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小白的福利 ,分享一個年化25%的真實交易系統,簡單好上手

很多入市不久的散戶,熱衷於打聽內部消息,問代碼,不知不覺被割了韭菜,有的股民投資多年,業績一直很普通,甚至跑不贏指數,歸根到底就是因為缺少屬於自己的完整交易系統。大富翁投資九年了,年化收益率25%+,股票賬戶增值了約八倍,雖然沒十年十倍的輝煌,我還是比較滿意的。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我在實戰中總結的一套方法,希望對讀者有用,也拋磚引玉,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的交易體系是獨一無二的,既不是價值投資,也不是市場投機,既不是客觀量化,也不是主觀精選,我的邏輯對不對,效率如何,已經經歷了兩撥牛熊的考驗,我自己也在不斷微進化,最近採取了一次重大調倉也打碎了觀察的連續性。不過問題不大,符合我一向的風險和收益一體化考量原則。

我從ETF的投資方法談起。,每個成熟的投資者,都有一套穩定的投資策略。這個需要各自去學習把握,這裡介紹兩種方法。

第一種叫趨勢研判,絕大部分投資者,致力於此,就是判斷價格趨勢,低買高賣獲利。趨勢投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技術圖形的方法,基本面判斷的方法,量化交易的方法。這個要看各自的積累和擅長。要做好ETF的投資,就是要做好各類指數的趨勢研判。那有人說了,趨勢判斷非常難,而且成功可能性不可能一直很高,那怎麼辦?於是,第二種策略就應運而生了。

第二種,組合管理。通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有發明了一種方法,就是組合管理的方法。

既然趨勢判斷很難,那我們就不做趨勢判斷。我們把全部資產,在高風險和低風險都配置一些,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都要有,大小公司都要全。這樣的效果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當某個資產漲幅很高遠遠超過其標準比例的時候,再做一次組合的再平衡,把盈利多的資產賣掉實現利潤,轉而去買那些跌得比較多的比例已經低於標準配置的資產。從而自動實現"反向投資"。從投資實踐的角度看,這種投資方式好像不是很進取,但卻特別適合大規模資產的管理,以及家族財富的長期管理。組合管理是真正的富人管理財富的方式,而ETF投資,是實現組合管理非常高效的工具。

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接觸到了一些新的知識。比如說基金,比如ETF,比如量化模型,我對分散、組合動態管理、均衡有了新的理解,我覺得這樣的操作方式,更像是一個市場上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具體操作的確定性,迴避市場的一些非理性波動,我就很願意做這樣的嘗試,把這樣的知識糅合到原有的知識體系結構當中,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和能力圈。

股市小白的福利 ,分享一個年化25%的真實交易系統,簡單好上手

正常來說,作為一個像我這樣的散戶,可能投資十個股票以內,做一個組合就行了,或者說,就三五支股票來回不停的反覆做反覆炒,當然也有集中持有一個股票的。但我覺得行業、股票的環境隨著時間多少會有變化,人去追逐這個變化會很累,通過模型的半量化決策,一方面使得投資簡單化,不用耗費太多的精力,另一方面也減少主管判斷失敗帶來的損失。

一、現有量化模型的不足。

我們選擇指數基金,或者說追蹤指數的ETF,說到底是被迫的。首先,這樣的業績因為偏離度的指標存在,和指數表現差不多。我覺得沒意思,我更願意追求超額收益。

其次我們一直說投資是一門藝術。量化模型通過一定規則下的自動運營,避免了人性的干擾,可是也把人的主觀能動性排除在外。我更願意做成一個半量化模型,體現操作人的意願,而這個模型更多的傾向於工具的屬性。

然後我所瞭解的量化模型,都是在有效時間有限市場內取得成功,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賺錢公理。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正蘊含在矛盾的普遍性當中,體現了市場有效性的特徵。沒有一種可以始終有效套利的準則,市場的"水"始終是不斷趨平的。但我想,這也是反應了傳統的量化模型自身進化能力不夠,在原有的客觀環境發生變化後,不能及時修正,導致落後於市場。所以我覺得一個完全的量化模型註定是要失敗的,我做一個半量化模型更符合實際的交易市場。

最後,關於股票的分佈,權重,持倉比例,我願意更多把人的因素加進來。比如市盈率,我開始設置的指標是10~30,一段時間我通過滬深300指數的表現判斷這大概率是熊市呀,那麼我就要做修正,一個是把市盈率指標修改,比如改為4~15,我還要修改我的現金比例。這樣在一定範圍內的投機確保了交易的靈活性。

還有比方說,我最近我判斷這個金融股比較低估,醫藥股比較高估,一旦我做出這樣的判斷之後,金融和醫藥兩個行業的權重我就要重新賦值。如果醫藥板塊權重降低,相當於我整體降低了醫藥的股票在我這樣一個組合裡面的比例。這樣的實現,顯然傳統的量化模型做不到。

指數型基金是被動跟蹤某個指數,要求偏離度儘量小,來擬合跟蹤的指數;增強型指數基金採取了被動跟蹤+黑盒策略,策略不公開,有的是擇時,有的是量化。用炒股的思路為組合挑選個股,用基金的邏輯作業管理工具(組合管理、量化操作、分散風險)。

二、行業的分類

我根據中外各個行業分類的數十年財務數據對比,以淨資產收益率和自由現金流為核心指標,把現實股市中的股票按行業進行了一個投資價值的分類,以求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贏面較大的分析標的上面。

股市小白的福利 ,分享一個年化25%的真實交易系統,簡單好上手

A:我認為長期有投資價值,而且我比較熟悉的行業,佔我投入股票的資金量50%,比如銀行、醫藥、消費、食品加工製造等等。

B:我認為有投資價值,也比較熟悉,但是長期價值不足的行業,比如券商、煤炭、電力、建築材料等等,一般是週期性比較強的,佔我投入股票資金量的25%

C:我認為投資價值不足的行業,但是偶爾出現的沙漠之花。比如傳媒類,我不喜歡也不看好,但是有個宋城演藝、分眾傳媒,酒店及餐飲行業的海底撈等等,佔我投入股票資金量的10%,看運氣,有就買,沒有就拉倒。

D:我認為沒有投資價值的行業,比如國防軍工、服裝家紡等等,徹底不會關注。

通過對行業進行分類,並且搭配合理的倉位,尋求一個系統層面的平衡,最後剩下的15%資金是我在模型外可以動用的資金。這部分資金可以任意配置,用於擇時和超常規配置。

行業種類後面代表細分行業數量,我來繼續具體闡述關於行業的選擇問題:

A類行業有九個,非常無聊的大金融、大消費、大醫藥:白色家電5、飲料製造6、食品加工製造4、化學制藥2、中藥1、生物製品1、醫療器械服務2、保險及其他2、銀行1

B類行業有十二個,週期性行業比較多:煤炭開採及加工2、建築裝飾4、醫藥商業1、電力5、燃氣水務2、證券1、通信服務4、電子製造2、汽車整體3、汽車零部件1、房地產開發1、公路鐵路運輸2

C類行業有十四個:化學制品12、有色冶煉加工5、建築材料5、通用設備7、計算機設備1、家用輕工2、景點及旅遊3、計算機應用1、傳媒4、光學光電子3、交運設備服務1、港口航運2、機場航運2、園區開發1

D類行業有三十一個:種植業與林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農業服務、石油礦業開採、採掘服務、基礎化學、化工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鋼鐵、專用設備、儀器儀表、通信設備、視聽器材、紡織製造、服裝家紡、造紙、包裝印刷、零售、貿易、酒店及餐飲、綜合、新材料、國防軍工、電氣設備、半導體及原件、其他電子、非汽車交運、公交、物流,共計99個細分行業。

我初步估計,按照我的選擇標準,A股約60%左右的股票是沒有任何投資價值的,我認為他們應該退市,當然僅僅指對投資者而言。當然,他們上市對社會還是有價值的。剩下的40%,值得關注的股票也就15%左右,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大概有5%左右,按照3000個股票粗略計算大概也就是150個股票,能滿足我的基本需求。這裡面我再按照10%~20%計算

也就是15~30只股票最後可以進入投資人的股票池,如果機構或者我這樣的組合,擴大一倍,也就是30~50只股票。

考慮到同一個板塊個股的差異性,比如銀行我就選擇了穩健的農行和期待反轉的興業,家電我可以同時選擇格力和美的,中藥我也可以選擇東阿阿膠和雲南白藥,券商我選擇老大中信和新貴東方財富,即使是這樣,我認為散戶的範圍也就在15~30的基礎上,改為8~20比較好,也就是自選池20,持倉10個左右。因為我的行業分類中A類九個,B類十二個,C類十四個。我的組合標的數量選擇為9+(12+14)/2=22,取個整數吧,20個,自選池研究對象翻一倍40個。

作為散戶,我自己能力有限,經濟有限,小小個體戶,我把這個數量限制在(15,30)。如果以後有了小團隊,或者我有了助手,數據可以恢復到(20,40)。如果團隊能力強勁,數據可以做到(25,50)。再往大了做,不是超人就是,就算有團隊支撐,管理者藉助工具做決策我覺得這個數字也是極限了。

我的青春有夢之策略性組合初步參數是(15,30)。A類行業九隻股票,BC類行業六隻股票,共十五隻股票。自由資金15%可以任意操作。再做一個浮動,持倉數量在10~20,自選池股票數量在25~35。

(正常的散戶,不考慮模型的工具作用,我覺得在15~30的基礎上應該再打折扣,5~15只股票,也就是我認為自選池保持15個股票,持倉在5~8個股票就夠了)

我對A股所有的行業進行了ABCD的分類,分別代表長期投資價值(資金量60%)、價值的投機(資金量25%)、罕有的沙漠之花投資標的(資金量10%)、不具備交易價值(資金量0%),擇時和超常規配置(資金量15%)。這裡有一點是我的便常規配置仍然侷限在ABC三類行業,D類行業並不具備交易的可能性,除非我對行業的屬性重新區分,這是給我的一個投資範圍。

三、市盈率

市盈率是我選擇股票看的第一個財務指標,當然要看企業三到五年的數據,看這個數據的穩定性和一致性,不會大起大落,然後根據當前的數值輔助決策,後面談到的財務數據也是同樣的處理,我根據自己九年的實戰經驗,做了一個表格。

股市小白的福利 ,分享一個年化25%的真實交易系統,簡單好上手

A類極度低估。買買買。利潤來自兩部分,企業經營的利潤和市場估值回升的差價,大概率戴維斯雙擊。B類低估。買或者持有。可能獲得戴維斯雙擊。C類合理。持有。買入可獲取約等於企業經營增長同等幅度的利潤。D類高估。持有或者賣出。有可能面臨情緒波動帶來的估值下行,從而收益低於企業經營帶來的收益。E類極度高估。賣賣賣。獲得超額收益可能性很低,殺估值可能性很大,大概率戴維斯雙殺!

四、個股持倉比例的確定

我把個股上限確定為10%吧,本來我的自由資金是15%,那麼意味著我最高個股可以持倉到25%!這個可以作為單個股票持倉的上限

下限如何呢?因為我計劃的持倉個股為15只(10~20),數量不是特別大,考慮到我們選擇個股的時候已經很謹慎,那麼持倉下限設定為1%。那麼單個個股持倉比例為1%~10%,考慮自由資金,極限比例為1%~25%。

五、總體倉位的確定

理念:持倉為本,雙擊為緣,以內生性的增長為投資收益的根本,以市場估值提升為投資收益的空間。

依據:理杏仁網頁滬深300(1B0300)的加權平均市盈率為參考,直接採用分位點的指標決定倉位。

操作:

股市小白的福利 ,分享一個年化25%的真實交易系統,簡單好上手

如圖所示A、B、C、D、E分別表示極度低估、低估、合理、泡沫、極度高估五種情況,對應的倉位分別是≥85%、65%~85%、40%~65%、10%~40%、≤10%

六、如何做好交易系統的動態平衡

在策略性組合開始運營後,面臨的股價上漲後超過持倉比例如何解決?持倉個股出現惡化怎麼辦?這主要是一個組合管理的問題,是一個動態平衡。我們的依據是每半年檢查一下所有個股,根據健康程度調整比例,對於上漲超過區間的股票,必須堅決減倉。

股市小白的福利 ,分享一個年化25%的真實交易系統,簡單好上手

因為個股上漲後,總的資金量擴大(淨值增大),需要重新平衡配置,雖然個股比例不變,但是持有股票數量還是會發生變化。如果因此錯過如茅臺、萬科、騰訊這樣的超級牛股,也是無可奈何;如果確實非常看好,可以單獨再建立組合,不屬於我這個策略性組合能解決的問題。

當某個資產漲幅很高遠遠超過其標準比例的時候,再做一次組合的再平衡,把盈利多的資產賣掉實現利潤,轉而去買那些跌得比較多的比例已經低於標準配置的資產。從而自動實現"反向投資"。從投資實踐的角度看,這種投資方式好像不是很進取,但卻特別適合大規模資產的管理,以及家族財富的長期管理。

對於出現影響企業基本面的重大事件,出現後馬上調整。②對於波動幅度特別大的股票(上漲或者下跌),每半年調整一次,並且可以新增或者刪除具體的個股③每年進行一次集中調整,根據框架結構和個股要求,全面深入調整。個股的持倉比例為1%~10%,加上總體倉位可自由支配15%資金,單個股票最大持倉為25%,超出後必須減倉到既定的倉位範圍內。④個股波動幅度(上漲或者下跌)超過25%應該重新做一次體檢,檢查邏輯、估值有無方向性變化。⑤如果在體檢的空檔期,個股出現重大惡性事件,則應當第一時間處理,但是不設計組合內其他個股的比例安排

七、其他的重要的衡量指標

2018年三年期國債利率為4%,五年期國債利率為4.27%,人行公佈的貸款利率為3~5年4.75%,5~30年4.90%,五年定存利率最高的泉州銀行4.25%,四大行為2.75%

綜合判斷,我們在考慮個股的時候把股息率下限定為2.5%比較合適,最低不能低於2%,符合不考慮。如果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變化,則進行股息率指標的調整。

淨資產收益率選擇12%合適,最低不能低於10%,同時考慮市淨率槓桿下的真實淨資產收益率。

以上是我根據自己的實戰經驗,結合股票質地判斷和市場實際波動,綜合考慮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則建立的一套半量化交易系統,簡單實用,我自己用了九年,投資效果還不錯,現在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有緣人有幫助。

我是大富翁,專注股票,給我點贊,手留餘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