉備險些被擒,蜀軍幾乎全軍覆沒,蜀國的軍事實力受到了不小的打擊,軍事人才有緊缺的趨勢,因此,李嚴就逐漸走到前臺,擔當起掌管軍務的重任。

難道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行嗎?不好意思,在劉備眼裡,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確實不行。在劉備入川時,重用的謀士主要是法正和龐統;在劉備進攻漢中時,跟隨他的謀士主要是法正,此時諸葛亮只負責和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在法正死後,諸葛亮才被調到前線,協理軍務。

劉備曾經告訴過諸葛亮馬謖打仗不行,諸葛亮不信,結果馬謖失街亭,這正印證了劉備生前對諸葛亮的判斷。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幾乎很少統兵打仗,軍事經驗很少,主要管理的是內政和外交,因此,諸葛亮並不是管理軍務的最佳人選,軍權自然交到了李嚴手裡。<strong>

三、照顧蜀地士族集團利益。

李嚴入選託孤大臣行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照顧蜀地士族的利益。李嚴原本是蜀地軍閥劉璋的部下,劉備入川后,原本劉璋的舊部主要以大臣李嚴為首。在劉備最初入川時,由法正制定《蜀科》,由於法律太嚴,一些蜀地本地的豪強士族的利益受到了打壓,他們便消極抵抗劉備的統治。

為了照顧地方士族的利益,穩固並擴大自己的執政基礎,劉備命令李嚴,諸葛亮等人重新制定《蜀科》,由於李嚴是劉璋的舊部,深知蜀地風土人情,因此,新制定的法律照顧到了蜀地豪強的利益,受到了他們的擁護。

在夷陵之戰失敗後,戰略要地荊州失去,南郡太守糜芳叛漢歸吳。剛剛穩定不久的蜀漢多地爆發起義和反叛,蜀國有搖搖欲墜之勢。在託孤之時,劉備也考慮到了照顧劉璋舊部的利益和情緒,以便自己死後能夠維持局勢。

可劉備還是高估了李嚴的軍事能力,低估了諸葛亮的忠心。劉備死後,李嚴在北伐之事上推諉怠慢,只想著升官加爵,後來因為管理糧草不力,被貶為庶人。而諸葛亮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忘先帝囑託,儘管無力迴天,仍被後人傳頌!


無筆史官


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打得大敗,撤退到現在四川奉節。經此一戰,劉備不想再東征東吳了。

劉備放心不下,臨終託孤

223年2月,劉備病情嚴重,估計自己在世時間不長了,就把諸葛亮召到奉節。

劉備立下遺詔,委託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助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全權負責軍事管理,留在奉節駐守。

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劉備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目標、以及用人標準來確定的。

第一、少主劉禪身邊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賢相

劉備託孤的時候,少主劉禪16歲。

知子者莫若父。劉備對自己兒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後有沒有能力管理蜀漢。所以,劉備希望遴選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國家的賢良大臣,來輔助少主劉禪。

否則,劉禪皇位是無法保住的。

按照這樣的標準,在當時的蜀漢,確實只有諸葛亮了。就是選定諸葛亮,劉備也還是想從心理上確認諸葛亮的赤膽忠心,想從言語上聽到諸葛亮的錚錚誓言。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有定國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如果我兒子劉禪值得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代他吧。

劉備口頭上這樣說,其實內心裡的想法,誰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當好輔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劉備還是想再次鞏固強化諸葛亮的丞相輔政心理,而不會篡權奪位。劉備把兒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備從情感上、心理上確定了諸葛亮不能、不會排斥劉禪。

劉備就是要諸葛亮全心全意輔助劉禪,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軍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嚴統領軍事。

第二、李嚴是劉備心中合適的軍事帥才

此時的蜀漢,很多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經不是很多。

劉備認為,諸葛亮適合輔助君主、進行政治管理;而李嚴更適合管理軍隊、以及領兵打仗。

李嚴年輕時,就以能幹而聲名遠播。劉備早就聽說了。

213年,李嚴率領所屬部隊向劉備投降,受到劉備重用。李嚴軍事才能也得到充分發揮,兩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亂。

218年,江湖大盜馬秦、高勝網羅了近10萬人,發動叛亂,並佔領了資中縣。

劉備當時在漢中,與曹操打仗,沒有軍隊可以調配用來平定叛亂。

李嚴當機立斷,沒有依賴援兵,只是率領自己屬下5000人馬,前往資中征討賊人。

李嚴利用“斬首行動”策略,帶領5000精兵,直接向馬秦、高勝衝去,在萬軍叢中,砍下了馬秦、高勝的頭顱。

看見這種形勢,幾萬敵軍四散逃命。李嚴以少勝多,取得完美的勝利,解除了前方劉備的後顧之憂。

後來不久,高定率領軍隊圍攻新道縣,李嚴接到命令,帶領部隊快速奔馳趕去救援。

李嚴集中兵力,速戰速決,很快把高定徹底打敗,高定隻身逃往深山老林。

通過兩次平叛,劉備看出了李嚴傑出的軍事才能,加封他為輔漢將軍。

李嚴具備了優秀軍事領導人的優良品質:果斷、勇敢、超強戰鬥力!所以,劉備將兵權交給李嚴,是有依據的。

第三、劉備謀劃蜀漢朝中重臣應該制約平衡

最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諸葛亮老謀深算、心眼太深,需要一個性格孤傲、不可一世的人來實現平衡,李嚴是非常適合的人選。

李嚴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拉幫結派。因為遷移官邸的事情,李嚴與另外一位官員意見不合,李嚴直接把那位官員逼走了。

李嚴固執己見,不主動與其他官員交往,這樣的官員適合輔助少主劉禪。

以上是明擺著的權臣之間的平衡,暗中還有派別之間也需要平衡。

諸葛亮等人屬於荊州派,李嚴等人屬於益州派。

如果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諸葛亮,則荊州派力量過於強大,荊州派官員很可能仗勢胡為、欺壓他人;

而其他力量自然產生怨恨情緒。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勢必不可避免,蜀漢一定混亂而亡。

劉備自己不願、也不希望劉禪再與東吳戰爭了。李嚴屬於益州派,他不會去為荊州派爭奪地盤、擴充實力的。

劉備把兵權交給李嚴,就是告訴東吳:蜀漢不想與你爭鬥了。

與東吳不再進行戰爭,李嚴守衛蜀漢的東部,基本上沒有問題的。

玩了一輩子政治的劉備,臨死之前還在費盡心機、為寶貝兒子謀劃佈局、安排人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李嚴能不能真的擔起軍事重任,還需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公元219年12月,關羽敗走麥城,被擒遇害,劉備為報弟仇,不聽眾勸,執意御駕伐吳。張飛聞聽關羽被害,日夜號哭且酒醉鞭笞部將範疆、張達,二將殺死爛醉如泥的張飛後提著其首級投奔東吳。

劉備率大軍空國而出,討伐東吳,最終被陸遜火燒連營,損兵折將,大敗虧輸,加上年事已高,勞累過度,223年4月24日病死於白帝城永安宮。

已進入彌留狀態的劉備,將後主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三國志·李嚴傳》這樣記載道:“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掌握軍權,留鎮永安。建興元年,封都鄉侯,假節(鉞),授光祿勳”。

劉備氣喘吁吁地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後百感交集,眼淚滂沱跪地答道:“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明確讓李嚴與諸葛亮共同輔佐劉禪,但把軍權交給資歷、名望、能力、功績都遠遜諸葛的李嚴,對其猜忌、防範之心溢於言表。他煞費苦心的扶植李嚴,或許還有利用他掣肘、牽制諸葛亮的深意吧?

一、防諸葛亮一枝獨大:

劉備精通帝王之術,深知只有將大權分散才能保證皇位永續,當年漢武帝託孤霍光的權力過大,導致霍光總攬朝政,甚至廢黜皇帝,此時諸葛亮貴為蜀漢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再將軍權交給諸葛亮,定會一身託大。

諸葛亮掌握政事,卻沒有軍權,李嚴掌握軍權,卻被安排在遠離首都的永安,這正是劉備託孤的智慧所在!

二、形式所迫:

劉備在臨終之間,讓諸葛亮主管內政,李嚴統內外軍事。分配主要軍事任務諸葛主成都,李嚴鎮永安,魏延扛漢中。從軍事版圖上看為三分之勢,互為犄角,諸葛亮在成都威懾國內反賊,魏延在漢中威懾曹魏,李嚴在永安威懾孫吳,如果他們任何一方有非分之想,其餘兩方都可圍而攻之。

三、平衡派系:

李嚴荊州南陽人,曾在劉表手下任職,官至秭歸縣令,劉表去世後,曹操南征,李嚴入蜀投奔劉璋。公元213年,劉璋派李嚴去抵禦劉備,可李嚴卻率部向劉備投誠,後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公元218年,劉備和曹操漢中大戰在即,盜賊馬秦、高勝率數萬人馬準備偷襲劉備,在此危急時刻,,李嚴當機立斷,僅憑自己手中區區5000人馬擊退了上萬叛軍,並擊殺馬秦、高勝。為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此役他展現非凡的指揮才能,令劉備刮目相看,加封輔漢將軍。

劉備最初入川時,由法正主導制定的《蜀科》由於法律太嚴,蜀地本地的豪強士族的利益受到了損害,故消極抵抗劉備的統治。劉備為穩固並擴大自己的執政基礎,命令李嚴,諸葛亮等人重新制定《蜀科》,由於李嚴是劉璋的舊部,深知蜀地風土人情,因此,新制定的法律照顧到了蜀地豪強的利益,受到了他們的擁護,此舉又在劉備眼中加分。

劉備入主益州後,主要有四大派系:一是以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為核心的冀州派;二是以諸葛亮、黃忠、魏延、蔣琬、費禕、楊儀等人為核心的荊州派;三是以法正、黃權、李嚴、吳懿等人為主的益州派;第四大派系則是以馬超為代表的涼州系。隨著關羽、張飛、馬超的去世,益州派和荊州派成為蜀漢內部最大的兩個派系。在夷陵之戰失敗後,戰略要地荊州失去,南郡太守糜芳叛漢歸吳。剛剛穩定不久的蜀漢多地爆發起義和反叛,蜀國有搖搖欲墜之勢。

此時劉備若只託孤諸葛亮一人,就意味著荊州派的地位將全面高於益州派,這很容易讓益州當地的各級官員和豪門貴族心生嫌隙,不利於內部的團結,尤其是在當時那種內憂外患之際,所以劉備必須把當時益州派的領銜人物李嚴推出來和諸葛亮站在一起。

諸葛亮對掌握兵權的李嚴如鯁在喉,兩個蜀漢朝堂之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一直處於爭鬥之中。權利之爭必有一傷,在這場黨爭之中,情商不高,人際關係非常不好的李嚴最終敗北。

231年,諸葛亮出兵祁山,讓李嚴負責糧草押運。由於連日大雨、道路泥濘李嚴押運困難,怕遲了受軍法處置,便讓諸葛亮退兵。但諸葛亮退兵後,李嚴上書給幼主謊稱諸葛亮是以退為進,誘敵深入後再突襲。當諸葛亮回來之後,又說諸葛亮沒有盡力征討。

諸葛亮把李嚴讓他退兵的信給劉禪看,於是謊言不攻自破。諸葛亮趁機彈劾李嚴,劉禪把李嚴廢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美麗青春您真痘


為何劉備臨終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非諸葛亮,其目的僅有“六字”,即:御外、安內、衡中。而並非什麼你制我、我防你等之類的理由。一代梟雄人物又怎麼會將臨終前的寶貴時間用在這些勾心鬥角的小事上呢,自然以鞏固蜀漢基業為重。

背景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劉備病逝前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託孤於諸葛亮、李嚴,並認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三國志·李嚴傳》: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對此,有很多人心中產生疑惑,以諸葛亮之能,劉備為何不交軍權給諸葛亮,反而交給李嚴?

御外

大家應該都清楚,蜀漢對外防禦的重點有兩個,一為曹魏,二是東吳。漢中有魏延防禦曹魏,可保蜀漢北線不失,而防守東線東吳的主將,劉備則選的是李嚴。因此,劉備分配給諸葛亮的工作責任是坐鎮成都、統攬大局、居中調度。

這時,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不選趙雲,而選的是李嚴?這個問題會在下面的“衡中”一節中重點進行分析。

劉備之所以選擇李嚴鎮守江州,主要是因為跟隨劉備征戰的諸將中,除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魏延、趙雲等將有過獨領一軍的經歷外,統軍大將就僅剩李嚴,所以不選他還能選誰呢?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率領主力大軍聚兵漢中,欲奪取曹操佔領的漢中。期間,蜀中馬秦、高勝等盜賊招集數萬人,在郪縣起兵叛亂,已打到了資中縣。這時,身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的李嚴,派信使呈報劉備的同時,僅率領本郡5000軍隊便前往討賊,並一戰斬殺馬秦、高勝等叛軍賊首,叛亂立平。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再次率領郡兵前往,並擊敗高定大軍,新道縣危局遂解。事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兼領犍為太守。

由此可見李嚴統軍之能,定可保蜀漢東線不失。所以說,劉備指定李嚴坐鎮江州防守東吳應為量才適用。

安內

《三國志·先主傳》:三年春三月,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由此可見,劉備託孤還是以諸葛亮為主,負責對內宏觀調度,畢竟此時的蜀漢策略是以固守為主,並非以征戰為主。而諸葛亮軍政皆能,更有利於穩固蜀漢局勢。所以,掌握軍權的李嚴僅能為副手。這一形式如同孫策臨死前遺言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情景如此一轍。劉備如此看重李嚴,李嚴豈能不盡力輔佐其子劉禪。

同時,劉備也想以這種方式告知西川、漢中臣民,雖然自己去了,但是身後之事皆以安排妥當,大家不必驚慌,可安其職。

如果劉備僅託孤諸葛亮一人,李嚴又豈會盡力防禦東吳,難不成諸葛亮自己去守,誰又能勝任居中調度之職。

《三國志·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由此傳中不難看出,劉備有多麼的信任諸葛亮之能,所以只有諸葛亮在兒子身邊,他的心才會安吧。雖然表面上劉備委以李嚴“統內外軍事”,但主要職責卻是“留鎮永安”。所以,蜀漢的最高權力人除了劉禪外,還是諸葛亮。如果劉備真是為了平衡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的權重,直接任命諸葛亮、李嚴同掌朝政不就完了嗎。

衡中

如果劉備託孤魏延“統內外軍事”,其原本就是坐鎮一方的大將,豈不形成軍權和朝廷權力相互抗衡的局面,而當時威望並不太高的諸葛亮又將如何居中調度。但是劉備明面將軍權交給李嚴,他能調的動魏延嗎?顯然不可能,只有以朝廷名義才有調動之權。所以,如此之下整個蜀漢就形成了三方勢力,即諸葛亮居中的朝廷勢力、魏延的漢中勢力、李嚴的江州(本土勢力)。李嚴和魏延兩方的軍力各約為3萬左右,諸葛亮的朝廷手中軍力約為4萬左右,這樣以來魏延和李嚴便能相互平衡,而諸葛亮的朝廷勢力則更有利於從中調度。

同時,趙雲在長板坡將幼主阿斗從曹操大軍中救出,可見他便是劉禪命中的福星,劉備當然要將這樣的福星留在兒子身邊了。一為看護兒子安全;二是協助諸葛亮管理軍務。

如此以來,蜀漢局勢便形成了諸葛亮、魏延、李嚴三方勢力,不正如同“魏、吳、蜀”三國的形勢嗎?這樣自然更有利於蜀漢政權的穩定,可見劉備有多麼的深謀遠慮。


祥子談歷史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劉備臨終之前只是給了李嚴一部分兵權,並不是所有兵權。劉備也確實讓李嚴擔任諸葛亮的副手,但劉備授予李嚴的權力要遠遠小於他授予諸葛亮的權力。諸葛亮在事實上是李嚴的上級,兩人的權力不對等。



一、永安託孤的背景

蜀漢章武二年六月,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退回益州,夷陵之戰結束。

七月,劉備率殘部撤退至魚復,陸遜率吳軍在後方追殺。劉備一怒之下便不再退,將魚複視為自己的底線,堅決不許吳軍佔領。隨後劉備發佈詔命,改魚復為永安,並建永安宮,親率殘軍屯駐於此。

然而,劉備雖然有雄心死守永安,可是他手頭上沒兵沒將。由於馬良、馮習、傅彤等蜀中人傑悉數在夷陵戰死,劉備此時在永安可謂是要兵無兵,要將缺將。

也就是在這時候,李嚴帶兵到了永安。

李嚴率部抵達永安後,立即被劉備任命為尚書令一職。這個任命其實很唐突,因為李嚴在此之前雖然曾經統過軍,打過仗,具備一定的治軍與治政能力。但是李嚴趕到永安護駕劉備之前的職務只是犍為太守,是地方官員,從未接觸過蜀漢的統治核心。

所以,劉備這麼迅速提拔李嚴,其實也是無奈之舉,有火線提拔的意味在裡面。等於就是在說:實在沒人了,李嚴還有點才華,你就頂上去吧。(如果馬良活著,尚書令這個位置絕對輪不到李嚴)



二、永安託孤

從劉備修建永安宮的行為來看,他應當是想在永安長期駐守下去,直到與東吳的問題徹底解決。也就是說,劉備當時提拔李嚴,應該沒有託孤之意,他當時可能還想不到自己會死在永安。

但是過了幾個月,劉備突然病重,這才不得不開始考慮自己的後事問題了。

章武三年,劉備病危,從成都急招諸葛亮到永安面見自己。同時劉備再次提拔李嚴,委任他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政。

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李嚴傳》

關於劉備的這個任命,很多人都在猜測這是不是劉備在利用制約諸葛亮。然而我個人覺得這種想法純粹是想太多了。因為儘管劉備又提拔了李嚴一次,但是提拔之後的李嚴和諸葛亮相比,職權還是差太多了。



就拿尚書令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實權,可是諸葛亮是錄尚書事。尚書令和錄尚書事的差距大了去了。

再就是李嚴的中護軍,這也是實權,蜀漢歷任中護軍都是劉備的心腹。劉備在臨終前讓李嚴擔任中護軍,顯然是信任李嚴。然而跟諸葛亮相比,還是差了檔次。因為諸葛亮是假節,又領司隸校尉,後來還開府。

最有爭議的就是李嚴的另一個職銜,“統內外軍事”。這個職務不見於三國之前的史料,屬於曹魏和蜀漢的首創。很多人說劉備授予李嚴軍權的根據,就是基於此。

然而根據《宋書·百官志》描述,這個職務其實是虛職,沒有實權。因為魏國的曹真在曹丕繼位的第三年也被授予了這個職務,成為曹魏政壇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但當時魏國的軍界一把手是曹仁,而不是曹真。作為後輩的曹真能夠都督曹仁的軍事行動麼?顯然是不可能的。

李嚴也是這種情況。他只有一部分兵權,沒能回到成都,並且非常的尷尬是——身為託孤重臣,卻被安排留鎮永安,根本沒能進入劉備安排的蜀漢第二代政治中樞。

你說就這種檔次,他能制約諸葛亮嗎?

所以這個所謂的“統內外軍事”的職務僅僅只是一個虛銜而已,沒有實際政治意義。李嚴從來就不是蜀漢的軍界一把手,諸葛亮也根本不需要“從李嚴手裡奪兵權”。



第三、劉備用李嚴的真正意圖

我覺得劉備之所以選擇李嚴,是因為當時劉備實在無人可用。並且他新嘗大敗,益州本土士族蠢蠢欲動,益州局勢很不明朗。劉備對諸葛亮能否穩住局勢感到擔憂,因而就火線提拔了李嚴,讓李嚴給諸葛亮分憂。而後來再次提拔李嚴,也是出於這種考慮。

畢竟,讓李嚴與諸葛亮共同輔政,可以向益州本土派示好(李嚴在益州本土士族當中頗有威望),可以穩定益州的局勢。

並且,李嚴熟知永安的情況,也具備一些軍事方面的經驗,讓他鎮守永安,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安排。

但是劉備對李嚴的任用也就僅僅於此了,他並沒有賦予李嚴更大的權力。蜀漢真正的當家人依然是諸葛亮,李嚴對諸葛亮的制約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如果一定要說制約,那也只是“象徵性的制約”。



四、劉備對諸葛亮的態度

章武三年二月,諸葛亮從成都奔赴永安。此時劉備已經病入膏肓,自知命不久矣,便託孤於諸葛亮,並說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話:“君之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很多人對劉備的這種大度驚訝到了,認為劉備這是在故意試探諸葛亮。然而,其實“君可自取”這種話,在三國時代早有先例,並非是劉備首創。

公元200年,江東孫策遇刺,臨終前託孤於張昭,他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公元208年,劉表去世前也曾對劉備說“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

難道說,孫策、劉表、劉備三個人都是閒的沒事幹了,故意試探人心嗎?顯然,根本這沒有必要。因為只要看一下孫策、劉表、劉備臨終前的實際情況便可以發現,他們這麼把身家託孤給外人,確實是沒有選擇。

公元200年的江東、公元208年的荊州,公元223年的益州,都處於內外交困,老主公病危,新主公又羸弱的危機時刻。此情此景迫切需要一位能夠穩定內外的傑出人物來繼承老主公的政治遺產。這個時候如果還玩心眼,那就是廁所裡電燈——找死。



所以劉備託孤於諸葛亮,他就是真心的。因為他當時根本沒有選擇。

至於於李嚴,劉備讓“留鎮永安”就已經能說明一切。蜀漢的兵權並沒有交在他手上,也不可能交在他手上。


Mer86


公元223年劉備病重,召諸葛亮、李嚴到白帝城託孤,讓諸葛亮主管內政,李嚴統內外軍事。尤其對諸葛亮,劉備充分肯定了諸葛亮的業績,說出了讓諸葛亮始料不及的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後大哭痛表忠心。從此,諸葛亮和李嚴作為託孤大臣,共同輔佐後主劉禪。



大家都很奇怪,既然那麼信任諸葛亮,為何要把軍權交給李嚴而不是諸葛亮呢?如果交給諸葛亮,再加上他的才能,不會更好推進蜀國向前發展嗎?其實劉備如此交代一點也不奇怪,其是經過認真分析和思考最終得出的結果:



1. 劉備託孤最後這一場苦情戲就已經說明了為什麼。“託孤”實際上是警示告知不要“脫孤”,當著劉禪和李嚴的面,劉備竟然直接對諸葛亮說,如果我的兒子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你就自己當皇帝吧!這句話在當時的那時那刻說出來,對於諸葛亮來說具有不一樣的影響。諸葛亮自出世以來,竭心盡力、鞠躬盡瘁為劉備出謀劃策,幫助劉備建立蜀國,可以說諸葛亮一點私心都沒有,當然劉備以誠相待,但是劉備思考過,如果他去世了,諸葛亮是否還會象自己活著的時候對待劉禪呢,所以,他在對諸葛亮的態度上有了質疑的成分,所以,在其生命的最後時刻,用語言直接敲打諸葛亮,讓諸葛亮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同時也讓在一旁的劉禪知曉其中的厲害,當然包括旁邊的李嚴。所以,既然產生質疑和疑慮,丞相本來權力就很大,如果再將兵權交給諸葛亮,如其有不臣之心,後果將很難控制。




2. 將兵權交給李嚴,可以起到對諸葛亮產生互相掣肘的作用,保證劉氏家族的統治利益。李嚴辦事幹練,在各處勢力任職都是一把好手,同樣在劉備手下也成績卓著,平亂,在《三國演義》中還能與黃忠大戰不落下風,可見是文武雙全的人物。劉備將兵權交給李嚴,可以與諸葛亮形成互相制約之勢。李嚴其人平素自私,人際關係差,招致大部分同僚的敵視,同時其一直野心想爭奪最大的權力,而諸葛亮一心為蜀,鞠躬盡瘁,才能過人,朝中各官員對其都尊重有佳,“一私一公”在一起搭配,一方面彼此之間可以進行監督,一方面可以互相制衡,如果諸葛亮有不臣之心,那李嚴不管出於公,還是出於私他都會出面制止,而李嚴如有不軌之處,諸葛亮也可以對其進行採取措施,這樣就能夠確保劉氏江山的穩固。



3. 劉備對於自己兒子的清醒認識。之子莫如父,劉備知道自己的兒子是什麼樣的人,在面對諸葛亮和李嚴中,其實劉備對諸葛亮的放心程度要高於對李嚴的,其之所以會有那句驚豔之語,無非是提醒諸葛亮要繼續像對待我一樣對待我的兒子劉禪,就是所謂的盡忠,所以在託孤中,他又對劉禪說,你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他又把話拉了回來,其知道,最終蜀國發展怎麼樣,最終還是要看諸葛亮,無奈,為了多一道保險,他只能將事權和軍權分割開來。

這就是我對此問題的一點看法,如有不妥歡迎參與討論。



我們分兩層來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是劉備臨死之前,為什麼要授命李嚴和諸葛亮同為顧命大臣?其實這並非是不信任諸葛亮,而是為平衡集團內部的荊州派和益州派。大家知道,劉備入主益州後,他的集團內部,主要有四大派系:

一是以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為核心的冀州派,他們從劉備出道時就追隨,可以說是劉備的鐵桿嫡系;二是以諸葛亮、黃忠、魏延、蔣琬、費禕、楊儀等人為核心的荊州派,這些人大多是在赤壁之戰前後才加盟劉備;三是以法正、黃權、李嚴、吳懿等人為主的益州派;第四大派系則是涼州系,代表人物馬超。

後來,冀州派隨著關羽、張飛的去世,這一系力量已越來越單薄,加上趙雲和諸葛亮的關係,這一派系幾乎已融入荊州派系中,而涼州系在馬超病逝後,實際上已經是名存實亡。這種背景下,益州派和荊州派就成為蜀漢內部最大的兩個派系。

在劉備去世之前,如果他只託孤諸葛亮一人,就意味著荊州派的地位將全面高於益州派,這很容易讓益州當地的各級官員和豪門貴族心生嫌隙,不利於內部的團結,尤其是在當時那種內憂外患之際,所以劉備必須把當時益州派的領銜人物李嚴推出來和諸葛亮站在一起。

其次,劉備之所以將兵權交給李嚴,並讓李嚴坐鎮江州,主要有兩方面意思:一是向東吳和蜀漢內部傳達一種態度,那就是蜀漢和東吳的戰爭到此為止,以後蜀漢主要以防禦為主,不再覬覦奪回荊州。

因為,李嚴作為益州派領銜人物,由他統領軍隊坐鎮在蜀吳前線,基於他們益州派的利益,他也決不願意大動干戈去奪回荊州,對於他們而言,繼續東征孫權,意味著要將益州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源源不斷調往前線,也就是把他們自己家中的壯丁、錢糧送到前線,換做是你,你願意嗎?

更重要的是,即便重新奪回荊州,也不過是壯大荊州派的實力,益州派並不會有什麼好處。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將兵權交給李嚴,並讓他坐鎮江州,就是向集團內部的益州派表態,總而言之,以後蜀漢最重要的任務是守護好益州,而並不是奪取荊州,所以大家儘可以安心,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配合好李嚴,全力守護好益州的安危。對於益州派來說,顯然是最佳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備這種做法是非常必要,因為劉備東征孫權,原本就遭到益州派大多數人的反對,後來夷陵慘敗,益州許多地頭蛇更是陸續開始趁機反叛。

這時候劉備如果繼續讓荊州派人士坐鎮前線統領軍隊,一方面會讓益州境內的官員和豪門貴族惴惴不安,因為這似乎意味著劉備和荊州派還想著要重新奪回荊州,這也就意味著益州還要繼續深陷戰爭泥潭,到時蜀漢內部的叛亂恐怕會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如果荊州派坐鎮前線統領軍隊,也會讓孫權有種說不出的壓力,因為荊州派與荊州地區淵源太深,統戰工作很容易悄無聲息的開展,這樣蜀漢和東吳之間,也很難有真正的和平,這種背景下,蜀漢就很難安心去平定內部的叛亂。

其次,劉備將兵權交給李嚴的第二層意思,也是為了讓李嚴能夠遠離成都,這樣諸葛亮就可以全權坐鎮成都,威懾那些不安分的益州派人士。畢竟,益州派的領銜人物遠離成都,他們想要實現某種串聯,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我是趙帥鍋


劉備臨終之前託孤,確實給了李嚴一部分軍權,但並非全部。還有一點需要說的是,劉備不但給了諸葛亮軍權,而且要遠遠超過了李嚴。所以這個命題實際上有一定的錯誤。



夷陵之戰中劉備敗於陸遜之手,無奈退守白帝城,後來劉備改白帝城為永安。在這裡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感覺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召集了諸葛亮和李嚴前來,準備了託孤事宜;

章武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李嚴傳》

很多人看到劉備遺命諸葛亮、李嚴共同輔佐劉禪,並且冊封李嚴為中護軍,讓其統御內外軍事時,都以為劉備把蜀漢的兵權交給了李嚴。但實際上李嚴並沒有獲得多少兵權,換句話說,劉備給予諸葛亮的兵權要遠遠高於李嚴,所以並不存在不給諸葛亮兵權的情況。



李嚴獲得的軍權

劉備的遺命確實說的非常清楚,讓李嚴統領內外軍事,但後面還有一句話叫做“留鎮永安”。這句話非常致命,直接導致了李嚴被排擠除了中央權力系統。大家想一想,自古以來,哪兒有託孤大臣被排斥於朝廷之外的,所以李嚴名義上託孤大臣,實際上只是一個邊疆大吏。

再來說一說蜀漢的軍事情況,在劉備的安排下,蜀漢有四大都督;

第一、魏蜀邊境設置漢中都督,劉備破格提升了魏延坐鎮漢中。

第二、蜀地和南蠻邊境設置庲[lai]降都督,劉備東征時由李恢擔任。

第三、蜀地和東吳邊境設置江州都督,劉備東征時由費觀擔任。

第四、吳蜀邊境的永安都督,劉備夷陵戰敗後,為防止東吳逆流而上,最初由劉備親自在此坐鎮。劉備去世前把這個位置給了李嚴。



蜀漢四大都督之間互不統屬,都服從於中央調度,李嚴所謂的統內外軍事根本無法管理其他三人,因此劉備給予李嚴的僅是永安地區的軍事領導權。

另外再說一下,劉禪繼位之後,李嚴獲得了光祿勳的官職。這個官職是九卿之一,基本上相當於皇宮的衛隊長,看似李嚴得到了都管內部軍事的權力,但是李嚴一直沒有調入成都,自然只是一個虛職,根本無法統領皇宮禁衛軍。



諸葛亮的權力

李嚴雖然名義上是託孤大臣,但實際上和諸葛亮差遠了。諸葛亮在劉備託孤之前已經是丞相、司隸校尉、錄尚書事。

李嚴在劉備託孤之時,領尚書令、中都護的職位。

這裡需要說一下,漢末三國,尚書令負責朝廷政務,權力非常大。但身在邊疆的李嚴所領的尚書令只是虛職,根本無法參與中央決策,所以諸葛亮的錄尚書事才是握有尚書令實權的人。



我們再來說一下軍權,諸葛亮是丞相,並且還是司隸校尉。

所謂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意思就是協助帝王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對蜀漢的四大都督是統領與被統領的關係,李嚴實際上是諸葛亮的下屬。

再來說說諸葛亮的司隸校尉,本來蜀漢的司隸校尉是張飛,張飛去世之後,由諸葛亮提領。司隸校尉在漢朝初年是負責監察全國的官員,有一定軍權。但到了漢末三國時,軍權膨脹,掌握了很大的一部分軍事武裝,基本等同於中央軍。諸如董卓、曹操等人,如果想要掌權,必須要擔任司隸校尉,以此可見其軍權之重。

綜合來說,與諸葛亮相比,李嚴的權力微乎其微,很多人說劉備給李嚴軍權是為了平衡諸葛亮,這樣看來就是開玩笑了。



劉備為何讓李嚴做永安都督

劉備這個人有識人之明,非常清楚每個人的能力和特長。李嚴本來是劉表手下,在曹操南下荊州之時,由秭歸逃往了益州,投降了劉璋,後來劉備入蜀,李嚴又投降了劉備。

李嚴投降劉備後,劉備後來發現李嚴是個文武全才,不僅能掌政,而且還能治軍。在漢中之戰時,蜀地境內盜賊馬秦、高勝率數萬人叛亂,而李嚴僅用了5000人便平定。

當時劉備兵敗夷陵,蜀地人才凋零,而李嚴坐鎮永安則是最好的選擇。至於劉備託孤李嚴,很有可能是為了穩定李嚴,防止其投降東吳,當然這也只是一種猜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