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這是自卑、社交恐懼的表現嗎?

嘿這個可以有


十年前吧,我也是這樣的人,幹什麼事都覺得別人議論我,而且總感覺別人一定是負面議論。產生這個感覺的根源是我可能天性敏感、追求完美吧,特別在意自己在別人眼裡的評價。別人稍微說我幾句,我就會壓力比較大,非常不高興也非常難受,不會責怪別人,總是責怪自己做的不夠完美。別人還以為我自大自傲清高,其實我內心可能還真有點自卑的感覺。

隨著年齡增長和職位的提升,一方面越來越自信,另一方面也越來越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了,內心逐漸開始強大。敏感度也在下降,關鍵是自己對許多事情已經不太在意了,生活中反而增添了很多樂趣。很多人也許都有這樣的心路歷程,少年、青年和中年,對外界評價的敏感性和自尊性是不同的,因為不同年輕段的世界觀和看到的世面是不同的,一位少年為別人嘲笑自己頭型不好看而打架,中年人只會呵呵一笑。

內向的人,喜歡孤獨(獨處),並不一定是被孤立。孤獨與孤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一句名詩: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喜歡孤獨的人,只是一種人生態度,只是不太喜歡熱鬧,喜歡獨處安靜罷了,不一定是被孤立的。相反那些喜歡熱鬧繁華的人,內心也不一定是熱鬧的,曲終酒散之後,自己獨處的時候感到內心十分孤獨。然後喜歡孤獨的人,內心卻是豐滿充實的。

題主寫到“總感覺背後別人議論自己,是否是自卑和社交恐懼。”兩者並非因果關係。總覺的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其實一種敏感天性,內心追求完美,害怕別人否定自己,害怕別人詆譭自己,歸根到底是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優點是自尊心,有上進心;缺點是過於敏感,影響了心境。越是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越不願意參加社交,因為擔心自己表現的不夠好,寧願自己獨處,享受那份安靜。說實話,這也沒有什麼不好。如果想改變,應該怎麼辦呢?

一是增強自信與強化脫敏並重。內心強大了,管他人議論?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強化脫敏,就是不再敏感,別人說什麼自己根本不在意,不敏感,不在意,不理會。

二是加快成長成熟。少年強說愁滋味。感覺別人議論你,其實,你也太在乎自己了。這個社會,各人忙各人的事才是王道,只有閒人才會關注別人議論別人,聰明的人都忙乎自己的事業。比如,你上臺發言,總感覺自己出糗了,別人都在背後嘲笑你。其實,你這麼想,你算老幾?兩天之後,誰還關注你?

三是反向設想。比如上個例子。你上臺發言後,總感覺別人議論你。如果三天感覺還在議論你,你應該反向思考,說明你是個人物啊,別人還在關注你啊。別人議論你,都是在羨慕嫉妒恨你呀。不要覺的自卑,而是要覺得自豪。

四是自然成長。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是什麼樣的人,等你逐步成熟了,甚至走向了中高層,心思放在事業上,就會覺得別人是否議論都是浮雲。內心自然強大了。還有就是自然成長,經歷多了,也就看淡了,別人議論關你何事?不被別人評價所影響,不會在別人眼裡刷存在感,你會發現你的幸福感逐步提升。你還是你,過好自己的日子,比什麼都強。


職場火鍋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害怕人際交往的場合,說實話,小編也會,自我感覺還沒有到達病態的程度。如果你感覺自己的社交困難已經在影響自己的社會功能了,那還是來看一看這篇文章,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好,那就繞道,該幹嘛就幹嘛。

在DSM-Ⅳ(《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障礙》第四版,現在已經修訂到第五版,但是診斷標準基本相同)中對迴避型人格障礙做了以下解釋

避免社交、無能感和過分的否定評價:開始於成年早期,前後過程比較多樣,表現為下列症狀四種以上:

(1)因為害怕批評、遭到反對或是拒絕,迴避一些涉及較多的人際交往接觸的職業;

(2)除非能確定他人會喜歡自己,否則不願意與他人打交道;

(3)因為害羞或是害怕被取笑,很少與人發展親密關係;

(4)沉浸於在社交場合遭到批評或拒絕的想法當中;

(5)因為有無能感而不參加新的人際交往場合;

(6)認為自己在社交方面很笨拙,個人沒有吸引力或者比其他人差很多;

(7)極度不願意參加新活動,因為覺得自己會出醜。

很多學者都認為,很多具有這種障礙的人的羞恥感較強,這是由於童年時期內心經歷和父母的訓斥造成的。他們發現,如果經常遭到父母的嘲笑,孩子會將這種屈辱的經歷內化,形成消極的自我意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也不相信會真正得到他人的愛。

上面解釋的只是其中可能的原因,目的不是想將你的完美歸結於父母,因為父母已經給了他們認為最好的東西給我。我們知道原因,不能就把自己的攻擊性傾瀉給原因,也不能作為自己不完美的藉口,現在跟未來永遠是最好的,過去的只是衣服上的一顆白飯粒。

找到原因,面向積極,你會活得更好的。


心理健康學院


不用擔心,你只是性格內向不是社交恐懼。社交恐懼和內向不同,前者是無法也不敢與外界接觸,而內向只是不喜歡或者不想與外界接觸。從題主的描述來看只是喜歡獨處而已,這是性格內向的正常情況,不用刻意做出改變,只要找到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另外如果總是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可能是陷入了認同危機。

自我認同感差,所以非常依賴外界的肯定,在意外界的評價,久而久之就會感到焦慮、自卑。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他人和社會的評估會影響到自我評估,尤其是那些內向敏感的人,他的自我認識幾乎建立在別人的看法上。這些人自我認同感差,總是依賴、尋求別人的認同,如果別人不認同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在他們看來,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他們總感到迷茫、焦慮、不安。

題主可能沒有這麼嚴重,就是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缺乏一些自信。

有個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都喜歡的畫,畫完後他拿去集市展出。畫旁放一支筆,並附上說明:每位觀賞者,如果覺得此畫有欠佳之筆,均可在畫中標記。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發現整幅畫都標滿了記號,畫家對此非常不快。
第二天,他依舊拿出同樣的畫去集市展出。並附上說明:每位觀賞者,如果覺得此畫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均可在畫中標記。晚上,畫家取回了畫,同樣整幅畫都標滿了記號。那些曾被指責的筆畫卻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其實不管我們這麼做,總會有人喜歡有人討厭。發現自身問題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敢於堅持做自己,妥善地處理自己與外界的聯繫,才能維護內在心靈的平衡。

筆者覺得題主要改善這種情況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

多想想自己的優點、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個人不可能沒有優點,每天告訴自己是最棒的!很多時候要勇敢的參與到社會團體當中,大膽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明確的說出自己的觀點,增強自己的自信。

多參加社團活動、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多參加一些社群活動,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只有多結交朋友,宣洩被壓抑的情感,增強生活的勇氣,才能更好地走出自卑的泥潭,自信心得意恢復。

回答完畢,希望能夠幫到你!


稀飯看動漫


性格內向,並不值得擔心與恐懼,恐懼的只是你沒有打算改變和調節的狀態和心裡,性格內向的問題在於自己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溝通與交流的對象和目的。喜歡獨立與自處,這個道理你也清楚。如果你想改變這種狀況與環境,就得改變自己狀態和目的,積極地參與一些組織活動和義務勞動,改變一下氣氛和環境,雖然缺乏與人溝通和交流的相關技術和經驗,你可以把自己的所學,所觀和所感編寫成學習經驗或者精神體會在手機網上與人進行分享和交流,以便於擴大你的交友對象,學習的目的和內容與交流的範圍和方向,相信你的語言表達能力,交流範圍,思維方式,和生活的態度和能力一定會有大的改善和突變。積極的參與生活和工作,才能改變你的狀態和目的,實現你的人生和目的,人是情感動物和性感生物,人一旦脫離了社會和生活,從我的感覺來看,和死人沒有多大區別。孤獨,寂寞,冷落,恐慌,畏懼,自卑,自悲,自暴自棄成了自己的地獄,整日看守圍攻著自己,填補著內心的恐懼,委屈和空虛。語言不僅是人們常用的信息交流工具,而且,它還是一個人的精神動力與思想,文化基礎與精神靈魂。最後再次提醒你,用語言,擴充,放大你的思想和靈魂就是你的職責和你的本分。希望你珍惜自己,保護好你的貴身和天恩。


天籟人


據我所瞭解,我身邊的朋友就有很多這種,尤其是感覺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這個概率更大。我也曾有過這種階段。

後來我總結以前的我,可能還是自信不夠。比如家裡經濟情況不好。雖然我學習成績很好,基本沒出過前三名,也自認為自己有自信,常想著別人不如自己。但回頭再想,其實那時就是在騙自己。年少的時候,就是有虛榮心的時候,你吃穿用處處不如別人,說破天也會有一些負面的情緒影響的,雖然程度因人而異,但一定會產生影響。我想,我那時的內心是存在潛在的自卑傾向的。所以也曾經常覺得有人在背後議論自己,並且感覺強烈時會封閉自己,儘量少與人去溝通,或者少暴露在公眾視野。

進入大學後,我基本就變了,那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大學裡時間較多,我讀了很多正能量的書,或許跟這個關係很大。以前中學也讀,但限於小說,範圍很窄。這些書籍對我應該是有幫助的。具體名目記不太清了,傳記類居多,還有那會流行的李開復寫給中國大學生的N封信系列等。

雖然一直到現在,我總體上還屬於內向性格,但與中學階段已是千差萬別了。我現在還不太愛參加社交活動,但一旦沒法逃避了,去了也是應付自如,甚至成為中心人物。只是有那個時間我更喜歡窩在家裡看書或陪家人或看電影或寫點東西。

現在偶爾我還覺得有人在觀望議論自己。所不同是我覺得他們滿眼羨慕。

我想,這應該是自信的力量吧。

所以建議題主不要給自己過早定性,往什麼社恐上靠。你要知道,人是可以給自己心理暗示的,你說的多了,假的也變真,會惡性循環的。內向不可怕,隨著年齡變大,我反而覺得內向是一種優勢。在成熟上穩重上總會有些優越感,因為行動總會比思考慢一些。有自卑的時間,不如多想想自己性格上的優勢,避害趨利。也不用擔心大家會孤立你,當你自身會發光了,周圍想聚起一幫朋友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水到渠成。

祝你早日走出自卑,心態積極,建立自信。

另,別覺得我老氣橫秋,我30出頭。


性格實驗室


單純就題目給出的信息來看,還尚不能界定為社交恐懼。


“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這個想法,是經常無緣故地出現,還是說最近有一個誘發事件。所謂誘發事件,就是類似最近領導批評了自己,讓自己覺得非常沒有面子之類的事件。通常,在自己身上發生一些自己覺得丟臉的事情後,就會覺得別人看自己的目光都會發生變換,或是隻要別人在“咬耳朵”就會覺得是在說自己。

這種感覺就好像,小時候讀書害怕被老師點名提問,問到自己不會的問題,覺得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一樣。這時非常正常的反應。雖然,我們都知道,當自己作為旁觀者看別人遇到類似的“窘境”時,我們並不會因這件事就改變自己對一個人的評價,也不會放很多的注意力在那件事情上。但當尷尬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還是免不了覺得自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這是因為我們,一旦發生這類事件,威脅到了我們的自尊心、影響了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而在自我意識中,這些信息或事件對自我產生了一定的“威脅”。而且,敏感度高、自尊心低的人,受到影響就會更大。


人都是社會性的人,社會評價對我們就會非常重要。有些人對自我的評價非常依賴別人,也就是非常不穩定,外界評價趨向於積極的時候,自己的評價就會正向。外界評價趨向於消極的時候,自己的評價就會是負向的。但對另一些人而言,雖然自我評價不依賴於外界,但是外界的評價依舊會對個體造成影響。因為對一個人的評價,影響著這個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但是,如果說,這種想法經常出現(持續半年),並且嚴重干擾了自己的生活,覺得非常痛苦,甚至不想出門,或者已經主動減少社會活動,就需要特別注意一下。


不倒翁小姐


從小就很難融入班集體,每次集體活動,涉及比賽的,就是那個最先被淘汰的人呢;有時候還會成為別人嘲笑的對象;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很怕自己出醜,別人一說悄悄話,就覺得是在議論自己;有一兩個朋友,但是還是會很自卑。

時常會分析為什麼自己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做到一個正常的交流過程,為什麼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容易彆扭和尷尬?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了社交恐懼症呢?醫師指出以下三點來做自我檢測:

一:會因為害怕在別人面前覺得害羞或不好意思而不和他人說話或不願意做某些事情嗎?

二:不願意成為別人注意的焦點嗎?

三:你害怕別人覺得你愚笨或擔心看起來很害羞嗎?

如果以上三點中你有其中兩點的情形的話,就有可能是患了社交恐懼症;如果這些情形已經讓你想躲在家裡,不願意和任何陌生人接觸,你可能就需要接受諮詢或治療了。

如果說,抑鬱是一條黑狗,那麼社交恐懼,則是一把扼住社交的手,想要掙脫卻無能為力。面對這種明知不對,但是卻無能為力的情況或許你需要做的是這樣:

一、接納自己:很多人認為外向的人在群體中更受歡迎,但是自己卻是內向的,所以希望做點什麼能夠改變自己的內向,但是實際上,內向並不是什麼壞事,外向也不見得比內向好那麼多,重要的是要接納自己,從內而外的認可自己,重塑自信;

二、放輕鬆,然後按照恐懼程度,列一個清單,按照從輕到重的情境想象置身其中,找出恐懼的根源,然後有針對的進行訓練,雖然過程會比較容易讓人退縮,但是,只有這樣成長才會越來越快;

三、有時候社交恐懼的出現源自於一次失敗的社交情況,所以呢,是時候加強自己的社交技能,提高社交水平了!

祝好!


主編:劉瀅

【瀚思心理】:瀚思十三年,專注心理學


瀚思心理


有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不被別人說!

正確理解人間百態

人間本身就有百態,我們沒有必要去逃避,更沒有必要去糾結。就像描述的那樣,你總覺得背後有人說,那麼你不也是背後說別人嗎?說來說去都說了個360度。

只要自己做的正,就像主席說的那樣:打鐵還要自身硬。你要是為別人而活那麼就會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如果為自己而活,又為何要在意別人的說法呢?只要自己捫心自問:我對不起了誰?

何為內向?

很多人由於自己不願意與他人相處或者看不慣別人的行為就用內向的理由來逃避。很多科技界的大佬年輕的時候都是抱著技術不放,等他們的年齡上來了你看看他們是不是到處演講,到處參加各種會議,按照他們的財富,難道不社交就沒飯吃了嗎?

社交是一種生存活動

喜不喜歡社交與要不要社交是兩回事,李彥宏也說過自己與他人相處也是自己的弱項,但是他也要參加野外生存的活動,也要參加大學演講,還要面對網友的質疑。

再看看今日頭條的張一鳴一個注重技術與算法的人,其實演講或社交看起來應該與他無關了,因為很多事都是機器再完成,他一樣要在發佈會上演講,一樣要接待各類參觀企業的人。


彭元鴻


看到你的提問想到了自己。內向,自卑,喜歡獨處卻又渴望被關注,有時候想和外向的人一樣享受談論的樂趣,卻又不知道從何處切入!

以上種種你有沒有想過是從何時開始?童年?中學?還是工作之後?

我清楚的記得我是在上初一的時候有懵懂的不願交談喜歡獨處的傾向,因為我已經很清楚的明白父母無休止的爭吵和媽媽的眼淚讓我沒得別的心情去找兒時夥伴玩耍,我經常會擔心我媽媽傷心生病,會害怕父母離婚。這種恐懼和焦慮一直持續到2016年,那年我正好30週歲!

我清楚我本不是一個內向自卑的孩子,12歲之前下過河抓過螃蟹,上過樹掏過鳥窩,帶著小孩子去過很遠的山上偷過蘋果和梨子,小學老師眼中的“叛逆者”,每次考試的佼佼者~~~

我感覺每一個內向自卑卻自省自知且深感苦惱的心理問題者背後都有一個沉重的家庭或社會枷鎖,只有這道鎖打開,真正的自我才會被放出來,得到解脫!

解鎖的過程可能很漫長也可能很短暫,我用了12年的時間終於走了出來,期間的酸甜苦辣文字難以描述,只感覺12年蹉跎而過,人生又有幾個12年呢?

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在這裡不表述,只是想告訴你,任何的心理問題最終只能靠自己去解決排遣,內向只是一種性格類型,沒有好壞之分,排解一般心理問題的最好途徑就是動起來,轉移大腦興奮點,枯坐瞎想只會越來越敏感乃至神經質!


小螞蟻和西瓜


來跟題主聊一聊社交恐懼。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呢?

在進入陌生環境、和他人進行社交時,許多人都會有緊張和不適,會產生手心冒汗、臉紅等身體反應。但是,不是所有對社交感到焦慮的人都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社交焦慮障礙過去也被叫做“社交恐懼症”,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上規定,要被確診為“社交焦慮障礙”,需要符合以下標準(American PsychiatricAssociation, 2013):


  • 對社交情境有顯著或強烈的焦慮。比如和他人互動時,會擔心別人對自己有負面評價或是冒犯到他人。而且這種焦慮不合常理,例如下週要演講,這周就焦慮得無法入睡。

  • 主動迴避讓自己害怕的社交情境,或是帶著強烈的焦慮去忍受。這種迴避可能只是輕微的(比如避開和人的視線接觸),也有可能很嚴重(比如缺考曠課)。

  • 至少持續6個月,並且真的導致了對工作、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顯著損害比如你為了逃避社交焦慮,而不得不放棄一個你夢想了很久的職業;或者因為過度焦慮,而無法進行考試等等。

作為社交焦慮者,你是不是在低估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心理學家Thomas Rodebaugh發現,社交焦慮者往往會低估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實驗中,他讓112名參與者與自己的朋友分別回答一個問題:“你認為你們之間的關係有多好?”結果顯示,社交焦慮者普遍認為自己與朋友之間關係較差;但朋友們的意見卻相反,他們覺得兩人的友誼很牢靠。也就是說,如果你有社交焦慮,且認為自己和朋友之間關係一般、或是感到朋友不在乎自己,你可以試著問問朋友的看法,有可能你會發現這只是你的消極臆測而非事實

(Seeker, 2014)。

社交焦慮也會給人帶來積極影響。社交焦慮者雖然會因為焦慮而回避和人交流,但是他們依然渴望與人親近,這促使他們用其他方式來和別人建立聯結。社交焦慮者會作出更多利他行為,用“提供回報”來吸引他人和自己交往。比如,社交焦慮者會成為一個良好的傾聽者,鼓勵朋友對自己傾訴。而且,社交焦慮者會傾向於迴避衝突,他們會努力維持關係的和諧、友好。

與其他類型的焦慮一樣,社交焦慮的惡化,是因為人們漸漸開始恐懼這種焦慮本身起初,我們因為社交場景感到焦慮;但漸漸地,我們會因為“自己為什麼過度焦慮”本身而焦慮。

<strong>

設想一下,最開始你進行一個公眾演講,面對底下陌生的人群,你感到手心冒犯、頭暈反胃,你感覺自己大腦一片空白,想不起來該說什麼,最後你不得不中斷演講,去廁所平復你的腸胃。

當下一次你不得不演講時,你擔心自己又會在觀眾面前出醜,於是在演講之前,你就開始緊張:“我可千萬別又想吐,我的肚子要撐住啊。”在這時,你擔心的已經不再是底下陌生的人群,而是不斷地焦慮於“自己可能即將被焦慮襲擊”,這種“對焦慮的焦慮”從而讓你進一步發揮失常,反而印證了你對社交焦慮的擔憂,最終,對焦慮的焦慮逐步加深,形成了負面循環。


那,社交焦慮怎麼辦呢?

一個可能不符合常規印象的觀點:我們未必像自己所想的那樣需要社交。如果從小開始,你就對和人交往感到不舒服,你也可以為自己規劃一種“不那麼必須社交”的生活方式,或是適當地減少社交在生活中的比重,像是選擇較少和人打交道的職業(比如技術型工作)。

而且,不要將“喜歡社交”與“不喜歡社交”看得過於絕對,

它們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兩端,在它們中間還存在大量“過渡地帶”。即便是一個人認為自己不喜歡社交,也不代表Ta討厭所有類型的社交。比如你可能不喜歡和一群人社交,但是你很享受和幾個人進行“小圈子”聊天;可能你不喜歡和陌生人社交,但是和固定的朋友社交會讓你很舒服;又或者你可能喜歡與人深交、和他人分享更私人的話題,而討厭膚淺地聊天……

即便對於那些認為自己特別“社交無能“的人,也有空間試著探索自己喜歡的社交方式,增加它們在你社交生活中的比重,並減少讓你不舒服的社交情景。


除了接受治療,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一些方法改善社交焦慮。以下是一些tips:

1. 在社交過程中,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他人身上,減少對自己的過度關注。如果我們不再總想著“我看起來緊張嗎?”,我們自然會停止擔心自己該如何在社交中做到完美。實際上,他人往往注意不到我們是否緊張,因為他人不會像我們自己那樣花心思關注我們。

2. 檢查我們的“社交焦慮觸發點(trigger)”是什麼?你在哪些場景下會更容易感到焦慮?焦慮時你在想些什麼?社交焦慮有時來自於對結果的過度負面預期。比如,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和別人爭執時感到格外焦慮,是因為擔心“如果我和對方有衝突,Ta會不會不喜歡我”。那麼當下一次你和他人爭執時,你可以在過程中回想一些積極經驗,告訴自己“衝突不代表我們的關係一定會惡化”。

3. 提前為社交作好準備。在參加一個社交場合之前,我們可以儘量提前瞭解場合的主題,或是參與人員的組成。我們可以根據主題或者參與者的背景,提前準備一些能夠聊的話題,例如相關領域的趣聞,近日的熱點等等。想好你的社交目的,如果你打算和一些人深入交流,那麼你需要比較透徹地瞭解相關內容;如果你只是打算進行幾段閒聊,那麼泛泛地準備一些信息即可。

而有些社交焦慮者表示自己“不會說話”、“往往聊著聊著就會冷場”。建議可以在閒聊過程中,適當地豐富內容的細節。比如當被問到“你住在哪裡?”時,不要只是回答“我住在X小區”,而是擴充細節,像是“我住在X小區,附近有個很大的商場,最近因為XX事件在做宣傳”。他人可能會從這些細節中發現能夠繼續聊下去的話題。

不過也有可能,大可以不必對自己的社交焦慮過分緊張,因為可能十年之後它就不再困擾你。一項針對3000個挪威人、持續了十年的調查發現,在20歲階段感到社交焦慮的人中,有2/3到了30歲時,社交焦慮發生了好轉。研究者說,可能因為20歲階段讓人們感到社交焦慮的事(比如被老闆訓斥、求職時感到尷尬等),在30歲時發生了改變、或變得不再那麼重要(Torvik, 2015)。

此外,如果有人讓你多參與社交,你可以跟他們開玩笑地表示,你不喜歡社交,可能是因為你更聰明哦。2016年的一個研究顯示:對智商高的人而言,社交越多,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就越低。這是因為高智商者認為自己有更長遠的目標要完成,而社交會讓他們分心(Li & Kanazawa, 2016)。

不過,如果社交焦慮確實讓你感到困擾,建議你儘快向專業的精神健康工作人員進行求助,考慮服用藥物或/和進行心理諮詢。

以上。

歡迎關注頭條號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會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