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廬陵】之青原區陽明書院

【古韻廬陵】之青原區陽明書院

青原區陽明書院舊址

青原山,既是禪宗祖庭,又是儒學的傳播基地,明代中期後延續百餘年,是全國陽明心學研討和傳播中心。明正德五年(1510年),王守仁任廬陵知縣,安福鄒守益從遊,同在青原山淨居寺講良知之學。嘉靖十五年(1536年),鄒守益等在淨居寺中建青原會館,立青原會,與吉水羅洪先、永豐聶豹、泰和歐陽德等相繼會講於此,建傳新堂等館舍,並置膳田等四百畝。萬曆元年(1573年)建五賢祠,祀王守仁、鄒守益、羅洪先、聶豹、歐陽德;二十四年(1596年),淨居寺主持本寂禪師認為“佛不可溷、祖庭不可荒”,建議遷建於寺外;四十四年(1616年),吉水鄒元標、劉同升、泰和郭子章等尊本寂意,倡捐移建於青原山谷口待月橋旁,屬縣各建本縣會館,稱九邑會館,供本縣士人赴會宿膳,吉水羅大紘有記。

【古韻廬陵】之青原區陽明書院

修復後的陽明書院大門

清康熙八年(1669年),湖西道施閏章邀四方學者會講於青原會館,見館舍敗敝,倡修擴建,宋之鼎、施閏章有記。之後又經100多年滄桑變故,青原會館失修傾塌。為重振陽明之學和吉安教育,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府鹿春如、府紳士李讓等倡建陽明書院,並建於淨居寺北側,與會館舊址隔溪相望,廬陵劉純一記並題額;二十二年(1842年)知府李鎔經勸捐增課費,並自為記;二十三年(1843年)聘永豐劉繹為山長。咸豐六年(1856年),兵毀,停課。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知府李鎔經同聘永豐劉繹為青原會館山長,修葺堂館,增定學額,李鎔經有記。光緒元年(1875年),會館停課,院產歸白鷺洲書院。

1938年秋至1944年冬,陽明書院曾為國立第十三中高中部和第36後方醫院,建國後為青原山康復醫院。

【古韻廬陵】之青原區陽明書院

【古韻廬陵】之青原區陽明書院

青原區為響應吉安市“三山戰略”而決定在原址上覆建陽明書院,維修工程於2012年10月開工建設。書院座東北朝西南,佔地12畝,建築面積2600平米,分南北兩院。南院為教工樓、號房、庖湢;中軸線上依次是傳心堂、五賢祠、魁星閣,前後三進;北院為核室。書院陳列布展致力於把陽明書院打造成地方歷史知識專題館、地方歷史文化體驗館,以江西儒學歷史發展為主線,以吉安理學文化傳承創新為重點,以文物文獻為載體,全面立體展示吉安理學尤其是“王學”發展歷程,突出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深刻揭示吉安“理學之邦”的內涵和特徵。並於2014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