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諸“屍”——奢比之屍、肝榆之屍

《山海經》中描寫“奢比之屍”與“肝榆之屍”的文字比較簡略,且缺乏其他相關的材料。對於其實指之物,歷代注家及研究者往往眾說紛紜。目前學術界對此“屍”為何物的觀點,主要為“神主”說、畫像說及地名說為主。 《山海經》中關於“奢比之屍”與“肝榆之屍”的記載,僅現於《海外東經》及《大荒東經》的隻言片語。尤其是對“肝榆之屍”的描述,幾乎是空白。 《海外東經》:“奢比之屍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海外東經》:“君子國在其北……一曰在肝榆之屍北。”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經中諸“屍”——奢比之屍、肝榆之屍

首先,對於《海外東經》言“奢比之屍”為大耳;《大荒東經》則言“奢比屍”為“犬耳”。今從袁珂考證宋本,“犬”當為“大”。另外其“珥兩青蛇”,郭璞注言其是為“以蛇貫耳”,郝懿行進一步解釋“珥”為“瑱”,“瑱之狀,首直而末銳,以塞耳”。故此“珥兩青蛇”或為兩青蛇形耳環。若“奢比之屍”為“古山海圖”所繪形象,《海外東經》及《大荒東經》之文字,為對此畫像的文字說明。則“珥兩青蛇”亦有可能為“奢比之屍”畫像耳旁又繪有兩青蛇形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對“奢比之屍”的形象做一個簡單的描述:野獸的身體,人的臉,大耳朵,耳朵上還掛著兩條青蛇。

經中諸“屍”——奢比之屍、肝榆之屍

郭璞注此言“奢比之屍”為“神名”。《管子·五行篇》有“黃帝……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奢龍辯乎東方,故使為土師”。郝懿行考羅泌之《路史》以“奢龍”為“奢比”,疑《山海經》之“奢比”即為《管子·五行篇》所云之“奢龍”。若如郝懿行所言,則“奢比之屍”當是黃帝時之大臣奢龍之神像,此“奢比之屍”中“屍”的用法,即為上文所述作“神主”之意。又由於“奢比之屍”為人獸混合體,亦或是一種“屍神”。 從“奢比之屍”獸身、人面等明顯的,帶有人獸結合體的特徵來看。“奢比之屍”又比較符合“屍神”的特徵,帶有濃厚的圖騰崇拜的痕跡。

經中諸“屍”——奢比之屍、肝榆之屍

對於“肝榆之屍”的相關材料,《山海經》乃至其他先秦、秦漢文獻都鮮有記載。故而 “肝榆之屍”為何物,很難對其進行考證。有學者認為其與“奢比之屍”同為屍神,則此“屍”字亦應是“神主”之意。近年來,又有學者將“肝榆”與地名聯繫起來,認為“肝榆”即“贛榆”,“肝”、“贛”二字為同音異字,即今江蘇省贛榆縣。此區域大約在上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發現有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蹟;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 “肝榆之屍”即“贛榆之人”、“贛榆之夷”。若是如此,則此“屍”字為前文所言“人”、“夷”字之意。亦有學者認為“肝榆”即“蓋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