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和唐太宗幾乎做了同樣的事情,為什麼隋朝會滅亡,唐朝會強盛?

書生述史


楊廣是一位胸襟遠大很有抱負的一位國君。但他過度的勞役黎民百姓,大量的勞力死於戰場和勞役,社會矛盾激化,從而引起大範圍的起義。楊廣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沒有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沒有考慮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比如從三徵高麗就可以看出。

唐朝是從隋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李世民能從中得到了啟示和教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更多的要統籌考慮,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比如:

唐朝初期,北方的突厥還很強大,時常出兵南下騷擾。李世民正以全國之力平定地方的割據,但他也認識到不能一直退縮,這樣會對唐朝不利。為此,他親自率領禁軍,抵抗突厥。突厥見唐軍軍容整齊,面有懼色。其實唐太宗看穿了突厥的目的,突厥所以敢進軍來犯,是以為新皇即位,內部不穩。隨即擺出強大嚴肅軍容,表示決一死戰,令突厥措手不及。沒多久突厥就來請和,並歃血為盟。唐朝贈給突厥許多金帛,突厥答應不再進犯唐朝。

經過一段時期休養生息,生產生活得到恢復,李世民的統治也已鞏固。那時突厥地區連年遭到惡劣天災,牲畜大量死亡,突厥內部大亂。李世民認為時機成熟,派大將領十幾萬軍隊出擊突厥。俘虜了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

李世民徵高句麗,戰事曠日持久,耗費巨大,收復了很多南北朝時期被高句麗奪取的土地,但李世民也看到了戰事的負面影響,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因此,李世民痛心地說:如果魏徵還活著,肯定不會讓我進行這次遠征。

李世民從隋末起義中看到人民的力量,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重視百姓生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厲行節約,休養生息,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穩定邊疆形勢等一系列措施,在魏徵等大量能臣諍臣的輔佐下,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一派盛世景象。




洞悉歷史


隋煬帝楊廣,年輕時,打高麗,也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情,要說隋煬帝,一點功勞沒有不可能,他為了他自己的,統治,殘害,不少,開國老臣,他登機時,就殺害了不少大臣,把持朝政的,是宇文華吉,形成一檔,隋朝也有不少能人知識,後來見朝廷黑暗,紛紛出走他鄉,楊廣歌舞昇平,這就導致了滅亡的前奏,他的皇叔楊林,為楊廣,南征北戰,大廈江興,也沒挽回局面,這就是隋煬帝,聽信奸臣之話,最後千都,死在,字文華古刀下,歷史的悲劇,而李世民,熟讀歷史,馬上皇帝,廣納人才,廣開言路,魏徵是一面鏡子,敢於向皇上禁言,水能覆舟,也能載舟,李世民拿隋朝滅亡是一面鏡子,吸取隋煬帝滅亡的經驗教訓,食唐朝,蒸蒸日上,出現了貞觀之治,這就是李世民的,高過隋煬帝數十倍,兩個不同的結果,說的不好,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