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利益化,才讓院士評審迴歸學術本位

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佈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100名美國本土科學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學家入選。中國女科學家顏寧入選25名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

去利益化,才讓院士評審迴歸學術本位

兩年前,顏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兩年後,卻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引起國內輿論廣泛關注。而其實,雖然都被稱為“院士”,然而,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和我國科學院院士,所享有的待遇和學術權利卻是不同的,在美國,當選院士,只是一個學術榮譽,並沒有與之對應的待遇和高於其他學者的學術特權,而在我國,當選院士,本來也只是最高學術榮譽,可是,卻存在比較嚴重的利益化問題,由於院士“利益化”,使申報院士,和發揮院士作用,都和國外院士很不同。我國要進一步推進院士制度改革,剝離院士頭銜附加的利益,讓院士迴歸學術榮譽。

在我國,媒體曾報道申報院士存在的包裝、跑要現象,這是因為當選院士,不只是個人的利益,也是所在單位的成就。雖然我國已經改革院士申報制度,不再由申請人所在單位推薦(取消單位推薦渠道),但由於這背後的利益問題,不由單位推薦,並不意味著院士申報,就變為學者自己的事。

去利益化,才讓院士評審迴歸學術本位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評選院士,是由學術共同體根據學者本人的學術成就,完全按學術標準進行,在院士評選中,並無跑要等問題,原因是,當選院士並不能為本人帶來特殊待遇和利益,在學術活動中,院士是和其他學者平等競爭的。不要說院士,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也無高於其他學者的學術特權。

這種院士制度,是有利於激勵學者追求學術榮譽的,也就是說,院士頭銜是對學者學術貢獻與能力的肯定,而且,學者在當選院士後,也不會因有院士這一“帽子”,而一直站在學術最頂端,這有利於營造平等的學術競爭環境。因此,雖然有院士制度,但這是學術機構的學術榮譽制度,不存在為獲得院士頭銜而產生的追名逐利問題。

但在我國,一名學者當選院士後,不但獲得一定的經濟待遇、福利保障,還馬上就獲得高人一等的學術權力,不但是重大課題的負責人,還是很多重要評審的負責人。這種利益機制,也就難以避免在院士評審、使用中出現追名逐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利益機制的帶動下,整體學術評價都存在頭銜化、利益化的傾向,與每一項人才計劃對應,都有一個學術頭銜,而學術頭銜給學者帶來具體的學術利益,學術研究變為爭奪頭銜,獲取學術資源的遊戲。

針對院士利益化問題,我國近年來也在對院士制度進行改革,包括建立院士退休與退出機制,但是,這並沒有真正涉及利益化問題。如果當選院士沒有任何特殊利益,院士退不退休有什麼關係?如果院士就是學術榮譽,院士的行為破壞了學術榮譽就應該取消這一頭銜,這是正常的學術原則,何須建立專門的退出機制?包括近年來,社會輿論特別關注院士當選年齡,可如果是學術榮譽,年齡並不是問題,大家之所以關注年齡,是因為當選院士後,院士們有更大的學術話語權。

去利益化,才讓院士評審迴歸學術本位

怎麼推進院士去利益化?這並不需要學習國外,我國中科院、工程院評選外籍院士,就只是榮譽,當選外籍院士者,只有學術榮譽,並無相應的待遇,根據規定,外籍院士只有取得中國國籍,才享有院士同等義務、權利及有關待遇。那麼,為何不像對待外籍院士那樣,要求所有院士都沒有特殊待遇呢?

我國正在推進學術評價改革,要求破除“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推進院士去利益化,也是潑出去“五唯”。可以說,院士是當前最大的學術“帽子”,要以院士去利益化帶動我國整體學術評價改革,讓學術擺脫爭名逐利,迴歸學術本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