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一座706米的大山,兩塊巨石舉在山頂,形如馬耳


“五一”假期,人們紛紛外出旅遊,各地的旅遊景點遊人如織。這個時間我們沒有遠走,在家門口附近找個不太擁擠的地方爬爬山、看看風景。

外出旅遊很多內陸人到海邊看大海,沿海的人也會到內陸看名山大川。五一期間,我們來到了這座據稱為魯東南部最高峰、主峰海拔706.7米的馬耳山。

馬耳山距日照市五蓮縣城14公里,南靠五蓮山,西接九仙山,是五蓮縣與諸城市的界山,面積約40平方公里,其因主峰兩大巨石並舉,遠望狀如馬耳,故名馬耳山。

我們從南側的牆夼村而上,走過一座吊橋,進入了這座五蓮還沒有正式開發的山脈,諸城一側有開發;我們沿著由花崗岩構成的山石嶙峋,荊榛遍生的崎嶇山路向上攀登。

穿過鬆樹林,我們沿途看到,漫山綠樹叢蔭,野草叢生,植被覆蓋較好;山上的路有的地方根本沒有臺階,經過1個半小時的艱難攀爬,終於爬上了馬耳山頂。

據說,過去附近是老農經常看馬耳山識陰晴,適宜的地理與氣候使之能預示天氣陰晴,天要下雨,洞中生雲,圍繞馬耳雙尖,形成瑰麗的“戴帽雲”,人稱“馬耳山戴帽,大雨就到”“馬耳山戴帽,小放牛的睡覺”。

在山上,本記看見有一家人在山上野餐,我問從哪個角度看出此山像馬耳朵?一位大哥說,應該從山的北面看最像,山上的兩塊巨石,遠看並舉望齊,馬耳故世取名焉。

傳說馬耳山這一流域出過蛟龍,山水直通東海。有一年,二郎神騎著神馬“趕山救母”路過這裡,突然馬頓前蹄不往前走。原來,神馬被美好風水所戀。那蛟龍便騰空駕霧直往九仙山龍潭溝而去,為神馬讓出位置。龍馬換位,山水依舊,只是在山上長出兩個高聳入雲的馬耳。

馬耳山西路有些雹子石,據記載,抗日戰爭時期,馬耳山軍民曾藉助山勢,轉著山頭打擊鬼子,就用滾石擊退敵人。此後,人們就稱那些圓如冰雹的大石頭為“雹子石”。

登上馬耳山頂遠眺,蜿蜒的公路似一條紐帶,與綿延起伏的五蓮山、九仙山等遙相呼應,遠處碧綠的宰相湖、松月湖等水庫碧波粼粼,山水相依,遠看紅瓦綠樹的村莊和那一片片梯田形成了一幅美好的圖畫。

圖說古往今來,影攝歷史印跡,分享旅行見聞;中攝影像原創作品,歡迎聯繫約拍。#青雲計劃# #旅行攻略# #隨手拍春天# #家園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