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如何反映真實的生活?

碎在揚花裡的文字






國畫家於秋水


“藝術真實”並不是要“照搬現實”,而是要求“藝術源於生活,反映生活,但又要高於生活。”

各類藝術形式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一、繪畫——西方油畫和中國畫

西方油畫中的現實主義和超寫實主義對“藝術寫實”詮釋最為直接。人們在看到一些西方著名油畫時,往往會情不自禁地驚歎:“太像真的了!”。這樣的油畫很多,如:維納斯系列,布拉格的《浴女》《聽海螺的女人》等。西方“照片寫實”油畫也被中國畫家所借鑑,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冷軍、楊飛雲和陳逸飛等人。冷軍的《小敏》;楊雲飛新婚之夜畫妻子之作《靜物前的姑娘》;陳逸飛的《玉堂春暖》等,更是將照片寫實主義發揮到了極致——與照片相比,已到達以假亂真的地步。

中國畫以寫意為主,講究意境和留白。也就是說,欣賞中國畫時,要靠豐富的想象力。因為,中國畫七分相像,三分靠想象。去桂林灕江上玩過的朋友一定聽導遊說過這樣的話:“看山看水,三分相似,七分靠想象。”中國畫中的山水畫,也許與這句話是想通的。但無論怎樣,畫家在繪畫時或繪畫前,一般都會去遊歷山川,做到心中有丘壑後,才能下筆如有神。這便是藝術的真實與生活的真實辯證統一的地方。

二、文學創作——詩詞、小說的創作。

一部好的小說是離不開現實生活的。蒲松齡如果沒有落第的經歷,他就寫不出《聊齋志異》;曹雪芹如果沒有生在富貴之家,沒有家道中落,他也寫不出《紅樓夢》。

一首首流芳千古的詩詞,也離不開詩人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如果李白仕途坦蕩、平步青雲,那他就寫不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名句;如果杜甫一生錦衣玉食,吃喝不愁,他就寫不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句子。

總之,無論哪種藝術形式,要想成為不朽的佳作,唯有尊重生活,從生活中獲得靈感,再加以提煉方能得。

<strong>


老梅尋夢


藝術的真實以生活的真實為根據,源泉,這句話,淺顯易懂的說明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依賴關係。

西方大師歌德的話:“畫家要成功地描繪出一種女性美,只能能以他至少在一個活人身上曾經愛過的那種美作為典型”。

生活的真實是指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生活現象,藝術真實是指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所遵循的本質規律。

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必須從真實的生活中進行構想,不可脫離現實實際情況。

生活真實是指客觀存在的生活現象;藝術真實是描寫在作品中體現著一定的本質規律,滲透著作家的審美認識的生活現象。

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形象,它融入了藝術家的個人思想感情,是生活真實和個人思想辯證的結合體。

藝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藝術家自己對生活的真實理解,這是生活的真實。


木木學畫畫


藝術是反映生活真實形象性的社會屬性。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不能照搬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畫面反映生活的真實,要用藝術的手法塑造出高於真實生活的藝術作品。生活和藝術是相互聯繫的統一。藝術創作堅持從現生活出發,按照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只有深入社會生活體驗出各方面的感受,積累大量的原始材料,通過自己藝術手法,把提取的原始材料經過藝術加工,創作出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極大地滿足人們對藝術的需要。



法國著名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是經典的世界名著,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世界文學藝術的瑰寶。在小說《巴黎聖母院》中,作家用藝術形象的手法,塑造出真實的生活中,卡西莫多雖然貌相醜但是他心靈美藝術形象,通過小說的人物典型化,從藝術效果看成是藝術形象美。卡西莫多藝術形象醜能給人以心靈的震撼,通過典型的描寫,更加揭露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心裡醜的本質,這種揭露在小說藝術效果上是一種審美理想。



美好的生活體現出家庭的幸福,而幸福的家庭是靠藝術性的審美情感來融合。生活的真實美不代表藝術的美,藝術的美高於生活的真實美。藝術的美能感染人們的審美觀,從而提高人們的審美價值觀,使人們嚮往理想的美好生活。


黃智637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生活的提煉、濃縮和昇華。

繪畫作品、雕塑作品,芭蕾舞、話劇、歌劇等同我國的京劇、評劇、崑曲等地方戲曲,以及現在興盛不衰的小品都屬於以上概括的範疇。

對於繪畫、雕塑、雕刻等藝術形式來說,能夠真實反應、再現、還原生活現實中的人物和實物的藝術創作,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流行的超級現實主義繪畫、雕塑藝術,同我國宋代以後的寫實畫家馬遠、范寬等及宮廷畫家一樣外,其他畫派及藝術流派都是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而象小說、影視劇本及影視劇的創作就不盡相同了,具體反應生活現實的藝術作品在打造和創作過程中,應該藝術性的集中反應作品的主題思想,將生活中搜尋捕捉的情節、亮點、具體事件和真實人物,按照藝術真實的高度要求進行改編、提煉、加工、塑造、糅合,讓作品人物鮮活並充滿個性、故事情節生動而扣人心絃、引人入勝;然後再還原於生活,按照生活真實的深度將作品接受生活與現實的檢驗後再行修改,結合作者高超而深厚的藝術造詣、文學修養及文字功力,一定能創作出一部甚至多部精典力作。

創作一部不朽之作,就像莫邪寶劍的打造過程中要經過煅燒、捶打、淬火,再煅燒、捶打、再淬火循環往復的過程,才能寫出藝術精品。呈現給讀者或觀眾的藝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故事情節,讓他們相信就是生活中發生在身邊的真實的人和事,讓他們驚豔之餘帶來無窮的回味和思考。一部好的藝術作品一定會做到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高度的統一和完美的融合,這樣的作品才會有藝術生命力!還要切忌兩點,一是粗製濫造,二是急功近利。











雲一朵


藝術在我們生活中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即使你從不去美術館,對這些事情壓根就不怎麼感興趣,你仍然很難忽視無處不在的藝術:綠化帶裡放置著雕塑,飯館牆上掛著油畫,街頭廣告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作品,連路邊大樓的造型也都濃縮著視覺藝術的精華。加深對藝術的理解,不但能幫助你在聊天時顯得更有範兒,更重要的是,它能擦亮你的眼睛和心,讓你發現這個世界上充斥著多少你未曾注意到的美與想象力,發現自己內心一些沉睡已久的情感與思緒。

可是,藝術離我們這麼近,卻又顯得那樣遠。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想要隨口談論藝術,依舊顯得相當困難。漫長曲折的藝術史、複雜拗口的專用名詞、東邊一榔頭西邊一斧子的藝術革命,乃至那些奇形怪狀又高深莫測的藝術作品本身……這些似乎都像一層厚厚的隔膜,阻擋我們接觸藝術、瞭解藝術。

大多數人都抱著這樣一個觀點,藝術就是美的載體,我們欣賞藝術,是為了體驗這種美感所能給我們帶來的快樂。這樣的想法在我們頭腦中根深蒂固,我們大家都有自己關於審美的一套標準,可是誰也無法真正給它一個定義,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一般來說,我們都同意,欣賞美麗的事物可以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平靜或者愉悅,而藝術,就應當要把這樣的美表達出來。這種觀點看起來再正常不過了,而在很大意義上,它也確實是對的。為了追求美,為了追求快樂,我們在生活中時常會拋棄實用性,轉而追求裝飾性。從遠古時期開始,人類就在這麼做了。用木頭做一個碗,拿這個碗來盛水,這是為了實用;但是為什麼要在碗上雕刻花紋呢?這種行為並不能讓碗盛更多的水,只會使木頭變得脆弱,增加損壞的可能性。這也是藝術的真實性的表達。

而現代社會,我們所做的事情也並沒有多大差別。無論是買車、買手機,還是買一杯馬上要喝下肚去的咖啡拿鐵,“顏值”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判標準。我們都不是傻瓜,大家都知道,一樣東西“好看”,並不標誌著它就能更好用,甚至有時候可能還會妨礙它本身的實際功能,比如堆滿色素和奶油的小蛋糕多半都不怎麼好吃;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好看”本身就能構成一種功能,能提供極大的附加價值。這種價值,就是我們說的美,就是設計感,或者說,是藝術性。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人類千萬年以來始終都是不折不扣的“顏控”;追求美,追求賞心悅目,這是我們人類的一種天性,沒法違背它。

“漂亮”和“精緻”並不是藝術的必要條件,“美”與“快樂”也不是。美麗的東西、給人帶來愉快的東西,它們固然可以被稱為藝術,但並不是所有藝術都會給我們帶來愉快的審美體驗。悲傷、恐懼、痛心……這些所謂的負面感情與快樂一樣重要。藝術的價值,就是幫助我們激發或表達各種情感。如果你是作者,那麼你可以通過創作藝術,讓你內心那些纖細、難以捉摸、卻又同樣難以平息的情緒發散出來,表現成為一種具體的東西,以固定的形體存在於世。這樣的藝術作品,就相當於是你情感的結晶。如果你站在欣賞藝術的這一方,那麼你在看到這幅作品,感受到其中內涵的同時,也會產生共鳴,或者是看到新的世界在自己眼前打開。







設計概念鍾


如果你非常冷靜的去思考這句“藝術真實如何反映生活真實?”你會質問自己,藝術真的真實嗎?就這麼一個小問題,你會假設“藝術有可能不真實”至少不是所有的藝術都是真實的,這其中有很多想象誇張的成分,若是這樣子,有些藝術就無法完全的反映生活的真實了,


藝術真實,必然反映生活的真實

開篇已經提到了,藝術是有想象誇張的成分的,那麼這些想象誇張出來的成分就不叫反映真實的生活了,有可能是幻想,就是至始至終都不存在的,有可能是將來會發生的事情,有這兩種可能;我們現在只討論真實的藝術如何反映生活的真實,


毫無疑問,藝術要反映生活的真實,其表現形式必須要以生活的場景為題材,比如,一段真實的人物故事,而不是科幻情景,這樣才叫做“藝術來源於生活”,就連那種“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也要真實,就好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題材的油畫一樣,借“神”喻人,而“神”的樣子又是人的樣子,這個“神”才真實,也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實,



還有,要這樣去理解,藝術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任何藝術都是一樣,比如,一百年的事情,用一個小時的電影藝術來呈現,或者說用一幅畫作來表現一個時代的背景,這就叫化繁為簡,濃縮的都是精華,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藝術必須要有嚴謹的章法,在創作過程中正確取捨,真實與虛幻,


總而言之,藝術的真實體現是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的,而表現手法也不能誇張,比如,你畫了一頭豬加了翅膀,告訴別人,幾百年後,豬會像鳥一樣飛起來,類似於這樣的藝術表現手法都無法反映生活的真實,這叫做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純粹的想象而已,其寓意是“畫餅充飢”,無法成為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詩夜城主



藝術作品反映生活,反映人類真實的生活,體現了藝術的記錄功能,記錄人類的生活,是藝術最基礎的功能。自藝術伴隨人類出現,就承載了記錄功能,如古代的陶器花紋、崖上的千年壁畫等,都屬於此類功能的藝術。


藝術作品要真實地反映生活,藝術創作者首先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發現生活中閃光的事物,知曉事物背後的規律。

藝術作品反映生活,還得高於生活。真實反映生活的同時,還得符合藝術的發展規律,做到藝術和生活的高度統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只要巧妙結合兩者,才能達到陶冶人的情操,昇華人的品格,這才能稱得上是完美的藝術,


陳會衡山水畫家


“藝術真實”如何反應生活真實?

文藝作品是反應生活的一面鏡子,藝術層面的真實是指:有根源所尋,因為藝術是思想層面的表達。是由一件物體經過藝術者用藝術手法潤色以後的作品。

(一):影視作品,很多影視作品都是現實生活裡的一個縮影,比如大家熟悉電影作品(解救吾先生)是根據真實改編,他的原型是2004年轟動一時的“吳若甫綁架案”。在經過導演用影視藝術的手法,把這段真實搬上屏幕。真實的故事加上藝術潤色就成了一段影視藝術作品。真實的藝術並不是“一模一樣”。


(二):文學作品,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特定時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這是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的詮釋。作家會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富有情感色彩的題材,昇華成鮮活的藝術作品。這其中當然可以加入作者的想象,把瑣碎的故事合併成有血有肉豐滿的藝術作品。貫穿作品的主線既要具有理性的條理清晰,也要滿足語言藝術的彬彬有禮。

(三):繪畫作品,我們在看一副繪畫作品,透過繪畫技術本身 ,可以看到繪畫作品存在的時代背景。比如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蒙克用誇張的手法,用變形扭曲的人形 吶喊,來描繪一個人 孤獨驚恐。 這是一種生命的吶喊,是當時 社會動盪民眾無措的孤獨。這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的寫實。

所以,藝術是真實生活的寫照,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寫照,只是這個介質是“藝術” 。


藝術系女生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句話在我藝術學習生涯裡常常有聽聞。那麼藝術到底是什麼呢?這個確實是一個範圍很廣的問題,官方的回答是“藝術可以從哲學與科學來定義:“哲學”就是挑起爭論的,“科學”就是能終止爭論的。"藝術"就是哲學與科學的抽象實體。(英語:Art)有時被稱為精緻藝術或美術(英語:Fine Arts)指憑藉技巧、意願、想像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的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那麼我自己覺得呢,藝術其實並不是那麼複雜,小到我們“人”自己,大到萬千世界,大自然…其實世間藝術無處不在,人體本身就是很美的“藝術品”。但是很多人還是會有疑問,藝術到底怎麼來的?我自己覺得藝術不是憑空出現的。生活處處是藝術,只是我們是否有一雙善於發現藝術的眼睛,用心去感受。其實我們的世界處處是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