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張籍真的是"流氓"詩人嗎?

張籍的"恨不相逢未嫁時"出自《節婦吟》,全文如下: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繡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描寫了一位忠於丈夫的妻子,經過劇烈思想鬥爭之後,拒絕了一位多情而出手闊綽男子的瘋狂追求。

寫

單從字裡行間看,這完全是一首反映男女情愛的閨怨樂府詩。一位獨守空房的少婦,丈夫就在不遠的皇宮做禁軍。有位痴情男子,因為愛慕送她兩顆價值連城的明珠,這位妻子對男子的痴情表示感謝,但是說自己和丈夫是發誓要同生共死的,最後含淚歸還了明珠拒絕了男子的追求。"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一句成為千古名句,廣為流傳,後來蘇曼殊在《本事詩》中也改寫了這句話:"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表達哀婉之情。

讓我們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來看,這首詩的全名是《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由此可見這首詩是寄給李師道的。李師道是當時割據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的頭銜,其勢炙手可熱權勢熏天。李師道一直割據山東北部和河北南部,飛揚跋扈不聽唐朝廷指揮,曾囂張到派刺客刺死宰相武元衡,刺傷裴度,後來又公開起兵反叛,最後兵敗自殺。

當年李師道聽說了張籍的才能,而正好當時的張籍也鬱郁不得志,於是就用各種優越的條件來拉攏張籍。張籍作為韓愈的大弟子,他的主張和韓愈一樣,都是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分裂。所以張籍根本不為所動,但是又不能得罪激怒跋扈的李師道,於是靈機一動,用比興的手法寫下這首詩來答覆李師道,把自己比作節婦,把李師道比作贈送明珠的男子,委婉的表達了自己依然忠於唐王朝的立場,巧妙的拒絕了鎮將的招攬。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張籍就把對李師道的婉拒寫成了一首抒寫男女情事的詩。這種詩在漢樂府中早有同樣題材的作品,比如《陌上桑》,只是張籍沒有表現的那樣決絕,他沒有像羅敷一樣直接說:"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當李師道表達出招攬之意"贈妾雙明珠"時,張籍首先是"感君纏綿意";當然他更沒有像《羽林郎》中的胡姬一樣硬生生地說:"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他甚至還將"雙明珠",輕輕地"系在紅羅襦",表達親近之意。

但在朝為官,切忌的是"牆頭草"行為,終歸必須選擇站隊,於是詩人說:"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我們家的高樓甚至連接到皇家的園林,我家的夫君"良人"也是執戟明光殿的衛士,身屬中樞。這是明確地表明自己是大唐朝廷的忠實臣子。緊接著又覺得拒絕的太硬了,於是再表達一下自己的內心矛盾:"知君用心如日月",感謝你的深情厚誼啊。但我打算"事夫誓擬同生死"了。也就是說我打算跟唐王朝同生共死了。既表達了自己的思想鬥爭,同時又表達了自己堅決的意志。

寫

最後兩句一邊還君明珠,一邊流淚,詩人用了最巧妙的拒絕語言,我其實對你還是有情意的,但可惜我已經嫁人了,既然嫁人,就要忠於婚姻。既然選擇了朝廷,就只能拒絕李師道的好意了。這樣,全篇文章的意指就全面展現出來了。

統篇下來,張籍要表達的是:你雖然有一番"好意",我甚至也非常感動,但畢竟我已身有所屬,所以不得不拒絕。所謂"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差不多就是如此了。

閱讀古代詩歌,我們不能淺顯地只根據字面意思去理解,這樣太淺薄,我們至少應該聯繫詩人的人生經歷,去細細品味這其中蘊含的深意。尤其是我國詩歌自屈原以來,就有以香草美人比喻賢臣良君的傳統,後世各種比興手法層出不窮。張籍此詩的創作不是偶然其他此類的作品也有很多。

寫

比如唐朝詩人朱慶餘曾經寫詩向張籍行卷,想聽聽他的意見,以求幫助。於是給他寫了首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意思是說,昨夜拜了洞房,雙方修得共枕眠。第二天早晨,新媳婦向公婆問安,心中難免忐忑不安,於是低聲徵求老公的意見,我這梳妝打扮得是否得體呢,會不會給婆婆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呢。不明白箇中緣由,看到一個男人給另一個男人寫這等詩歌,你會感覺這裡面有龍陽斷袖之嫌,其實這首詩和張籍的《節婦吟》一樣,也只是一個優美的比喻。張籍本是個中高手,一看此詩,如何不明白朱慶餘的心情,於是立即寫詩作答:"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這首詩極其貼切地消除了朱慶餘的疑問,並高度讚美了他的才華,當時即傳為佳話。朱慶餘名聲大振,人氣迅速飆升,後來果然一舉登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