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錨固植筋技術要求

結構加固植筋不同於二次結構填充牆植筋,屬於後錨固植筋,和二次結構填充牆的植筋有點兒不一樣,因為後錨固植筋的結構需要承載結構本身和上面的附著物的荷載,有一些還涉及到、動荷載、風雪荷載等,如果植筋工序上馬虎了,造成的後果會比較嚴重。

後錨固植筋技術要求


雖說要求較為嚴格,但植筋加固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在施工中廣泛應用,是一項較簡捷、有效的連接與錨固技術。不必進行大量的開鑿,只需在植筋部位鑽孔後,利用錨固劑作為鋼筋與混凝土的粘合劑就能保證鋼筋與混凝土的良好錨固粘接,不但減少工作量,還減輕對原有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損傷。

後錨固植筋技術要求


植筋加固規範除了GB50367之外,還需參照行標《混凝土結構後錨固技術規程》,編號為JGJ145-2013,其中4.3.15為該規範唯一一條強制性條文,必須強制執行:4.3.15 未經技術鑑定或設計認可,不得改變錨固連接的用途和使用環境。(解讀:沒有經過技術鑑定或者設計許可,必須嚴格按照指定的後錨固連接的用途使用,且不能更換使用的環境,因為環境不同對植筋膠的耐久性也會有很大影響,這是該規範唯一強制性要求的條例。)

後錨固植筋技術要求


舉個栗子:我們假設要後植筋一個飄窗板,需要如何開始一個完整的植筋操作流程呢?

因為是後植筋的飄窗板,必須有設計出的經過審圖中心審過的圖紙,按照圖紙準備材料。圖紙要求:上排:8@150,下排8@150 ,植筋深度180,植筋膠為A級植筋膠。


後錨固植筋技術要求



一、混凝土基底材料


植筋錨固的基材應為鋼筋混凝土或者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其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不應低於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50010中規定的最小配筋率。基材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於C20,且不得高於C60,安全等級為一級的後錨固連接,其基材混凝土等級不應低於C30。

二、鋼筋選材及直徑


設計驗算後滿足荷載的要求即可,但需滿足下列要求:植筋加固禁止使用光圓鋼筋,帶肋鋼筋宜採用HRB400,鋼筋強度按照GB50010規定採用,鋼材等級符合Q345級。

後錨固植筋技術要求


本工程鋼筋為8mm,植筋孔徑為12mm


後錨固植筋技術要求



三、植筋深度


後錨固植筋技術要求



後錨固植筋技術要求


因為本植筋工程8mm的鋼筋,選用100mm為基準深度,h=100mm+2*8mm=116mm,本植筋的對象是懸挑板,還要乘以1.5的修正係數,h=116mm*1.5=174mm,設計要求為180mm,滿足圖集計算要求。

四、植筋膠的選擇


本例選擇了A級植筋膠,因為安全等級為一級的後錨固連接植筋時須為A級植筋膠(若安全等級為二級,可採用B級植筋膠和無機膠),符合行標《混凝土結構工程用錨固膠》JG/T340的相關規定。

五、拉拔,錨固深度對砼構件的影響

第一個施工樣板,應由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現場植筋拉拔試驗,植筋拉拔試驗合格後方可進行大規模植筋施工。

植筋錨固深度不同,其產生錨固破壞形態各不相同,其主要分為混凝土椎體破壞、植筋膠與混凝土或鋼筋粘性破壞以及鋼筋屈服破壞。


後錨固植筋技術要求


一、混凝土椎體破壞

混凝土植筋深度不足,在拉應力作用下,植筋膠與鋼筋緊密粘結,鋼筋強度未達到或剛剛達到其屈服強度,而混凝土的拉應力已達到極限而產生混凝土椎體破壞。

椎體粘接複合破壞形式:


後錨固植筋技術要求


二、植筋膠與混凝土粘性破壞

由於植筋膠的粘結力而發生破壞,植筋膠與混凝土或鋼筋粘結力不足,在拉應力作用下與混凝土或者鋼筋產生脫離,使鋼筋和混凝土的抗拉強度等都沒有充分發揮,這種破壞形式不僅僅與植筋膠的質量有關,還與植筋深度、施工工藝等各方面因素都息息相關。

三、應力傳遞性破壞

此破壞形態是在植筋深度超過最小植筋深度時發生的。鋼筋與植筋膠、植筋膠與混凝土以及鋼筋的粘結應力均未達到平均粘結強度。當植筋外部混凝土發生局部粘結破壞或錐形破壞後,隨著拉力的增加植筋屈服直至被拉斷。這時混凝土的抗拉強度還未充分發揮,粘結也未破壞,只是植筋過深會造成浪費。


四、鋼筋屈服破壞


鋼筋屈服破壞在這幾種破壞形態中屬於較為理想的一種破壞方式,是鋼筋在產生屈服後直至鋼筋發生屈服破壞,植筋膠仍未發生破壞的形態,屬於一種延性破壞,然而產生這種破壞形態的原因之一就是植筋深度夠深(一般處於15d以上)。

拉拔試驗檢測,在植筋膠拉拔試驗檢測中,卡本能夠做到現場拉力達到鋼筋拉斷之後,植筋膠與混凝土仍完美粘結,現場拉拔效果:

後錨固植筋技術要求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植筋深度、植筋膠質量的好壞等因素直接影響著植筋效果的好壞,在確保按照規範嚴格規定設計植筋深度的同時,選擇合適的植筋膠顯得較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