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的“天时地利人和”对管理学的启示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四十二

中国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论题,时至今日,将这一古老的说法放在管理学视野中进行分析,依然仍发现其中蕴含非常深刻的管理学的道理。

《孟子·公孙丑下》是对“天时地利人和”论述比较详细的,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首先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进行比较,并提出他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孟子分两步对他的论点进行论证,第一步,他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他以城小而难守,而进攻者占天时,攻势强大,然而却不能取胜为例,说明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

古人讲的“天时地利人和”对管理学的启示

孟子画像

第二步,孟子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他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住为例,说明“人和”更重要。他分析说,防守者拥有“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等优势,本该是很有“地利”的,守住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优势不能发挥,而虽无“地利”但却有“人和”的进攻者反而获胜了,这充分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接着,孟子进一步分析,他认为要限制民众不能依靠划定疆界;要巩固国防不能凭借山川险要;要立威于天下不借助于强大军力,仅仅靠“天时”和“地利”是不够的,最需要的是“人和”,所以,孟子得出结论,“人和”比“地利”重要,“地利”比“天时”重要,所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分析说,“失道”者,得到支持少得可怜,连亲人亲戚都会背弃他;而“得道”者得到支持将是最多的,天下人都归顺于他。以天下归心的优势来对付连亲人亲戚都背弃他的君主,不战则已,一旦战,必胜。

在这里,孟子所指的“道”主要是指儒家的“仁政”,孟子继承了孔子立于“仁学”基础上的“仁政”学说,一方面,坚持人性善的德性观念,另一方面,坚持“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以民为本”的主张包括反对兼并战争,因为战争劳民伤财,残暴惨烈。孟子把反对兼并战争看成是“仁政”的重要部分。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所强调的“人和”主要包括两个含义:第一,施“仁政”,反暴政;第二,“以民为本”,得人心。这就是孟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的基本立场,孟子的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论述其实是儒家“仁政”学说的展开或延伸。

古人讲的“天时地利人和”对管理学的启示

天时地利人和

无独有偶,荀子也讲“天时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曰:“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荀子所指的“天时”,主要是指适宜于耕作的时令、气候,其所指的“地利”主要指的充分利用可耕作的土地,而其所指的“人心”主要是指得人心,人心协和。其实,这也可以引申为有利于战争的气候、时令,有利于战争的地理环境条件和有利于战争的团结的士气等。

正如孙膑讲兵法时所说的,《孙膑兵法·月战》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这即是说,战争的胜利需要顺天时,应地利,修人和,三者全,战争能大获全胜,而三者缺一,虽暂时取胜,也会留后患。

中国古人对天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是很睿智的,可以说,中国古代哲人是很早就能系统地认识世界,中国古人已经猜测到了后来“系统论”的一些深刻观点。中国人讲“三才”,讲天、地、人三者的密切关系,主张“天人合一”,讲乾坤一体,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去理解天,理解地,或理解人。历来皆是将天、地、人理解为一个系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动互应的。在中国古人看来,天、地、人三者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普及性的文化读本《三字经》就讲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而《易传·系辞下》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经·说卦》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在中国古人看来,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天、地、人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和变化发展,而天、地、人三才在《周易》里皆是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的,三爻成卦,这就是“兼三才而两之”,这就是“三才之道”。古人既讲到了“顺天而行”,又讲到“制天命而用之”;既讲到“落地生根”,又讲到“居高临下”;既讲到正心诚意,又讲到“和为贵”,“顺天时,应地利,修人和”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根本性的处事原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时至今日,这“三才之道”仍是很值的探讨的哲理命题,对管理学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天时”如果从其具体的含义来分析,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层含义是指气候时令条件,中国是农业古国,古代靠天吃饭,农民耕作非常重视农时。时节对于农耕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节时令反应着“顺天时”的理念。顺应了天时,知道气候,知寒暑冷暖,耕作的成功可能性就更大,收成更有望,所以,符合气候时令的农耕活动将会是成功的,这就是“顺天时”。

第二层含义是指时机,而“顺天时”就是选择适当的机会,适时而动,择机出击。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讲的就是抓住时机,很多情况下,时机是转瞬即逝的,只有紧紧抓住,才能成事。而机会虽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预测的,但是,机会往往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如果你准备好了,就更有能力、经验等去抓住机会。此外,俗语常说:“天机不可泄露”,迷信者认为是某种命运中的定数,是不能泄露的,泄露会影响天道轮回,会干扰因果,遭到报应,其实,“天机”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尚未到来或尚未展开的机遇,是事物趋势的明朗化。而当机遇向你展现了,你有机会抓住机遇了。所以,抓住时机、机遇,也是“顺天时”。

第三层含义是指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只有顺应规律,才能把握规律,这就叫“合规律性”,而事物按照其规律运行,是顺天顺时而动的,但你掌握了这个特点,能“顺天时”,也即是按规律办事,所以你就能成功。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其实就是让经济行为能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能符合经济趋势。宏观上经济活动要符合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中观、微观经济行动而一样,也都要顺势而行。比如,股市投资是最讲究顺应趋势的,有一种投资策略叫“右侧交易”,指的就是一种顺势交易,而这所谓的顺势交易就是多头趋势打破了前期的下跌形态,市场开始出现转折,上涨趋势刚开启,而投资者则“顺势”入市。“右侧交易”通常是在股票上涨趋势确立后买入,kdj、macd等指标开始拐头向上,有标志性大阳线突破比较重要的均线,比如20日、30日、60日均线等,上涨趋势已现,投资者能比较积极地买入。当然,趋势交易要警惕盘中变化,虽然右侧交易的风险较小,但其投入成本比起左侧交易成本高。可见,顺势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留下了不少关于“势”的成语,如“顺势而行”“借势发挥”“势如破竹”“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兵无常势”“大势所趋”等等,讲的都与顺应发展趋势有关。所以,“顺天时”也就是顺势,可以说,“顺势而为”是管理经济活动的基本宗旨。

“地利”如果从其具体含义来分析,至少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是指地理条件,包括交通,地况,山川等,“地利”条件很重要,好的地理环境,能拥有某种优势,比如三国时的东吴,就是占有“地利”的,东吴所占的地盘,山清水秀,比较富裕,自然钱粮比较充裕。“地利”因素在古代兵法中是很受重视的一个因素,比如《孙子兵法·军形篇》曰:“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在交战时,“地利”是可以影响战争趋势的,如《孙子兵法·兵势篇》曰:“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张弩,节如机发。”企业发展也是要充分利用地利因素的,茅台镇出名酒,就是发挥其地理优势,“贵州茅台”在A股市场经常成为第一市值的上市公司,不能不说与茅台镇的地利因素是有密切关系的,那么,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可以“应地利”的发展经济呢?值得深入思考。

第二是指因地制宜,入乡随俗,也就是常讲“地方化”等,做事情,是否能结合地方特色,地方风情等,有时是成功的关键,这也就是常讲的“落地生根”“入乡随俗”“接地气”等,中国早期的伟大革命家经常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强调要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有中国特色,才能走出成功的路等,讲的就“接地气”,就是“应地利”的问题。

这“入乡随俗”的“应地利”原理是很值得企业家思考的,企业若要得到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发挥地方优势,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培育其核心竞争力,并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如此,方能有经济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一定跨国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若要扩展到新的国家或地区,要发展出子公司或分公司,那么,一定要让自己的企业能“落地生根”,能“入乡随俗”,只有在当地是“接地气”的企业,才会有根基,才能成功建立起新的“根据地”,在新的环境中竞争才能取得胜利。

“人和”如果从其具体含义来分析,至少应该包含四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是指人的内在心理世界的和谐,心性修养好,修德完善,才能推己及人,与别人好相处,内在修养很重要。《大学》中提出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诚意”“正心”“修身”是非常重要的,以修身正己,以养性正心,是成大事者的基本要求。现代企业家虽然不一是像古代儒家那样去追求“朝问道夕死可也”的道德境界,不一定完全接受“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信条,但是,企业家的知识修养、管理修养等还是必须有的。小商谋利,大商谋道,只有眼光开阔,境界高的企业家才能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

第二是指人缘好,团队凝聚力强。做大事是需要有团队的,做大事也是需要与别人团结的,单枪匹马成不了大事,而要团队就要人缘好,与人好相处,这包括对内能带领团队,能团结员工,能众志成城;对外能与各种人打好交道,友好相处。对于企业来讲,既要与上游的供货商处理好关系,也要与下游的销售上合力共赢;既要与上层搞好关系,又要与下层搞好团结。人缘好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这也是“修人和”的内容。

第三是在处理关系时注重“和为贵”,中国古代强调“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在与对方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注重能发挥双方优势,“执两用中”,达到双赢的效果。不喜欢你死我活的争斗,不喜欢两败俱伤。对于中国人来说,零和博弈没有意义,双赢共荣才是高境界。所以,商家在处于竞争问题时,也尽可能“和为贵”,要争取双赢的效果。

古人讲的“天时地利人和”对管理学的启示

和为贵书法

第四是以道义为基本原则,能达到“得道多助”的效果。真正的团结力量,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有正义,走正道,有正气,才能建立起真正有强大凝聚力的队伍,才能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正义、道义是“人和”的根基,比如,在革命时期,有革命信仰的人能克服重重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正是因为有正义目标,有革命信仰。商家带领团队,一定要让团队成员有正义感,有道义,有担当,有为企业奋斗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修人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