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幸福感強的人更快樂

哈里•愛默生•佛斯狄克認為,“真正的快樂未必是愉悅的,它多半是某種勝利的感覺。”一個人主觀幸福感越強,越能感受到快樂,不被外界打擾。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主要是指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整體評價。不同的人對生活會有不同的評價,從而形成積極或消極的情緒體驗。

窮人同樣可以很快樂,富人一樣有煩惱。一個人是否幸福,有時候不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而是一個人的主觀感受和內心評價的結果。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即使在苦難的日子中也能感受到幸福。

一位年輕人總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無法變得更富有。為此,他整天愁眉苦臉,過得一點兒也不開心。

一位遠行的老人路過,到年輕人家裡投宿。看到年輕人緊鎖眉頭,老人問:“你為什麼不快樂?”

“我想不明白,為什麼不富有,日子過得這麼艱難。”

“你不貧窮啊,在我看來你很富有!”老人堅定地說。

“是嗎,這從何說起呢?”年輕人問。

“假如現在斬掉你一個手指,給你1千元。請問,你會同意嗎?”老人提出了假設。

“當然不會同意,我可不想身體殘缺。”年輕人堅定地回答。

“假如斬掉你一隻手,給你1萬元,你會同意嗎?”

“那更不可能了,我無法接受。”

“假如讓你雙目失明,給你10萬元,你會同意嗎?”

“堅決不會同意。”

“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給你100萬,你會同意嗎?”

“不同意。”年輕人不容置疑地回答。

“假如讓你馬上死去,給你1000萬,你會同意嗎?”

“不幹。”年輕人脫口而出。

“恭喜,你已經擁有超過1000萬的財富。別再抱怨了,別再整天哀嘆自己多麼貧窮,你有美好的未來。”老人意味深長地說。

年輕人聽了沉默良久,終於幡然醒悟了。

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對糟糕的情形抱有好的想法,不要擔憂和恐懼。處理家庭問題、人際關係和工作中的問題時,尤其需要積極面對眼前的困境。主觀上更樂觀,幸福感更強,即使面對糟糕的場景也能獲得強大力量的支撐。

當災難降臨的時候,外控型人格的人很容易將災難擴大化,併產生無助感。無助感會產生一種讓人進入麻醉狀態的無望感,這就是絕望循環。傑出的未來學家朱爾•巴克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馬汀•西里格曼博士有一項著名的研究,將無助和無望的關係描繪成一個反饋圈,無助產生希望的喪失,無望又會增強無助,它們互相加強,互相促進,最終帶來災難性後果。

每個人都有過悲慘的境遇,被沮喪和悲傷的情緒籠罩,這是正常的生活體驗。但是,你不能任由這種不良情緒持續下去,因為它會破壞人的心智。有效的做法是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主動引導自己的思想和情緒朝著積極的方向――不只是為自己,也為其他人著想。

富蘭克林曾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對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過於真實、誠意和熱情。”無論周圍的人怎麼對待你,一定要樂觀面對,讓對方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你的熱情,那麼抱怨就不復存在了。

從現在開始做一個樂觀的人,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學會控制自己的內心,控制自己的情緒,自然容易掌握自己的命運,始終活在晴朗的日子裡。

【情緒心理學】

一個人在主觀上感受到幸福,那麼他的人生就是快樂的。即便自己一無所有,依然能夠感到快樂感到滿足,你就能不被外界的環境左右,讓生活充滿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