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清晨,褪去工作外衣的你或許正蜷縮在床,也或許已經踏上與家人出遊的路途。看著別人拖家帶口玩得不亦樂乎,而他們只能投來羨慕的目光。在他們心中,對於家人只有虧欠,甚至有時會與孩子產生一種陌生感。每天上萬步的路程,難喝一口的水杯,還有一雙已經磨平的帆布鞋……五一勞動節,當別人在假期中逍遙時,他們依舊奔忙在執勤一線。他們就是基層派出所民警。記者隨警體驗,記錄下他們的日常。
時間:5月1日上午8:15處理鄰里間消防通道施工糾紛
5月1日清晨7點多,歷城公安分局山大路派出所內,值班民警早已井然有序地處理起案件。
“來警情了,我先去吧。”今年45歲的民警關斐對同事們說。坐進警車,三位民警開始商議如何處理警情。閒暇之餘關斐告訴記者,值班的第一個警情是市民反映轄區一公園內存在一起消防通道施工糾紛,“這是第二次接到警情了,按照規定但凡有警情就必須出警。”
沒過多久記者便跟隨民警來到事發現場。在現場,記者看到一座4層樓高的建築南側,三三兩兩的工人正在施工。在施工現場外圍,當事雙方正在談論著,關斐安排隨行同事詳細做著記錄,同時聽取雙方的說法。
經瞭解,該樓的3層是一家學校,其餘幾層要建一所幼兒園,根據規定,學校需要在樓體南側加裝消防通道,考慮到環境等因素,幼兒園方面覺得消防通道影響了光線等,因此雙方產生分歧。“施工先暫停,你們當事雙方心平氣和地先溝通一下,看能否找到一個合理的辦法。”關斐說道。經過10分鐘協調,雙方答應私下溝通,隨後關斐離開現場,準備奔赴下一個警情。
時間:5月1日上午8:35處理公園內文藝表演噪音問題
在關斐協調期間,對講機傳來指令,有市民反映該公園內存在噪音問題,“我是關斐,已趕赴公園處理噪音問題。”關斐說,轄區內公園位置比較特殊,三面均有居民樓,由於是開放式公園,不少市民趁假期到園內娛樂。
到達指定地點後,記者看到公園內有不少市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藝術團正在表演呂劇,關斐微笑著找到藝術團負責人,“您好,您看在不耽誤活動的同時,能否將聲音調小一點,咱和居民互相理解一下。”看到耐心的民警,藝術團負責人一再點頭表示同意。
在關斐處理警情的同時,同事李龍帶領協警正在轄區內巡邏。5月1日上午9點多,李龍已經完成了2次巡邏,“由於假期市民較多,為了保障市民出行安全等,必須對轄區景點等區域進行不間斷巡邏。”
李龍告訴記者,他今年35歲,已經做了12年警察,前11年裡,他一直頭頂所裡最年輕民警的光環,去年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光環,成為第二年輕的。“我年齡小,比我年長的兄弟們平時很照顧我,所以不間斷巡邏的事情我就搶著幹,因為年輕身體好。”他說,巡邏不僅要將一些潛在的安全隱患排除,最重要的是提醒市民要有防範意識。正如李龍所說,除了將停放較亂的電動車擺放整齊,叮囑商鋪老闆注意安全,每逢遇到帶孩子外出的市民,李龍總會上前微笑著說“注意孩子安全。”
轉眼間已過中午12點,上午的巡邏任務結束,李龍匆匆回到派出所,迅速吃完午飯返回值班室內進行了短暫休息。
時間:5月1日中午11點多出警結束髮現迷路老人幫忙找到家人
“快,給老人接水盛飯。”說這話的就是山大路派出所副所長徐繼元。中午11點多,在閔子騫路與山大南路附近,剛剛處理完警情的民警孫百剛和同事恰好駕車途經此地。作為所內最年長的民警,孫百剛一次不經意間的回眸,發現一位年過七旬的迷路老人。
經過簡單詢問,孫百剛瞭解到由於老人近期身體不適,想找醫院看病。老人回憶起在二環東路附近一家醫院看病的情景,於是一大早從濟陽崔寨乘車來到山大南路附近,然而臨近目的地時,老人對於眼前的一切有些陌生,因此拒絕下車。
“老人語言表達不清,而且聽力不便,孫百剛多次溝通後才瞭解到老人要去的醫院。”副所長徐繼元告訴記者,隨後孫百剛帶領老人來到醫院,可惜此前給老人看病的醫生已經離職,在徵得老人同意後,孫百剛將老人帶回所內。
面對聽力不便的老人,徐繼元拿來紙和筆,將自己要說的話寫在紙上再遞到老人手中,“老人家你先吃點飯,我們這邊聯繫您家人,把您接回去。”漸漸地一張空白的紙上寫滿了文字,“你從哪裡來,家人電話多少”等等話語,轉瞬間顯得質樸而有力。
得知老人家屬聯繫方式後,徐繼元立刻安排民警與其家屬聯繫,並且一直半蹲陪在老人身邊。下午1點多,一位五旬女子出現在山大路派出所,“你怎麼跑這裡來了。”女子對老人說。
記者得知該女子是老人的女兒,中午12點多接到電話稱,父親迷路被送至山大路派出所,她立即趕到派出所。當她透過玻璃看到民警正陪伴父親時,一直懸著的心才算落地。
“老人家跟著女兒回家吧,路上慢點,身體不舒服給孩子們說,讓他們帶你去看病,別自己出門。”徐繼元耐心地跟老人說著。幾番囑咐後,家屬攙扶著老人離開了派出所,而此時已接近下午2點。民警孫百剛這才拿起中午倒入杯中的熱水,喝了一口,此時杯中的水早已涼透。
時間:5月1日傍晚6點接了36起警情忙活一天後逗逗樂
對於市民而言,“有困難找警察”這句話深深地埋藏在潛意識中。在下午的體驗中,記者跟隨民警出警三次,其中涉及情感糾紛、下水道漏水等案件。記者發現每當身穿警服的民警出現在視野範圍中的那一刻,原本焦急的市民一下放緩了情緒,在市民眼中民警是勇敢、嚴厲的,但當民警脫下這身警服後,他們可能是一個幽默的“大男孩”。
從早上7點多一直到傍晚6點,十餘小時的忙碌終於迎來短暫的休息,有的民警拿起水杯潤了潤嗓子,有的民警藉著填飽肚子的縫隙,拿出電話與家人簡單交流幾句,“這樣的生活我們已經習慣,家人也已經習慣,最討厭的就是天天見這幾個老兄弟們。”幾位民警打趣。沒過5分鐘,民警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從清晨忙到傍晚,一天之內幾位民警聚少離多,當他們趁著短暫的休息時間,坐在一起相互開著玩笑時,這群中年男人霎時間展現出少有的幽默感。
而作為“門外漢”的記者,跟隨民警從接警到趕赴現場,再到警情處理完畢,36起警情的點點滴滴讓記者瞭解到,作為基層民警,每天面對的事件可能是瑣碎的、平凡的,但每當民警看到市民滿意的笑容後,辛苦和汗水也全部拋在腦後,這印證了那句話:平凡、瑣碎,但這就是生活。
民警故事提及家人他露出苦澀笑容
短暫的午休期間,李龍講述了12年民警生涯中的點點滴滴。他告訴記者,他印象中最深刻的經歷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第一次”。第一次出警、第一次審訊、第一次做筆錄。
“那時剛從警校畢業,第一次出警既緊張又興奮。”李龍說,12年的風吹雨打讓一個青澀的小夥搖身一變成為一位處理案件得心應手的“老”警察。在平時的工作中,身邊的同事就是兄弟,“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51歲孫哥說過的一句話,中午我頂著,你們休息休息,我老了覺少了。”說話間,李龍眼中流露出一種別樣的目光。
而在生活中,作為一名10歲孩子的父親,李龍一再表示他虧欠家人的實在太多太多,“孩子功課基本都是妻子輔導,因為工作排班,基本2天才能見孩子一面,說實話孩子現在和我有種陌生感。”說完這句話,李龍露出苦澀的笑容,他說,每次回家孩子有心事從來不與他交談,雖然表面若無其事,但其實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滋味,“我已經連續4年沒在家裡過年了,最初家人的確有些意見,但我總會說一句話,我既然選擇做警察,就要擔負起這份責任。現在家人已經漸漸習慣。”說話間李龍已經漸漸睡著,然而短暫的寧靜被一陣急促的叫喊聲打破。
記者手記 每天1.2萬步背後的責任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因他們負重前行。
山大路派出所轄區常暫住居民約10萬人。為了保障市民出行安全,每逢過節,派出所民警依然堅守在一線默默付出。在為期4天的五一假期中,山大路派出所32位民警一步步丈量著3.1平方公里的轄區。在每位民警的手機中,一份行走數據記錄著其中的點點滴滴,“每天1.2萬步,目標達成9天”。記者發現,幾乎每位民警每天的行走步數都在1萬步以上,甚至有民警表示一雙帆布鞋頂多穿4天。他們每天行走在極其熟悉的道路上、小區內,一年365天,轄區內的每一寸土地他們早已輕車熟路,甚至有的“老”民警已經將轄區地圖深深印在腦海中。
記者在想,假期裡,當民警看到市民陪伴家人外出遊玩的身影時,他們會怎麼想?一名民警對記者如此答覆:既然選擇這份職業,就應該擔負起這份責任。捨得小家,成就大家,他們是最美勞動者。
(生活日報記者 張國桐)
閱讀更多 濟南大眾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