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全員洗白,沒有走不出的原生家庭

高曉松說,他這輩子都沒有問過他爸任何問題,任何。

姜文說,他這輩子最大的失敗,就是一直不能跟媽媽搞好關係。

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本是這個世界上最該信任依靠的人,卻成為最能傷害我們的人。

於是,我們揹負陰影,艱難前行,總歸是重蹈覆轍,力不從心。

可悲可嘆息。

近些年,關於原生家庭的問題一直被拿出來反覆討論。

這不,電視劇《都挺好》的熱播,又把原生家庭問題推向了一個現象級高潮。

《都挺好》全員洗白,沒有走不出的原生家庭




最終的大結局:

這一家人,抗住了種種跌宕起伏的歷劫。

啃老媽寶男改過自新,自力更生,二次成長了;

要面子愛充大的老好人意識到,自己被面子綁架,忽略了親人的真實感受;

懦弱自私的父親作妖做夠了,知道心疼自己的孩子了;

受原生家庭傷害最深的女強人放下了包袱,解開了心結。

所有的人,都要經歷一路的痛苦糟心,才得以完成打怪升級。


你是不是覺得一切都和原生家庭相關

是的,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傷來到這個世界,每個人都不容易。

蘇明玉在醫院情緒失控地指責父親是個窩囊廢的時候,讓父親瞬間聯想到了壓迫了他一輩子的妻子,最後衝著女兒喊出了妻子趙美蘭的名字。

《都挺好》全員洗白,沒有走不出的原生家庭


《都挺好》全員洗白,沒有走不出的原生家庭


要知道,明玉最恨的人就是她母親了,母親因為生了她,斷送了前途,並讓家裡的經濟條件一落千丈,再加上重男輕女,就對她百般嫌棄。

明玉那麼努力拼成了女強人,就是想證明自己值得被愛,可到最後她自己卻成為了自己最恨的人。

有一天,我們終於變成了我們自己最討厭的人的模樣。為了證明過去的某種印記。

從過去到現在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內在父母”和一個“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是真實的我們自己,內在父母是被父母管教成為的“自己”。

每當小孩想要真正成為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接受擁抱、溫暖和愛,那個“內在父母”就會出來指責、影響和“教育”自己。

如果你的父母很溫柔,那你的“內在父母”可能也會對你呵護備至,充滿安全感,自信滿滿。

如果你的父母很嚴厲,你的“內在父母”可能也會不斷否定你,造成自卑。

說到這裡,我不禁想要抱抱我自己。

這些年我活得太累了,自我苛責、自我壓抑,總是不敢肯定自己。

和明玉一樣,總是認為各方面都趨於完美的自己才值得被愛被鼓勵。

這些我們一再想逃離的“缺陷”,總是會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時候,附在我們身上脫胎轉世。

這就是所謂原生家庭的魔咒、陰影。


《都挺好》全員洗白,沒有走不出的原生家庭


心理學發現我們的原生家庭親密關係通常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這幾種關係帶來後來人際關係是截然不同的。

1、安全型原生家庭

父母親從小在與孩子互動中,能快速準確理解嬰兒傳遞的信息,迅速、始終、且如一地對孩子的需求作出反應,心態積極。

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性格開朗活潑,自尊心強,求知慾強,適應力強,在社交中非常擅長觀察他人的情緒,並能積極回應,他們通常來說,友好而又非常容易相處,也是社交中非常受歡迎的人。

2、迴避型原生家庭

迴避型的父母親,往往會忽視嬰兒的需求,也不鼓勵孩子哭泣,表情冷淡。

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通常來說,性格也較為冷漠,他們通常性格多疑,難以相信自己的另一半,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內心感受,而且喜歡沉浸在自己世界中,不會有意識去了解他人,這樣性格長大的孩子通常來說都會有社交恐懼症。

3、矛盾型原生家庭

矛盾型的父母親,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前後不一致,對於孩子心理狀態有時會注意 ,有時會漠不關心。

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性格多變,在社交關係中,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讓周圍人也覺得困惑,無法進入到深層次的交流。

《天使愛美麗》演繹的古靈精怪的女孩就有這樣的特徵,她的性格總是處於矛盾,她的內心世界尤為豐富,可以說是天使與惡魔兩方面都交織在一起。


《都挺好》全員洗白,沒有走不出的原生家庭


4、混亂型原生家庭

混亂型父母親經常辱罵孩子,不注意孩子的自尊,行事非常衝動,而且情緒很低落。

通常來說,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性格最容易自卑,對自己沒有自信的判斷,常常是屬於社交中的沉默者。

名著《簡愛》小說中的家庭女教師其實就是出生在這樣環境,她內心是孤獨的,也不擅長社交,最終是愛情逐步地改變了她。

這四種原生態家庭關係對每個人影響都很大,對於每個成年人來說,你想更好的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你首先必須意識到自己原生態家庭對你影響,通過原生態家庭的回溯,改變我們的認知,我們才能修復好自己。

或多或少,我們身上都帶有原生家庭的“陰影”。

不論貧窮與富有,美麗與醜陋,全都難逃魔掌。


《都挺好》全員洗白,沒有走不出的原生家庭


喬布斯與女兒

每個人的身上都藏著過去走過的路、認識的人、經歷的事和讀過的書。

童年是我們的大腦“杏仁核”大量存儲情緒記憶的時期,這時候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情緒注入將有可能影響我們的一生。

一個成人,在事件發生時,最先出現的情緒常常就是他的杏仁核裡童年就儲存下來的情緒模式。

——作家阿城《常識與通識》

脆弱如人類,一輩子都要跟情緒做抗爭。

原生家庭就是不能改變的嗎

當然可以。

心理學家李松蔚認為,看見即改變,當你意識到有些問題是由原生家庭帶來時,改變就已經發生了。

與此同時,儘早嘗試去和解。

第一步,接納和麵對。感謝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接受他們也是普通人,會犯錯,不知道如何去愛。

要意識到其實父母是無意要傷害我們的,只是無力做得更好而已。


《都挺好》全員洗白,沒有走不出的原生家庭



與他們達成溝通:如果一次促膝長談對你來說很難,那就在下一次對你再次傷害的時候,做出回應。

“不含敵意的堅定”

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反饋方法,既表達了自己,又守住自己的邊界。

《媽媽,躁狂與我(Mom, Mania, and Me)》 這本書中介紹了作者跟躁狂症媽媽和解的經歷:

我直直地看向母親的眼睛,冷靜而堅決地說:“這是你最後一次挑剔我。以後,我不希望聽見你再批評我或者我的女兒。”

我用一種超過了自己想象的沉著說:

“我回到家裡,是希望一家人能夠團圓,能快快樂樂地在一起。而你對我女兒的吼叫、對我的挑剔,都讓我們感到很不開心。如果你再這麼做,我就會帶著她離開。”

說完,我迅速地抱了抱她,轉身下樓。

走在樓梯上,我膝蓋發軟、渾身顫抖。我忽然意識到,我終於做到了我渴望了四十多年的事:看著媽媽的眼睛,讓她停止對我的批評。

在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正意義上地長大了。

和解不了也並不意味著人生就這樣了

的確,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到可以和父母達成和解。但和解不了也並不意味著人生就這樣了。

最關鍵的是,要與自己和解,而不是揪住過去不放。


《都挺好》全員洗白,沒有走不出的原生家庭


明玉:“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力,不和自己和解。”

石天冬:“是呀,可是你一直想著從前的委屈,那些悔恨,那些怨恨,你就是用她的過錯,來懲罰你自己。”

你說你眼前就是深淵,你不得不凝視深淵。我說,你可以轉過頭,離開深淵!

我曾做過一次心理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心理醫生催眠了我,並試圖讓我與父母達成“和解”,但無論怎樣,我都無法完成。

童年不被關注、被遺棄在外婆家的心理陰影,讓我一直在情感中缺失安全感,我無法原諒“他們”。

最後,心理醫生嘗試了一種新的方法,讓我想象父母就在面前,然後對他們說,謝謝他們對我一直以來的照顧,現在,我要把童年的那個小孩領養過來,自己撫養了。希望取得他們的同意。

果然,在催眠中,我完成了內在小孩交接儀式,從此,由我來看管自己的內在小孩,將她與原生家庭隔離開,自我療愈。

果然,我開始允許她失足、犯錯、不成功、不優秀,愛自由……我開始真正快樂起來。

最後,哪怕是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行,也沒有關係。

心理學者唐映紅認為: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進入成年期的人生軌跡和狀態就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態度和選擇。

而來自不幸的原生家庭的孩子,往往被激發出更大的潛力。

一組關於美國總統的數據分析顯示:美國總統的群體,出自單親家庭的比率,要遠遠高過社會上單親家庭的平均比率。

奧巴馬就是出自單親家庭,克林頓更是一個遺腹子。

這說明,和解不了也沒什麼大不了。

蘇明玉的逆襲就是一個好的案例。

你不能指望家人悔改,只能通過自己走向未來,努力前行,養成超越原生家庭的能力。

所以站起來吧,歡迎來到成年人的世界。它糟透了,但你會喜歡的。

《都挺好》全員洗白,沒有走不出的原生家庭


《都挺好》全員洗白,沒有走不出的原生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