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

打工還債日記


元朝就像一座大山擺在那裡,任何人都不能視而不見,否認它的存在。

古代中國講究正統,其實所謂的正統僅是一個表現形式,是新的統治者為自己的統治找一個合理的依據罷了。

朱元璋為何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

因為元代已經用實際行動將自己的正統地位做實了。

一、元滅金、南宋,實現大一統,成有為正統的唯一人選

元代是一個大一統朝代,用無可辯爭的統一行動消除了其他政權的存在,這樣一來,正統只有元代政權。

對正統存在爭議,一般是在政權並立時期,搶奪正統地位很重要。但是元代已經將金、南宋等其他政權完全消滅,而且儘管元代統治時間短暫,但是也有八九十年之久,金南宋等殘餘勢力早被肅清,想用金或南宋來續接正統早就不可能了。

而且元代統一不久就開始著手修遼、宋、金史,修史的時候元廷就該以哪國為正統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爭論之後產生了兩派觀點:

一種主張“以宋為世紀,遼、金為載記”,認為以宋為正統,將遼金納入宋史之中附記。

第二種則堅決主張“以遼、金為北史,宋為南史,”分南北記錄歷史。

兩種觀點吵了很久,使得修史遲遲無法行動,最終到元末順帝時期,確定三國分別寫史,各為一史,獨自成書,各成一統。

就這樣《遼史》、《金史》和《宋史》分別成書。

可別小看這樣的修史方式,三國各為史,各成一統,就意味著三國都不是正統,都只是一個分立的政權而已,這樣一來,再次實現統一的元才是真正的政權。

參與修史的絕大多數都是漢人知識分子,這說明這種觀點也是被漢人知識分子所接受的。

說的再簡單一些,實力才是王道,元朝已經消滅其他朝代,已經實現了對全國的有效管理,那它就是正統。

二、承認元為正統是明代承接正統的現實需要。

明太祖朱元璋趕走了蒙古人,滅了元朝,如果不承認它是正統,那麼是自己存在的合法性也就不存在,這對自己的統治無疑是大大不利的。

朱元璋若是不承認元是正統,那隻能承認宋是正統,這樣一來朱元璋的行為只能是“反元復宋”,他將如何自處?

也就是說朱元璋將以怎樣的身份進行統治呢?

朱元璋的行為可不是匡扶宋室,他也不是也宋丞相或宋將軍的沒有號召百姓反元的,事實上趙宋滅亡後,正宗的帝裔已經絕了。

不承認元為正統,那麼朱元璋就不好稱帝,他的稱帝行為也將是僭越非法之舉了。

元已經是正統了,朱元璋承認它是正統是自然而然的舉動,加上政治需要,也是順理成章的。


微史春秋


朱元璋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是一件讓人不太理解的事情。至少現在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現在很多人根本就不承認元朝,認為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是對中國的一種殖民。現在的人不承認,反而那時候的朱元璋,卻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

要知道,朱元璋是靠反對元朝起家的。而且他當時是站在漢人的立場上,採用排蒙的方式反對的,就和我們現在一些狹隘的青年的做法,幾乎一樣。朱元璋在《討元北伐檄文》中,特別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樣的口號。

朱元璋之所以要提這個口號,目的是為了聚集民心,讓更多的人加入到討元的隊伍中來。而他確實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確實因為這個,讓朱元璋的整個北伐戰爭打得順風順水。朱元璋先後發動了八次北伐,把北元攪得天翻地覆,讓北元再也沒有力量和明朝抗衡。

(朱元璋畫像)

既然朱元璋依靠“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獲得那麼大的好處,並最終獲得大明江山。為什麼卻不繼續否定蒙古人,反而在建國後,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並且立刻給元朝修史呢?

我覺得朱元璋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一、承認元朝才不會成為無根之水。

明朝是在元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正所謂“化腐朽為神奇”,對於朱元璋來說,元朝就是“腐朽”,明朝就是“神奇”。沒有元朝這個“腐朽”,就沒有明朝這個“神奇”。

具體地說,就是隻有承認元朝作為一個朝代,這個朝代已經“氣數已盡”了,明朝這個朝代才會以“真命天子”的形象“冉冉升起”。

有人可能會說,明朝可以不承認元朝,只承認宋朝呀。可以認為明朝是在宋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呀。這樣不是更有說服力嗎?

恰恰相反,只承認宋朝不承認元朝,有很多麻煩事。一是既然只承認宋朝,那麼你朱元璋就不該直接稱帝,而是應該尋找宋朝的後裔稱帝。二是隻承認宋朝,當時宋朝的版圖很小,那麼獲得的宋朝以外的領土,就是一種侵略。三是隻承認宋朝,對於元朝那段歷史的認定就會很尷尬,中華歷史,就成了斷代史。

(朱元璋起義)

二、承認元朝才有利於讓北方的百姓歸心。

明朝是要建立一個大一統的朝代,並不是只想偏安江南。既然想建立一個大統一的朝代,因此就必須要能夠讓整個元朝範圍內的老百姓都歸附。如果朱元璋一直只站在漢人的立場上,甚至是站在南邊漢人的立場,顯然是不容易讓中國境內的其他民族,尤其是讓北方的各民族歸附的。因為北方的這些民族,他們很大一部分是承認元朝歸附元朝的。如果朱元璋不承認元朝,顯然是不利於團結的。

當初朱元璋討元的時候,目的是要讓更多的南方人加入到這場戰爭中。現在承認元朝,也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國民加入到明朝的大家庭來。

(討伐北元)

三、承認元朝才有利於朱元璋繼續討伐北元。

如果認為元朝是一種異族入侵。那麼,當明朝恢復了原先南宋的江山以後,他就沒有理由繼續討伐北元了。因為人家蒙古人已經把你漢人的江山還給你了,你再討伐,就是一種侵略。

反過來,如果朱元璋承認元朝,那麼,元朝作為一個“氣數已盡”的朝代,他所有的版圖,都應該被新的“冉冉升起”的朝代所替代。也因此,明朝討伐北元,就師出有名,理直氣壯了。因為是要把那些“腐朽”的殘餘勢力消滅,當然就必要要趕盡殺絕了。

也正是這一點,朱元璋進行了八次北伐,並因此徹底撲滅了蒙古人反撲的可能。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明朝初年,不但朱元璋承認元朝的正統性,就是廣大的明朝人民,也是承認元朝的正統性的。

這裡有一個故事,說朱元璋的頭號大將徐達奉命北伐,在快打到北京的時候,卻故意的放跑了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

等他回來的時候,朱元璋就責備他。徐達卻反問朱元璋說,人家現在雖然衰落了,但曾經也是統治過中國的皇帝,我把他抓回來,你打算怎麼辦呢?

言下之意就是說,人家曾經是皇上,你敢殺了人家嗎?你殺了人家天下人怎麼看呢?

另外,在當時還有很多元朝的遺民。所謂遺民,就是前朝留下來的,拒絕在新朝當官的人。

而在這些所謂的元朝遺民中,你可別以為他們都是蒙古人或者色目人,這些移民中其實大量的都是漢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被明朝人稱為“國初三遺老” 楊維楨、沈夢麟和藤克恭。他們在明朝雖然參加過編寫《元史》,但是都拒絕在明朝正式當官,但是他們都安然無恙的活到八九十歲。

雖然朱元璋曾喊過“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但他經常說的卻是另外一番話,他說:元朝雖然是夷狄建立的,但是他們入主中原將近百年,老百姓都是有賴他的生養。

元朝的滅亡,只是他的氣數,我朱元璋並不是推翻了元朝,而是從群雄手中奪得了天下。

可見在明朝人眼中,大家都認可元朝的正統性。

大家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這其實是因為元朝做了一件非常影響深遠的事情。

這件事情就是為前朝修史,在元朝宰相脫脫的主持下,修了《遼史》、《金史》,,《宋史》。

修史,這個傳統可不是草原文明有的。在草原上沒有人去寫這個東西,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儒家傳統。

對儒家來說,只有修了前朝的歷史,才能說清楚自己這個朝代是如何繼承了前朝的天命,從而才能讓帝國的法統獲得一個清晰的表達。

所以說元朝修史,從文化上承認了他是中國正統朝代的繼承者。

而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當中,所謂的夷夏之防,並不是指地域,而是指文化。夷狄如果提高了文明程度,承認了漢文化,他就是華夏。相反的,如果華夏文明墮落了,它也會變成夷狄。

在古代中國,包括在古代中西方世界,人們的觀念中,並沒有現代所謂的民族國家的觀念。

現在的民族國家是民族主義興起以後建立的,有清晰的疆域的國家。

而古代中國人更多的是以文化來認同一個國家,古代的中國人更看重的是天下,而對國家的概念不是看得太重。


三上歷史



朱元璋承認元朝正統性當然是能理解的,如果朱元璋不承認元朝哪他所建立的王朝也不會被人承認,這是中原王朝更替歷來的規矩,後面的王朝的興起一定程度歸於前面王朝,所以他肯定會把前朝視為榜樣,讓這個王朝學習,那他的帝位就毋庸置疑。


朱元璋是明太祖,大明的建立者,生在大元時期的河南江北行省鳳陽,在一生漫長的四十歲都在元朝渡過的,元朝雖然有嚴重的等級劃分,對百姓苛稅很重,朱元璋從小就家庭貧困,上餐接不了下餐,飢餓從小困擾著他這個破敗的大家庭,他的哥哥父母先後因為飢餓奪取了生命,排名重八的他而言只有靠自個自力更生,所以朱元璋早年的日子一直在飢餓與壓榨中渡過。一方面是家庭的極度貧困,另一方面則是元朝的壓榨,在歷史上,南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元朝為了奴化百姓不讓造鐵器,通貨膨脹,姓名也不讓起,還有嚴重的稅賦,江南地區的人民哪能受這樣的歧視和對待,縱觀整個元朝,江南地區一直是元朝棘手的地區,從忽必烈到末代皇帝妥歡帖木兒時常爆發起義,令忽必烈也沒想到他的龐大帝國會毀在他曾較晚被滅的南宋地區手上。


忽必烈於1279年滅了南宋,1292年去世,可是就在他去世的五十年後,大元已經出現了滿身傷疤,1351年江南地區就出現了割據政權,與北方大元一直僵持了二十年有餘,最後降而復叛,紙包不住火,起義軍勢力越來越大,直到紅巾軍興起一切情況變了,朱元璋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地區形勢,消滅軍閥,建立大明後,慢慢的向全國蔓延,直到徐達攻陷大都後,元朝算氣數已盡。


在明軍攻陷大都時還有個小插曲,朱元璋刻意放走元順帝,讓他歸北。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無非就怕他俘虜先朝皇帝后,處置成了問題,他的名份也就無法被承認。畢竟元順帝也做了他的國君有好些年,場景很尷尬,所以不想問罪於他,就放棄追逐。在朱元璋看來元順帝是個人罪過在於昏庸無為和陳後主和李煜不無兩樣,大元的傾覆一定程度歸功於天災人為,所以沒有示元朝為真正的亂朝,元朝在當時也為華夏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尤其疆域龐大超過任何時期,國家很長時間處在穩定時期,結束了四分五裂的分裂局面,就如秦朝一樣,這也是他先見之明的手段。


早起他雖然打這旗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孫中山推翻清朝也是擺這個姿態,明擺著有極端民族色彩,同樣可到後來壯大之後口號又變了,目的旨在推翻一個政權而已。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處心積慮承認元朝正統,目的就是讓周圍未降服地區兵不血刃承認他的統治,進而達到天下一統,實事證明明朝這樣做是明智的,大明也除了外蒙繼承了大部分元朝領土。在對漠北之戰的同時朱元璋同樣打著南北一家息兵口號,可是由於元庭政權轉移,漠北局勢不穩,由於劣勢的地形,很難一時剿滅,相反逃亡漠北的大元殘餘卻自立朝廷建立北元,而稱大明為南朝。朱元璋急於統一漠北一定程度還是想恢復大元版圖 。他之所以承認元朝正統也是出於這一點,明朝想繼承元朝的一切,包括對西域和周圍各國擁有的宗主權,他這樣做也沒有違悖常理,反而促進了大明和大元比肩的盛世。

朱元璋承認元朝為正朔是合情合理的,他拋棄了狹義的觀念,用君王大度心態看待歷史問題。元朝本身就屬於中原式的王朝,不論政治和文化,他只是一個時期,也促進了中原地區各方方面面的進步,比如元曲,交鈔等。沒有元朝存在,大明也不可能容易統一天下。所以反而感謝大元的興起,是受天命,結束南宋分裂王朝的開始,為華夏復興屹立於世界打好了基礎,所以朱元璋不可能忽略這樣重要的王朝。


龍文說史


縱使如明太祖朱元璋這樣出身草莽、得國之正無與倫比的人,都要解決明朝政權的合法性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歡迎明朝的。

雖然元朝並非是漢族王朝,但是它的正統性卻廣泛受到認可。錢穆先生在《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及續篇中指出,在元明鼎革之際,文人們對華夷之別、攘夷這些事基本漠不關心,乃至於對元朝的正統地位抱有強烈的認同感。

很多的明初史事都可以證明這一現象。例如,江西貴溪的儒生夏伯啟叔侄拒絕明太祖的徵召,不惜“各截去左手大指”。對此事件,朱元璋評價道:朕知伯啟心懷忿怒,將以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

由此可見,在明朝初建之時,竟然有不少人非議朱元璋奪取天下並非道統也。朱元璋必須將元朝樹立為正統,由此引申出前朝崩潰是天命所致,現在氣運轉移到他所建立的新朝,明朝統治中原乃是皇帝道統的自然延續。

因此,明太祖朱元璋承認了元朝的正統地位。這有許多表現形式,包括編纂《元史》以及祭祀元世祖忽必烈。朱元璋甚至將忽必烈視作與三皇五帝、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漢光武、唐太宗、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一樣的歷代中國帝王。

總而言之,朱元璋的這些舉動,都是有明確的政治意圖在起作用。


HuiNanHistory


最大的原因,是正統對正統的問題。


何謂正統?正統是受天佑護的,是標榜,是具備統治天下的合法性合理性的,是受百姓擁戴的,是爭議的,政治正確,行為正確,一切都正確,所謂“膺當天之正統,受克讓之歸運。” 這是人們和歷史對一個時代的承認。

那麼問題就來了,朱元璋為什麼要承認元朝的正統呢?明明是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啊,那個時候又沒有現在的中華民族。


對正因為政治需要,他才承認元朝的正統。


大家都知道,宋朝滅亡的時候,經歷過崖山一戰,十多萬軍民跳海殉國,不可謂不壯烈, 古典的中國就此斷絕了,元朝的統治開創了新的多民族中國的篇章,但在這個時候,還是有著所謂的人心思漢的意思的,人們思念漢人的政權宋朝,思念那個富裕,平等的時代,所以當時的起義也都是打著宋的旗幟的,就比如朱元璋的直系上司劉福通迎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

也就是說其實人們當時認可的是,宋是正統政權,一切都要以宋的名義來進行才算是正統,所以朱元璋建立的明政權其實是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


所以朱元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推翻暴元后,把政權還給宋的後人才對。

老朱當然不願意了,這也是不可能的事兒,於是他就要給自己的政權增添合法性,你們不算認為宋是正統嗎?那我就追元是正統,這樣的話,元取代宋是合理的,明取代元也是合理的,這不就不存在所謂的宋才是正統的問題了麼 。

要說朱元璋當時心裡就裝了箇中華民族,認為大家都是中國人,我是覺得不太現實,元朝滅宋是正統,我大明朝滅了暴的元朝,就更是正統,和宋就再沒關係了,我想這才是朱元璋內心的真實想法吧。


關河南望


大家新年好!題主新年好!

春節放假,有大把時間可以消費,心情與往常不大一樣。突然對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朱重八大先生很有感興趣!看多了文章,對這位以前被稱為“暴君”的人認知也清晰一點。重八當然有存在和發跡的合理性,或許在中國歷史500多位皇帝中重八功居中上。

那麼重八為何要承認元朝正統呢?依在下看,重八上位後必須證明明王朝的合理性。

一是打跑蒙古人正確。重八在大旗上大寫一個“漢”字,表明自己是漢人,中原是漢地,元朝是外族統治,政權暴虐,所以作為漢人的重八當皇帝自然比蒙古人當皇帝合理。後人評說明朝最多也是中國最後漢人王朝。在我看來,古代中國人的民族觀念或許沒有現在強烈。比如清朝皇帝都是女真族,統治中原長達300年,大多數時候漢人也認可,有時還覺得不錯。

二是證明自己正統。到明朝,中國文化底色已是儒家。按照儒家一貫的祖宗崇拜做派,重八腦子裡應該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承接是三皇五帝的事業。喜歡國家歷史悠久可能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畢竟祖上有太多的牛可以吹,怎麼可以放棄呢?元朝統治中原近百年,如果把這段時間砍了,中國歷史不就斷代了?重八接了誰的班呢?所以他和謀臣們決定承認元朝正統。

三是中國文人書寫。有人開玩笑說,誰想兼併中國,往往變成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可能單憑純正血統的漢人產生不了14億人口。雖然中國歷史上溯漢代才有漢族。事實上,之後的中原皇帝也有不少現在融入漢族的少數民族。中國文化人特有正義感,通常把一些不咋滴的少數民族皇帝單列,歸為異類。而統治較好的就歸入中華正統,除非實在交代不過去。

事實上,重八運氣極好,文臣武將極願效命,功績很大一部分應該歸屬大臣睿智。


庸人良品


關於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這個問題。肯定不是朱元璋從內心認可了蒙元政權,如果真如此,當初朱元璋也就沒有必要參加紅巾軍反元了。朱元璋此舉的原因,個人認為大致有這麼幾個:



首先是正統的延續性問題。眾所周知,元朝脫脫領銜修史時是將《宋史》《遼史》《金史》並列的。換句話說,在元朝,宋王朝的正統地位是不被認可的,或者是宋遼金都被當成了正統王朝對待。那麼,問題就來了。朱元璋所建立的明王朝到底是延續了哪家的正統?既然朱元璋已經打出了驅逐胡虜的大旗,同為胡虜的遼金自然是不能被視為正統的。宋王朝是明以前最後一個漢族政權,按理說朱元璋應該延續宋王朝的正統性。可是,宋是主動降元的,殘餘勢力也被元王朝清除殆盡。網上經常被人提起的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恰恰從側面佐證了這一點。宋已然被元算盤接收了,哪怕是一個只剩名號的“流亡政權”也沒有。後來小明王以宋為國號的龍鳳政權只不過假託宋之名而已,與宋王朝、與老趙家沒有絲毫關係,根本算不得宋的延續,更無任何正統性可言,充其量就是亂世的割據政權而已,甚至連這都算不上,小明王只不過一個傀儡罷了。因此,朱元璋要想強調自身正統性,首先就是要強調並接續宋王朝的正統地位,而接續宋王朝的正統地位無論如何也是繞不開元王朝的。如果不認可元王朝的正統地位,朱元璋自己創立的明王朝也將無任何正統性可言。



其次是如何定性元王朝的問題。如何定性元王朝,是大中華(當然,明朝沒有這種說法)範疇內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還是外來蒙古政權的入侵?這裡面說道很大。如果是大中華範疇內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那麼元王朝和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之類實際上是同一性質的。朱元璋的明王朝就將蒙元故地也納入了自己的國土範圍之內,只不過暫時被北遷的北元政權控制著,而北元政權也成為了歷史遺留問題,是本國的流亡政權。如此一來,朱元璋北伐就是名正言順地內部統一戰爭。即便短期內無法統一,也為日後實力強大後再行統一留下了法理依據。如果將元王朝定性為外來政權入侵,那麼就等於是承認了北元政權是獨立的國家,既然北元政權已經退回蒙古故地,朱元璋再北伐,就成了吞併他國、是入侵。因此,也就失去了內部統一戰爭名正言順的理由。如果短期無法消滅北元政權,也失去了日後統一的法理依據。因此,朱元璋最終選擇了承認元王朝的正統性,把元王朝定性為大中華範疇內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而不是外來政權入侵。從而為自身的北伐和日後可能出現的統一找到了法理依據。只可惜,明王朝二百餘年並沒有能夠實現。但是,清王朝對蒙古故地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而這個法理依據就是朱元璋留下的。



再其次是籠絡人心的問題。雖然北元政權北遷蒙古故地,但還是有不少元王朝北方地區的世家大族、士大夫階層、甚至包括一些蒙古人和色目人留在了明王朝國土範圍之類。如果不承認元王朝的正統地位,等於是將這群人劃入了異族、甚至外國人的序列。對於籠絡北方的世家大族及士大夫階層是極為不利的。承認了元王朝的正統地位,這些人就成了前朝之臣,只要願意改換門庭、效忠新朝,自然就可以為己所用。這對於朱元璋而言,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因此,朱元璋即便心中一萬個不願意,也不能、不敢輕易否定元王朝的正統地位。因為一旦否定了元王朝的正統性等於就是否定了他朱元璋自己。但是,由於宋王朝的存在,遼金已經失去了作為正統王朝的意義。最終,一個卑躬屈膝、花錢買平安的宋王朝搖身一變成為了正統王朝,而強盛一時的遼金卻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明朝建立後,儒臣們依然不斷向朱元璋傳授傳統儒學思想:“臣聞易之為書也,貴陽而賤陰。春秋之法,內中國而外夷狄,蓋中國者陽也,夷狄者陰也”繼續向朱元璋灌輸華夷之辨的思想。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完全接受和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內中華外夷狄”的華夷之辨思想。他從這種華夷觀出發,提出“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朱元璋和他的群臣普遍認為少數民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形成對少數民族處處加以防範的華夷之辨思想。

朱元璋

明太祖在處理與北方蒙古各部的民族關係時,不得不提到“驅除鞋慮,恢復中華”思想。至正二十古年(1367年),為了動員北方廣大民眾的積極性,支持北伐,與元朝進行決戰,明太祖發佈了一條由宋嫌起草的討元撤文,即著名的《諭中原槪》: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該形勢之地,得長江天整之險,今十有王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巧、兩淮、徐、邱,皆入版圖,杏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虞,挺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緊家北走,陷溺尤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上久汙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虞、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

明朝疆域圖

在明代的儒學家眼裡,漢族是中國的主人,居內,少數民族居外以奉中國,自古就有明顯的地域界限,不可逾越,否則就是違背綱常倫理。因此,對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他們是極力反對、極端仇視的。但是,這只是朱元璋華夷思想的一部分。

在一般人印象中,明朝似乎是中國歷史上華夷觀念最為強烈的一個時代,但這種時代氛圍並非肇始於明初。事實上,明朝開國君臣對於蒙元王朝常懷感念之情,太祖朱元璋就自稱“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又謂“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統中華,生民賴以安靖七十餘年”。洪武三年六月,中書省以左副將軍李文忠所奏捷音榜諭天下,太祖見榜文中有不遜之詞,遂責備宰相說:“元雖夷狄,然君主中國且將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元之興亡,自是氣運,於朕何預?”

元朝疆域圖

《明史》卷三《太祖紀贊》在總結明初施政方針時,稱其對待前朝的政策是“加恩勝國”,也是基本符合事實的。朱元璋稱帝建國後,總是強調他的天下不是取自元朝手中,而是得自群雄之手,他曾對朝廷臣僚做過這樣一番表白:“(元末)盜賊蜂起,群雄角逐,竊據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欲圖自全,及兵力日盛,乃東征西討,削除渠魁,開拓疆域。當是時,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於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顯然沒有把元朝視為復仇對象的意思。

參考文獻:

1、 劉祥學:《論明代儒學中的民族觀及其影響》

2、 張廷玉等:《明史》

3、 鄧雲:《明朝民族關係思想研究》

4、 周喜峰:《簡論朱元璋的華夷思想與民族政策》


季我努學社


這是個成本問題!

“靜Yes”認為,如果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那明朝繼承元朝的一切就有理有據,對於元朝的暴虐統治,明朝徹底將其推翻,顯示的是正義取代不正義的內部矛盾問題;

如果不承認元朝的合法地位,那問題就複雜了,首先元朝是外來王朝了,那明朝是不是元朝之外的外來王朝。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很擠,好不容易接納了元朝的統治,然後再接納明朝的統治,老百姓也很為難的啊!這就是外來民族侵略中原的國際爭端問題了。最重要的是,明朝於情於理都是站不住腳的,所以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對朱元璋絕對是有好處的。

而且,承認元朝地位不久帶來了明朝的正統性,還有更多的附加收益:

1、領土繼承

元朝疆域空前廣闊,明朝起於元朝內部,並消滅元朝,有責任和義務將元朝的土地完全繼承。

事實上,除了嶺北行省,明朝基本全盤繼承了元朝的領土,這是明朝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重要條件!

因為元朝退守蒙古高原,成為北元,繼續與明朝為敵,因此明朝無法徹底消滅元朝殘餘勢力。

2、制度繼承

明朝的制度,是對元朝制度的基本繼承。包括行省制度、宣政院制度,諸色戶計制度等

行省制是蒙古族統治者在中原地區行政區劃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給後世的一份重要遺產,這種制度是繼郡縣制後全新的行政區域劃分制度,對中央集權的作用大大加強!行省制度一直影響到今天。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由帝師兼領。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明朝設立烏思藏都指揮使司,掌管西藏除昌都地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錫金、不丹的最高軍政管轄機構。

元朝將境內居民按職業劃為若干種戶,推行全民當差服役的“諸色戶計”制度,將全體居民按職業劃為民戶、軍戶、站戶、匠戶、鹽戶、儒戶、醫戶、樂戶等等,職業一經劃定,即不許更易,世代相承,並承擔相應的賦役。戶一經劃定,世代相承,不得隨意變動。其中軍、站、匠、鹽等戶是國家強制籤充的,儒、僧、道等戶是通過國家考試或其他方式認可的。每種戶都對國家承擔特定的義務,賦役負擔和待遇各不相同。而明朝就完全繼承了元朝的諸色戶計制度,將全國人口劃分為不同的戶種。

這些制度,有利於加強封建專制集權,明朝承認了元朝的正統性,繼承元朝制度也就沒有任何不合理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