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在秦國變法使得秦國富有強大,但是商鞅最終卻落得個五馬分屍,他這麼做值得麼?

手機用戶80520603539


先得從商鞅變法的背景說起。

秦國先祖秦非子原是西周時期的養馬人,因祖傳養馬手藝為周孝王養馬馴馬,深得周孝王賞識,賜其封地百十里,世代為周朝附庸地。因周時實行分封制,周朝控制範圍內的土地被分為若干大小的領地,由有功之臣自行管理,當時秦非子職位很低,所以一開始秦的領地非常小,在周朝眾多的領地裡並不起眼。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西部犬戎(西戎的一支)部落殺死。周幽王之子姬宜臼在秦襄公的護送下東遷避禍,後定都洛陽,是為周平王。因秦襄公護駕有功,被周平王封為諸候,享有和其它諸候同等權力。自此,秦開始建立諸候國。


春秋時期,秦國領地屬今陝西西部,秦國弱小,西連西戎,東與諸候大國接壤,處在夾縫中生存,秦國的地位和諸候地位極不匹配,常常遭受諸候國嘰笑和排斥,稱其為“不毛之地”,“未開教化”。

為了打開局面,秦國曆代君候勵精圖治,憤發圖強。到秦穆公的時期,他用五張羊皮換來百里奚,任用百里奚等能人賢士,先後滅掉了梁國、芮國、滑國。然後消滅了西戎十幾個部落小國,拓地千里,一躍成為諸候大國,為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奠定了基礎。


戰國時期,封建制度開始在諸候大國萌芽,新功貴族因不滿世襲舊制觸發大量不滿情緒,嚴重影響削弱了人的積極性和各國發展。魏國率先任用李悝進行政治軍事變法,魏國逐漸強大。後來吳起在楚國也進行了相應的變法運動,楚國藉著變法收復許多失地。吳起變法最後慘遭貴族的鎮壓失敗,它的積極作用卻不容忽視。

秦穆公讓秦國成為了諸候大國,他的繼任者並沒有停下步子。曾經祖輩在和西戎短兵相接的歲月,秦人形成了強悍的民風,他們骨子裡充滿了征服的意志。秦國統治者不僅想要一個大國地位,還有一個強國夢,大而不強是秦國想要突破的一層繭。那麼魏國和楚國的變法讓秦孝公看到了希望。


接下來,秦孝公招賢納士,商鞅出現了。這是一個毛遂自薦的年代,大凡有些能耐的人都在周遊列國來兜售自己的理想,商鞅也是其中一個。商鞅首先選擇了魏國,因為魏國早年有李悝變法,有這方面的根基,但是魏王根本不相信商鞅,連見面機會也沒給。商鞅只好回到出生地衛國一邊潛心研習新法一邊等待時機。

商鞅得到秦國秦孝公求賢令的消息,從衛國一路風塵僕僕跑到秦國,收賣了秦國大夫景監,景監向秦孝公推薦了商鞅。第一次見面商鞅講了君王之道,秦孝公根本不感興趣。第二次見面又講了用兵之道,秦孝公還是提不起興趣。景監以為商鞅沒有學識就去責問,商鞅反而高興地說他已知道了秦孝公的志向。第三次見面商鞅故意大聲問秦孝公想不想一統天下,做一個開天闢地的偉大君主。秦孝公果然來了興致,商鞅趁機向秦孝公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重軍功,統一度量衡和設立郡縣制一系列舉措,世稱商鞅變法。


秦孝公一心想進行變革,對商鞅之法十分推崇。變法之初,受到秦國既得利益者和貴族百般阻撓,為了新法順利實施,商鞅舌戰眾人,得到秦孝公支持。

秦孝公封商鞅為左庶長,變法分為三步,逐步推進。剛開始,人們還對商鞅持懷疑態度。為了取信於民,商鞅於鬧市置一根木頭,說如果有人把木頭從東市搬到西市,賞金百兩。有人抱著試一下的態度搬了木頭,果然得到黃金。消息傳開後,新法受到很多人的歡迎。


商鞅變法修訂了秦國曆史上第一部法典《秦律》,其中條例鼓勵農耕蠶桑,興修水利,對盜竊賊刑罰很重,使得秦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對作戰英勇的普通土兵進行升官進爵,使得人人奮勇殺敵。當然,也有一些規定增加了農民稅賦和負擔,連坐的刑罰使很多無辜之人受到牽連。秦國那些躺屍的貴族如果沒有建樹,自己的職位將被功勳新貴排擠,自己的土地會被別人瓜分。他們恨商鞅,恨得咬牙切齒。

公元前350年,商鞅大膽建議遷都,秦孝公令其監造都城咸陽。咸陽城建成後,名義上的周天子也前來道賀。秦國自此正式拉開郡縣建制,以都城咸陽為象徵的中央集權模式的序幕。此法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得到完善。


秦國在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中逐漸強大,商鞅還帶領秦國軍隊打敗魏國,收回了河西失地。秦國的風頭逐漸顯露,開始讓各諸候國恐懼。秦孝公封商鞅為大良造,主管軍政大權。後尊為商君,賜其十五座城池。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謝幕了,太子贏駟即位,即秦惠文王。由於秦惠文王以前反對變法,按照變法新政,反對者要處以刑罰,太子不便處罰,只好算在兩位老師頭上,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了字,惠文王上臺,權貴們抓到機會,誣告商鞅謀反,商鞅被抓後處以車裂極刑。商鞅死後,商鞅頒佈的變法新政並沒有廢除。

商鞅變法對於秦國來說,是一次很徹底很成功的政治改革,秦國的管理方面走在其餘諸候國前面,終於成為了一個強國,又一次完成了華麗轉身。

商鞅,功不可沒。沒有商鞅,很難想象秦國後來的樣子。


商鞅在人生地不熟的秦地,變法遇到的不僅是阻力,更有生命的危險。秦孝公是商鞅的伯樂和堅強後盾,讓商鞅的才能和抱負得以施展。商鞅對自己的處境很明白,既然是變法就會得罪人就得有付出,那麼他的變法實施成功了,他所有付出也是值得。

本人頭條號《走著聊著》,歷史領域創作者,歡迎點擊加關注!


走著聊著


商鞅放在如今,是一位很有爭議的人物。正面評價是,銳意革新,廢除弊政,富國強兵。另一種說法是負面的,稱其刻薄殘忍,愚民弱民。

那麼商鞅變法優劣究竟如何?他是位怎樣的人呢?



商鞅(公元前365~前338年),衛國頓丘人(今河南內黃)。先於魏國不得志,為一展報復來到秦國。當時為戰國大爭之世,魏國因吳起變法為最強國,而秦偏居西陲窮而弱,甚至連河西地區都被魏國所奪取。此地為秦國險隘,著名的函谷關就在這裡,相當於大門都被人所控制,可見情況何等糟糕。



時值秦孝公當政,不堪忍受現狀,決心變革。而國內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舊貴族高官勢力,認為要依古法祖制,遵循舊禮。而變法派商鞅指出:時勢已變,今古情況已完全不同,只有根據當前情勢,施行新法,秦國才有出路。

駁斥商鞅的一派認為,變法理念過於惡毒:一、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二、民眾間必須相互監視舉報。三、愚民、弱民。



用今天的道德理念來看,商鞅變法確實殘忍不人道。但這個評論是片面而淺薄的。正如商鞅所言:時勢不同,治國之法當不同。當時的秦國,處於隨時被山東六國滅亡的邊緣,再仁善、再漂亮的律法,如果撐不到秦國強大,也是一紙空言。而事實上,秦孝公以至其後數代秦王,都遵循商鞅之法,使秦國持續強大,終滅六國,得以一統。

因此說,對其一味攻擊,而完全否定其功績的說法,是偏頗而迂腐的。若單以王道仁善感化治國,秦國能否繼續存於大爭之世尚且兩說,何來六國一統之偉業。商鞅其人,距今兩千多年,未接受過現代文明的薰陶,純以現代標準去套用古人,是不公平的。



若以仁義禮孝悌治於亂世,孔夫子當為不二人選,但孔子周遊列國求官,雖禮遇而不得重用,可見當時的情況是不適用的。

也正因為商鞅變法中不分高低貴賤,只知律法不知人情,觸及了秦國權貴階層的利益。秦孝公方死,眾人群起而攻之,蔑稱商鞅謀反,而秦惠文王為了平息國內矛盾,穩住局勢,派兵前去捉拿,商鞅在抵抗中身亡,屍首被處車裂,全族被誅,那些權貴恨他到了何種程度。



值得深思的是,商鞅死後,秦惠文王以及後世秦王,仍循商鞅之法,連他們自己都認為商法好,能使秦國強大。

商鞅是古時的知識分子,能夠將自己所學付諸實現,是一生最高追求,古人對於名的重視是遠大於利的,商鞅用自己的才能塑造了強大的秦國,留名後世,對於他們來說當然值得。



用屈原作品離騷中的一句話來概括: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我心中所追求的,即使死亡多次,也絕不後悔。


百味乾坤



鄙人曾解析過商鞅的馭民六術:弱民、貧民、愚民、辱民、疲民、虐民。今日在解析商鞅之死。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以謀反罪被五馬分屍,夷滅三族,斷子絕孫。商鞅之死,可謂多行不義必自斃也。 商鞅本人是死於商鞅之法。


一、法家主張,寧枉勿縱。

商鞅謂之:刑用於將過,則大奸不生。韓非子謂之:禁奸於未萌。 不是禁奸於萌芽,而是未萌。依據商鞅思想,你沒謀反,就把你以謀反之罪處死。才能做到大奸不生。秦惠王及大臣便以商鞅之法,在商鞅謀反未萌之時,儘早將商鞅處決。

【而儒家提倡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

二、儒家主張五刑:砍頭、割鼻子、砍足、刺字、割雞雞。法家主張五馬分屍、烹煮、扒皮、抽筋、凌遲、剁成肉泥等等。戰國法家酷吏商鞅被五馬分屍。唐代法家酷吏周興、來俊臣,一個被烹煮。一個被剁成肉泥。秦國是依據商鞅之法,將商鞅五馬分屍。

三、儒家主張不罪無辜。孔子修訂的《尚書》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法家主張,夷族連坐。秦國是以商鞅之法,將商鞅夷滅三族。商鞅把自己害的斷子絕孫。

總之,商鞅死於商鞅之法。害人終害己。 商鞅如何面對自己制定的法律。

但商鞅面對自己制定的法律時。選擇了逃避和暴力抗法。 秦國以商鞅之法。以謀反之罪欲逮捕商鞅。商鞅居然組織封地的武裝力量反抗,暴力抗法。商鞅之亂被平定後,他卻想逃避法律制裁。在逃亡的路上。準備住店,店老闆必然讓商鞅出示身份證。商鞅無路可逃。作法自縛。

法家主張以刑罰捍衛君權,奴役臣民。商鞅之死,證明了法家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楊朱學派


商鞅和吳起呂不韋一樣,同樣是衛國人,同時也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又稱為鞅,公孫鞅。後在河西之戰中立功受封商於15邑,號為商君,由此成為商鞅。在商鞅早期十分喜歡刑名之學,受魏國變法影響很大,公叔痤在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有大才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必然可以使魏國強勝,但魏惠王不以為然。商鞅由此在魏國賢居,不久即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秦孝公深感情國落後,希望恢復其穆公時期的霸業,於是幾年後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但有人能使秦國富強者吾且尊觀,與之分土。

秦孝公繼位六年以後,公元前356年,商鞅任命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一次變法。主要的內容是改革當時的戶籍制度實行連坐之法,明令軍法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20級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在變法後的第六年,秦國將國都遷到咸陽,同時命令,商鞅在秦國進行第二次變法。主要的措施是開阡陌,廢井田,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明法令賭塞私門之請,禁遊學,諸多的變法措施直指秦國既得利益階層,使得秦國的國力迅速增強。

經過商鞅的兩次變法,秦國舊制度被徹底打破,經濟獲得長足發展,逐漸成為戰國七雄當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之後統一天下奠定基礎。但和大多數的變法者結局一樣。商鞅的變法使得秦國強大,但也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在公元前339年趙良去見商鞅。勸其趁機引退,但商鞅沒有聽其意見,這被認為是商鞅已經對於其已到手的權力和名譽無法放手而導致。實則不然,從歷史上對於趙良的記載來看,他很可能是就是舊氏族的代表。在歷史文獻的記載當中勸商鞅放下歸隱,只是其中的一點,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商鞅就此廢除新法。以緩解舊氏族和普通平民,對於商鞅的怨恨。但商鞅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秦國的新法。怎麼可能被說動主動廢除新法,將自己畢生的心血付諸流水。

也正在不久,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商鞅不僅成為老氏族內心怒火的根本,更是秦惠文王繼位之初鞏固自身王位的矛盾體,殺商鞅但不廢除商鞅新法這對於商鞅來講也是最好的歸宿。自己肉身雖死,但靈魂不滅。當他逃往魏國時在客棧不得留宿商鞅內心既是失望也是驚喜的,失望就失望在自己結局不可避免,欣喜,便欣喜在秦國婦孺老幼接言商君之法。新法已經深入秦國基層。認誰也不可動搖。商鞅變法無可避免的成功了。也正是由於秦惠文王殺商鞅而行商鞅之法。使得人和新法分離開來不至於因為人的原因而使得新法遭受廢除,這才是秦國崛起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曾評價商鞅是首屈一指的立國富民的偉大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信徒般信仰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成,是我國有史以來之偉大政策。商鞅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而又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一國之富強,更使得當時的社會制度得以徹底改變。運用變法而沒有利用革命,就使得當時的社會政治制度得以根本性的改變古今中外,任誰也做不到這一點。但商鞅做到了,並且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世界史圖鑑


這個問題有邏輯缺陷,商鞅在變法的過程中,是不知道自己未來會被車裂的。即然不知道,也就沒有所謂值不值得。


因為要評價一個事情值不值得,人需要知道成本和收穫來雙方衡量,只要收穫大於成本就是值得,收穫小於成本就是不值得。

那麼問題就來了,商鞅變法的時候他知道自己未來一定車裂嗎?用腦子一想就知道是不可能的,商鞅連自己是不是能變法成功都不知道,變法能不能讓秦國強大商鞅也不知道。


事實上,商鞅變法是經歷了秦國六代君主的堅持,才讓秦國有了最後統一中國的實力。六代君主,只要其中有一個不看好商鞅留下的法律,進行修改或是廢除,商鞅變法就不可能成功。

商鞅本來是衛國人,在自己的國家不得志,空有一生才學不能發揮,所以去秦國找機會。當時的秦國國君看到了商鞅的才華,命他主持秦國的改革。所謂的改革就是要打掉舊的利益分配體系,建立新的利益分配體系,所以舊有的得益者一定會瘋狂反撲。商鞅有了秦國君的支持才把變法堅持下去。在變法的過程中,秦國的舊貴族為了破壞變法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甚至鼓動當時的秦國太子出面反抗變法。


這在秦國當時把商鞅放在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地步,對犯錯的太子網開一面,那麼變法的努力就會被人懷疑,但如果處罰太子會動搖國本,最後因為太子未成年,所以就處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這兩位老師也是秦國皇族的重要成員。


通過這一次矛盾,商鞅和秦國貴族全面翻臉,所以在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死後,登上王位的秦國太子在皇族的鼓動下車裂了商鞅。

雖然商鞅被車裂,記恨商鞅的秦國太子登基,但是商鞅留下的法規秦國太子堅持實行,正是這樣一代代國君的堅持,所以秦國變法最徹底。


具體到商鞅,他在從衛國去秦國的路上,是不會知道自己將來被車裂的,他腦子裡想的就是要在秦國建功立業。就像現在年輕人去北京做北漂,他不知道自己未來如何,只是知道那裡機會多,可以去碰碰運氣。


從商鞅變法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一件事要成功,需要的是天時地利各種配合,自己能做的就是努力幹,成不成交給老天。


西山講歷史


歷代變法的推進者下場多數都是不好,不是當朝死就是死後清算,因為變法就是將貴族利益分割。

我們且不說商鞅變法對後世或對秦的什麼因果,嬴渠梁當時有讓位給商鞅的想法,不管當時的嬴渠梁是否真心相主但商鞅拒絕,如果接手江山那勢必會引起變法受阻。僅老甘龍一流人就會拿著商鞅變法為假謀逆是真等等來內亂,為了不讓多年變法付之東流商鞅選擇了拒絕,從這一點上來說商鞅是偉大的。

商鞅變法影響至今,法就是秩序,但在當時戰國分治百家學問明爭暗鬥的年代能獨自找出一條路來可以說在當時絕對是偉人。

但商鞅變法太狠,狠到忽略了教化,明明可以教育幾下就能讓人浪子回頭在變法中就成了刑法。<strong>

後人對商鞅變法的批評更是有輕教化而無視社會力量等等,秦國正是因為變法弱變強最終一統,但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放棄了社會力量。代表事件焚書坑儒,將教化機會直接滅掉。使得一時間各種思想為了自保或消失或歸隱最終朝廷也就失去了活力。

假如當時秦一統後重教化輕刑法,僅拿法家思想做為江山鋪墊想必民生問題在極大上可以發生一個逆轉,至少可以為秦國續命,可惜的是在那個時期皇帝專業還不成熟一切都只是如果。

有句老話叫:酷吏必出草。秦國當時上下堪稱酷吏治國,在討論中屬於違背了中國歷史上的仁義二字,違背了中國人所說的天道。

只能說商鞅在當時信息量少,蠻夷風起的社會背景下能將一個只知道天天打群架的窮國變富是個人物。


仲由子


值得!為自己而活的人,是凡人;為大眾而活的人,是聖人!先天下憂,後天下樂,無私者無畏,惜乎一命哉?百年何其短,臨終應無悔!苟利民安泰,不倦奮有年!有人問為什麼活著,最好的詮釋便是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何為價值意義,莫過於此!胸中有溝壑,腹內藏乾坤!聖手醫社稷,仁心惠民生!

商鞅變法強秦,使一個六國鄙視積貧積弱的國家一躍而起,東出稱雄,且六世而不衰,並最終統一六國。“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是對商鞅真實的寫照。“觀俗立法,察國事本”,商鞅強調因勢立法,有法必依,也就是根據當前情勢來立法,一旦立法必須依從。又強調法無權貴,一視同仁。這句話用現代話說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商鞅變法之前列國一直遵循儒家之“刑不上大夫”,到了商鞅這裡變成了“刑上大夫”,開創了“法無尊卑”之先河。“有功於前,不為損刑;有過於後,不為虧法”就是說即便是功勳卓著,也不能因此而壞法。“法不誅心”,就是說只懲罰違法之事實,而不以言論思想定罪。與後世文字獄相比,文明瞭不知多少倍。又強調立法以明,愚民易知。就是說法律條文必須讓民眾清楚明白,而不能解釋權歸朝廷所有。所以徙木立信,並派出精明幹吏下鄉宣講,耐心解讀,讓老百姓都心中以明,知曉應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做什麼有獎勵,獎勵什麼,做什麼會違法,會怎樣懲處。

毛澤東曾評價: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之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惡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造化的征途


商鞅,死得其所,值得!

談死亡,不能簡簡單單看“死”與“生”,得看價值!需看貢獻!

要真正搞清楚商鞅之死否值得,還得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死亡的態度。

我也玩一回時髦,搞一次穿越旅遊,沿著時間軸,去聽聽古人談論死亡。

明.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唐.李白: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漢.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重於鴻毛。

我們繼續前行,去看看春秋戰國時期。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孔子: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商鞅與孟子同時代,對孔孟文章一定亂熟於心。何況他是法家,也帶有兵家的成分,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與死亡息息相關。他所生存的時代,時時面對刀光劍影,常常看見屍橫千里,自然也不畏懼死亡。

我們看到這些,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死,不可怕,怕的是死得沒有價值。

商鞅的死,是舊勢力的報復,巧好反襯出他死的價值。

商鞅之死,價值無法估量。對他本人,是千秋功業,可萬古流芳;對人類社會,徹底打垮奴隸制度,是人類發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對秦國,是憑藉“六世餘烈”一統天下的良好開端。

(附:也奉勸今天那些把死亡當兒戲的人,珍惜生命!沒有價值的死一錢不值,若只為一時賭氣衝動,幾年後誰還記得你?!我們普通人,除了善終(病死也是善終),自己沒有權利選擇其他的死亡方式!)


碧水青山0


一是,商鞅不去秦國變法,很難實現他的自我抱負。商哥為秦國量身打造了變法,秦國也成為商哥的專屬平臺。商哥倒是想去別國做事,問題條件不夠啊,人家不搭理他。就是在秦國也是託了寵臣,很是掉面子。成功之後他才有了權勢,有了自我價值。否則,只是一平常人。商哥是不願做平常人的。


二是,商哥要是知道命運,那麼他肯定會選擇生命的。商哥是個很現實的人,去秦國是求聞達於諸侯,而不是去找死的。這點可從他與秦王兩次對話中看出,一次講王道,看秦王不喜,二次講霸道。完全相反的兩種策略,在商哥看來只是求取富貴的手段而已。

三是,商哥幹到一定程度,已經無法收手了。當初商哥權勢頂天,手下門客也曾直言不諱,您變法得罪了很多人,而您最大的支持者是秦王,一旦秦王不在了,您就危險了。趁早退吧。商哥捨不得到手的一切,又心存僥倖。結果就悲劇了。



個人覺得,商哥的選擇是幸與不幸。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還推進了歷史的前進,最後是個人的悲劇。亢龍有悔啊。


Lucky


商鞅變法的故事家喻戶曉,雖然他成功改變了秦國,為秦國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讓自己最終卻落得個五馬分屍而死,這個結局讓人唏噓不已,甚至感到很不值得。那麼為什麼大名鼎鼎的商鞅最終得到了如此結局呢?商鞅有沒有想到自己會是這樣的下場呢?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呢?其實早前就有商鞅一個趙國的好朋友勸過他,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讓商鞅變法時不要再鋒芒畢露,小心引火上身,再說他搞變法讓那麼多權臣對自己懷恨在心,有朝一日秦孝公駕崩,自己肯定會受到最殘酷的懲罰。難道這些道理商鞅不懂嗎?顯然不是,商鞅肯定是懂的,甚至可能的後果也想到了,但是為什麼還要堅持變法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雖然實現不易,結果不明,但是隻要能成功,哪怕失去生命也是值得的,就像我們課本上說的,有的活著,他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還活著。還有一句叫:人終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些都告訴我們,只要有價值,死有何懼,我國曆史上這樣的英雄壯舉比比皆是啊。如果商鞅當時怕死放棄,那秦國就不會統一全國,那今天我們的歷史可能也會被改變。所以說,商鞅這樣做是值得的,遺憾的是他大功未成身先死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