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否是上一個文明遺留的?

周維麟

我個人認為是:

因為相傳《易經》原本有圖案,而且是術數命理之類的,這表面易經帶有成熟文字階段前的「圖案記事」階段的元素。同時,《易經》的理論體系,不外乎原始氏族信仰的陰陽論,與和天文曆法有關的五行論。

這些理論邏輯有一個很重要的上古印記,那就是大多數都玄妙神秘,講究偶、奇對立,並且相互反證,並沒有後世的諸子百家的學問那樣,有第三方的觀點中和。

1950的年春天,在安陽殷墟遺址裡,發掘出三塊卜骨,有一塊卜骨橫刻三行小字,文句不合卜辭的慣例,但是人們又看不懂,無法破譯,好像天書一樣,於是,這三行字就成了一段懸案。直到80年代,整整三十年的努力,專家們才終於破解了,這三行橫刻小字分別是,我念一下:“七八七六七六曰魁(鍾魁的魁,粵語叫鍾魁)、八六六五八七、七五七六六六曰隗(wei,和偉大的偉同音)。

這段文字,雖然我們不知道它的意思,但是,毫無疑問,這就是一條卦辭,也就是和文王寫的《易》是一回事。

八十年代末,又在安陽安陽苗圃發現一個東西,一塊經科學鑑定為殷先王祖甲至廩(lin)辛、康丁時代,也就是殷商王朝的早期時的石頭,上面也有六條易卦,和前面說到那三行字是一樣的東西。

這就在考古發現上坐實了《易經》極其久遠的可能性,因此,歷代史家謂夏《連山易》、商《歸藏易》、周《易》,是可信的。


無風即風

周易“時歷三古,人更三聖”上古時期伏羲一畫開天地,始作八卦易經;到了中古之時,周文王被囚羑里,演繹出六十四卦;下古時期,孔子韋編三絕,用文字闡述了易經,稱之為“十翼”,意思是給易經插上十隻翅膀。到此,完成了現代我們所看到的易經,這就是易經的由來。

在上古時期,沒有文字,伏羲氏畫八卦,始作易經,所以易經原本是“無字天書”,一套符號象徵。那麼伏羲氏是如何畫出八卦的呢?想象一下,在遠古時期,他們沒有工具,沒有文字,只有赤裸的身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在他們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觀察到天上的出現這樣的氣象時,會下雨;出現那樣的氣象時,會打雷,於是他們想記錄下來,留給後人做提示,然而他們沒有文字,只能用符號。當他們去了不同的地方時,發現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氣候,不同的物種,不同的危險,他們也用符號記錄了下來,,,經過總結,驗證,他終於得出一套完整天地自然體系,稱之為先天八卦,並把這套符號體系留給了後來人。

先天八卦圖(伏羲八卦)

到了中古時期,商紂王因聽信崇侯虎的讒言,將周文王囚禁在羑里。周文王是一位積德行仁、有大智慧的智者,在被囚羑里的這段時間裡,拘而演周易,他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再把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智慧進行了融匯、總結、演繹出了後天八卦圖,也稱之為後天八卦流行圖,而且將這八個符號進行組合,變成了八八六十四個符號象徵,併為每一個符號寫一句爻辭,每一卦的六爻各寫一句爻辭。從伏羲氏但周文王,《易經》始成。

後天八卦(文王八卦)

然後是孔子的《易傳》。孔子,曾經說過:多給我幾年的時間,五十歲而學習易經,人生可以沒有大的過錯。孔子不僅說出了這句話,而且多次研讀易經,導致書簡脫落了多次,這才有人人皆知的成語“韋編三絕”指的就是這件事。孔子的努力沒有白費,經過他的解釋,他給易經的插入了十隻翅膀,稱為十翼或《易傳》作為易經各項的註解,作為輔助,讓你瞭解《易經》,他們分別是《彖轉》上下篇,是解釋卦辭的;《大象傳》解釋卦義;《小象傳》解釋爻辭;《繫辭傳》上下篇,精彩的哲學論述;《文言傳》對乾坤二卦做了特別說明;《說卦傳》說明每一卦出現的原因、命名和八卦所象徵之物;《序卦傳》解釋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雜卦傳》就是什麼都說,這十個內容合起來就稱之為《易傳》

這就是易經的大致由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易經,就是這三部分所加起來。合而稱之為《周易》或《易經》


易軍師

在論證之前,可以先說結論,《易經》不是上一個文明留下來的,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中華民族的文化,是連續的,沒有斷代的,如果一定要劃分,那也只能按照文化時期進行劃分,與所謂“上一個文明”沒有關係。

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與其他民族的歷史文明不同,由於他們出現了文化斷代,所以給我們留下了太多未解之謎和想象空間,由於無法考證,所以人們就推斷:埃及金字塔用今天的現代文明都很難辦到,一定是外星人修建的;瑪雅人連鐵器都沒有,瑪雅金字塔是外星人的飛船起落臺(有雕刻畫像為證)。印度的歷史,就是一個沒有歷史的歷史,因為他們拿不出《史記》。巴比倫文明,只是“天方夜譚”,講不完的故事,卻都是“傳說”。今天的人,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文明所在地的國家,認為他們的先祖不可能創造出如此輝煌的歷史文明來,由此,就提出了“上一個文明”的推斷。即便是在發達國家的英國,人們不也在推斷“巨石陣”是如何建造的嗎?只是它在英國,是發達國家,人們認為英國人的先祖是文明人,他們能辦到,所以,沒有人說是上一個文明留下來的。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僅是子孫萬代綿延不絕,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先祖,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文化記錄。

說《易經》並不全面,因為《易經》是孔子注《周易》而得名。

那就要說《周易》,《周易》是文王“尤里之厄”時 “推八卦”而成。那麼說《周易》還不全面,還要上推到“八卦”。

“八卦”是伏羲觀日月星辰、觀自然萬物、觀人民休養生息總結而成。

那麼“八卦”真的是伏羲創造出來的嗎?可以肯定的回答,絕對不是。伏羲只是一個集大成者,他集的是伏羲之前,千百年來中國的先民們在與自然鬥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而已。

感謝我們偉大先祖,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綿綿不絕沒有斷代的文化,《周易》有文字可以考證。即便是在伏羲時代,沒有文字,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文化“符號”,“八卦圖”“洛書”“河圖”這樣的“圖形”就是文化符號。再往前走,永不磨滅的巖畫就是我們偉大的先祖與自然抗爭的文化符號。

有了沒有斷代的文化延續,就有文化發展,這就是:遠古先民與自然抗爭總結出來的經驗,啟發了伏羲,從而誕生了“八卦”;“八卦”之後又誕生了“夏易”、“商易”,文王集大成而誕生了《周易》。孔子注《周易》為之命名為《易經》,並推舉為“群經之首”。

否決《易經》是上一個文明留下來的觀點,最典型的論據就是,《易經》是一部偉大的哲學鉅著,不僅在歷史上有指導意義,對今天如此發達的文化時代也具有指導意義,《易經》始終生活在中華民族中間,從古到今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炎黃子孫。

研究《易經》的人都知道,在《易經》中能夠找到,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乃至諸子百家的思想都能找到。我們不能說《易經》是“集大成”,因為《易經》遠遠早於百家爭鳴時代,只能說諸子百家的思想,源於《易經》。我們完全可以說,《易經》是中華文化之源。


孟小春大白話國學

你好,我是一位易學研究愛好者,之所以自稱自己為研究愛好者,是因為我真的有思考過有關易學的問題。

首先我回答問題偏向大眾化,簡潔化,不喜歡涉及到很多的名詞跟文言文,希望大家能喜歡。

對於你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易經就是中國古人所創造出來的,為中國古人的智慧而鼓掌!


一、可能說到這裡,有人會質疑我,幾千年前中國人怎麼可能創造出那麼具有邏輯性,規律性的東西?

答:還真就能創造,而且其創造的過程也非常具有邏輯性,同時也完全符合他們能力的上限。

二、創造的過程是怎樣的?

1、首先,他們在地上插一根棍子,通過觀察後發現在不同的時間,棍子的長度明顯的不一樣。這讓他們產生了興趣,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每一天的影子長度即便在同一個時空點還是有細微的差別。最後把影子最長的日子取名為冬至,最短的日子取名為夏至。把一年的日子精確到365.25天。這種方法,是任何人只要肯下苦功夫去研究,都是能做到的。

2、在已經得知一年的時間是多少後,又將這個時間進行不斷的平均分段,如此二十四節氣由此誕生,最終的發展方向是曆法。

3、在這一整個過程當中,有一個定律被他們所發現,那就是勾股定理,也就是小學時候我們學數學時的小玩意。把勾股定理裡面的數進行相加,最終得出五十。所謂的大衍之數五十就是這麼來的。

4、通過勾股定理的數,最終又發展出了河圖,而河圖又發展出了先天八卦。

5、先天八卦在文王的手裡又進一步發展出了後天八卦,在這種情況下不斷的演變,經過多位先賢之手,最終發展出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易經。

6、因此來說,易經若是一出來就是這種模式,以古人之能確實很難做到,但若是經過不斷的發展挖掘的情況下產生,那你還會認為這個東西是外星人送你的麼?


我叫慕紫塵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最原始的《易經》有三種,即“三易”。一是神農時代的《連山易》,二是黃帝時代的《歸藏易》,三是周文王被囚時所著的《周易》。《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只有《周易》流傳至今。可以認為,“三易”雖有差別,但其核心內容大同小異。

《易經》的流派不止這三種。孔子詮釋的《易經》被稱為《周易》,這種“孔易”只是《易經》的一小部分。廣義的《易經》包括伏羲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河洛理數、醫易、焦氏易、楊雄易、京房易、邵氏易……而“易學”的範圍則更廣泛,包括術數學上的上百種分支,這些分支又可根據內容分為三六九等。

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指出:“《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人更三聖”是說“易經”的產生、發展要歸功於“三聖”——伏羲、文王、孔子;“世歷三古”是指《易經》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期。上古之時,伏羲獨坐卦台山巔,觀渭水西流,將天地山河之變內攬入心,廣行深觀,徹底洞察了天人合一的奧秘:原來宇宙的大規律、大法則、大智慧,惟“陰陽”而已。於是他將這不易的真理化為最簡易的符號,輕輕畫了一小橫,此為“一畫開天”。中古之時,周文王姬發居岐山之下,為諸侯所擁戴。殷紂王一怒之下將他囚禁在羑里,文王日思夜想,終於將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並作成卦辭、爻辭。下古之時,孔夫子周遊列國,四處碰壁,五十歲時開始學《易》,下過“韋編三絕”的功夫,並以超人的才智寫成易傳(“十翼”)。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

《易經》的智慧超出常人所思,所以有人猜測其是上一個文明遺留。其實文王《周易》有文字可以考證,伏羲文化有八卦符號可以考據,《易經》非一家之言,非一聖所為,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集大成的智慧結晶。


易緣之風水命理

談《易經》之前,先講一下《易傳》,也就是十翼。它是由孔子介紹學習《易經》的體會與感悟,留傳給後人學易的輔導材料。現在把這一部也併入經書內,統稱《易經》。在這裡,孔子是春秋時期人士,當時有很多同時代名人,象《左傳》作者左丘明,又如莊子。他們都是有史可查的真人真事。這就可以證明,易學與今天生活並不遙遠,也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再談一談《易經》經文部分,認為是周文王與周公所著述的。在此有很多人會懷疑的,何以為據,其實也沒有最直接證據,可以證明這一事實。這與古時很多文獻的作者不清楚一樣,無從考證的,就算大家都熟悉的《論語》,也不是孔子作的,而是孔子的學生把孔子所說的話,整理起來,就成了經典文獻。《易經》原叫《周易》,就是周朝創始人文王所著,後來又加入周公的補充文字,才完成這部人類歷史集智慧與謀略的鉅著。周朝大家都熟悉,也相信其真實的存在,文王,武王也是真有其主的。這樣的,就好理解了,他們生活的時代,不會一下就會研究出《周易》的,必有前期準備工作,學習他們的前人的知識積累,聯繫生產生活實際,才可能創造性地發現八卦與八卦組合,組成六十四卦,就是《周易》,對人類生產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會有某種通融與關聯,更有莫名其妙的再現與重演。這個意外的發現,便引起周家人的重視,所以就保護起來,禁止外傳。《周易》最神奇的地方,是把卦象引伸到人事中來,再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提醒人們,怎麼辦,如何做,會有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或吉或兇啦!更奇特地是卻吻合,完全可以符合事物變化的正確的軌跡,令人不得不慎重與符從它的指示。在這裡,很多人會懷疑,古時實例很多的,不信去看《左傳》中記載很多的。現代的實例,我也做了驗證,勿須懷疑的,不信你可以檢驗的。事實勝於雄辯,用事實說話,最有力度!現在細細想來,八卦由來是符合現在數學模式,把自然界中的一陰,一陽,進行組合排列,也只有八式,不能多也不會少的,就是2的3次方,也等於8。所以八卦的產生,完全是符合數學定理的,絕對不是迷信,因此不要懷疑它的價值。在這裡,最難能可貴的,是從抽象的卦象中,發現了人類社會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與模式,這是不可思議的。怎麼會有這種聯繫與感應吶?這就是《易經》神奇的地方!但是,與外星人沒有什麼關係,因為你們看到除《易經》之外的文明,讓人們著迷,令人神往的嗎?外星人也不可能就單單就傳來這一項智慧的!更不會單單就傳給中國的。最合理的解釋,是外國不願承認中國人的能力與智慧,會這麼高大上的,同時,更不願承認他們的低下啦!所以,《易經》就是中國傳統文明的精髓,中國文化的根源。


比樂人生

我認為易經是上個文明遺留的。或者是外星文化。。。南懷瑾先生也覺得是上個冰河世紀的產物。

《易經》作為中國古老的哲學,其精髓光芒四射,意義深遠!說"易經"始於夏周,始於"河圖洛書",但我更贊成一說,即《易經》可能是上個冰河期文明時代的遺留產物,或者是外星智慧。。。就像金字塔、就像巨石陣之謎一樣。你看河圖上的星星點點,其實好像是一副宇宙的天象圖,出現在龜背、馬身是有可能的,就跟發現化石一樣!當然中國古人陰陽五行的智慧依然笑傲江湖 獨步天下的。。

  易經,之所以可以用來預測。是人利用自然規律並形成理論的計算和推演。陰陽辯證理論和五行生剋制化關係便是他的核心,天干地支是符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按照一個人的出生八字就可以知道其命運的根源所在。

八字算命完全靠的是真學問,十分的學問,八卦預測,四分靠學問,六分靠靈氣。

  我學易經,涉及六爻占卜、四柱命理、風水、相學和姓名等科目。究其根本,諸科基礎理論依然不出八卦、五行和陰陽,其相通之處,相圓之說,甚是微妙!

  時到今日,我始得悟出易經之指導意義在於:一、極樂時要防不測,失意時要表樂觀,所謂世事無常、陰陽互換之理是也。二、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所謂禍福相對是也。三、處世之時,不要固執一理,也不要廣聽眾從,所謂中庸之道是也!

  

  。。。。。。。。。作者 吳海萍


字畫娛樂圈

我認為《易經》不是上個文明留下的,認識易經就分不開陰陽五行八卦,是一套完整的體系,由此而生髮出的醫學、哲學、風水、推理、心理等等學科,都說明了《易經》一定是由我們華夏的先民們長期的自然崇拜與生產實踐中累積之後,代代相傳才由一個具體的人或一群人總結歸納出來的。

我們僅看有記載的:

在《易經》有記載以來雖然出現在商朝,也僅是因為在目前出土的文物裡有文字的記載,如果夏朝以及更早一些的類似朝代也有文字出現,很可能會早於商朝。而商朝之前,中國文明經歷了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之後有明確傳說的還有炎帝(整個王朝或部落統治者的稱呼)、黃帝(整個王朝或部落首領的稱呼)、饒(同炎黃)、舜(同炎黃)、禹、夏朝、商朝。而如此長的時期確實是可以積累出對大自然:包括動植物等各種生物習性的瞭解,對天體的運行規律,對河流的走向潮汐漲落的規律,對天氣及氣候變化,對人的存在等等會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和了解,然後經驗慢慢變成傳承,最後成書為呈現我們眼前的——《易經》!


光述928歷史文化旅行

有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周易從八卦演化而成周易,孔子演周易而解釋了易的社會現象,演變成易經的哲學思想流傳於後世,且自然現象和生物方面的現象均和社會現象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可是當時的社會與遠古的社會還是從蒙沌向文明演變的過程,很難理解我們民族的先賢會如此洞察自然的玄機,如果地球在一百萬年的時間裡有幾個高度文明的存在也是可能的,就是說地球毀滅了幾次很可能呀,我們現在的歷史最遠也沒有一萬年,但是人類已經高度的智能化了,如果我沒有判斷錯的情況下,人類的毀滅一定源於我們人性的貪婪而毀滅,這是很正常的,或許也可能是受到外行星的撞擊而毀滅,這是很正常的,十萬年一次智慧生物的毀滅,其中五千到一萬年,只是很短暫的一瞬間,因此把時間拉長來看,后羿射日和夸父逐日的神話傳說,都是在高科技的情況下都是存在的,女媧補天,精衛填海,也是可能發生的,我們展開聯想,我們的民族剛好運氣好,上古文明留給我們一星點智慧也很正常,所以先賢的參悟也就順理成章了


包慧沐

女媧是位文明建造師,帶領伏羲等人在星際航行,她們在尋找一個星球,因為他們的隊長盤古就要進行一次重要的進化了。盤古的進化必然要帶動他所處的星球一起進化,選址很重要。

最終他們選擇了一片火海的地球。盤古先進入地球,他的進化開始了,女媧在星空給盤古為中心注入龐大的進化能量,於是高達萬丈的進化能量包裹了盤古。盤古進化的同時,進化能量讓地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火海慢慢退卻,天空越來越明亮,海水越來越清澈,在盤古進化完成的時候,盤古暈倒,進化能量從中國席捲全球,生物一瞬間遍佈全球。

但是地球依舊火山頻繁,溫度越來越高。女媧她們來到地球,在地球最高處開始製造一個球體,即月球,以便從地球核心抽取燃料,降低地球的溫度,同時補充他們的燃料。不周山頂一個巨大月亮形成了,他改變了地球的旋轉和磁場,於是能量抽取開始了。

女媧也開始了自己文明建造,用自己的基因,製造出了智慧生命人。人漸漸的被造了出來,文明導師伏羲來到人群,開始指導人類文明的步伐。他畫了一個圓,並指著月球,告訴人們他們所在的星球是圓的。他畫了一個一,和斷開的一,告訴人世界是由陰陽相互對立統一組成的。他把陰陽三個一組,形成八卦,把八卦放入園中,立刻圖畫成為一個球體,並不斷轉動,告訴人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儀,七星,八卦,九合以及世界是運動變化的。他解釋人是由雙螺旋基因組成的,但人聽不懂,於是他畫出自己和女媧的頭像,身體纏繞在一起,形成螺旋狀。

採集足夠的能量,可是地球依然溫度略高。於是她們造出十個人造太陽,給人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但是人類看護不了能量接受站,只能收回人造太陽。又採集燃料包裹在月球裡,留給人以後使用。但是同伴在一次小的進化中,居然撞到了不周山,月球也脫離了地球。於是一場浩劫突然降臨,女媧飛往空中,開啟能量罩,護住了華夏,大禹帶領人們開始疏通水道。浩劫平復,地球承受災難,在同災難的搏鬥中,她們看到人類敢於挑戰和不屈品質已經深入人心,以及有文字,文明已經起源,盤古帶領她們開啟了新的航行。臨行前給了人類簡單的世界地圖和風土人情,有北美和歐洲和非洲,當然把盤古進化帶來的兇獸也清理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