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祕密交通站群建設

​​​滿洲里,一個從二十世紀初因邊境鐵路交通而逐漸成長起來的北方名城。它“一眼望俄蒙,雞鳴聞三國”。

在今天的中國,凡是做小商品交易的,都知道這個著名的邊貿集散地及口岸城市。融匯著中俄蒙三國風情,被譽為“東亞之窗”。翻開中國版圖,宛如一顆璀璨的鑽石,鑲嵌在昂首的雞冠之上。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滿洲里臨近國門的套娃廣場,巨大的套娃超五星酒店

​作為城市,它是年輕的,而在中國革命史上,尤其是中共早期鬥爭史上,它更是一座英雄之城,且是“無名英雄”之城。以其對中國紅色革命而言,它和上海,北京等中共早期組織萌發地一樣,見證了一個政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變遷。

這個魅力無限北疆邊陲城市,蒙語原名“霍勒津布拉格”,意為“旺盛的泉水”

1901年因東清鐵路的修建而得俄語名“滿洲里亞”,隨著來往於中俄蒙的國人日益增多,念成漢語發音,“亞”字發音越來越輕,變成了今天的“滿洲里”定名。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偽滿洲國時期的滿洲里一景

​百年前的滿洲里,有一條通向前蘇聯(今俄羅斯邊境)方向的小土路,在1920年到1937年的十八年間,年輕的中共與共產國際、前蘇共,就是通過這條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完成了人員往來,取得了紅色“普羅米修斯火種”。

滿洲里,迎來送往了幾乎囊括了中共初創開始,早期所有的領導人,以及各類重要幹部、文件(情報),物資等,被譽為“一座紅色的國際橋樑”。毫不誇張的說,這條中國邊城的神秘小道,曾左右過中國共產黨的命運。而這座“無名英雄之城”,當與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等並肩而立在中共鬥爭史上,毫不遜色。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滿洲里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遺蹟碑

民國初年,中國軍閥擁兵自重,各霸一方。

1918年,張作霖任東三省巡閱使,他在東三省的勢力得到北洋政府的承認。不久,張作霖又兼任蒙疆經略使、東三省保安總司令,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東北軍閥張作霖

​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俄國已經成為世界革命的中心。以後,隨著前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建立,帶動了世界共產主義的蓬勃發展。當時的滿洲里是遊牧民族放牧牛羊的地方,地廣人稀,反革命勢力相對薄弱,並且交通便利,距前蘇俄國境站86號小站只有9公里,每天有一列從滿洲里經哈爾濱開往海參崴的旅客列車對開,前蘇俄86號小站則每天有一列開往赤塔至莫斯科的旅客列車。因此,這條經哈爾濱、滿洲里到蘇聯莫斯科的路線要比乘輪船節省很多時間和經費,也相對安全。

當蘇俄在十月革命後,建立了世界上首個紅色政權後,中國最早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愛國者們,就即開始尋求革命成功的真理,並因此接受了共產國際和前蘇共的幫助,為自己積弱積貧,並屢受帝國主義和舊軍閥壓榨的祖國,尋找一條光明的出路。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滿洲里國門景區展品

​這些在民眾中逐漸覺醒的新的革命意識,包括因為前蘇俄的成功,大量湧入中國境內的白俄盲流,讓張作霖感到不安,它向呼倫貝爾等邊境地區派遣了軍隊。

1920年,蘇俄紅色政權愈益強大,前蘇國內戰爭已經分出勝負,遠東紅軍對白俄武裝(謝米諾夫白費武裝)的追殲勢如破竹。謝匪兵敗,但武裝騷擾滿洲里等中蘇邊界地區。

1920年3月,張作霖任命張奎武為呼倫貝爾鎮守使,丁超為海滿(海拉爾,滿洲里)警備司令,加強了一度消失了的邊境防務,嚴格盤查來往行人。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白匪及首領謝米諾夫,披大衣坐椅子者

​1921年,張作霖決定,不許華人越境回國,也不許無官方證件的人出境,對邊境實行戒嚴。以後還曾在滿洲里四周掘壕為界,不許任何人隨便出入,以防止被蘇俄“赤化”。

隨即,張作霖召開了軍事行政特別會議,決定從東三省抽調5個旅的兵力組成臨時邊防軍,分駐滿洲里至綏芬河一線中蘇邊境。從此,中俄邊境上的交通要道哨所林立,軍警密佈,車站、旅店、飯館等處設有許多密探,嚴防中俄“赤色分子”出入中俄邊境。整個滿洲里猶如龍潭虎穴一般,機關重重。

也正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年輕的中共黨人,與共產國際,前蘇共一起,完成了中共建黨初期及以後多年的“紅色大動脈”。

紅色交通線從上海為起點,滿洲里為國內最後一站,漫長而兇險。而從滿洲里所負擔的任務,以歷史節點來看,則可以分成三部分。

分別是,

建站前時期,滿洲里秘密交通站(即“晉豐泰”雜貨鋪)時期,滿洲里國際秘密交通站群時期。

建站前時期:

1920年至1931年。1920年前後,共產國際和蘇共為了幫助還在襁褓中的中國共產分子統一思想,建立政黨,即中國共產黨。便是利用了滿洲里的地利之便,開闢出了早期紅色國際交通線。

共產國際伊爾庫茨克遠東書記處責成國際聯絡部的麗雅.伊薩耶芙娜專門主持該項紅色國際交通工作,以來保證來往於中蘇之間革命者的安全,在長長的旅途中,分別從上海、北京、哈爾濱等地設立了交通聯絡站(處),並在赤塔、86號小站、滿洲里和海參崴、格羅捷闊沃、綏芬河等地設立了秘密交通點。在蘇俄境內,前共產國際方還負責協調好中蘇(前蘇)邊境駐防的前蘇邊防部隊和保安部門(格魯烏)做好接送工作。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滿洲里老火車站

​當時在哈爾濱的前蘇俄駐滿代表阿勃拉姆松採取多種方式經常來往於這條“紅色交通線”,派交通員護送許多中國革命者赴蘇俄和接送從蘇俄入境的中俄革命者。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舊滿洲里郊區鄉鎮街道上的路人景象

​1921年夏始,中共正式建黨後,中共的革命事業開始了第一輪蓬勃的發展,為了取得蘇俄和共產國際的幫助,在中共早期第一代滿洲省委的領導組織下,實際上在東北地區開闢了3條地下交通線:

1.綏芬河徒步進入前蘇。

2.黑河到蘇聯,

3.滿洲里徒步出(入)境,由共產國際遠東部門匯同前蘇保安機構護送,火車至莫斯科。

這第三條通道,滿洲里國際秘密交通線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經過這條交通線進出中蘇國境的人數今天已經無法確切統計。

如早年幫助成立中共,指導中共早期工作的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馬林、越飛、李德等

而中共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人基本也都是經滿洲里去共產國際和蘇聯以及從蘇聯回國的。

中共創建人、早期領導人,重要幹部如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張聞天、劉少奇、何叔衡、林伯渠、吳玉章、王明、張國燾等,也是由滿洲里出入國境的。其中,還有越南,朝鮮的共產主義者。

“紅色交通線”通過滿洲里的具體通道一般為:

一,由上海乘海輪到大連(或營口),然後乘火車經瀋陽、長春抵達哈爾濱。

二,由北平乘火車經天津、瀋陽、長春抵哈爾濱。

三,哈爾濱作為中轉總站,乘中東鐵路火車北至滿洲里,由滿洲里中共秘密交通站負責等待時間的起居和聯絡,後秘密交接給前蘇接應人員,徒步出境,到達奧特波爾(今俄羅斯後貝加爾斯克鎮)上火車、經過赤塔等站點,在西伯利亞鐵路上行駛,向著莫斯科行進。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今日滿洲里夜景,圖文無關

​往來於中蘇之間的革命者隨時都有被逮捕的危險。為了保證他們的安全,在當時,共產國際,前蘇共和年輕的中共都為建立和保障這條最為重要的秘密國際交通線付出了最大努力,乃至生命和血的代價。

該線在這個時期,完成了中共歷史上一次極其重要的護送使命,即中共唯一一次在境外的全國黨代會,中共六大的代表們安全出境。該項任務由中共中央委派楊之華、龔飲冰和滿洲省委唐宏經(六大代表)共同負責。

該時期,這條交通線在滿洲里並沒有建設成固定的交通站,全憑人脈關係和臨機應變進行護送任務。

滿洲里秘密交通站(即“晉豐泰”雜貨鋪)時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為了完成在東北(含東蒙地區)地區實行殖民化統治,並根據日本戰爭總策略,對前蘇嚴格實行軍事隔離(對峙)。關東軍憲兵司令部,哈爾濱特務本部(關東軍情報本部),滿鐵等日軍,日特機構加強了中東鐵路東西兩線嚴查和防諜事務,這條工作了十餘年的國際秘密通道受到了干擾。

滿洲里是通往前蘇的最重要節點,中共北滿特委高度重視國際交通線工作,建設穩定的滿洲里秘密交通站工作迫在眉睫。危難時刻,依然用盡最大的努力,保證該通道的暢通。

1931年11月初,中共北滿特委負責人李大昌(即武胡景,後任上海中央軍委書記,曾是中央特科後期領導人)親自選派具有多年秘密工作經驗的紀中發(化名司杜其卡)李芳(原名關玉梅,又名關碧雲。曾化名王媽、李蘭芳、麗達等)以夫妻的名義到滿洲里開設“晉豐泰”雜貨鋪(道北三道街北頭,今83號),以此為據點,季中發負責外聯,李芳負責“住機關”,建立了滿洲里秘密交通站。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滿洲里紅色紀念館裡仿製還原的“晉豐泰”雜貨鋪

​1932年初到1934年5月,滿洲里秘密交通站共送走了70餘名中共最重要的高級幹部去往前蘇。同時,經滿洲里秘密交通站過境的還包括朝鮮、越南等國的革命志士。

採用的形式或者是馬車,或者是徒步過境。為了安全,該站只負責出境,不負責入境護送聯絡事宜。

滿洲里國際秘密交通站群時期:

1934年,中共上海中央的組織遭到巨大破壞,加之東北(含東蒙地區)全境淪陷,並在日寇的策劃下,建立了偽滿洲國。中共滿洲省委與中共中央失去了聯繫,這條由上海經哈爾濱、滿洲里去前蘇聯的交通線被迫中斷。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偽滿洲國時期滿洲里一景

​1934年4月,原中共滿洲省委交通局吉東交通站的站長楊永和(原名楊殿春,化名王玉山)、林鳳珍(又名李秀貞)夫婦調到滿洲里國際秘密交通站接替紀中發和李芳的工作,仍以“晉豐泰”雜貨鋪為掩護。

1935年,中共中央與滿洲省委終於聯絡上,根據東北地區的形勢,立刻通知滿洲省委,原上海經哈爾濱去前蘇的交通線由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領導,聯絡工作(具體業務)由共產國際交通局負責。

1935年8月,國際交通線完全由共產國際所屬的國際交通局領導,在哈爾濱設哈爾濱國際交通局。

1936年1月,根據形勢要求,中共滿洲省委撤銷,設置了哈爾濱特委,韓守魁(後叛變)任書記。共產國際根據國際交通工作的迫切需要,從人力、財力方面加強了國際交通組織,在哈爾濱成立了哈爾濱國際交通局。在前期,共產國際國際交通線已經在

扎賚諾爾地區完成了交通站建設,作為滿洲里交通站的輔助線,負責人楊殿成(楊永和之兄),助手是王化民(後調張發接任,對外一般稱老李頭)。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二十世紀初的滿洲里一景

​為了完善交通線,和保障交通線沿途的安全,由共產國際哈爾濱國際交通局出資,在中東鐵路東西兩線和中蘇邊境地區接管和新建了5個交通站和5個聯絡處。

5個交通站是:

滿洲里交通站。

扎賚諾爾交通站。

滿洲里直通交通站。

博克圖交通站。

密山交通站。

5個聯絡處是:

滿洲里及扎賚諾爾方面聯絡處。

滿洲里直通交通站聯絡處。

外國人會見處。

哈爾濱特委聯絡處。

密山方面聯絡處。

每個站(處)都配備了一至兩名專職交通員,並制定了嚴格的工作程序,各交通站都必須按國際交通局的規定,在指定的聯絡處,按照事先規定好的暗語接頭。

1936年4月,哈爾濱國際交通局委派前滿洲省委交通局李子文、宋恩來負責建立了“滿洲里直接交通站”。該站設在滿洲里道北三道街,以開承和順估衣鋪為掩護。這個交通站不與滿洲里交通站發生橫向聯繫,建站的目的作為備份,如果滿洲里和扎賚諾爾交通站發生意外,則由此站接過滿洲里國際交通站的任務,保證中共同共產國際及前蘇的聯繫不再中斷。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滿洲里傳統的俄式木質建築木刻楞

​而在滿洲里的各類國際秘密交通站(點)不少於10個,形成了以滿洲里國際秘密交通站為中心的交通站群(網絡),包括“承和順”沽衣鋪、俄國人浴池、蘇聯人修鞋鋪、蘇僑診所等等都曾安全護送過各類革命幹部和國際友人。

如同中共工農紅軍一般,在艱難困苦中以長征的大無畏氣概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上海到滿洲里的紅色國際交通線,在十八年間,何嘗不是一條中國革命的“秘密長征路”。(未完待續)

【說諜】曾是“紅色朝聖路”上最後驛站,滿洲里秘密交通站群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