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順治很容易就親政而康熙必須幹掉鰲拜呢?

大青馬


因為順治有兩個好爹

皇太極死的時候,大清還沒入關,正和大明大的不可開交,這個時候清朝最可靠的做法是讓一成年皇子登基為帝,去統御群臣穩定朝綱,就如當初努爾哈赤死的時候皇太極上位一樣。按道理講,除非愛新覺羅家人丁單薄,否則那時候娃娃是不應該當皇帝的

不過,順治帝小福臨很幸運,他不僅有個親爹還有一個二手爹,親爹皇太極讓他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二手爹多爾袞不僅讓他登基為帝還讓其皇位穩定

順治是清朝入關統一天下第一任帝王,但他對清朝統一併無多大貢獻,大清打天下時,順治這個皇帝還在吃奶。等順治長大,可以說麾下隨便一個將領兵丁,都是功高蓋主之徒,面對這些人,他能駕馭的了麼?主弱僕強,他能穩定麼?如果沒有一個好爹幫他,估計順治夭折可能性很大

我們看看福臨的二手爹為他做了什麼

1643年,福臨登基之前,多爾袞自廢武功,滅了擁護他的碩託、阿達禮,和代善交惡

1648年,貶同為輔政親王的濟爾哈朗為多羅郡王,同時打擊一批勳貴功臣子弟,比如額亦都、費英東、揚古利等家都被貶斥,為以後福臨掌權用人時做鋪墊

1648年,福臨大哥有大功勳的豪格,被削爵圈禁,同年,死於獄中,年40歲。當時這個豪格是福臨登基最大競爭對手,藉助濟爾哈朗豪格兩件案,對福臨有絕對威脅的功勳權臣,全部清除

1650年,作為福臨掌權最後一個威脅,多爾袞喝口酒後,自己墜馬而亡慷慨赴死

需要做的都讓二手爹多爾袞做完了,福臨只要施恩就能順利親政,當然容易,對吧。反觀康熙,一樣是娃娃登基,朝堂一樣都是功高蓋主的驕兵悍將,可他就沒有一個二手爹幫忙,只能幹掉忠誠自己的鰲拜殺雞駭猴啦

感謝閱讀,一家之言,我是不務正業的靈石蘊,喜歡點贊加關注,常聊聊唄

靈石蘊珠寶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老梁從被窩裡爬出來,哆哆嗦嗦的摸昨天晚上那根菸屁股,轉臉就看到俺家黃臉婆那倆怨婦一樣的眼神。這整的,老梁呲個大板牙,瞬間就漲了兩尺厚的臉皮,繼續摸。接著就看到了黃臉婆背後又伸出一張臉,那是俺老媽那張因為憤怒而扭曲的大臉蛋子,繼而老梁就想到了掃把飛舞的場景。老梁一骨碌爬起來,連眼屎都沒來得急擦,裝上工的樣子,就蹲電腦跟前刷題。

瞬間就瞅到了題主的問題,老梁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心說,咱三都不容易。

好了,老梁不和大傢伙瞎扯了,咱進入正題。

題主你拉倒吧,您整錯了吧,順治親政比康熙親政難好吧!他們倆比較,順治的難度是地獄級的,而康熙那充其量就是個新手級的。

咱說順治的終極boos是多爾袞,而康熙的終極boos是鰲拜。多爾袞那是戰鬥的民族毛熊般的存在,而鰲拜充其量就是意大利搞笑般的存在。

如果當年多爾袞不是乍了翅跑到塞外玩槍打獵,玩了一把猝死,那麼順治面對的基本就是個死局,根本就無解。

那麼咱就從順治這嘎達說起。

順治

這麼說吧,從努爾哈赤打頭,到宣統結尾,滿清攏共就出了十二位皇帝。這順治是這十二個人中最幸運的幸運兒,打一出山就自加了主角光環。

他是滿清第三個皇帝,是入關的第一位皇帝。要是按照滿清的計算這就是不世之功啊,所以這位的廟號都帶著個祖字——清世祖,就這字和他爺爺努爾哈赤一個級別,就這字連他爸爸皇太極都沒撈到。

其實咱往根子上說,這不世之功都是多爾袞這叔叔給順治帶上去的。當年點炮手李闖王牛氣哄哄的把崇禎給整死了,把個大明朝炸了個底朝天。而吳三桂跪地上磕頭這就還了門庭,轉過臉來在一片石這地聯合多爾袞一腳就把李闖王給踹了個半死,跟著多爾袞又踹著吳三桂打頭陣,弄死南明最後一個皇帝,這才把大好河山摟到了滿清的懷裡。

就這戰功,從滿人堆裡劃拉劃拉,這是最大的一個,最要命的是多爾袞他也是姓愛新覺羅的。咱要說論功勞,誰有他大?論血脈,人家也是愛新覺羅的後裔!

得,最後順治劃拉半天,劃拉不出一頂合適的帽子給多爾袞,這就別出心裁的弄了個皇父攝政王的帽子給人家,捎帶著他還得喊多爾袞爸爸。你說這事整的,咱一般人就一個爸爸,順治作為皇帝還多了一個爸爸。他不恨多爾袞,那才叫見鬼了呢,他多爾袞活著一天,他也只能忍著一天,這傀儡皇帝一坐就是七年。

咱說皇帝的爸爸,那叫太上皇,離著皇帝的位置就差臨門一腳了。有人說因為孝莊是多爾袞的情人,這才讓多爾袞下不了那手。

各位持這種觀點的人,絕對是被愛情衝昏了頭腦。能蹲在那個位置上的人,會被這樣一道枷鎖給鎖上?想多了吧!俺的想法是,第一,多爾袞當時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他要做了皇帝,沒有後代,這皇位最後還是人家順治一脈的,得不償失啊。

這第二,這要是真的一腳把順治給踹出去,那麼他就要背上弒君篡位的罪名,就這罪名好幾千年都洗不掉。作為一個有頭腦的人,這種事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能幹的。

這第三,多爾袞還年富力強,他還有時間等,等一個合適的機會,合適的理由出來。

可老天爺就是這麼不給他面子,出外頭打個獵都能玩個猝死。這一傢伙順治樂了,但他還得裝,畢竟滿朝都是多爾袞的部下。所以接多爾袞回來,順治下詔“臣民易服舉喪”,還出東直門五里外去迎接,還親自頒發詔書給多爾袞,而且在詔書中大加讚揚多爾袞,這還不算給了廟號——成宗,追為義皇帝。

您說說,廢了這麼大奏章,三個月後一親政,這頭一件事就利用多爾袞生前的政敵來一通彈劾的摺子,跟著就公佈了多爾袞的罪行。

把自己給多爾袞蓋的豪華陵墓拆了,挖出屍體,用棍子揍,用鞭子抽,接著就剁了腦袋,拉著剩下的屍體玩暴曬。

您說說順治這得多恨多爾袞,要報仇還得憋三月,所以順治難嗎?真難!

康熙

康熙的對手鰲拜。首先這鰲拜他就不是愛新覺羅家的人,就是個一般的大臣,只是功勞積攢的有點多而已。篡位?您想多了吧,您把那群吃飽了沒事幹的宗室放哪,您把那蹲在紫禁城裡不說話的孝莊放哪裡?這些人一般不說話,但您要說他們手裡沒有權,誰信啊!

您記住一點這時間點卡在了滿清初期,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他的初期宗室那都是最強的存在,您要說滿清初期宗室就是個擺設,您就等著大傢伙把那大板牙笑掉嘍。

您如果有興趣的話,翻翻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就會發現記錄鰲拜的罪狀也就是那一行字,如果深究去的話,還沒有啥實證。

這鰲拜其實就是康熙第一次出手拿來做磨刀石用的。鰲拜充其量就是一個莽夫,有勇無謀而已。瞅著康熙個小,年紀小,欺負他不懂事。跋扈弄權而已,只是隨著康熙年齡的增長,不想放權而已。

康熙自己個弄幾個宗室來的少年,玩了一段時間的布庫,找個機會就把鰲拜給擒拿下來,接著幾個小時之內就把鰲拜的黨羽給剪除乾淨。大臣們蹲在地上一討論這就要剁了鰲拜的腦袋。

可鰲拜拼命著命想要求見康熙,見了康熙脫了衣服讓康熙瞅,滿身的傷疤,這是他給滿清立下功勞的證據。得,康熙,就把鰲拜丟到大牢裡囚禁起來,免了死罪。

大傢伙自己個瞅瞅康熙憑著幾個少年就把個鰲拜玩弄於鼓掌之間,而鰲拜的黨羽根本就沒有反撲的機會,就被支持康熙的一大群人給按到了臭水溝裡了。

而順治面對的多爾袞,要不是多爾袞意外身亡,順治想要想擒拿鰲拜一樣的拿下多爾袞根本就沒有那機會,就算是人家死了,他也得憋三個月才成。

好了,今天就寫道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因為多爾袞遊獵受傷病死、加上堂叔濟爾哈朗協助政變而鰲拜身體強壯老不死、康熙帝等不及

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親政是大清歷史上最為複雜的變革時期,比康熙擒拿鰲拜就親政要複雜多了。

順治帝能夠親政離不開以下因素:

1、多爾袞突然病死、同母弟多鐸又早死,只能由無能的同母弟阿濟格繼任攝政王——多爾袞死時,順治帝才13歲,還沒有到親政的年齡;

2、原本和多爾袞都是攝政王但在1647年被剝奪攝政王頭銜的濟爾哈郎,聯合對多爾袞集團不滿的八旗旗官,更是聯合直屬皇帝的正黃、鑲黃兩旗,為爭取正白旗的支持,提出了由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組成的皇帝親屬:上三旗,承諾鑲黃旗旗官鰲拜、正白旗旗官蘇克薩哈進入議政王大臣會議;

3、多爾袞集團內鬥。1651年1月中旬,多爾袞部將吳拜率領數名八旗軍官,為組織阿濟格繼任攝政王而將阿濟格逮捕,隨後要求順治帝任命自己和幾名追隨者為各部尚書,意圖全面接管六部。

就在內外夾擊下,多爾袞集團被擊敗了,順治帝提前在13歲親政。

康熙親政為何如此簡單

1、輔政大臣之首索尼:康熙繼位時,索尼已經62歲,雖然擔任輔政大臣之首,但治理是有心無力;孝莊太后和康熙帝通過立索尼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確保了索尼家族效忠康熙帝——四大輔政大臣,康熙帝通過聯姻,搞掉了頭號索尼;

2、輔政大臣之遏必隆:後金開國五大臣之首、具有郎半朝之稱的額亦都之子,鑲黃旗,鈕祜祿氏,家族勢力顯赫:一個女兒是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一個女兒是康熙帝的貴妃,生育皇十子胤䄉;雖然沒有能夠像索尼一樣成為皇后,但康熙帝連娶兩個女兒,也保障了遏必隆不會反對康熙帝,但也不會如同索尼家族一樣死心眼支持康熙帝。

雖然康熙帝娶自己兩個女兒,但立索尼孫女為皇后,這就是遏必隆在康熙帝親政中保持中立的原因。

遏必隆家族除了額亦都、遏必隆、孝昭仁皇后、孝和睿皇后、孝穆成皇后等之外,和珅是其同宗,慈安太后根據杜家驥記錄也是遏必隆家族後人。

遏必隆所用之指揮刀,成為乾隆帝、咸豐帝欽賜征伐的御用之刀:乾隆御賜給傅恆攻打大金川、咸豐御賜給塞尚阿攻打太平天國。

3、輔政大臣之蘇克薩哈:本位女真葉赫那拉部,和葉赫那拉部貝勒金臺石同族,其父拋棄葉赫那拉部投靠努爾哈赤,娶了努爾哈赤第6女,成為滿州正白旗。

按照輩分來說,蘇克薩哈和皇太極的表侄,康熙帝是蘇克薩哈的表侄。

不管怎麼樣,蘇克薩哈還是帶著愛新覺羅氏血脈的。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蘇克薩哈堅持支持康熙親政,不惜辭去輔政大臣職位。

4、輔政大臣之鰲拜:鰲拜所屬的瓜爾佳氏,名列滿州八大姓之首,具有滿州第一大姓氏、滿州巨族的稱呼,又因瓜爾佳氏在大清任官人數眾多,也被稱呼為:關朝、關滿朝。瓜爾佳氏以鰲拜所屬的蘇完部索爾果家族最為出名:後金開國大臣之一費英東是鰲拜伯父,鰲拜四大輔政大臣;其他有名的瓜爾佳氏有:勝保、榮祿。近現代的瓜爾佳氏後裔有:關嚮應、周海媚、胡茵夢、關之琳、關寶慧、關曉彤等。

現在來看康熙帝四大輔政大臣:

索尼是康熙帝的第一岳父,遏必隆是康熙帝的第二岳父,蘇克薩哈是康熙帝的表叔,只有鰲拜和康熙帝無牽無掛、單純的君臣關係。

因此,在四大輔政大臣中,只有鰲拜是真正履行輔政大臣職能進行治理,其他:索尼和遏必隆爭奪康熙帝第一岳父之名,蘇克薩哈費盡心機想要康熙帝叫他一聲表叔。

就姓氏家族勢力而言,鰲拜的瓜爾佳氏以任官人數最多的關朝之稱排第一,其次是遏必隆的鈕祜祿氏,以郎半朝額亦都宗族稱雄而派第二,第三是蘇克薩哈的葉赫那拉氏,以蘇克薩哈、納蘭明珠、慈禧太后為代表而排第三,第四才是以索尼和索額圖為代表的赫舍里氏。



綜述

順治帝看似輕鬆親政,實則是多爾袞派內鬥、濟爾哈朗等反對多爾袞派在外夾擊而成的,根本主因是多爾袞突然病死,沒有來得及安排自己死後多爾袞派內部利益糾紛。

康熙帝親政看似困難,實則是兩個岳父+一個表叔祖聯合鬥外姓臣子鰲拜。註定的悲劇~~

相比順治帝親政時各種明爭暗鬥、刀光劍影、腥風血雨,康熙帝親政只把鰲拜關禁閉就能親政,難易程度絕然不同。

PS:不管是多爾袞的攝政王,還是鰲拜等四大輔政大臣,或者是肅順等八大輔政大臣,或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名目雖然不同,人數雖然不等,本質上都是無皇帝之名但行皇帝之權。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康熙親政必須幹掉鰲拜,因為鰲拜很享受專權的感覺,根本不想放手,不幹掉鰲拜也許他會一直專權下去,直到老死。

康熙年幼登基,順治臨終給他留下四位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本來索尼是首輔,鰲拜是最後一位,但是索尼年老多病,不太管事,蘇克薩哈原來是多爾袞手下正白旗人,多爾袞死後他倒戈接發多爾袞被順治重用,大家都認為他人品不好,其他三位輔政大臣都排擠他,遏必隆是個沒主見的人,朝政基本由鰲拜處理,所以慢慢的四位大臣輔政就變成了鰲拜一人專權。



鰲拜專權後感覺特別爽。多爾袞圈地時,給兩白旗的地好,給兩黃旗的地差,現在他管事了,他要把兩白旗和兩黃旗的地對調。20來年了,地上建了很多房子,調換起來很麻煩,連兩黃旗的人自己都不願意換了,鰲拜說換就換,誰反對就治誰的罪。至高無上的權力用起來“不一樣”,“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鰲拜很舒服,很受用。

康熙十四歲,在索尼的積極主張下親政了,這時鰲拜應該把皇權歸政於皇帝,可是他沒享受夠,他不想給。蘇克沙哈要退休去給先帝守靈,以此逼迫鰲拜交出手中的權力。鰲拜不幹,反而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蘇克薩哈,康熙不同意都好使,可見他多麼不願放掉手中的權力。放棄權力他會瘋掉的,誰讓他放權他跟誰急,也包括康熙在內。為保住手中的權力,不排除他會做出過激行為。



康熙是個有抱負的皇帝,鰲拜是個守舊派權臣,不幹掉鰲拜康熙無法施展才華,幹掉他又充滿著危險。

多爾袞功勳蓋世,他是皇父攝政王,是順治的叔叔,他的地位甚至比皇帝還高,他權傾朝野,沒有人可以撼動,想幹掉順治是分分鐘的事。但是他不會那麼做。他打天下就是為了順治。順治要親政,他情願主動把皇權歸正於順治,所以順治親政很容易。

皇權這東西很容易讓人上癮。鰲拜上癮了,康熙親政後,他還把持朝政不放手。多爾袞為什麼就能輕易放手?有三個原因。

第一多爾袞沒有兒子。多爾袞和豪格爭皇位的時候,多爾袞32歲,只有一個女兒,豪格34歲,光兒子就生了六個。順治才活到23歲,兒子就有8個,女兒有六個。多爾袞妻妾成群,32歲還沒有兒子,這不正常,在古代,中年無子基本也就沒啥戲了,多爾袞對自己不能生育是清楚的。假如多爾袞當了皇帝,沒有子嗣繼承,除了留下篡位的罵名沒有任何意義,聰明睿智的多爾袞能幹嘛?



也許有人說他可以過繼一個兒子,但繼子畢竟不是親生的。將來多爾袞死了,繼子繼位會留下巨大隱患,皇位難以延續下去。不如把順治當兒子養,這樣更順理成章。

第二多爾袞品德高尚。從古至今,掌握皇權的人沒有幾個願意主動放棄的。多爾袞當攝政王,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假如他不願放手,以他的能力,順治沒有任何辦法從多爾袞那兒把權力奪過來。多爾袞可以一直當攝政王,直到老死。

現實並非如此,順治七年,由於皇權錯配,君臣關係扭曲,順治對多爾袞積怨很深,再加上多爾袞實施剃髮令、圈地令等弊政,引起極大的社會矛盾,兩件事加一起鬧得多爾袞很煩很煩,多爾袞有意把皇權歸政於順治。多爾袞出去打獵,一是散心,二是思考歸政後自己到哪裡去,想好去哪兒,他就不回皇宮了,結果由於心情不好,墜馬受傷而亡。



第三孝莊的影響。多爾袞和孝莊年齡相仿,兩人關係很好。歷史上有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之說,因為沒有確鑿證據,真假說不清楚。我更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孝莊下嫁多爾袞,順治才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順治成了多爾袞的繼子。多爾袞的確把順治當自己親兒子待。一次,聽說京城流行天花,多爾袞很緊張,擔心傳染順治,啥事都不幹了,趕緊回去,拉著順治就到山裡避痘。

既然把順治當自己的孩子待,孩子惹你生氣能怎麼樣?媳婦(孝莊)會對多爾袞說,別給孩子一般見識。多爾袞喜歡孝莊,他只能把皇權歸政順治以贏得美人歡心。



多爾袞是個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都願意展示自己的能力,這是人的天性。倆次與皇位擦肩而過,最後抓住了當攝政王的機會,當他問鼎中原成功,心願也就完成了,沒啥遺憾了,他情願主動歸政順治,所以順治親政要容易得多。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要說一下題目本身是錯誤的,康熙親政確實需要幹掉鰲拜,但是順治親政並不容易,順治能親政主要是運氣好。


順治親政的障礙——多爾袞

順治帝福臨可以說是清朝運氣比較好的皇帝了,正因為前期把運氣都用了了,所以才會二十四歲就掛了。

福臨是皇太極的第九子,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出生於瀋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本來福臨是幾乎沒有任何機會當皇帝來,因為皇太極駕崩後,皇太極的兒子眾多,其中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就是皇位爭奪的種子選手。皇太極在世時就封豪格為肅親王,掌戶部事,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所以豪格作為皇太極的兒子,肯定獲得了兩黃旗的支持。另一派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也同樣擁有兩白旗的支持,而且多爾袞本人睿智神武,很有威信。


最後主要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為首的兩白旗上。雙方僵持不下,後來多爾袞在只有兩旗支持自己的情況下,自立為帝的條件還不成熟,為了防止清朝內部分裂,所以多爾袞提議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得到了眾人的支持。就這樣福臨這樣一個沒有希望繼位的皇子登上了九五之尊,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後來隨著多爾袞對豪格的打壓,和對濟爾哈朗的排擠,多爾袞逐漸的掌握了大權,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


多爾袞的權勢在當時可以說是如日中天,順治帝要想親政,必須拿掉多爾袞,可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來看看當時多爾袞的權勢有多大就知道了。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爾袞認為順治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鈐印,十分不便。於是,即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連皇帝的玉璽的搬到自己家裡了,還有什麼不敢做的。多爾袞後來還被加封為皇父攝政王,見皇帝不用行禮,而且一切政務直接自己下旨,不用請示順治帝,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這和皇帝有什麼區別,所以順治當時別說親政了,能保住命就不錯了,說不定哪天就被廢了。


但是,順治帝福臨運氣好啊,正所謂實力不行,全靠運氣彌補。多爾袞正當盛年竟然打獵時墜馬染病身亡,不得不說順治真是走了狗屎運了,直接提前親政。所以這就會讓人感覺順治親政比康熙簡單,其實順治親政是最難的。

康熙親政的障礙——鰲拜

康熙和父親順治一樣也是幼年繼位,據說康熙能繼位是因為得天花而不死,所以順治認為這個孩子不一般,命硬能夠成大事。康熙繼位時,順治也給安排了輔政大臣,鰲拜雖然在輔政大臣裡排最後,可是索尼年老,蘇克沙哈不得人心,遏必隆遇事無主見,常常附和鰲拜,所以鰲拜慢慢的成為了最有權勢的大臣。後來康熙慢慢的想要親政,就必然要除掉鰲拜。



其實康熙除去鰲拜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先把鰲拜的親信調出京師,然後自己派心腹掌握京師衛戍權,最後宣鰲拜進宮面聖,鰲拜經常出入皇宮,所以沒有懷疑。鰲拜剛進宮門,直接就被康熙的庫布侍衛給拿下,然後康熙宣佈鰲拜的罪狀,將其治罪,因念其有功於大清,所以並沒有殺鰲拜,只是革職軟禁。


綜上所述,順治帝親政是因為多爾袞早死,運氣好,所以大家才會覺得順治帝親政簡單。至於覺得康熙親政難,是因為需要除去鰲拜,其實康熙所面臨的對手要比順治面臨的對手弱小的多,鰲拜豈可和多爾袞相提並論。


楚風說歷史


題主你應該是問反了,在真實的歷史上康熙的親政遠比順治容易的多。同時康熙也並不是幹掉鰲拜之後才親征的,實際上在1667年七月初七14歲的康熙就上朝親政了,據《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記載:“秋七月己酉,上親政,御太和殿受賀,加恩中外,罪非殊死,鹹赦除之。是日,始御乾清門聽政。”,而鰲拜被擒卻是在1669年六月十四。



當然實際上在當時康熙只是名義上的親政,朝中的大權卻始終在鰲拜的手中,此時清廷權利最大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也都被鰲拜掌控,所以嚴格意義上說此時的康熙只是有了上朝聽政的權力,而實權並不在他的手中。



但是無論如何康熙掌握皇權的過程絕對要比順治帝來的簡單。那為何我會這麼說呢?當你真正瞭解鰲拜這個人後,你就發現其實康熙能擒獲鰲拜,並掌握實權,真的不是因為康熙有多聰明,而是鰲拜壓根就沒有想過要真正奪走原本屬於康熙的權力。晚年的鰲拜雖專權,但是自始至終他想的就只是做一個權臣,而不是做一個竊國的奸臣。



其實我很認可餘沐老師在《正說清朝十二臣》一書中對於鰲拜的評價,那就是“忠心事主,始終不渝”。是的,想想看順治帝是如何上位的?這其中雖有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相互妥協的關係,但是也有很大的原因是鰲拜這些兩黃旗的將領始終忠誠於皇太極的關係,在那個時候只有鰲拜這些兩黃旗的將領始終不渝想讓自己故主的子嗣登基為帝,才有了順治帝登基的結果。



而鰲拜這份對故主皇太極的忠心,可以說一直都在忠誠的維護著。當年的多爾袞是何等的權勢滔天,甚至最後都已是皇父攝政王,可想而知多爾滾在當時的權力有多大。但是就算如此,鰲拜也始終都沒有投靠多爾袞,他一直都堅定不移的站在順治帝這邊。



也正是因為如此,鰲拜曾經數次受到多爾袞的殘酷打壓,比如在順治五年(1648年),鰲拜先是被多爾袞藉口當年爭皇位之時陰謀立豪格為帝,而被下獄並被欲處死,但因各種原因改為“罰鍰自贖”,但是在不久之後鰲拜又被藉口在皇太極死時“擅發兵丁守門”,而再次被論死,當然此次依然沒最終執行,但從不到數月就兩次論死,我們依然可以看出多爾袞對鰲拜的打壓有多重。



可是即使是這樣殘酷的打壓,鰲拜也依然都沒有想過要投靠多爾袞。可以說從皇太極去世後,他以死抗爭要求立皇太極的子嗣為帝,再到順治登基,多爾袞專權的時候,他也始終都恪守著為人臣子的本分,始終都站在順治帝這邊,從這些我們依稀可以看到鰲拜絕對是難得一見的忠臣。



正是因為鰲拜的“一心為主,生死與共”的精神,最終病逝前的順治帝才會讓他與索尼等其餘三人一起做康熙的輔政大臣。你說就是這樣的忠臣他會真正的對康熙做出什麼不利的事情嗎?說句難聽的話,如果當時的鰲拜真想對康熙做出什麼,康熙絕對活不到親政的時候。可以說在當時正是因為鰲拜對清朝的忠才最終讓康熙得以有機會生擒他,並最終親政,如若不然以當時康熙的那實力,永遠都不可能有親政的機會。



而我們反觀順治帝,他的敵人可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多爾袞啊!要知道當年若不是順治帝的父親皇太極突然插上一腳,人家多爾袞可就是大清的皇帝啦!所以先不說鰲拜是不是忠臣,就單論身份,康熙的敵人鰲拜根本就不是跟順治帝的敵人多爾袞一個等級的。



多爾袞可是清朝開國君主努爾哈赤的親生兒子,且在當時多爾袞的權力可比鰲拜更大,鰲拜頂多就是輔政大臣,而多爾袞最終可是做到皇父攝政王的位置,他可以名正言順的行使著本該屬於順治帝的權力,其他人根本就不能說什麼。再者多爾袞可不是鰲拜那樣的忠臣,他可是想要做皇帝的男人。



如果多爾袞不想做皇帝,他也不會幾次三番要讓順治帝加封他,先是叔父攝政王,後又做起了皇叔父攝政王,甚至最後索性就做起了皇父攝政王,也就是說他直接做起了順治帝的父親。而且他不但在稱號上讓順治一再加封,在順治三年他更是將順治的皇帝印信直接給拿到了自己的攝政王府中,而這之後一切的事情都不用再經過順治了。可以說從這種種的做法上來看,多爾袞的確是當皇帝了。



而從另一方面看我們也可知道在當時順治帝所面臨的情況絕對要比康熙的情況來的更危急。人家鰲拜頂多就是弄權,而多爾袞就是直接想要篡位了,我想最後若不是多爾袞死的早,恐怕順治絕對要當個禪讓的皇帝了。



但是不管如何順治當時的處境絕對要比康熙來的危險,而且如果要論親政的容易度,也顯然是順治要比康熙來的困難,畢竟康熙對付的是一個清朝的忠臣,而順治帝對付卻是一個想當皇帝的清朝皇族,還是努爾哈赤的親生兒子,所以孰輕孰重,應該一目瞭然了。


澳古說歷史



首先這個題目是有錯誤的,順治親政並非很容易,康熙親政跟順治親政對比根本不困難。

順治親政的敵人是多爾袞,康熙親政的敵人是鰲拜。多爾袞與鰲拜兩人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順治帝面對的多爾袞是死局,但多爾袞正值壯年時猝死於塞外,所以順治帝才可以親政,這也是很多人認為順治帝很容易親政的原因。

先來說說順治帝親政之難度

順治帝乃是清朝第三位皇帝,入關以後第一位皇帝,因為他在位期間清朝實現了入關,從割據政權成為全國性政權,因此他廟號帶祖,是為清世祖。

而順治帝的不世之功其實都是多爾袞所為,多爾袞乃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異母弟。說出來順治帝能成為皇帝還要感謝多爾袞,因為皇太極1643年猝死以後,並沒有留下繼承人遺詔。所以皇太極長子豪格與多爾袞都想要成為新皇帝,雙方僵持下去,最後折中,皇太極幼子福臨為新皇帝,多爾袞為攝政王。

1644年明庭內亂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帝身死,滿清實際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趁機入關。(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並且在入關以後指揮清軍打的大順政權李自成一蹶不起,殺死大西政權張獻忠,攻破南明最強大的弘光政權。

可以說在多爾袞的指揮下,滿清才可以順利入關,又打的其他三大勢力一蹶不起,奠定了清廷一家獨大統一中國的局勢。

多爾袞擁有這些不世之功,可以說是大權獨攬,朝廷是封無可封,甚至封其為“皇父攝政王”。可能因為當時清廷沒有徹底統一中國,局勢不太穩定而且多爾袞正值壯年所以並沒有取順治帝而代之。

順治帝整整當了七年傀儡皇帝,這時期最大的問題不是親政而是活命問題,多爾袞擁有的權勢是滔天的,取代他也只是一念之間。事情的轉機發生在順治七年末,多爾袞出塞外狩獵然後猝死。順治帝才得以親政。

順治帝親政時候是順治八年初,滿打滿算當了七年心驚膽戰的傀儡皇帝。


再說說康熙親政難度

順治帝面對叔叔多爾袞之威脅是巨大的,在血統上來說,多爾袞取代順治帝的反彈很小。

康熙面對的鰲拜並非愛新覺羅家族之人,只是屬於開國元勳,屬於普通權臣範圍,篡位是不可能的。

康熙幼年登基還有孝莊太后輔佐,經過多爾袞的前車之鑑,順治帝親政以後在制度上多方鞏固皇權,所以鰲拜的權勢絕對無法跟多爾袞比,而孝莊太后在康熙登基時也擁有一定的權力。

鰲拜是皇太極愛將,對於皇太極是忠心耿耿,皇太極猝死以後鰲拜寧願死也要扶皇太極兒子上位,表現出其忠心耿耿。(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順治帝死後輔政四大臣就有鰲拜。

可以看出來鰲拜對於清皇室還是忠心耿耿的,他只是有勇無謀的武將罷了,政治上太過低能兒,所以欺康熙帝年幼才胡作非為。

而且任何王朝初期的凝聚力都是不錯的,經過順治入關的統一中國以後,清庭上下還是比較忠心認可皇權的,鰲拜可以肆意妄為但篡位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親政難度來說,康熙帝最起碼沒有性命之憂,而且後來康熙帝用計擒獲了鰲拜以後迅速親政,並沒有遭到鰲拜黨羽的反撲,說明支持康熙帝的人很多。像多爾袞在世順治帝根本不可能有擒獲多爾袞的機會。


康熙帝在康熙八年擒獲鰲拜,正式親政。巧合的是他的父親順治帝也是順治八年正式親政的。


宋安之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兩點疑問:

第一,康熙並不是幹掉鰲拜之後親政的,康熙六年(1667年),14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康熙八年(1669年),16歲的康熙擒拿鰲拜,開始執掌大權。所以康熙是親政在前,除鰲拜在後,並不是必須幹掉鰲拜才能親政,這二者並沒有什麼因果關係。

第二,我們做一個調整,把親政換位掌握皇帝實權,是順治更為容易,康熙必須除掉鰲拜而顯得非常困難麼?答案也是否定的。

首先,相較於康熙,順治獲得皇位就是“上天的眷顧”與多方政治博弈綜合作用的結果,在多爾袞和豪格因為皇位即將發生火併之時,各方達成一致,由福臨也就是順治繼承皇位,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出任攝政王,最終穩定了政局,但是除了皇太極子嗣這個身份的特徵外,順治在繼位初期幾乎沒有任何權力來源的政治基礎,只能“受制於人”。

其次,順治繼位時,滿清王朝的權利主要集中在八旗各個旗主王爺的手中,朝政大權更是在多爾袞除掉豪格,排擠掉濟爾哈朗後,完全掌握在多爾袞的手中,順治也要尊稱多爾袞為皇叔父攝政王,之後又加封為皇父攝政王,這是完全於凌駕於皇帝權威的存在。而鰲拜,最多也就是結黨專權,圈圈土地,完全和多爾袞不可同日耳語。

再次,康熙面對只是鰲拜的專權,順治更擔心的是多爾袞會不會篡位稱帝,以當時多爾袞的權利、影響力以及實力,篡位用“易如反掌”來形容真不為過,所以順治面臨著壓力,特別是心理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順治終歸是幸運的,多爾袞於順治七年(1650年)出塞射獵,死於喀喇城,順治帝也得以提前親政,如果多爾袞一直活下去,順治能夠真正承擔起皇權責任的時間可能就要一直順延下去了。而康熙,雖然也要面對這鰲拜,但是但是鰲拜此時的政治勢力遠遠不及多爾袞的影響力,並且康熙在除鰲拜的過程中得到了索尼家族的大力支持,還有主動出擊,擒拿鰲拜的可能性,相較於順治,也要好很多,所以這一點,題設也是有問題的。


雍親王府


擁有開掛似的人生——順治

順治親政完全就是意外,順治絕對不是一般的幸運,幸運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作為有名的少年天子,皇太極死的時候,本來沒有他什麼事,因為皇太極長子豪格英明神武,而且還有更多符合登基的人選,比如皇太極的哥哥和弟弟們。

當時如果代善想當皇帝,誰都會同意,代善不當,豪格本來最有希望,結果多爾袞不同意,雙方只要有一個人讓著點,都不可能臨到順治,結果真的是“福臨”,六歲指定為皇位繼承人,1644年改元順治,結果明朝就被李自成推翻了,多爾袞帶著順治到北京繼位,成為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

當時多爾袞控制朝政,可以說軍政大權完全集一身,人稱攝政王,結果在順治13歲的時候暴斃,順治14歲開始親政,這樣的運氣,實在是一般皇帝難以駕馭啊!所以,順治24歲的時候就掛了。

所以,順治繼位看似容易,實則相當的不容易,容易是因為幸運。

康熙擒拿鰲拜看似困難,實際特別容易

很多人都認為鰲拜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奸臣,早就應該除之而後快,康熙擒拿鰲拜也是一件過程及其複雜的事情,實際上,真實的事情很可能就說,康熙說了一生拿下,鰲拜連動都沒敢動。

鰲拜只是四大輔臣之一,並且連一隻八旗都沒有完全掌握,只能算作兩黃旗的大臣,在四大輔臣裡面也是老末,相對於多爾袞的勢力來說差得遠了,鰲拜若要造反,在於怎麼個死法,多爾袞若是要造反,那十有八九會成功,只不過清朝統治階層會陷入兩敗俱傷的境地,從這點上來說,多爾袞還是挺有大局觀的。

而且,鰲拜並沒有那麼十惡不赦,如果皇太極死的時候,不是鰲拜這些兩黃旗大臣堅持皇太子的兒子繼承皇位,或許就沒有順治什麼事了。

鰲拜的錯誤在於專權,在史論縱橫看來,這並不是鰲拜的錯,四大輔臣死了倆,權力勢必要集中到辦事的鰲拜手中,尤其是當時,鰲拜根本沒有想到康熙會扳倒他。

從康熙擒而不殺的行為,以及頒佈的罪狀來看,康熙也知道鰲拜並非要謀反,實際上根本就是自己要親政,必須來點立威的事情,就像秦昭襄王殺商鞅一個道理。

所以,順治的親政之路並沒有康熙的親政那麼容易!


史論縱橫


我是無知爸比,我來回答。

順治當皇帝,是黨爭的結果

皇太極死之後,多爾袞是名副其實的當權派,由於當時太子黨與多爾袞針鋒相對,多爾袞當時手握大權,太子黨那邊根本就沒有實力和多爾袞決一死戰,所以只能勉強同意福臨登上帝位,於是福臨可以說莫名其妙的就當上了皇帝,對於多爾袞來說,一個小皇帝是最容易控制的。

順治帝親政更多的是運氣,而非能力

順治帝面對多爾袞可以說是死局,根本就沒有戰勝多爾袞的可能,可是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啊,多爾袞正值壯年的時候卻猝死。可以說順治當了整整7年的傀儡皇帝,那個時候他想的不是如何親政,而是如何保命吧,為了繼續在保命,甚至連孝莊都不得不下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