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我國曆史上的一些牛人連載(戰將篇)李牧【16】

【72】

秦軍圍攻肥下,晝夜攻打,戰火映紅半個天空。夜幕降臨的時候,即使站在宜安的城牆上,也能夠看到紅通通的天空。

肥下守軍很少,如果秦軍全力攻打,頃刻就能夠將肥下踏為平地。肥下,只是一個小鎮,幾十萬秦軍圍攻肥下,一人一口唾沫都能讓肥下遭了水災。

而秦軍晝夜都在攻打,好像極為費力,李牧豈能不知道他們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他們的目的就是把李牧主力從宜安城中吸引出來,然後聚殲。

所以,李牧按兵不動。

肥下的士兵一個接著一個衝出了肥下,來到宜安,請李牧速派救兵。幾十萬秦軍將肥下圍得鐵桶一般,肥下的士兵怎麼能夠衝出來求援?顯然,這些搬救兵的人,是秦軍故意放出來的。

所以,李牧還是按兵不動。

秦軍的計策沒有騙了李牧,卻騙了副將趙蔥。趙蔥是趙王的宗親,一向自視甚高。他認為自己的能力遠在李牧之上,他能夠指揮趙軍擊敗秦軍,其實,他就是另一個趙括,他和趙括一樣傻逼。

趙蔥和李牧在宜安城中吵了起來,趙蔥譏諷李牧作為主將,膽小如鼠,沒有誓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李牧回答說:“敵人進攻,我去救援,就會受制於人,這是兵家大忌。”

趙蔥為了顯示他的二球精神,要帶著本部人馬前去救援。李牧下令:“擅自出城者,殺無赦。”

趙蔥氣憤難平,就派人去邯鄲告訴趙王,極力貶低李牧畏敵如鼠,不堪大用。愚蠢的趙王派人拿著他的親筆信,督促李牧發兵救援肥下。李牧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對趙王的使者置之不理。

趙國滿朝文武,都認為李牧害怕秦軍,還認為李牧擁兵自重。

秦軍連續攻打肥下好幾天,每天都像頭偷懶的毛驢一樣,弓開四蹄好像很用力地拉車,而拉車的繩子卻都沒有拉直。

秦軍沒有引出趙軍,他們終於洩氣了。桓齮想:孫臏的計策也不靈啊,怎麼就能稱他軍神呢?

秦軍懈怠了,像戳了一針的氣球,而趙軍士氣旺盛,像剛剛充足氣的籃球。

李牧等的,就是秦軍懈怠的這一刻。

這天晚上,漆黑如墨,李牧藉助黯淡的星光,率精銳軍隊悄悄走出宜安。十萬人一路靜悄悄地向前行走,像一群影子戰士。

奇怪的是,李牧帶著十萬大軍,不是走向秦軍重兵包圍的肥下,而是秦軍的後勤輜重所在地。

桓齮給李牧用了一招圍魏救趙的計策,李牧沒有上當,桓齮就認為孫臏計策不好;現在,李牧也給桓齮用了一招圍魏救趙,桓齮會不會上當,他會不會回兵來救,他對孫臏的計策會不會有更深刻的瞭解?

桓齮想把李牧引出來,李牧沒有出來;現在,李牧也向讓桓齮過來,桓齮會不會過來?

桓齮對李牧使用的計策,和李牧對桓齮使用的計策一模一樣;桓齮計策的目的,和李牧計策的目的,也是一模一樣。李牧實在夠大膽,他居然完全複製的是桓齮的計策,他難道就不擔心桓齮會識破了他的計策,他怎麼就知道這個計策一定會成功?

如果換成別人,肯定不會這樣大膽。這實在是一招險得不能再險的棋了。

也許可以這樣理解:李牧進攻的,是桓齮必救的地方;而桓齮進攻的,是李牧不一定救的地方。

李牧進攻的,是桓齮的糧草囤積之敵,桓齮如果不想餓死,就必須救。桓齮進攻的,只是一座普通的小鎮,李牧可救可不救。

同樣一個計策,兩個不同的將領使用了,立即有了高下之分。

孫臏兵法本身很精妙,只有像李牧這樣精妙的人,才能演繹出這種精妙。而像桓齮這種蠢才,永遠行業體會不到其中的精妙,反而責怪人家孫臏的兵法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