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把醫療定位為什麼行業呢?為什麼在醫患糾紛中有些患者會用“醫德”來說事?而醫生則高呼道德綁架。你怎麼看?

內行外行8


我們常聽說一句話“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所以教育界有師德一說;醫者仁心,所以醫學界有醫德一說。這樣說本來無可厚非。因為不管醫院國家定位為什麼行業,和有德沒有衝突。做事先做人,做人都要有德,這就是道理。

醫生要有醫德這個要求是對的。因為醫生的職業不僅僅關係到你的健康,長遠來說,關係到生老病死。如果不能有很好的職業操守,健全的人品,肯定是不能從事醫療行業的。其實醫生但他穿上白大褂的時候和部隊軍人穿上軍裝時感覺是一樣的,職業裝也能提高一個人的責任使命。大多數醫生都是有醫德的。

不能用道德綁架醫生也是對的。用道德綁架別人的人本來就是不道德的,何談指責別人?每個人只要做好了自己的份內之事,保證了自己的人品和良心。至於慈善公益量力而行,憑自願。別人就沒有理由指責別人。比如我獻血獻了幾千毫升,我內心從來沒有指責為什麼其他人為什麼沒有去獻血?而且做公益有很多方式。所以我們對醫生要求也不能過於苛刻。醫生也是凡人。

所以我們要以寬容的心,理性的態度,對待醫院、醫生、醫德、醫患。醫生、醫院也需要改進不足,提高服務質量,技術能力。





健道ABC


首先各行各業都有道德準則,醫生統稱醫德、教師統稱師德。

我這邊說一個例子就是本人親身經歷過的,愛人懷孕然後內熱導致耳朵發炎疼痛。然後帶過去人命醫院給耳科醫生看,說耳朵發炎立馬就叫打針輸液我們說懷孕不打針,那就開滴眼藥水滴就好了,開好過去拿藥的時候居然開兩瓶,本來一瓶都用不完的卻多開一瓶而且70元一拼的眼藥水都滴不到半瓶就好了。

這裡有兩個問題:

第一、醫生動不動就叫打針輸液,就內熱而已不一定打針才能解決。

第二、滴眼藥水本來一瓶都可以了醫生確多開兩瓶叫你多買?

從這兩個問題來看就是違背了醫德原則問題。


島民人家


醫生應該講醫德醫規,但目前的醫患關係緊張,原因是什麼?如果將醫院推向市場,讓醫生做商人,那商人將利益最大化無可厚非!為什麼還要再用道德捆綁醫生?房地產商將房價推向高潮沒人用道德去指責房地產商,為什麼?大家習慣商人就是賺錢 ,怎麼和商人講道德?醫改改來改去,實質就是國家甩包袱,讓醫院走市場,商人利益最大化有錯嗎?加上中國很多人花幾千元燙個頭根本不心疼,而看病花費幾百就不停罵醫生。有些人看病,醫生感覺沒必要開藥,回家好好休息就好,找了百度娘,也大罵醫生。什麼責任都要醫院承擔,我死我有理,醫生處於保護自己,不得不開大處方和檢查,免得引出官司。這個社會現在就是一個病態社會,互相坑害已經是常態,能僅僅用道德綁架醫生嗎?


ROB230275639


大多數情況下“醫德”被拷問其實很荒唐!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醫生要有醫德,教師要有師德,警察要有“警德”,工人,農民,學生,普羅大眾要有道德,說白了每個人都要有道德操守,而特殊職業更要有職業道德,醫生的職業道德簡稱“醫德”。職業道德是由職業的特殊性構成的,包括了職人還有職業的平臺和環境等等因素,舉個例子,農民在田間地頭勞作時甩汗甩鼻涕很正常,換到北京大街上地鐵上這麼做就不道德了,大媽們在街頭巷尾議論別人家長裡短很沒素質,但換做醫護就是違反職業道德甚至違法,在很多西方國家這種行為要受嚴厲處罰。由此可見,當指責醫生沒有“醫德”時,應該區分是人的問題還是“環境”的問題,不能因為一例失敗的手術或是自己悲憤的心情給別人亂扣帽子,這樣的人自己就不講道德!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大多數醫療問題不關醫德的事。如果您是醫生,在醫德、醫院和科室規定、地方政策、老百姓的需求、和自身生活問題上產生了大量矛盾時,您會怎麼做呢!


行者44562


這些都是國家的醫療政策造成的,國家把醫療定為產業化,讓醫院自已掙錢養活自已,醫院又把創收任務下到科室,科室又落實到醫生。所以醫生是有賺錢任務的,這時醫生就變成了商人,如果完不成任務是要扣工資的。因為他們也要生活嗎,如果碰上無良醫生那你就等著挨宰吧!有的醫院還規定誰的病人誰負責收錢,如果這個病人不交錢跑了,或者死了,錢收不回來,到年底是要從當事醫生工資里扣的。所以當遇到急待搶救病人時,你沒有交錢他也不搶救。如果你跑了,或者死了,他怎麼辦。我們縣就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挖掘機司機出了事故,腿部受傷大出血,到醫院後由於沒有交錢所以醫生就不搶救,最後因失血過多死了,還是個年輕人,最後家屬在醫院鬧事,醫院賠了10萬元了事。這就是當今的世道,這就是當今的醫療體制。



關於這個問題,個人想法都出去走一走,找那些60歲以上的人,問一問他們年青時候對醫生的態度如何,與當今的對比下就知道答案了。我走訪了很多65歲以上的老人,老人們講起那時代的事非常留戀。那時候百姓對醫生十分敬重,路上見到認識的醫生主動打召呼,買東西排隊時,主動讓醫生不用排隊直接買東西,在醫院就醫,對醫生的話言聽計從。醫生對百姓那是真好,絕對貼心,處處為患者著想,家裡有人得病來不及上醫院,醫生得知情況後,毫無怨言或用自行車或跑徒步趕到患者處及時救治。沒聽說看不起病的事,也沒一病返貧,醫鬧等名詞,雖然那時醫療條件遠不如當今,醫生靠著醫者仁心等古人傳承下來的良好醫德,憑一副聽診器徵得天下百姓的心,被百姓捧若神明。如今幾十過去了,社會物資豐富了,醫療技術,設備等條遠超幾十年前,但是醫生與百姓之間如魚如水的情份灰飛煙滅,醫生從百姓心目中的神壇上掉在地面上了,白衣天使變成了灰衣天使。是百姓的錯嗎?難道天下千千萬萬百姓不約而同地都錯了麼?


冰雪139109689


一個社會公共需要的服務部門,你們給定位成,商業類型服務,不是最大錯誤麼?社會公共服務部門,需要國家扶持並以接受職業素養準則為門檻!比如國家機關,社會團體,警察,教室,醫生!都要有自己的職業素養!以上機構,唯獨醫院被變成自收自支或半自收自支!你要醫院自己養活自己,還要以公共服務的性質出現在這個社會?當婊子還想立牌坊?不矛盾麼?要麼你扶持,讓醫生收入與醫院脫軌!要麼,你純粹定性為商業類型!現在的醫院真他媽畸形!


看新聞999


網民羅列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用道德婊的高度對醫生進行批判。特別是有些成功人士,還有醫療界同行,中醫和西醫之間互相掐架,讓人有些無可適從。其中不乏為了抬高自己貶損他人。

國家引進執業註冊,就已經把醫療從公益化推向市場化企業化運作,自負盈虧作為醫院也是要生存下去。今後商業模式發展,醫院利益最大化,國內就實現看病難看病貴的宏偉目標。

醫患糾紛,沒有誰對誰錯那麼簡單。一位醫生每天要應對100個病人,300個以上的病人家屬,不僅要關注病人病情變化,更要顧及病屬的心情。

在醫鬧、醫賴、醫暴盛行的當前,醫療環境惡劣,就連部隊醫院女醫學博士都無故命喪兇殘的醫鬧刀下,醫護人員最起碼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醫德一斤多少錢呢?!

關於病屬送紅包的問題,全中國都在罵,今後也將對送紅包的病屬判刑收監,這樣就從源頭上杜絕醫生收紅包的問題了。

某個地產大亨,應該也是成功人士,開了兩瓶眼藥水也在抱怨,其實壞了心情更不划算。你從“過度治療”的角度來說兩瓶眼藥水治好病,應該多感恩才對。按照程序下來,只能一滴一滴開了。這又增加了就醫成本,車租路費還有時間消耗……給了方便就不錯了。

一個老頭帶了一筆錢出來城裡搓一頓大餐,順便以最少的錢看好了眼睛。發現收費單據竟然被醫院多收了幾毛錢,上地級市電視臺曝光“醫院亂收費”問題。老頭蹭上網紅卻被大家唾罵。

醫鬧不是患者的專利,單單病屬團就已經夠厲害了,還有外面黑社會性質的職業醫鬧集團,利用病人及其家屬,向醫院訛詐鉅款。

醫院醫護人員稀缺,特別是急診、兒科、麻醉醫生匱乏。如果沒有強力清除醫鬧、醫賴和醫暴,估計已經沒有人再從醫了。醫生荒的惡果最終只能全民買單。


腦力王子範知旭


醫院,現在是企業。企業的定義指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會經濟組織。

醫院與企業的定義又有區別,醫院的自主經營不是完全的自主,它不能直接增加或改變項目。比方說向患者出售衣物,傢俱,廚具,鮮花。

自負盈虧,也不徹底是。有的醫院是全額單位,開支由財政管。有的是差額單位,財政只給一部分。不夠退休人員工資。私立醫院是完全自負盈虧。

醫院的經濟管理總是不倫不類,抓又不全抓,放又不全放。

但是,一定是要有經濟效益。不然,單位職工吃啥?喝啥?用啥養活老婆孩子?

醫院經濟收入靠啥?賣藥?賣!藥品零加價。賣床位?賣!跟賓館旅店不一樣,還加收護理費,檢查費。賣技術?賣!跟修鞋的不一樣,物價局定價,但是,得加收掛號費。賣服務質量?賣!又跟賓館酒店不一樣。醫生職稱級別不一樣,現在也講服務禮儀,穿的,戴的,但這些不收費。他跟賓館服務員不一樣的是,賓館酒店服務員聽您的,您點什麼她給您上什麼。這裡是醫生說了算,但您也可以修改。到賓館酒店,您是風度翩翩而來,酒足飯飽而去。到醫院,您是非傷即病而來,走的時候,可能是大病初癒,也可能是歡迎下次再來,還有可能是沒有下次了。

醫院是事業單位企業管理。您看,就只能是這樣嗎?

要是有一天,事業單位事業管理多好?省得不倫不類的,一天天還老幹仗,鬧吵吵的,有時還動刀,動錘子,幹工作就是幹革命,但解放這麼多年了,不能幹工作就像鬧革命似的。


手機用戶50286257313


醫療是當今最紅最熱最廣的話題,所有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可以說大眾一生都會和醫療打交到。醫生也是一生的諧音哈,也就是你一生都要和醫生打交到,中國的造詞很有意思。90年代醫療開放給市場,21世紀初期醫療市場化產業化開始了大發展,2009年開始新一輪的醫療改革,大喊回歸公益化,要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其實所有這些都是依照當前國家醫療形勢做出的政策調整,說到底還是國家對醫療體系的的統籌規劃,90年代從免費醫療開始市場化,充分無序發展之後,現今開始要規範發展,說到底都是和國家醫療投入息息相關的,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醫療是個無底洞,要是和歐美一樣可以全民免費醫療,中國人多啊,無法照搬歐美經驗,現在的醫改是在藉助日本經驗,但依舊不可能成功,醫改從來不是為了能成功,只求穩定。中國的公立醫療體系,人事酬薪編制體制化,醫療服務市場化,這是最根本矛盾的地方,所以這也導致了以藥養醫,以器械養醫,說句實話目前中國的醫療體系能相對穩定靠的就是這個以藥養醫。這塊被打沒了的話,人事酬薪也必須徹底市場化,待遇搞上去才能達到新的穩定結構,靠理想靠壓迫是無法讓優秀的人學醫幹醫的。醫改騰籠換鳥是個不錯的想法,但中國不缺想法,缺的是執行力和協同力。首先讓幹活的醫生滿意才能讓看病的老百姓滿意,強壓只會出更大的問題。希望這輪的改革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