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的“天時地利人和”對管理學的啟示

——談古論今話管理之四十二

中國古人講“天時地利人和”,這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論題,時至今日,將這一古老的說法放在管理學視野中進行分析,依然仍發現其中蘊含非常深刻的管理學的道理。

《孟子·公孫丑下》是對“天時地利人和”論述比較詳細的,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首先將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進行比較,並提出他的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孟子分兩步對他的論點進行論證,第一步,他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他以城小而難守,而進攻者佔天時,攻勢強大,然而卻不能取勝為例,說明佔天時者不能攻破佔地利者。

古人講的“天時地利人和”對管理學的啟示

孟子畫像

第二步,孟子論證了“地利不如人和”,他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住為例,說明“人和”更重要。他分析說,防守者擁有“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等優勢,本該是很有“地利”的,守住似乎是沒有問題的,但結果卻“委而去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內部不“和”,優勢不能發揮,而雖無“地利”但卻有“人和”的進攻者反而獲勝了,這充分說明“地利不如人和”。

接著,孟子進一步分析,他認為要限制民眾不能依靠劃定疆界;要鞏固國防不能憑藉山川險要;要立威於天下不借助於強大軍力,僅僅靠“天時”和“地利”是不夠的,最需要的是“人和”,所以,孟子得出結論,“人和”比“地利”重要,“地利”比“天時”重要,所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分析說,“失道”者,得到支持少得可憐,連親人親戚都會背棄他;而“得道”者得到支持將是最多的,天下人都歸順於他。以天下歸心的優勢來對付連親人親戚都背棄他的君主,不戰則已,一旦戰,必勝。

在這裡,孟子所指的“道”主要是指儒家的“仁政”,孟子繼承了孔子立於“仁學”基礎上的“仁政”學說,一方面,堅持人性善的德性觀念,另一方面,堅持“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以民為本”的主張包括反對兼併戰爭,因為戰爭勞民傷財,殘暴慘烈。孟子把反對兼併戰爭看成是“仁政”的重要部分。

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所強調的“人和”主要包括兩個含義:第一,施“仁政”,反暴政;第二,“以民為本”,得人心。這就是孟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的基本立場,孟子的對“天時地利人和”的論述其實是儒家“仁政”學說的展開或延伸。

古人講的“天時地利人和”對管理學的啟示

天時地利人和

無獨有偶,荀子也講“天時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曰:“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荀子所指的“天時”,主要是指適宜於耕作的時令、氣候,其所指的“地利”主要指的充分利用可耕作的土地,而其所指的“人心”主要是指得人心,人心協和。其實,這也可以引申為有利於戰爭的氣候、時令,有利於戰爭的地理環境條件和有利於戰爭的團結的士氣等。

正如孫臏講兵法時所說的,《孫臏兵法·月戰》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這即是說,戰爭的勝利需要順天時,應地利,修人和,三者全,戰爭能大獲全勝,而三者缺一,雖暫時取勝,也會留後患。

中國古人對天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是很睿智的,可以說,中國古代哲人是很早就能系統地認識世界,中國古人已經猜測到了後來“系統論”的一些深刻觀點。中國人講“三才”,講天、地、人三者的密切關係,主張“天人合一”,講乾坤一體,從來都不是孤立地去理解天,理解地,或理解人。歷來皆是將天、地、人理解為一個系統,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動互應的。在中國古人看來,天、地、人三者是處於動態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髮展變化。

中國古代普及性的文化讀本《三字經》就講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而《易傳·繫辭下》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經·說卦》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在中國古人看來,天有陰陽,地有剛柔,人有仁義,天、地、人都包含著對立統一和變化發展,而天、地、人三才在《周易》裡皆是以陽爻、陰爻相配合而成的,三爻成卦,這就是“兼三才而兩之”,這就是“三才之道”。古人既講到了“順天而行”,又講到“制天命而用之”;既講到“落地生根”,又講到“居高臨下”;既講到正心誠意,又講到“和為貴”,“順天時,應地利,修人和”一直是中國人追求的根本性的處事原則,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時至今日,這“三才之道”仍是很值的探討的哲理命題,對管理學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天時”如果從其具體的含義來分析,至少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

第一層含義是指氣候時令條件,中國是農業古國,古代靠天吃飯,農民耕作非常重視農時。時節對於農耕者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時節時令反應著“順天時”的理念。順應了天時,知道氣候,知寒暑冷暖,耕作的成功可能性就更大,收成更有望,所以,符合氣候時令的農耕活動將會是成功的,這就是“順天時”。

第二層含義是指時機,而“順天時”就是選擇適當的機會,適時而動,擇機出擊。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講的就是抓住時機,很多情況下,時機是轉瞬即逝的,只有緊緊抓住,才能成事。而機會雖在很多情況下是難以預測的,但是,機會往往是為有準備的人而準備的,如果你準備好了,就更有能力、經驗等去抓住機會。此外,俗語常說:“天機不可洩露”,迷信者認為是某種命運中的定數,是不能洩露的,洩露會影響天道輪迴,會干擾因果,遭到報應,其實,“天機”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而是尚未到來或尚未展開的機遇,是事物趨勢的明朗化。而當機遇向你展現了,你有機會抓住機遇了。所以,抓住時機、機遇,也是“順天時”。

第三層含義是指事物發展的趨勢,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而只有順應規律,才能把握規律,這就叫“合規律性”,而事物按照其規律運行,是順天順時而動的,但你掌握了這個特點,能“順天時”,也即是按規律辦事,所以你就能成功。從管理學角度看,管理其實就是讓經濟行為能順應經濟發展規律,能符合經濟趨勢。宏觀上經濟活動要符合宏觀經濟運行趨勢,中觀、微觀經濟行動而一樣,也都要順勢而行。比如,股市投資是最講究順應趨勢的,有一種投資策略叫“右側交易”,指的就是一種順勢交易,而這所謂的順勢交易就是多頭趨勢打破了前期的下跌形態,市場開始出現轉折,上漲趨勢剛開啟,而投資者則“順勢”入市。“右側交易”通常是在股票上漲趨勢確立後買入,kdj、macd等指標開始拐頭向上,有標誌性大陽線突破比較重要的均線,比如20日、30日、60日均線等,上漲趨勢已現,投資者能比較積極地買入。當然,趨勢交易要警惕盤中變化,雖然右側交易的風險較小,但其投入成本比起左側交易成本高。可見,順勢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留下了不少關於“勢”的成語,如“順勢而行”“借勢發揮”“勢如破竹”“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兵無常勢”“大勢所趨”等等,講的都與順應發展趨勢有關。所以,“順天時”也就是順勢,可以說,“順勢而為”是管理經濟活動的基本宗旨。

“地利”如果從其具體含義來分析,至少應該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

第一是指地理條件,包括交通,地況,山川等,“地利”條件很重要,好的地理環境,能擁有某種優勢,比如三國時的東吳,就是佔有“地利”的,東吳所佔的地盤,山清水秀,比較富裕,自然錢糧比較充裕。“地利”因素在古代兵法中是很受重視的一個因素,比如《孫子兵法·軍形篇》曰:“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在交戰時,“地利”是可以影響戰爭趨勢的,如《孫子兵法·兵勢篇》曰:“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張弩,節如機發。”企業發展也是要充分利用地利因素的,茅臺鎮出名酒,就是發揮其地理優勢,“貴州茅臺”在A股市場經常成為第一市值的上市公司,不能不說與茅臺鎮的地利因素是有密切關係的,那麼,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可以“應地利”的發展經濟呢?值得深入思考。

第二是指因地制宜,入鄉隨俗,也就是常講“地方化”等,做事情,是否能結合地方特色,地方風情等,有時是成功的關鍵,這也就是常講的“落地生根”“入鄉隨俗”“接地氣”等,中國早期的偉大革命家經常強調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強調要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要有中國特色,才能走出成功的路等,講的就“接地氣”,就是“應地利”的問題。

這“入鄉隨俗”的“應地利”原理是很值得企業家思考的,企業若要得到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環境因素,發揮地方優勢,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培育其核心競爭力,並形成自己的經營特色,如此,方能有經濟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一定跨國企業或大型企業集團,若要擴展到新的國家或地區,要發展出子公司或分公司,那麼,一定要讓自己的企業能“落地生根”,能“入鄉隨俗”,只有在當地是“接地氣”的企業,才會有根基,才能成功建立起新的“根據地”,在新的環境中競爭才能取得勝利。

“人和”如果從其具體含義來分析,至少應該包含四個層面的意思:

第一是指人的內在心理世界的和諧,心性修養好,修德完善,才能推己及人,與別人好相處,內在修養很重要。《大學》中提出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分,“誠意”“正心”“修身”是非常重要的,以修身正己,以養性正心,是成大事者的基本要求。現代企業家雖然不一是像古代儒家那樣去追求“朝問道夕死可也”的道德境界,不一定完全接受“仁義禮智信”的道德信條,但是,企業家的知識修養、管理修養等還是必須有的。小商謀利,大商謀道,只有眼光開闊,境界高的企業家才能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

第二是指人緣好,團隊凝聚力強。做大事是需要有團隊的,做大事也是需要與別人團結的,單槍匹馬成不了大事,而要團隊就要人緣好,與人好相處,這包括對內能帶領團隊,能團結員工,能眾志成城;對外能與各種人打好交道,友好相處。對於企業來講,既要與上游的供貨商處理好關係,也要與下游的銷售上合力共贏;既要與上層搞好關係,又要與下層搞好團結。人緣好是事業成功的關鍵,這也是“修人和”的內容。

第三是在處理關係時注重“和為貴”,中國古代強調“和為貴”的處事原則,在與對方的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注重能發揮雙方優勢,“執兩用中”,達到雙贏的效果。不喜歡你死我活的爭鬥,不喜歡兩敗俱傷。對於中國人來說,零和博弈沒有意義,雙贏共榮才是高境界。所以,商家在處於競爭問題時,也儘可能“和為貴”,要爭取雙贏的效果。

古人講的“天時地利人和”對管理學的啟示

和為貴書法

第四是以道義為基本原則,能達到“得道多助”的效果。真正的團結力量,是建立在道義基礎上的。有正義,走正道,有正氣,才能建立起真正有強大凝聚力的隊伍,才能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正義、道義是“人和”的根基,比如,在革命時期,有革命信仰的人能克服重重難以想象的困難,戰勝了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正是因為有正義目標,有革命信仰。商家帶領團隊,一定要讓團隊成員有正義感,有道義,有擔當,有為企業奮鬥的精神。這才是真正的“修人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