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滄源:從原始部落變身美麗縣城

滄源佤族自治縣是一躍千年的民族直過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與全國一樣尚未整體跨入溫飽。滄源也因此一直以來備受中央、省、市各級各部門的重點關心和支持,先後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革命老區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等給予重點幫扶。

近年來,滄源縣緊扣“兩不愁、三保障”,聚焦重點領域和戶、村、縣脫貧退出“6、10、5”標準,狠下“繡花”功夫,精準發力,已於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力爭2020年與全市全省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云南沧源:从原始部落变身美丽县城

滄源佤山機場 滄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基礎網絡從閉塞到暢通鉅變

新中國成立初期,滄源僅有公路442公里,晴通雨阻,是雲南省最為閉塞的縣區之一。

目前,全縣公路總里程達2489公里,路面等級不斷提高,耿馬(勐撒)至滄源(崗莫標山)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納入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計劃,二級公路里程達103.56公里,所有建制村實現通暢,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建設快速推進,由此徹底告別了人背牛馱的歷史。

目前,該縣所有建制村實現光纖網絡、4G信號全覆蓋,與世界溝通實現“零距離”。特別是2016年12月8日,滄源佤山機場建成通航,拉近了滄源與世界的時空距離。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永和口岸聯檢樓、查驗貨場、全省面積最大的公用型保稅倉庫等設施建成投入使用,通關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開放前沿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云南沧源:从原始部落变身美丽县城

滄源茶山 滄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產業發展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鉅變

改革開放以前,滄源農業產業主要以糧食生產為主,結構單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靠天吃飯”、粗放生產的問題十分突出。

改革開放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水庫庫容由1978年的708.9萬立方米增加至4407.8萬立方米,水利化程度達42.94%。

目前,全縣核桃、茶葉、橡膠、烤煙等高原特色產業面積達231萬畝。農業生產由追求規模數量逐步向綠色、有機轉型。榮獲“2017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全省“有機產品創建示範縣”“高原特色農業示範縣”等殊榮,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創建快速推進。

云南沧源:从原始部落变身美丽县城

滄源佤山幸福工程 滄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醫療教育從聽天由命到全面保障的鉅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滄源缺醫少藥,山區群眾生病靠叫魂看卦;文化教育遠遠落後與內地縣。

目前,全縣醫療衛生條件大幅改善,農村居民醫療保險參合率達96%,失業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大病醫療保險、職工醫療互助、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戶養老、殘疾人保障等各類社會救助和保險保障實現應保盡保。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市率先實行5歲以下參合兒童住院治療全免費、參合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全免費等政策,讓群眾的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14年免費教育工程深入實施,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望年內通過國家驗收,被授予全省“教育工作先進縣”,滄源民族教育亮相十九大期間“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2003年開始實施茅草房改造工程,2012年實施8000戶農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今年內即將全面消除農村危舊房,群眾的居住條件實現了質的飛躍。

云南沧源:从原始部落变身美丽县城

《族印·司崗裡》 滄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原始部落到世界佤鄉的鉅變

近年來,滄源縣堅持把文化旅遊作為推動滄源跨越發展的龍頭引領,成功創建為國家森林城市、省級園林縣城。

佤族文化由群眾“自娛自樂”變身為滄源走向世界的靚麗名片。百臺木鼓舞、千人甩髮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了中國佤族司崗裡摸你黑狂歡節、中國佤族新米節、滄源國際佤族音樂節等傳統文化節慶活動。

同時,佤文化精品《族印·司崗裡》在重慶、成都、大理成功上演,聲樂作品《遮然》獲雲南省第三屆大家樂群眾文化最高獎項“彩雲獎”,微電影《舞·松》獲第六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獎”。成功舉辦全國第二屆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論壇、全省高校社科期刊學術年會和“五縣一區”漢佤雙語人才培訓,《佤山部落·佤山人物》系列叢書出版發行。

翁丁葫蘆小鎮成為全省第一批、全市首個獲批創建全國一流特色小鎮項目,並獲1.5億元省級財政獎補資金。高A級景區創建取得突破,翁丁原始部落、司崗裡崖畫谷、葫蘆小鎮3個景區國家4A級創建通過市級初評。

值得一提的是,“一部手機遊雲南”工作任務順利完成,在全市率先建成首個智慧停車場,率先實現景區刷臉掃碼入園,智慧旅遊初步實現。航空市場拓展取得明顯成效,航空密度由通航時每週3班增加到每週21班,佤山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6.47萬人,比2017年增加一倍。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475.84萬人次,增長39.58%;實現旅遊總收入47.05億元,增長44%。滄源作為“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得到不斷提升。

雲南網記者 全婧 通訊員 王邦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