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講究語言的聲韻和節奏之美,你怎麼看?

東庭雨竹


酬悟空邀答:

理論上,自詩歌有聲律概念以來,所有詩歌都應講究語言的聲韻和節奏。不論是古體詩、近體詩還是自由詩。而詩歌的聲律也不單單是要增加韻律美,更重要的是要藉助聲韻和節奏去表現情感的律動,即所謂聲情。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平水不夠,就人為地拉低詩歌的定義和創作要求。

自由詩的創作,對聲韻和節奏都沒有任何規例。但沒有規定不代表沒有要求,其是將達成聲情和韻律美的責任交給了作者,作者要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煉出自己的法,無疑是需要一定的天賦和律感,也需要一定的音韻學功底,實際上,比起有法可依的近體詩詞要難得多。

這也是我認為學寫詩,宜從格律詩入手的原因。有方法總比沒有方法要容易學習一些。有人說格律是對創作的束縛,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格律是為你達成詩歌韻律美的捷徑,其相當於為你提供了一套創作模版。



之所以今人對聲律產生困惑,主要是自唐宋以後,隨著詩詞創作水平的下滑,創作者對詩歌要求的下限也在不斷拉低。平仄用於格律表述,本來就是四聲用於聲律的簡化。甚至現在對格律一詞的釋義也是一個縮略版, 王昌齡的《詩格》有云: “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然後始有調。”

現在,人們也較少通過聲音去表現詩歌了,這使詩與文的區隔變得模糊,於是一些回車鍵詩歌適時而生,但這離真正意義的詩歌還是有一段距離的。當下也有不少人將寫詩當作消遣娛樂,這並無不可,但娛樂和創作終究不是一回事,自我娛樂只要開心就好,可以不設任何要求。



但創作者則應對自己的創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只有這樣才可以不斷進步,我們讀到的詩歌也才會越來越美。


詩詞書院


詩言志,歌詠言。詩和普通的話語都是表達心情的。詩之美,正在於詩需要講究語言聲韻和節奏。簡言之為''格律"。無論新詩和古詩,都要講究押韻和節奏。新詩更注重激情,所以寫新詩的都是年輕人。古詩則更講究格律。

西方十四行詩,日本的俳句,都有嚴格的音韻和字數要求。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回吟詩也會吟。就在於古詩的音韻之美。

李白自稱''謫仙人'',人稱''詩仙"。杜甫人稱''詩聖."。這兩個稱謂是有道理的。''仙''和''聖"有很大不同。仙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不拘一格。照詩家的觀點,李白的很多詩是不遵格律的,但意境很高。《呂洞賓三醉嶽陽樓》,《洞賓戲牡丹》,放浪形骸,這些是仙家作為。

聖者,對自己嚴苛,舉止皆為楷模,中規中矩。杜詩就是這樣。爐火純青,無可挑剔,只能感佩。

至於有人稱王維為"詩佛",荒唐可笑。佛是什麼,高高在上,不苟言笑,沒有七情六慾。王維的''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豈是佛的所為?

蘇軾也是篤信佛,號東坡居士,被稱為"坡仙",而未被稱為佛。亦是同理。


用戶7253882833161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儒家經典《尚書》中早已指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詩歌從一開始便具有音樂性,而這種音樂性就體現在聲韻格律上面。這種聲韻格律的節奏之美,使得詩歌更能營造優美的意象之美,更能貼切地抒發情感的動態,觸及人的內心引發共鳴,讓詩歌具有了超凡的魅力。而這種聲韻節奏之美更是誦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情感的波瀾起伏盡展無遺。這便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精美所在。


Chouxuexun


文體詩韻當時流行體


大演說家711


非常正確,不可缺少,必須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