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為什麼說英國一開始形成的就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國家?

追根溯源,為什麼說英國一開始形成的就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國家?

對於英國民族的認知,我記憶中印象較深的是去年英國歌手婕茜參加湖南臺《我是歌手》,那種開放、奔放、豪放以及與異國舞臺融合、自如,完全渾為一體,就像在自家舞臺展示的狀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近在喜馬拉雅聽劉成老師講《英國史》,特別是民族的形成,讓我對英國這個民族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一、民族的形成

英國是歐洲西北角的一個小島國,人口不過六千多萬,相當於我們中國的1/20;面積不足2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們中國的1/40。整體規模就相當於我們一個湖南省。

遠古時,英國原與歐洲大陸相連,後來海平面上升,形成小島後,從大陸不同地方去了三個小部落(最後一個叫克爾特),形成原始居民;公元一世紀,羅馬征服英倫三島,統一稱他們為“不列吞人”。“不列顛”意為“不列吞人的土地”。

公元五世紀,因羅馬內部問題,羅馬軍隊撤退。不列顛進入群雄混戰,克爾特人請了外援日爾曼人(德國人);其中最大的一支叫盎格魯,“英格蘭”意即“盎格魯人的土地”。Englishi就是盎格魯人說話的語言。所以英語跟德語極其相似。當然,後來它也有與當地語言有融合。

公元九世紀,來自挪威、丹麥的維京人侵入英國、法國北部(諾曼底,後來這部分維京人成為法國人);加上皇室聯姻,所以英國與法國(特別是北部)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公元1066年,英王愛德華去世,他的表弟諾曼底公爵威廉繼位。不僅使英國的土地包括英國、法國的一半,法語也成為英國的貴族語言,也導致現在法國人不願說英語。當然,後來法語與英語也有了很多融合,

無論從語言的融合還是民族的構成,有時我會覺得英國就是歐洲各國的一個融合體。它的融包與開放是流淌在血液裡的。馬克思寫《資本論》在德國呆不下去,就跑到英國去寫;英國居然讓他寫《資本論》來反對自己的體制。

在15世紀之前,由於佔有法國土地,英王常常不僅是英國的國王,又是法蘭西國王的臣屬,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國與國之間的界限是分辨不清的,人們只有領地的概念,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

直到15世紀後期的都鐸王朝,英法百年戰爭(因法國收回土地,英王哪服,兩國開戰)後,英國最終完全失敗、喪失掉法國的全部領土後,才死心,放棄了歐洲大陸,專營自己的“小家”,最後與法國都形成了各自的民族國家。

(有時從英國民族的形成中,我會看到一種最基礎、最典型的一種萬事萬物的融合、演化過程。就跟雜交、轉基因一樣;就跟單細胞演化到雙細胞、多細胞,人類由遠古時期的單性繁殖到雙性繁殖;就像從哲學到細分科學,細分科學又互融共通;就像哲學與宗教的愛恨情仇;就像宇宙“奇點”大爆炸、分形、混沌演化;……。 )

二、獨特的封建制度

英國代表的西歐封建制度跟我們中國不一樣。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個人的權力是和它掌握土地的多少相關,有多少土地就有多少權力。而歐洲又施行分封制(封土製),那麼權力就通過土地一層一層的往下分,導致國王的權力十分有限。這就使得英國在中世紀的時候,它的商業和城市就沒有成為封建制英國這個主流體制內的力量,而是成為一種異己力量。

中外(主要是西歐)古代大航海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發展結局?就是因為西歐封建制中王權有限,航海多是個人的事情;航海滿足了這些個人對於海外商品市場的需求。英國曆史學家曾這麼說:“英國人為建立第一批美洲殖民地,大家在生命和金錢方面都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但是英國政府卻沒有付出什麼代價

”。

封土製也促進了英國人的開放、自由的性格。

三、題外話

我們從小到大,積累了很多認知,但大部分是表象的,就像飄零的落葉,被風越吹越遠,直至不見。但實際上,這些落葉都存在樹枝上,攀附在樹根上,成長在大地上;大地下面是錯綜複雜的根系。

但是,如果我們不瞭解這些認知之間的枝枝 椏椏,這些知識點就會像隨風而去的落葉。有一種理論叫“六度分離”,說: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是六個中間人。知識點之間,大概也如此。

讀書其實就是豐富這些枝枝椏椏,在上面澆澆水;如果是樹種,就讓它們發芽,不斷成長。下面的根系又互相交結、融匯一起;最終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的“樹林”、認知的“源泉”。

1901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