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认识“心理学”

系统认识“心理学”

这世界的知识常常通过研究对象的改变,加上影响因素的排列组合得来。

我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总想找个机会细细探究一下。早上到小区东边“全民健身中心”跑步时,正好撞到民达大学的心理学老师安教授;他住在我楼上。我们边跑边聊。

“安教授,您说什么是‘心理学‘?学它有什么用?”

这门学科就是专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人际互动。我们学习心理学,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您能简单说说‘心理学‘的成长史或者说发展体系吗?复杂了我也记不住。我想学,但先了解了解。”

好吧,说多了说复杂了你都记不住。你知道人类的生活层次一般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心理学”基本跟这相联,可分为灵魂说、生物说、精神说。

一、灵魂说

人类对心理活动的探索一直充满了兴趣。人类早先都认为灵魂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埃及的木乃伊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相信,灵魂是独立的,肉身死去,但灵魂还活着,只是暂时离开肉体云游去了;只要把肉体保存好,灵魂总有一天会回来,人就复活了。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专门写了一本书叫《论灵魂》。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也相信灵魂,但他认为灵魂与肉体是不可分的,它们通过大脑内部的一个腺体(机体内能产生特殊物质的组织,如泪腺)联结,这个腺体会根据光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反应。当晴天时,人就舒畅;阴天时,人就忧郁。

二、生物说

后来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分别是: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血液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它们对应人类不同的气质和性格。血液代表热情;粘液代表冷静;黄胆汁代表精力充沛;黑胆汁代表悲伤。哪种体液在你的体内占的比例最高,你就呈现出什么样的性格。

心理学在十九世纪后,才从理论阶段进入实验阶段。这阶段产生“构造论”和“机能论”。

“构造论”认为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诸如思维、情绪、想象等,就是在感觉、意象和激情这三种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比如我们看到苹果,是因为之前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这就是感觉和意象,你有强烈的要吃掉它的冲动,这就是激情。“机能论”则认为,要把握一个人的整体心理状态。

十九世纪的实验阶段还是过于简单、缺乏严谨,直到二十世纪后,产生“行为说”与“精神说”,心理学才算走上正轨

行为说”把人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最著名的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在给狗喂食的时候,不断敲击节拍器,这样狗每次听到节拍时都会流口水,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只要一敲节拍器哪怕不投食,狗也会流口水。巴甫洛夫认为,灵魂、意识或者思维其实都是人们的错觉,人类的所有心理活动,无非就是神经系统(中枢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这就解决了一个“

人的思维和意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问题。

同期生物学家实验还发现,神经系统还具有尝试、学习功能。

后来,“行为说”被继续扩展: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肢体行为,都是受到刺激之后做出的反应。

“行为说”的应用:比如你怕“猫”,我就天天说“猫”,让“猫”跟你生活在一起;环境影响人、改变人。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的行为来分析他的心理活动,而这些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环境改变、影响人)

三、精神说

1

“精神说”的代表是弗洛伊德。他提出精神分析理论的三个研究成果:潜意识、性本能驱动和人格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就是人们平常意识不到的东西,是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秘密、欲望或者恐惧等

性本能驱动,指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源于性的驱动力。人类从婴儿时期起就有性的欲望,并在不同的成长时期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如果这种欲望在幼年得不到满足,成年后就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人格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随心所欲,超我就是遵纪守法,自我就是墙头草,随波逐流。人的一生就是在这三种形态的斗争中度过,如果超我战胜了本我,人就高尚,反之,就偏低劣。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谁赢就帮谁。

2

之后又产生“人本论”,就是以人为本的心理学。代表人物,就是马斯洛。他把人类的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每当低层级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就会产生更高层级的需求,如果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用在心理治疗中,就有了“共情”(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概念。

3

心理学界的终极命题,“意识”这个东西,到底是如何在人脑中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呢?这就产生了“认知论”。

认知心理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他认为,人体感官接受信息后,经过某种复杂程序,会对有效信息进行存储和运用。而认知心理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米勒,对这种复杂程序做了进一步研究,他认为人的大脑,会对大量信息进行归类和加工。举个例子,你要去超市买苹果、香蕉、牛肉等等一堆东西,大脑就会自动按照水果、肉类、蔬菜这样的分类来对你要买的东西进行归类,大脑有这样类似计算机编码的功能,这也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精髓所在。(《认知天性》:编码、重复、应用)

当然,通过不同的研究对象组合,产生了很多分支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等等。

“安教授,讲得还是太多了,我还要慢慢消化,谢谢您。”

~参考书籍:安晓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系统认识“心理学”

1901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