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檔案18——霸王龍(雷克斯龍)

恐龍檔案18——霸王龍(雷克斯龍)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佈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在2004年,科學期刊《自然》公佈的一份研究,敘述了一種早期暴龍超科物種,奇異帝龍,化石發現於中國的義縣組。如同許多在義縣組發現的恐龍,帝龍的身體有一層覆蓋物,被認為是種原始羽毛。另外也發現過體型較大的暴龍類身上長有羽毛,例如華麗羽王龍。暴龍與其他暴龍科近親也被推測具有類似的原始羽毛。但在加拿大與蒙古所發現的成年暴龍科化石具有罕見的皮膚痕跡,由典型的卵石狀鱗片所組成。也有可能是幼年個體的身體某些部分覆蓋者原始羽毛,但成長後脫落,最後身體缺乏隔離物,如同許多現代大型哺乳類,例如大象、河馬、大部分的犀牛。根據霍爾丹法則,與身體體積相比,大型動物反而擁有較小比例的表面積,它們釋放的熱量溫度較高,而吸收的熱量溫度較低;因此成長後的暴龍較易保持體內的熱量。大型動物演化自溫暖的環境,而用來隔離熱量的羽毛會將過度的熱量留在體內,造成體溫過熱。因此大型暴龍科恐龍,例如霸王龍,可能在演化過程中失去原始羽毛,以適應溫暖的白堊紀氣候。

恐龍檔案18——霸王龍(雷克斯龍)

上圖是一幅幼年暴龍科復原圖。古生物學家認為幼年霸王龍渾身有羽毛類覆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