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帖解讀 懷素《苦筍帖》

名帖解讀 懷素《苦筍帖》

絹本墨跡,縱25.1釐米,橫12釐米2行,14字,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釋文

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

大意

苦筍和茗茶兩種物品異常佳美,那就請直接送來吧。懷素敬上。

註解

“筍”和“徑”字在《苦筍帖》中分別作“筍”(繁體)和“逕”。筍,《說文》:竹胎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字作筍。“茗”,說文:茶芽也。即茶樹的嫩芽,早採為“茶”,晚採為“茗”。後泛指茶。“逕”,同徑。《集韻》:直也。“徑直、直接”之意。

苦筍是一種蔬菜。古時湘一帶多有發展。筍肉色白,一樣尋常做法為炒、拌、泡。清噴香微苦,回口爽甜(這種口感與喝茶很相似)。宋代黃庭堅的行楷書墨跡《苦筍賦》,有“餘酷嗜苦筍”、“甘脆愜當,小苦而及成味。溫潤稹密。多啗而不疾人”句。黃庭堅自跋曰,黔中之人“冬掘筍萌於土中,才一寸許,味如蜜蔗,而春則不食”。

關於僧禪與茶筍,蘇軾有詩云:“攢金盧橘塢,散火楊梅林。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

《苦筍帖》“用筆速度較快,揮灑自如,且增加了提按對比,比如‘筍’與‘常’,二字反差鮮明,但無論其速度變化還是輕重變化,都基本上控制在中鋒運行的狀態上,故其線條細處輕盈而不弱,重處厚實而不拙。其次,字形上也相應增加了外形輪廓大小對比和內部空間疏密對比。整體性觀照,則全文上疏下緊、上輕下重、上放下收,形成一種‘兩段式’的視覺感受,這種章法形式頗具特色,極顯‘個性’”。

懷素,生於公元737年,卒年未詳。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錢起的外甥。自幼出家,經禪之餘,從事藝文,尤好草書。曾將棄筆堆積埋之於山下,號稱“筆冢”。又廣種芭蕉,用蕉葉加以揮灑,即稱其居曰“綠天庵”。好飲酒,及其酒酣興發,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書之,時人謂之“醉僧”。自言得草書三昧,有“狂僧”之稱。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後師從鄔彤(懷素姨表兄弟)學草書。鄔彤是張旭的學生,乃告以筆法。762年(寶應初年)自零陵出遊,歷衡陽,走廣州,客居潭州,然後經嶽州,進入長安。772年,懷素回鄉,途經洛陽,適逢顏真卿,曾趨謁拜訪,僧儒論書,遂為書壇盛事。唐代名士如李白、盧象、戴叔倫、錢起等人,皆有歌行稱頌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