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花山:搬进新房子 过上新生活


余庆花山:搬进新房子 过上新生活

(余庆县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四帮”服务发展模式,扎实推进“五共”社区建设 )

“刚开始搬到这里来特别不习惯,三天两头总想着回老家。”聊起当初刚搬来安置点同康苑时的感受,正在给客人加工小吃的女老板方天容直言。

方天容一家5口人均系苗族。2017年,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她们一家从花山村马井坳组搬迁到花山苗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康苑。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方天容是既惊喜又是害怕,惊喜的是有了自己一家的120平米新房子,出行、看病、孙女上学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改变、也方便了许多。怕的却是因为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没有任何技术和特长,步入新的生活有些担心和摸不着头绪:收入哪里来、电视机怎么用、自动洗衣机怎么用、电烤炉怎么用等等都成了摆在面前的新问题……

普通人眼里的生活琐事,在搬迁群众那里却成了决定“我要不要留下来”的大事。为了让搬迁群众安心,社区工作人员想了不少办法:挨家挨户上门询问生活“痛点”;手把手教老人用洗衣机、电视、电磁炉、电烤炉等;逢年过节组织文化演出把大家凝聚起来。

一点点、一桩桩、一件件,帮助搬迁群众从“农民”向“市民”转变。当再次谈及现在的生活时,方天容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哈哈哈”大笑起来,左一个感谢领导们、右一个感谢领导们!她说:“现在日子安逸得很,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都非常关心我们,还帮助我开起了这家小吃店,每月纯收入五六千块钱,日子过得也算轻松。”

在同康苑,和方天容有着同样经历和感受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还有很多很多。目前,150户649名贫困群众(其中少数民族群众37户163人)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从老溪沟、旦家湾、马井坳、青杠元、桥边等条件闭塞的地方顺利实现了移民搬迁,不但拥有了自己的新房子,还过上了舒适、安逸的新生活……


余庆花山:搬进新房子 过上新生活


锁定目标,唱响“四帮”服务主题歌

余庆县花山苗族乡同康苑,作为余庆县唯一少数民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试点社区,到底是什么让社区农民能够死心踏地扎根这里,并且日子越过越好呢?余庆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田聪这样说:近年,余庆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目标,突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镇为重点,开展以帮助引导群众搬迁、帮助融入城镇生活、帮助实现就业创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四帮”服务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拓宽生存发展空间,推进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实现了搬迁群众“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

精心设计,加速搬迁农民融入城镇

花山苗族乡党委书记李林说,150户需要搬迁的贫困群众全部已搬迁入住同康苑。为了进一步增强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专门成立了移民后续扶持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土地经营、不动产经营、劳务服务,主要是做好和引导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同时还在安置点附近流转一定面积的土地,采取统一规划、政府补助方式,开办微田园、小菜园等农耕场所,吸纳和满足短时间内难以转型搬迁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基本需求;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内设移民、人社、公安、民政、卫计等部门的便民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办公,为搬迁群众办理医疗报销、民政事项、子女入学等相关事宜,群众‘最多跑一次’就能把事情办好;针对年高、行动不便的群众,采取“工青妇”志愿者“上门服务”,通过帮助贫困户打扫环境卫生、洗衣叠被等形式,言传身教引导贫困户转变生活作风,提升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环境的基本生存技能。

用心服务,开启“家门口就业”新模式

走进社区,远远便看到许许多多进出于一家小店的人,走进小店一看,各种各样的商品百货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屋子,详细询问才知原来这是搬迁户杨胜坤开的这间小超市。他说:“开这间超市,一来可以方便社区群众,二来也可以给自己谋个职业。”杨胜坤一家5口人也是2017年从回龙村塘湾搬迁到这里的,搬来后自己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关心下创业开起了这家小超市,杨胜坤是个勤快人,除了这间小超市,什么挣钱的活他都肯干。老伴也在社区工作员的关心下谋到一保洁员职业,儿子儿媳外出务工,一家人一年总的收入还算可观。

刚从超市出来,社区服务中心江主任指着前方说:“前面还有电子厂、帐逢加工厂、早餐店、小吃店、豆腐加工店、米粉加工店等等,让大家可以过去看一看”。

余庆花山:搬进新房子 过上新生活


走进同康电子加工厂,10来位妇女正熟练地干着手中的活。江主任告诉大家:“这是从深圳引进的一家电子加工厂,社区常年有10多户群众在这里上班,电子加工操作简单易学,有的家长等孩子做完功课也带过来帮忙,工资待遇都很不错。”

据了解,近两年,社区服务中心在服务社区群众上用心用情用力,取得良好效果。一是搭建平台开展劳动技能和就业创业培训。对社区群众劳动力、在外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就业意愿、劳动技能等方面都进行了排查摸底,分类建立了台账,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原则,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技能培训”“SYB创业培训”等平台,对搬迁群众开展了技能和就业创业培训。目前,集中开展培训28期,649名搬迁群众从中受益。二是依托各类企业就地解决群众就业。通过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协调贵之缘茶业有限公司、大美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搬迁群众就地解决就业200余人。依托县劳务公司向福建、广州、深圳、浙江等地输送30余名技能人才,基本实现了“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三是政府引导群众创业增加收入。按照每间35平方米标准,在同康苑修建了6000平方米159间商铺,由县国投公司统一经营,以每间900元/年租赁给群众,引导群众兴办平价超市、家电维修、摩托车维修、电商扶贫等带动群众就业创业。目前,已有近20家实现自主创业。

精准管理,提升社区群众生活幸福感

在社区内,一排排、一行行醒目的标语清晰地贴在墙上,那看似一行行简单的文字、标语,实则是全社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为了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余庆县在花山苗族乡同康苑安置点规划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公共设施,既丰富了搬迁群众的业余生活,也为少数民族群众开展节庆活动提供了场地保障;在同康苑建立社区警务室,开展安置区治安防控、治安巡逻、群众咨询等服务,运用大数据、“天网工程”等手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行“支部+网格+楼栋”管理模式,实现移民群众管理全覆盖。指导搬迁群众建立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自治管理机制,并定期组织召开党建联席会、社区群众意见问答会、民主评议会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切实增强搬迁群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人翁意识。截至目前,先后召开党建联席会4次、民主评议会4次,解决搬迁群众反映涉及管理、安全等问题56件次。开展农民丰收节等各项活动8次,实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