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養,鳥獸不如


生而不養,鳥獸不如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

電影《何以為家》中,12歲的少年贊恩,有著和年齡不相符的鎮靜,他說,

生而不養,鳥獸不如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孃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贊恩全家生活在貧民窟,家裡還有七個弟弟妹妹,一家人居住在十幾平米的房子裡,過的貧困潦倒、食不果腹。明明已經如此貧窮了,可贊恩的父母毫無節制,依然不斷地造娃生孩子。

孩子對於贊恩的父母而言,不過是可以利用的工具。贊恩的年齡,父母甚至都忘記了。

寵愛、呵護、教導這些字眼,是不存在於他們的人生字典中的。

五個孩子,大兒子需要打工幫補家用,11歲的女兒要嫁給別人來換幾個月的口糧。

妹妹第一次來例假,還是贊恩用自己的短袖做了姨媽巾給妹妹用,但因為相貌生的好,卻被父母賣給房東,這樣一來,他們不僅可以得到一筆錢,房租也會減少。妹妹哪裡是他們的孩子,簡直就是他們賺錢的工具。

贊恩想盡辦法要阻止這場可怕的婚禮,可是年幼的他,哪裡敵得過父母。他眼睜睜看著妹妹被父親的摩托車載向遠方,自己還被母親毒打一頓。

沒有一個孩子是以愛之名誕生的!

離家出走的贊恩意外得知妹妹已經不在這個世上,怒火中燒的他提著刀,捅了房東,接下來,便是監獄裡的審判了。

看這個影片的時候,哭的稀里嘩啦,因為現實裡見過太多“生而不養”的父母,心裡總會問,為什麼,那些父母是怎樣做到對自己的孩子這樣的?

也甚至因此跟曾經有個很好的朋友,成為陌路。因為這位朋友,對孩子“生而不養”。

而在我的眼中,對孩子生而不養的人,若非的確巨大的苦衷,故意為之的,便是鳥獸不如了。不是麼,鳥獸還知道去找食物餵給小崽子呢。

生而不養的父母,

本質裡不過“自私”二字

雖說生恩,養恩,都是恩。

但是像贊恩的父母這樣生而不養的父母,不僅無恩,而且有罪。他們不但逃避了為人父母的責任,還給孩子帶來一生難以磨滅的傷痛。

他們一生都非常缺愛,骨子裡的孤獨和難過。因為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最初的,愛和信任的來源。

或許有的父母會覺得委屈,會辯駁,說自己是多麼的不得已,沒有辦法。電影中贊恩的媽媽也是如此,她申辯道:

“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還敢批評我?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麼?”

父親也辯解道:

“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也是這麼長大的。從小到大別人跟我說: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孩子是你的脊樑骨。我哪會知道有一天我會被自己的脊樑骨戳穿心扉。”

都是藉口。都是不負責任冠冕堂皇的說辭。

不管是貧窮也好,還是無能為力,這些都不能構成不負責任的藉口。

沒有錢就想辦法賺,無能為力就修煉自己到有力量有能力,便是一條腿在地獄裡,也要盡力氣提出來往生之境地走,帶著光,也要給孩子光。

總之,要給孩子撐起一片溫暖的天地,而不是讓孩子們的顛沛流離給自己的不負責任與無知買單。

記得有個出租車女司機,為了能夠多陪伴女兒,她帶著女兒一起跑的士上班。

生而不養,鳥獸不如

有人問她,不怕女兒累麼?

當然怕啊,她的女兒曾經累的說,“媽媽,我們回家吧。”

相信那個時候這位媽媽心裡也是疼的啊,可是沒有賺到錢,媽媽只好安撫她,“我們再跑一次機場好不好。”幸運的是,乘客中有個孩子,陪女兒玩,讓女兒忘記了疲倦。就這樣,這對母女跑了900多個夜晚。

我非常敬佩和贊同這位母親,女兒與媽媽,彼此是能夠心靈感應的。怕的不是累,怕的是不能儘可能多的在一起——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

像我家裡的小寶寶,有一次我去工作,她死活都要跟著去,因為她不想跟媽媽分開。那是孩子的人生中必經的一個階段:需要媽媽,分離焦慮。而這時候,給予她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是非常必須的。

電影中的贊恩,在離家出走的時候遇到黑人女工拉希爾。這位拉希爾便與贊恩的父母截然不同。

拉希爾是一位單親媽媽,有一位非常年幼的兒子。生活艱難,她一個人要同時打好幾份工。可生活再艱辛,她也從來沒有動過把孩子賣掉換錢的念頭。

收留了贊恩之後,有時候她甚至會偷偷把客人沒有吃完的蛋糕,帶回家給兩個孩子吃。

你看,愛就是一種選擇,根本不是有能力沒能力的事情,更不能非常簡單暴力地歸咎於貧窮。愛是一種付出,是一種守護,只要你想,你就有能力做到。那些生而不養的父母,本質裡,無非不過“自私”兩個字。

血緣也比不過天長地久的陪伴

很多人都聽過毛曉彤的故事。

她的父親要向女兒索要5000萬贍養費,還直接上了電視臺去要。

但實質上這位父親並沒有盡過撫養孩子的責任。毛曉彤一歲多的時候,他就和妻子離婚了。毛曉彤是跟隨母親一起生活長大的。這位父親聲稱自己曾經為毛曉彤付出很多,而媒體的爆料卻是,他長期有吸毒史,還進過監獄,根本就不是他自己說的那樣付出很多的慈父。

很多人說既然是親生父親,給他也是應該的——這樣的邏輯明明就是道德綁架:一個人沒給過你愛,沒養過你,生活裡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鮮少出現過,而你成功了,就有義務贍養他了?

養過孩子的人都知道:養比生,實在操心和付出多多了去了,簡直不在一個量級。

而那些生了孩子,不但沒有給過愛和養,還帶來傷害和痛苦的父母,又有什麼資格被原諒呢?

為人父母,如果沒有能力撫養、陪伴和教育孩子,就不要輕易要孩子。

孩子不是一個玩具,不是一個物件,不是你想生就生,生了卻不管不問的東西。養育意味著必須對孩子負責,如果對孩子不負責,就是一種對孩子的慢性謀殺!

有養才有資格談贍養

去年微博上有這樣一個新聞:說母親當年因為超生,將1歲的小兒子送給了別人,患病之後求助被拒絕。

採訪中,這位母親說,實在沒辦法,才聯繫他的,還強調說他年薪55萬。

很多網友都是贊成這位兒子的,有人說:“年薪55萬不是你培養出來的。”

有的人幫著反駁,說畢竟是十月懷胎生下的,應該贍養。

可是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將一個襁褓中的孩子養大成人需要付出多少心血!而送走孩子的親生父母,無論是當你把孩子送走,還是如今想獲得兒子的支持,出發點都是自己,這樣的人,說白了不還是自私麼?

“生而不養,斷指可還;生而養之,斷頭可還;不生而養,百世難還!”

孝道是我們自古至今倡導的傳統美德,但它並非天經地義的事情。生下孩子,卻不養孩子的父母,有何資格要求孩子贍養自己。

父母幫忙帶孩子,

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去年的五月份,紹興的陳阿姨就因為不幫兒媳帶孩子而被罵上了熱搜。陳阿姨是個創業女強人,年收入三四百萬,她覺得自己不老,便沒有停止工作。

兒媳婦生下孩子之後,以為她會幫忙的,陳阿姨實事求是地說自己空閒時間不多,她說,“不行,我不帶,要帶,也得空閒時間搭把手,不然我幫你們請保姆也行。”連兒子都認為,你憑什麼不幫我帶孩子?

自己生的孩子扔給父母養,成了天經地義的事?

父母生了自己又養大自己已經夠辛苦了,他們能幫忙帶,是出於愛,但並非義務。可是現在,有多少人覺得父母帶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要知道,父母幫忙是情分,不幫也是本分!

生而不養,鳥獸不如

現實裡,見過太多生而不養的父母,有的的確是因為條件限制,可我見過很多收入不錯,有條件撫養卻不撫養的。他們不是養不了,是根本不想養!因為孩子會犧牲自己的自由,佔據自己的時間,消耗自己的精力——總之,不想孩子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

他們寧願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可是從小沒有親生父母呵護和陪伴的孩子,就算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養,心理上還是受到很大的影響。

生而不養,不如鳥獸。

養孩子的過程,

本身就是一場愛的修行之旅

很多人在沒有孩子之前,似乎並不是真正懂的愛的內涵。教會他們真正去愛去付出去守護的,是養育孩子。

這個孩子來到世上的最初,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天使,你看到TA那麼小那麼可愛,你不禁心生憐愛。哦,那麼個小小人,它簡直就是上天的饋贈。

隨著時間的過去,TA逐漸成長為一個有靈性,有靈魂的人。TA不是一個物件,TA會蹦會跳,會笑會哭。

會用小手拉著你去看平日裡你忽視的路邊的花朵,會讓你陪他一起玩遊戲,你在這個過程中,恍然記憶起自己的童年,並且又重新體驗到去愛別人的滋味,愛別人的同時,又愛了一次自己。

你看著TA的眼神,似乎洞穿一個不可言說的神迷世界,裡面是乾淨無私,是純粹明亮。

你又發現,哦,原來自己沉迷於成人充滿勾心鬥角,充滿物慾橫流的濁臭世界太久了。你的心,早就蒙塵了,陪伴孩子的過程裡,你雖然也會被熊孩子氣到,但大部分時候,TA的無邪,幫你擦去了心上的塵土。

你陪伴TA的過程,也是逐漸發現和找回自己的初心,自己的愛的過程。

本來你抽菸酗酒,本來你喜歡吵吵嚷嚷,本來你不怎麼注重邊幅,本來你總是在工作中混日子,因為孩子的出現,你洗心革面,要給TA做一個好的表率,要成為孩子心裡的英雄。

就像電影《勇往直前》裡面的那位剛剛晉升為父親的布倫丹·麥克多諾,他原本是個癮君子。是女兒的出生,激發了他內心深處的愛和責任意識。

而錯過,或者故意拋棄孩子的人,便失去了這一場,靈魂裡,愛的修行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