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火燒連營,劉備逃亡白帝城,為何吳軍不乘勝追擊?

太多的不該


按照戰敗逃亡的一般規律來說,只有逃到安全的地方,才算逃過了追擊,劉備一直逃到白帝城,就不再向成都方向逃走,而且是一直停留在白帝城,要知道白帝城是靠近東吳軍隊最近的蜀漢領地,劉備這一舉動意味深長。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所率的五六萬軍隊潰敗,或死或降,幾近全軍覆沒。黃權所率一萬軍隊,由於退路被東吳軍隊斷了,萬般無奈之下率軍投降魏國。劉備逃到白帝城後,不斷有蜀軍的潰兵逃回,當然也有成建制毫無損失的蜀軍逃回,比如將軍向寵的軍隊。



劉備逃到夷陵後,從前線逃回的潰兵,再加上趙雲從江州所率的援軍,蜀漢在白帝城駐軍接近2萬,而且絲毫沒有後退的意思,包括劉備在內,直到去世,都是一直待在邊境城池白帝城。

你可以想像一國的最高領導人待在與之剛剛大戰的敵國靠近已方的邊境城市,不再繼續逃離,劉備的舉動,竟昧著什麼?

而且東吳的將領士兵看著敵國的最高領導人就待在離過境如此之近的地方,無不躍躍欲試,摩掌擦拳,要是能拿下劉備,這樣大的功勞誰不想立?何況是陸遜。



但陸遜不是個衝動的人,從整個夷陵之戰的過程來看,陸遜是相當的理智和冷靜,現在的形勢是東吳佔據了整個荊州除南陽郡之外的所有地方,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似乎只要一鼓作氣,拿下白帝城也不是什麼問題。

但事情並非如此。

劉備為什麼退到白帝城就不退了?



因為劉備不甘心。劉備停留在邊境不退到成都的根本原因就是劉備不甘心,劉備從未受過如此大辱,劉備在等待機會,等待魏國對吳國發動的戰爭,白帝城還有2萬駐軍,也一直跟隨劉備停留在白帝城。

而東吳沒有乘勝追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孫權的命令是不能追擊。



孫權為什麼下令不能追擊?

因為孫權的戰略又發生了改變,孫權自已準備奪取荊州時,就向曹魏稱臣,孫權向曹魏稱臣不過只是權宜之計,現在荊州已經被孫權全取,孫權也不是真心想向曹魏稱臣,在解除了蜀漢的威脅後,拿下荊州後,孫權就不再把曹魏放在眼中,也沒有向曹魏派遣兒子當人質,準備隨時和曹魏翻臉。



雖然孫權翻臉比翻書還快,但是孫權這麼做都是為了自已的利益,在準備跟曹魏翻臉的同時,孫權又向剛剛大戰一場的劉備求和,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和孫權沒有信任的基礎,劉備暫時答應了孫權的求和,但是並沒有撤去白帝城的駐軍。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孫權開始要安心對付曹魏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對蜀漢用兵。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要說一點,吳軍曾經乘勝追擊過,不過被蜀軍擋住了,而之後魏吳之間矛盾激化,吳軍自顧不暇,自然不可能繼續攻擊蜀漢。在《三國志·先主傳》裡記載,在夷陵之戰後:

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

劉備率敗軍撤到魚復縣以後,將魚復縣改名為永安,自己親自駐守。吳軍李異、劉阿等追到城下,屯駐南山,到八月才撤退。劉備夷陵之敗是在六月左右,算上撤退的時間,大約吳軍在城外呆了一個月。

吳軍無功而返其實和劉備當初兵敗的原因差不多,從夷陵到永安之間都是狹長的山路,兵力難以展開,雙方誰防禦誰優勢大。蜀漢末年,鍾會、鄧艾滅蜀以後又爆發內亂,鍾會、姜維、鄧艾為亂軍所殺,蜀中一片混亂。吳國想渾水摸魚,派步協、陸抗率大軍攻打永安,羅憲僅有兩千人馬,結果吳軍還是無法得手,攻打了六個月以後以失敗告終,可見永安之險。

而劉備敗回永安時蜀漢的局勢遠比蜀漢末年要好,國內雖然有動亂,但是隻是部分地區叛亂而已,守軍也要多的多,劉備親自鎮守無疑也提升了士氣,在這種情況下吳軍要強攻只能是白白損失兵力。

而更重要的是陸遜已經預見到了魏國可能隨時會對東吳下手,他也不可能派太多部隊去打永安,因此派李異等人追上去只是試探一下而已,發現無機可乘就立即收兵。事實證明他的擔心也是對的,沒多久魏軍就南下,陸遜不派主力攻打永安的決策無疑是對的。

無幾,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

而孫權也主動向劉備求和,怕的就是兩面受敵。


不沉的經遠


第一:劉備軍的預備隊(趙雲駐江州的軍隊)已經抵達了白帝城,和劉備敗軍會合;第二:北方的曹軍已經在調集軍隊,已有南下的打算,必須回防;第三:以第二點為前提,孫吳政權能夠一對一打贏,但是無法做到一對二還能打贏,孫權只有兩個選擇:1.和劉備言和,專心對抗曹軍,雖然前幾個月兩軍還打得頭破血流;2.對曹丕低頭,割地言和,但是對於孫吳政權的一貫脾氣,絕對不會做這個決定,所以只能選擇和劉備言和,專心對抗曹軍,不然,等一旦曹劉合作(那時期很有可能),等待孫吳的只有滅亡


一個孤單的夜行者


哪有那麼容易,古代後期保障差,加上攻堅需要更多物資和兵員,弄不好自己反被火燒連營。

加上曹魏可能威脅後方,想消滅蜀國,吳國可能要舉傾國之力投入遠征,還不一定成功。


天天1484324


曹丕偷襲,如之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