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書籍值不值得看?

demon路西法


讀小說值得嗎?這個問題本身已經暗含著了實用主義思想。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一個事情價值的判斷,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及三觀不同而各不相同,因此在此我們需要釐清小說的價值及判斷讀小說的行為。

一、小說值得嗎?

有價值,才值得。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由此,可見,小說本身是有價值的,它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及思想意識。

二、讀小說值得嗎?

小說固然是有價值的,但是讀小說有價值嗎?就要依靠於當事人讀小說的目的,達成目的即有意義。有人讀小說是為了娛樂,有人讀小說是為了學習。如果是為了娛樂,玄幻,都市等很多類型的小說都能滿足讀者的需求,但如果是為了學習,由於網絡小說的快餐文化性質很難滿足讀者的需求。而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莫言的《豐乳肥臀》等經典小說才有營養成分。因此,與其說讀小說值得嗎?不如說你心理想要什麼?

三、想象力

任何一種思想,一篇文字,一部小說,都是源自於人類的想象力。拿破崙說過:統治世界的是想象力。一部小說也不過是人民的想象力的產物。而想象力反映出更深層次的是生產力。有人寫,有人讀,就是文學生產。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讀小說無疑是值得的。



Surpass成長


對於這個問題,我來發表一下我的個人觀點:

我看小說已經有十幾年了,從初中一直到現在都特別愛看小說。

看小說,對自己有利也有弊,比如說我看到一本特別好看的小說,我可能會看到晚上一兩點。就是喜歡沉迷於虛幻當中,當然該上班還是得上班。

看小說可以學到一些詞語的運用,如果我們能在看完一篇小說後,可以進行總結,比如寫個讀後感什麼的,對自己的幫助更大。

我之前從未寫過讀後感,現在想想挺後悔的,還好現在又重新提起筆,一切都不晚。





苦苦書屋


【閱讀欣賞類話題】

如此讀者並不多見:一生喜歡文學,當中只讀小說;不讀小說以外的其他文學作品。多數人是,既讀小說也讀詩歌,讀中國古典詩詞,讀歐美代表詩作,甚至讀中央戲劇學院內部選印的60個劇本。《圍城》猶如一百篇雜文串聯而成,其小說結構更得益於電視劇顯現。

電影《魂斷藍橋》廣告

只有年紀輕,興趣才廣泛。中國古典文學須閱讀數遍破譯內核趣味無窮;俄羅斯等鴻篇鉅製超大段兒的心理刻畫、風景描寫,一讀十幾頁。文學大師不易被時局及讀者牽著走,會以獨立的審美特質引領時代風潮。事實上是,只要真讀經典文學就比通俗文學明顯難讀。

伴我成長的閱讀,從幼年至今,分階段未間斷;少時喜歡連環畫(大多小說改編),青年喜歡讀傳記,四十歲左右對雜文隨筆來勁,五十歲後最看中日記信札。讀四大名著及劉鶚的《老殘遊記》,托爾斯泰的《復活》、羅曼·羅蘭的《母與子》、拜倫的《唐璜》數遍⋯⋯

連環畫《鐵道游擊隊》的選頁

先說看連環畫吧,上世紀60年代,北京西直門南小街一帶,靠福綏境小學,有一看小人書的店,書架的隔層很窄,一排排的小人書;底下是長條凳,花一二分錢看。新街口新華書店的連環畫專櫃,是我每星期光顧之處,外婆每天給我一二分硬幣,一星期買一本沒問題。

再說喜歡讀傳記,較早就看過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約在1975年後,在毛澤東視察黑龍江駐地,哈爾濱市頤園街1號,友人幫我借閱《美國曆史上的七位總統》;尤其蘇聯解凍文學《多雪的冬天》給我深刻印象,我當作真人真事傳記閱讀,很提升一個人鑑賞品位。



還有讀雜文隨筆,多與寫作相關。我寫《市民榮辱論》等雜文在《中國青年報》獲獎,還被收入《中國青年雜文選》。建議:寫雜文的人有一本《古代漢語詞典》;寫隨筆的人可以看一下《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資產階級文學家藝術家有關人道主義人性論的言論選輯》。

要看日記信札呢,真版原件可重要。1969年10月起李又然給長子李蘭頌的百餘封信和一部自傳,父子天各一方單憑書寫捱到重逢語境,多為公共或民間文存:以李又然反戰抗戰著譯真版原件考和李又然當時當地名家日記信札考支撐,旨在揭示文學史和教科書無盡謎底。


李蘭頌



首先我認為小說類書籍是必看類

小說不僅看的是故事,其實更深層次的意義才是讀小說最重要的一環。

小說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其實小說還可以分很多類別。比如網絡小說,和文學小說,懸疑小說等類別。

小說還可以分的更細緻,比如都市類、言情類、穿越類、玄幻類等類別。對於我而言,小說最值得看的還是傳統的文學小說。

十年前我還是一個大學生,我學習之餘必看網絡小說。那時候修仙文、玄幻小說,種田小說是我的最愛。那時候小說對我而言就是一種消遣,是消磨時光最好的良藥。

網絡小說看起來輕鬆無壓力,有的打打殺殺讓人看起來就覺得非常刺激,修仙文讓人看了想修仙,然而那只是想象。


多年後,我又看起了文學小說,以《活著》、《擺渡人》、《挪威的森林》、《圍城》的小說徹底讓我走入了文學的海洋,開始學會在看故事的過程中去體驗人性,去感受生命,熱愛生活。

我們很難想象遇到困難我們要怎樣度過,也很難想象到死去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更想不到,這世間的角落,還有那麼一些人,咬緊牙關,努力的活著。

餘華的《活著》讓我們看到了眾生悲苦,看到了生命不可承受之痛,《挪威的森林》讓我們在孤獨裡學會了把玩孤獨,《擺渡人》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還有溫暖,只要相信,我們都會擁有自己的靈魂擺渡人。

綜上所述,讀小說是我們必須要去做的事情,只有在讀小說的時候,我們才會隨著故事去感悟生命,熱愛生活。


北煙朧月


首先,我認為這個問題帶有傾向與偏見!

  • 這是一種傳統的偏見,這種偏見,由來已久,在中國文學史上,小說地位卑微,歷來被視為小道末流、“街談巷語之說”,不登大雅之堂,搞學術的人也不屑於去碰小說。

  • 眼光卓然的人是金聖嘆!早在17世紀,金聖嘆就說:《水滸》的文學價值不下於《史記》、《戰國策》,說“天下之文章無有出《水滸》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無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在那一時代,像他那樣的怪傑絕無僅有。
  • 小說的巨大影響力與它在學者心目中的地位絕不相符,反差漸漸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近代,梁啟超倡導“小說界革命”,他說“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從而把小說抬到一個高得不能再高的地位。
  • 辛亥革命前夕,魯迅先生就開始了對古代小說的辨偽、輯佚及書目的整理,“正訛辨偽,正本清源”,先後輯校完成了《古小說鉤沉》、《小說舊聞鈔》及《唐宋傳奇集》。

  • 1920年,魯迅應邀在北京大學等高校講授中國小說史,他把講義油印出來散發給學生,是為《小說史大略》。《中國小說史略》在《小說史大略》的基礎上修補增訂,從最初的17篇擴大到26篇,題目也改為《中國小說史大略》。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正式出版。
  • 鄭振鐸說:我在上海研究中國小說完全像盲人騎瞎馬,亂闖亂摸,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減少了許多我在暗中摸索之苦。奠定了中國小說研究的基礎。

  • 時至今日,不讀小說的觀點,並不稀奇。這種觀點,源自急速變革的大時代,源自大時代背景下的焦慮和迷失、功利和浮躁,源自為急功近利提供捷徑的心靈雞湯和名目繁多的“成功學”,是一種實用主義。

其次,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小說佔多數!

  • 早在 2002 年 5 月,挪威諾貝爾學院和挪威讀書會就曾共同策劃,發起了一個“所有時代最佳百部書籍”的評選活動。來自 54 個國家的 100 位名作家參與投票,包括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英國作家魯西迪、多麗絲·萊辛、約翰·勒·卡雷,中國詩人北島等。其中,《堂吉訶德》獲票超過半數,被選為“舉世最佳的文學作品。”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包攬書單中 4 本。中國唯一入選的是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及其他》。名單雖然有侷限性,但也說明了小說足以登上文學的最高殿堂。

  • 2000年前後,世界上許多重要報刊都在評選過去一百年最優秀的作家與作品......當時我想,倘若不是評選一百年而是一千年,倘若不僅評選中國而且評選全世界,也就是評選世界一千年來最偉大的作家,那麼,我將把這一票投給西方的莎士比亞和東方的曹雪芹。我選擇的第一價值標準就是這兩位偉大作家都無與倫比地揭示了人性的豐富、複雜,和擁有對人類生存環境最深刻的認知。他們筆下的人物,其性情性格,全都具有多重暗示,絕無本質化(即簡單化)現象。人物所處的環境,也都是複雜的多重衝突,父與子、母與子、丈夫與妻子、兄弟與姐妹、戀人與戀人等等,他們在生存歷程中所產生的自然悲劇(生老病死)、人為悲劇(人際關係所造成的衝突)、個體悲劇(靈與肉、情與欲、義與利、理與情等),相互交織,把人性的各個層面,展示得極為真實動人。(引自《文學常識十二講》,劉在復著)

小說類書籍值得閱讀!

  • 我個人的閱讀興趣幾乎完全來自小說。而且我相信,這是大多數人的體驗。

  • 不同的小說有不同的體驗,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小說是一種觀照和體驗。

  • 現在人都很忙,讀小說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當然,信與疑應是一種平衡關係,生活與文學其實就是反覆糾纏,互為鏡像。(韓少功)

  • F小姐說:文學不提供捷徑,文學其實就是想讓你迷路。每部作品都是一個迷宮,每個讀者都可以找到不一樣的出路,和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我覺得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是難度係數最高的一種迷宮。如果非要說它可以許諾什麼,那就是它可以許諾你一場孤身一人的探險。實際上這和生活的本質是一樣的。

  • 浸泡文學創作多年,韓少功在“當代中國與韓少功”系列研討會上直言:“如果我的兒輩、孫輩去讀古典小說我很放心,但如果讓他讀現當代的很多小說我會擔心,甚至包括我自己的作品。我不知道這種擔心從何而來,而且現當代一些文學流行性的作品像一種傳染病,以至於‘文青’在公眾語境中成了一個負面詞彙,似乎那些行動能力特別差、把個人生活搞得特別糟糕的人叫文青。果真是這樣嗎?如果整個文學的潮流變得讓人很擔憂的話,我們就需要反省了。”他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學遇到了一個坎,“現在文學整體形勢不太好,有點邊緣化,即便是一些獲獎作品在市場上也嚴重遇冷。”


小頹堂


值得看!

小說最接近生活,小說是作家對生活的經歷,思考,提練的結晶。

讀小說就是與小說中的人物去對話,去經歷,去體會,去品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三觀,不同的三觀得到不同的結論,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正直的人看小說,會對其中正面人物於肯定,從而宏揚正義。

看到反面人物的可恥行為,會憤怒,會卑視,會批判。從而將其至入被告席上,讓人評判。

三觀不正的人,會從中學習陰謀詭計,用到生活中去害人。他們更看重的是如何才能謀私利而不被人發覺,如何能致人於死地而獨享其利。看到正直的正面人物會說這人太傻了,看到反面人物得逞會說,還是有心眼好。這樣去讀書,會越讀對社會,對自己,危害越深。

不同的作者,其書籍宣揚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群,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讀者,作家的立場決定了書的價值。

小說也好,書籍也罷,都是別人口中嚼過的饅頭,沒有什麼味道了,除了“四大名著”和西方名著,以及戰爭年代,及戰後初期的小說還有一看的必要,我是對上世紀後的小說,沒有什麼好印像,也找不出經典作品,還不如去讀歷史,自已去思考,去體會,去品味,去探索。

因此一個人的三觀的樹立是重中之重!有了正確的三觀,好比孫悟空有了一雙火眼金晴,楊戟長著三隻眼一樣,自已去辨別事物,而不是由別人拿著指揮棒把我們趕到“豐乳肥肉”中去一樣,而臭氣熏天!


狼煙一九三一


古人早有定論!謂之:讀書生智,看戲亂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資治通鑑》,治國自有良策!

當然也有另外說法:看了西遊記,說話如放屁。讀了紅樓夢,好得想病。看了水滸傳,三句就亮拳。愚人看三國,遇事心眼多。之說!

智人讀書多: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與千里之外。安邦定國,國之棟樑!

小人讀書多:處世便刁鑽巨滑,必成那刁商奸臣。誤國害民,國之大患!

棟樑需培之,國賊當除之。讀書如少,智慧不足,怎識破國賊矣?

由此看來,讀書乃國人第一要務!今國人讀書甚少,思想混亂,往產生奇談怪淪?攪亂世人!望專家學者極力呼籲國人多讀書,讀好書,清正思源,民族之大幸也!


老楊


這個問題問的就有點否決小說的意思了。

我覺得小說也是一種文學形式,它有它自身的特點。不過現在這種網絡小說感覺有些太過於浮誇,內容過於低俗,個人不建議去看。但是除了那些網絡小說以外,還有一些比較著名的小說,比如古代小說《紅樓夢》《水滸傳》《金瓶梅》還有現代小說《窗外》《梅花三三弄》《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豐乳肥臀》《平凡的世界》等等這些小說都是很值得去看的,它們都是小說的中的經典,它們裡面所包含的文學價值是難以估量的,這個文學價值也是值得每一個人去認真研究和閱讀的。


壹號大自然


對於小說類書籍值不值得看,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標準。就好像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全看自己如何取捨,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取捨的標準也就不一樣,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吧。

我是從小就比較喜歡看書的,對於小說也很喜愛,小時候看故事書:《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三百六十五夜》、《十萬個為什麼》......大一些的時候在學校跟著同學一起看《故事會》、《意林》......有時也會偷偷看大人的《知音》,再大一點上初中了開始看言情小說。從初中到大學是小說看的最密集的一段時間,那幾年什麼小說都看,言情、偵探、驚悚、武俠、玄幻、奇幻、仙俠、網友、同人......到現在都還記得第一部網遊小說《猛龍過江》當時覺得超級好看,反反覆覆看了好幾遍。

小說作為一種打發時間的休閒娛樂方式我覺得是挺不錯的,而且裡面一些人物的勵志經歷對個人也是一種促進,而且也能開闊思維。但同時它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比如過度幻想(俗稱:YY),青少年思維不太成熟的時候,是會被影響的,且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比較引人入勝,很容易看入迷,成人尚且有控制不住時間的,因此對青少年來說我認為仍需家長干預和引導,主要在時間上,避免看書成癮,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小數阿姨


這個世界有平行宇宙嗎?

如果有平行宇宙裡的你是不是有著不同的經歷,比如處於不同的年代,做著不同的職業,接受不同的文化,與不同的人相處。

如果沒有呢。

我不是一個文化大家,也沒有讀過現存的許多名著,但我一直相信讀書是增長個人知識途徑的有效途徑,有時候行萬里路真的不能增長見識,但是讀書真的可以。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所謂的見識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總結出來的。

如果我們對詩詞不是很熟悉,那我們既是爬上山頂,也不一定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也許只是會說“哎呦我去,真高,你看那雲,真近”。

所以我們應該感謝為我們提供拿來主義就能表達中心思想的詩人們,他們讓我們的見識提升了一個格局。

小說類書籍值不值得看?

值不值得這個問題得看“值”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也可以理解為小說類書籍的價值在哪裡?

價值1:是否能夠為自己提供增長見識的機會?

可以。很多小說都是杜撰的,但是杜撰的又有什麼關係,一部或者一篇成熟的小說有著非常清晰的故事路線、人物關係、社會背景、文化傳達、價值輸出。這些由作者感悟並且集中於文字表述出來的內涵不能幫助自己增長見識嗎?

價值2:是否能夠幫助自己愉悅精神?

可以。很多人看小說,尤其很多人追連載小說。為什麼,這個社會太浮躁了,大環境下又鮮少又人有非常明確的人生規劃,那既然這樣有人選擇以喝酒唱歌愉悅自己,自然就有人選擇以讀書看報愉悅自己。

價值3: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掌握技能?

可以。朋友們,多少男生在初戀開始前,是通過小說來學習如何揣摩女生的小心思,如何向喜歡的女同學表白,如何製造浪漫的生日氣氛,如何說一些浪漫的山盟海誓。

價值4: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擴展人脈關係?

可以。吃過同一道菜才能一同探討美食的共性和多樣性。看過同一本小說,聊起來陌生人之間的疏遠關係也是瞬間熟悉起來的,小說也共同話題的話題之一。

價值5:如果沒有小說,你會覺得生活少點什麼嗎?

會與不會,只有自己才知道啦。

小編回答開頭提到的平行宇宙和讀書增長見識觀點是想說明,通過讀小說我彷彿進入到某個平行空間,感受不一樣的的愛恨情仇,人生軌跡,讀完之後也許會覺得現實的生活真好,平凡是真,且行且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