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南開區行政區劃

南開區是天津中心城區之一,位於中國天津市城區西南部,東起海河,與河北區相望;沿榮吉大街、興安路、南馬路至南門外大街、衛津路和衛津南路,分別與和平區、河西區接壤;西、南至密雲路、芥園西道、陳塘莊鐵路支線,與西青區相連;北抵老鐵橋大街、北馬路,沿西馬路至西關大街、牆子河、南運河,與紅橋區毗鄰。

南開區原是天津舊城迤南的開窪地帶,清末人稱此地為天津老城“南邊的開窪地”,1919年境內成立了著名的南開大學,因此1956年始設南開區之名。南開區主要包括天津老城及城南,天津租界以西的地區。

天津南開區行政區劃

天津南開區行政區劃

南開既是歷史文化名區,又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民間工藝方面,形神兼備的“泥人張”彩塑,彩繪逼真的“風箏魏”風箏,玲瓏剔透的“磚刻劉”磚雕,堪稱天津工藝三絕。

區劃沿革

南開區位於天津市區的西南部,原系舊城南開窪地帶,有南開之稱。民國十七年(1928),今南開區境隸屬天津特別市一、二區和天津縣。1947年8月,天津市將第七區部分轄域劃出增設第十一區。1952年10月更名為第七區,1956年1月1日正式定名為南開區。1966年更名為東方紅區。1968年1月23日恢復南開區名稱。

1958年9月20日,原西郊區所屬的大稍直口、楊莊子、中北斜、李樓、古佛寺、張家窩、郭村、辛院、大任莊、大蘆北口、李七莊、王頂堤12個鄉,47個農業社併入南開區。區轄範圍:北至南馬路,西關大街,經原紅橋區和西郊區交界,沿子牙河至市邊界狗尾巴村;東至西馬路,南門外大街,衛津,衛津河,赤龍河;西南至靜海縣交界。

1960年1月15日,將靜海縣所屬的楊柳青公社劃歸南開區;7月4日,將紅橋區線河村劃入南開區,受林業科學研究所領導;7月9日,將紅橋區所屬劉家房子、楊家咀、劉家碼頭、李家房子、隱賢村劃歸南開區,併入楊柳青農場;10月14日,將南開區所屬的衛南公社(王頂堤管區除外)和津西公社的郭村、張家窩及楊柳青的小甸3個管理區劃歸和平區,將和平區所屬的古樓西、東北角、東南角3個公社劃入南開區。

1962年2月1日,將南開區所轄的線河村劃歸北郊區;原西郊區劃入部分仍劃歸西郊區;運河南岸的三元村及附近地區劃歸南開區。並對南開區與紅橋區的界線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將南北橫堤以東的楊莊子、前園和部分工廠倉庫區域劃歸紅橋區。調整後的南開區所轄範圍北至老鐵橋大街,北馬路,西關大街,牆子河,南運河,大園和小園村南;西至小稍直口和李家園村邊至鐵路(陳塘莊支線),順鐵路向南至王頂堤村北,市委黨校西側圍牆:南至水上公園南路,天然冰第一經理部南側水渠和南馬路,興安路;東至海河,南門外大街,衛津路,衛津河。全區土地面積32平方千米,人口46萬人。

1981年2月24日,將原南開區所屬的北起聶公橋,東至衛津河,西至津鹽公路的三角地區劃入河西區。

1986年,全區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61萬人。區政府在南開二馬路。轄炮臺莊、東甡裡、六合市場、蓄水池、西營門外、向陽路、興業裡、萬德莊、東北角、南門西、西北角、西南角、東南角、西門南、嘉陵道、澄江路、八里臺、王頂堤、凌莊子19個街道,356個居委會。

1996年,全區面積38.8平方千米,人口約72.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8萬人。轄18個街道:鼓樓南街道、炮臺莊街道、八里臺街道、學府街道、鼓樓北街道、向陽路街道、嘉陵道街道、西門南街道、興業裡街道、西營門外街道、凌莊子街道、東牲裡街道、六合市場街道、澄江路街道、蓄水池街道、萬德莊街道、王頂堤街道。區政府駐西營門外街。

2000年,南開區轄12個街道:長虹街道、鼓樓街道、廣開街道、萬興街道、學府街道、向陽路街道、嘉陵道街道、王頂堤街道、八里臺街道、體育中心街道、興南街道、華苑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開區總人口860104人,其中:長虹街道63937人、鼓樓街道72184人、興南街道41142人、廣開街道48820人、萬興街道127814人、學府街道102133人、向陽路街道108829人、嘉陵道街道83556人、王頂堤街道115911人、八里臺街道42323人、體育中心街道27184人、華苑街道26271人。

2003年,重新劃分調整社區1個,社區由237個調整為210個,居委會規模平均為1194戶。2006年八里臺街道更名為水上公園街道(津民復[2006]20號)。2009年將214個社區調整為170個,社區規模平均2021戶左右;全區戶籍人口84.41萬人。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南開區轄12個街道:長虹街道、鼓樓街道、興南街道、廣開街道、萬興街道、學府街道、向陽路街道、嘉陵道街道、王頂堤街道、水上公園街道、體育中心街道、華苑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