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慶花山:搬進新房子 過上新生活


餘慶花山:搬進新房子 過上新生活

(餘慶縣積極探索少數民族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四幫”服務發展模式,紮實推進“五共”社區建設 )

“剛開始搬到這裡來特別不習慣,三天兩頭總想著回老家。”聊起當初剛搬來安置點同康苑時的感受,正在給客人加工小吃的女老闆方天容直言。

方天容一家5口人均系苗族。2017年,依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她們一家從花山村馬井坳組搬遷到花山苗族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同康苑。面對新的生活環境方天容是既驚喜又是害怕,驚喜的是有了自己一家的120平米新房子,出行、看病、孫女上學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改變、也方便了許多。怕的卻是因為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沒有任何技術和特長,步入新的生活有些擔心和摸不著頭緒:收入哪裡來、電視機怎麼用、自動洗衣機怎麼用、電烤爐怎麼用等等都成了擺在面前的新問題……

普通人眼裡的生活瑣事,在搬遷群眾那裡卻成了決定“我要不要留下來”的大事。為了讓搬遷群眾安心,社區工作人員想了不少辦法:挨家挨戶上門詢問生活“痛點”;手把手教老人用洗衣機、電視、電磁爐、電烤爐等;逢年過節組織文化演出把大家凝聚起來。

一點點、一樁樁、一件件,幫助搬遷群眾從“農民”向“市民”轉變。當再次談及現在的生活時,方天容掩藏不住內心的喜悅,“哈哈哈”大笑起來,左一個感謝領導們、右一個感謝領導們!她說:“現在日子安逸得很,政府和各級各部門都非常關心我們,還幫助我開起了這家小吃店,每月純收入五六千塊錢,日子過得也算輕鬆。”

在同康苑,和方天容有著同樣經歷和感受的易地扶貧搬遷戶還有很多很多。目前,150戶649名貧困群眾(其中少數民族群眾37戶163人)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幫助下,從老溪溝、旦家灣、馬井坳、青槓元、橋邊等條件閉塞的地方順利實現了移民搬遷,不但擁有了自己的新房子,還過上了舒適、安逸的新生活……


餘慶花山:搬進新房子 過上新生活


鎖定目標,唱響“四幫”服務主題歌

餘慶縣花山苗族鄉同康苑,作為餘慶縣唯一少數民族易地扶貧搬遷安置試點社區,到底是什麼讓社區農民能夠死心踏地紮根這裡,並且日子越過越好呢?餘慶縣委常委、統戰部長田聰這樣說:近年,餘慶縣緊緊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這一目標,突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主題,以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少數民族群眾融入城鎮為重點,開展以幫助引導群眾搬遷、幫助融入城鎮生活、幫助實現就業創業、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為主要內容的“四幫”服務工作,從根本上改善少數民族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拓寬生存發展空間,推進各民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建”,實現了搬遷群眾“安置”與“安心”同在,“安居”與“樂業”同行。

精心設計,加速搬遷農民融入城鎮

花山苗族鄉黨委書記李林說,150戶需要搬遷的貧困群眾全部已搬遷入住同康苑。為了進一步增強搬遷群眾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專門成立了移民後續扶持發展有限公司,公司下設土地經營、不動產經營、勞務服務,主要是做好和引導搬遷群眾後續發展。同時還在安置點附近流轉一定面積的土地,採取統一規劃、政府補助方式,開辦微田園、小菜園等農耕場所,吸納和滿足短時間內難以轉型搬遷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基本需求;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中心內設移民、人社、公安、民政、衛計等部門的便民服務窗口,實行一站式辦公,為搬遷群眾辦理醫療報銷、民政事項、子女入學等相關事宜,群眾‘最多跑一次’就能把事情辦好;針對年高、行動不便的群眾,採取“工青婦”志願者“上門服務”,通過幫助貧困戶打掃環境衛生、洗衣疊被等形式,言傳身教引導貧困戶轉變生活作風,提升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環境的基本生存技能。

用心服務,開啟“家門口就業”新模式

走進社區,遠遠便看到許許多多進出於一家小店的人,走進小店一看,各種各樣的商品百貨整整齊齊地擺滿了屋子,詳細詢問才知原來這是搬遷戶楊勝坤開的這間小超市。他說:“開這間超市,一來可以方便社區群眾,二來也可以給自己謀個職業。”楊勝坤一家5口人也是2017年從回龍村塘灣搬遷到這裡的,搬來後自己在社區工作人員的關心下創業開起了這家小超市,楊勝坤是個勤快人,除了這間小超市,什麼掙錢的活他都肯幹。老伴也在社區工作員的關心下謀到一保潔員職業,兒子兒媳外出務工,一家人一年總的收入還算可觀。

剛從超市出來,社區服務中心江主任指著前方說:“前面還有電子廠、帳逢加工廠、早餐店、小吃店、豆腐加工店、米粉加工店等等,讓大家可以過去看一看”。

餘慶花山:搬進新房子 過上新生活


走進同康電子加工廠,10來位婦女正熟練地幹著手中的活。江主任告訴大家:“這是從深圳引進的一家電子加工廠,社區常年有10多戶群眾在這裡上班,電子加工操作簡單易學,有的家長等孩子做完功課也帶過來幫忙,工資待遇都很不錯。”

據瞭解,近兩年,社區服務中心在服務社區群眾上用心用情用力,取得良好效果。一是搭建平臺開展勞動技能和就業創業培訓。對社區群眾勞動力、在外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就業意願、勞動技能等方面都進行了排查摸底,分類建立了臺賬,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原則,依託“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農民技能培訓”“SYB創業培訓”等平臺,對搬遷群眾開展了技能和就業創業培訓。目前,集中開展培訓28期,649名搬遷群眾從中受益。二是依託各類企業就地解決群眾就業。通過統籌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協調貴之緣茶業有限公司、大美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業,為搬遷群眾就地解決就業200餘人。依託縣勞務公司向福建、廣州、深圳、浙江等地輸送30餘名技能人才,基本實現了“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三是政府引導群眾創業增加收入。按照每間35平方米標準,在同康苑修建了6000平方米159間商鋪,由縣國投公司統一經營,以每間900元/年租賃給群眾,引導群眾興辦平價超市、家電維修、摩托車維修、電商扶貧等帶動群眾就業創業。目前,已有近20家實現自主創業。

精準管理,提升社區群眾生活幸福感

在社區內,一排排、一行行醒目的標語清晰地貼在牆上,那看似一行行簡單的文字、標語,實則是全社區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為了豐富社區群眾文化生活,促進各民族大團結大融合。餘慶縣在花山苗族鄉同康苑安置點規劃建設了文化活動廣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等公共設施,既豐富了搬遷群眾的業餘生活,也為少數民族群眾開展節慶活動提供了場地保障;在同康苑建立社區警務室,開展安置區治安防控、治安巡邏、群眾諮詢等服務,運用大數據、“天網工程”等手段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行“支部+網格+樓棟”管理模式,實現移民群眾管理全覆蓋。指導搬遷群眾建立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社會自治管理機制,並定期組織召開黨建聯席會、社區群眾意見問答會、民主評議會徵集群眾意見建議,切實增強搬遷群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主人翁意識。截至目前,先後召開黨建聯席會4次、民主評議會4次,解決搬遷群眾反映涉及管理、安全等問題56件次。開展農民豐收節等各項活動8次,實現了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地抱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