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讲究语言的声韵和节奏之美,你怎么看?

东庭雨竹


酬悟空邀答:

理论上,自诗歌有声律概念以来,所有诗歌都应讲究语言的声韵和节奏。不论是古体诗、近体诗还是自由诗。而诗歌的声律也不单单是要增加韵律美,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声韵和节奏去表现情感的律动,即所谓声情。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平水不够,就人为地拉低诗歌的定义和创作要求。

自由诗的创作,对声韵和节奏都没有任何规例。但没有规定不代表没有要求,其是将达成声情和韵律美的责任交给了作者,作者要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炼出自己的法,无疑是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律感,也需要一定的音韵学功底,实际上,比起有法可依的近体诗词要难得多。

这也是我认为学写诗,宜从格律诗入手的原因。有方法总比没有方法要容易学习一些。有人说格律是对创作的束缚,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格律是为你达成诗歌韵律美的捷径,其相当于为你提供了一套创作模版。



之所以今人对声律产生困惑,主要是自唐宋以后,随着诗词创作水平的下滑,创作者对诗歌要求的下限也在不断拉低。平仄用于格律表述,本来就是四声用于声律的简化。甚至现在对格律一词的释义也是一个缩略版, 王昌龄的《诗格》有云: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现在,人们也较少通过声音去表现诗歌了,这使诗与文的区隔变得模糊,于是一些回车键诗歌适时而生,但这离真正意义的诗歌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当下也有不少人将写诗当作消遣娱乐,这并无不可,但娱乐和创作终究不是一回事,自我娱乐只要开心就好,可以不设任何要求。



但创作者则应对自己的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进步,我们读到的诗歌也才会越来越美。


诗词书院


诗言志,歌咏言。诗和普通的话语都是表达心情的。诗之美,正在于诗需要讲究语言声韵和节奏。简言之为''格律"。无论新诗和古诗,都要讲究押韵和节奏。新诗更注重激情,所以写新诗的都是年轻人。古诗则更讲究格律。

西方十四行诗,日本的俳句,都有严格的音韵和字数要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回吟诗也会吟。就在于古诗的音韵之美。

李白自称''謫仙人'',人称''詩仙"。杜甫人称''诗圣."。这两个称谓是有道理的。''仙''和''圣"有很大不同。仙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不拘一格。照诗家的观点,李白的很多诗是不遵格律的,但意境很高。《吕洞宾三醉岳陽楼》,《洞宾戏牡丹》,放浪形骸,这些是仙家作为。

圣者,对自己严苛,举止皆为楷模,中规中矩。杜诗就是这样。炉火纯青,无可挑剔,只能感佩。

至于有人称王维为"诗佛",荒唐可笑。佛是什么,高高在上,不苟言笑,没有七情六欲。王维的''愿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豈是佛的所为?

苏轼也是笃信佛,号东坡居士,被称为"坡仙",而未被称为佛。亦是同理。


用户725388283316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儒家经典《尚书》中早已指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诗歌从一开始便具有音乐性,而这种音乐性就体现在声韵格律上面。这种声韵格律的节奏之美,使得诗歌更能营造优美的意象之美,更能贴切地抒发情感的动态,触及人的内心引发共鸣,让诗歌具有了超凡的魅力。而这种声韵节奏之美更是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情感的波澜起伏尽展无遗。这便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美所在。


Chouxuexun


文体诗韵当时流行体


大演说家711


非常正確,不可缺少,必須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