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金融大廈的倒下!金誠集團的金融大案

2018年4月24日,浙江省證監局要求對金誠財富旗下的5傢俬募機構進行例行檢查。沒想到的是,這些公司居然大門緊鎖,拒絕配合。

這條消息不脛而走,轟動了整個浙江私募基金圈——金誠集團這是想幹嘛?

金誠集團官方對此回應稱,此次拒檢是因為個別員工思想認識不足,在檢查人員要求拷貝數據時未能予以配合。

隨後,金誠集團董事長被浙江證監局約談。

此次約談的結果究竟如何,媒體鮮有報道。但在5月23日,浙江證監局發公告稱:“發現你公司(金觀誠基金銷售有限公司,金誠集團旗下的私募機構)存在借用關聯方經營場地銷售私募基金產品、公開誇大宣傳等情況”,並作出了責令該集團對存在的風險進行改正、暫停辦理基金銷售認購和申購業務6個月的監管決定。

決定的內容雖然簡短,但卻相當嚴厲。這讓投資人們嗅到了某種不尋常的味道——金誠的融資窗口被卡死,這對一家金融機構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其意義相當於打仗沒了子彈。

這一資金壓力,又因為2018年下半互聯網金融的集體“爆雷”進一步加重——不少繃緊了神經的投資人失去了信心,開始要求贖回……

教課書中經典的“擠兌現象”開始在金誠集團上演,恐慌情緒隨之蔓延。投資者們很快發現,金誠旗下的很多金融產品開始無法大額贖回。

7月9日,金誠集團宣佈,旗下部分產品展期6至12個月——“展期”是金融界的術語,指借款人在借貸合同到期時無法償付,於是申請延長期限,並按照正常利率支付利息。

金誠集團此時的聲明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們現在沒錢了,大家遲些再來。

據媒體估計,截至2018年10月,金誠集團未能兌付的規模或已超過了170億元。

金誠集團還有救嗎?

浙江證監局在2018年11月23日發出的通知,似乎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暫不解除對浙江金觀誠財富管理有限公司採取的責令改正並暫停辦理基金銷售相關業務的監督管理措施。

差不多5個月後,也就是2019年4月28日,金誠集團連同創始人韋傑在內的30餘人,因涉嫌非法集資遭到警方逮捕。

2008年創辦的金誠集團、歷時十年鑄造的百億金融大廈,就此宣告倒下。80後的韋傑,坐擁150餘家公司的幕後老闆,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1981年出生的韋傑畢業於浙大法律系,2007年投身金融創業,並在2008年正式創辦金誠集團。

金誠集團的官網稱自己為一家綜合性的現代城市發展集團,在全球8個國家的60座城市設有分支機構,擁有港股上市公司金誠控股等公司。

2015年至2017年時,國家開始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即PPP模式。金誠集團也順勢而上,開始將PPP模式下的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做為集團的重點經營業務。

百億金融大廈的倒下!金誠集團的金融大案

金誠集團的官網顯示,截止2017年9,該集團總共拿下了59個PPP特色小鎮項目,包攬了5700億元的政府簽約量。

這一數字之高引來了媒體的質疑,但這並不妨礙金誠集團以PPP模式的特色小鎮為主要投資對象,透過旗下6傢俬募基金公司,發行了超過300支基金。該集團曾對投資者們表示,自身管理的基金規模在140億元左右——百億金融大廈,可謂名副其實。

但是經媒體調查稱,這些PPP項目大都無據可查,不是根本沒有正式立項,就是尚未動工。金誠集團實際上是以“PPP項目”為名目向社會募資,通過許以高額回報來吸儲納金,是個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

從投資邏輯上,部分業內人士也表達了對“金誠模式”的不信任:PPP特色小鎮屬於基建項目,週期長且投資率較低。而金誠集團的基金卻允許投資人在短期內贖回,並且承諾了高出項目回報的收益率,這明顯是不可持續的。

2017年底,國家加強了對私募機構的管理,韋傑的金誠集團也在規管範圍之內,於是便有了文章開通描述的拒絕檢查的一幕。

拒絕配合的員工的電腦裡究竟存在怎樣的數據?金誠集團的PPP項目究竟是真是假?虧錢投資人的資金是否能夠償還?

金誠集團的金融大案,只有等警方調查清楚後,才能最終水落石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