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利益化,才让院士评审回归学术本位

美国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新入选的院士名单,共有100名美国本土科学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学家入选。中国女科学家颜宁入选25名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去利益化,才让院士评审回归学术本位

两年前,颜宁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两年后,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引起国内舆论广泛关注。而其实,虽然都被称为“院士”,然而,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和我国科学院院士,所享有的待遇和学术权利却是不同的,在美国,当选院士,只是一个学术荣誉,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待遇和高于其他学者的学术特权,而在我国,当选院士,本来也只是最高学术荣誉,可是,却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益化问题,由于院士“利益化”,使申报院士,和发挥院士作用,都和国外院士很不同。我国要进一步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剥离院士头衔附加的利益,让院士回归学术荣誉。

在我国,媒体曾报道申报院士存在的包装、跑要现象,这是因为当选院士,不只是个人的利益,也是所在单位的成就。虽然我国已经改革院士申报制度,不再由申请人所在单位推荐(取消单位推荐渠道),但由于这背后的利益问题,不由单位推荐,并不意味着院士申报,就变为学者自己的事。

去利益化,才让院士评审回归学术本位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评选院士,是由学术共同体根据学者本人的学术成就,完全按学术标准进行,在院士评选中,并无跑要等问题,原因是,当选院士并不能为本人带来特殊待遇和利益,在学术活动中,院士是和其他学者平等竞争的。不要说院士,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无高于其他学者的学术特权。

这种院士制度,是有利于激励学者追求学术荣誉的,也就是说,院士头衔是对学者学术贡献与能力的肯定,而且,学者在当选院士后,也不会因有院士这一“帽子”,而一直站在学术最顶端,这有利于营造平等的学术竞争环境。因此,虽然有院士制度,但这是学术机构的学术荣誉制度,不存在为获得院士头衔而产生的追名逐利问题。

但在我国,一名学者当选院士后,不但获得一定的经济待遇、福利保障,还马上就获得高人一等的学术权力,不但是重大课题的负责人,还是很多重要评审的负责人。这种利益机制,也就难以避免在院士评审、使用中出现追名逐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利益机制的带动下,整体学术评价都存在头衔化、利益化的倾向,与每一项人才计划对应,都有一个学术头衔,而学术头衔给学者带来具体的学术利益,学术研究变为争夺头衔,获取学术资源的游戏。

针对院士利益化问题,我国近年来也在对院士制度进行改革,包括建立院士退休与退出机制,但是,这并没有真正涉及利益化问题。如果当选院士没有任何特殊利益,院士退不退休有什么关系?如果院士就是学术荣誉,院士的行为破坏了学术荣誉就应该取消这一头衔,这是正常的学术原则,何须建立专门的退出机制?包括近年来,社会舆论特别关注院士当选年龄,可如果是学术荣誉,年龄并不是问题,大家之所以关注年龄,是因为当选院士后,院士们有更大的学术话语权。

去利益化,才让院士评审回归学术本位

怎么推进院士去利益化?这并不需要学习国外,我国中科院、工程院评选外籍院士,就只是荣誉,当选外籍院士者,只有学术荣誉,并无相应的待遇,根据规定,外籍院士只有取得中国国籍,才享有院士同等义务、权利及有关待遇。那么,为何不像对待外籍院士那样,要求所有院士都没有特殊待遇呢?

我国正在推进学术评价改革,要求破除“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推进院士去利益化,也是泼出去“五唯”。可以说,院士是当前最大的学术“帽子”,要以院士去利益化带动我国整体学术评价改革,让学术摆脱争名逐利,回归学术本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