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這麼想“搞垮”伊朗?

將軍也是戰士


因為伊朗不聽美國招呼

稍微關心政治的人都知道,美國和伊朗的關係非常差,伊朗是美國最討厭的幾個國家之一,美國的小布什政府甚至把伊朗稱之為世界邪惡軸心。而就在幾天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剛剛把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列入恐怖組織名單,再度加劇了美伊之間的敵對情緒。不過追根溯源,其實美國和伊朗兩國在歷史上原本沒有啥恩怨,而在40年前,美伊的關係反而還特別密切。

伊朗地處西亞東部地區,這裡北臨中亞,南鄰波斯灣,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而且作為中東大國,伊朗的國力在本地區也是數一數二的,因此在二戰後美國一直在極力拉攏伊朗。

在伊朗巴列維王朝時代,美伊兩國是鐵桿盟友,親密程度類似於今天美國和沙特關係,甚至已經逼近美國和以色列的關係。當年伊軍的武器裝備都是美國提供的,美國甚至曾主動幫助伊朗建造核電站。

美伊關係的緊密主要得益於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的努力,巴列維國王早年曾留學英美,接受過系統的西方教育,在思想上非常親西方。

1941年巴列維的父親禮薩王國因為親善納粹德國,並且試圖收回國內的英美壟斷公司,因此被英美聯手趕下臺,巴列維於是回國繼位。

在巴列維上臺之初他就表現出非常強烈的親西方態度,不就之後就將境內蘇軍全部驅逐出境,轉而全面倒向美國和西方。

(巴列維攜王后與英國女王和菲利普親王合影,巴列維時代是伊朗與西方的蜜月期)

巴列維希望將伊朗變成一個世俗國家,他推行了一些列改革,例如普及教育,司法獨立,建立全民醫療,限制宗教權力,倡導西式生活,這些改革被稱之為“白色革命”。

在巴列維的統治下,伊朗經濟開始了高速發展,甚至一度躋身世界前十大工業國行列。但他操之過急的改革政策也得罪了國內的保守派和宗教勢力。這些人抓住巴列維政府內部的腐敗問題,利用民眾對這些社會弊病的不滿,準備發動革命推翻巴列維。

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巴列維政權垮臺,伊朗革命領袖霍梅尼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其實在革命剛剛發生的時候巴列維曾向美國求救,希望美國能武裝干涉,保住自己的政權。但在一開始的時候,伊朗的政局顯然沒有引起美國卡特政府的足夠重視。直到大局糜爛之時卡特政府才感到事態的嚴重性,但這個時候卡特仍舊不願意武力介入伊朗國內事務。

卡特認為伊朗是一個大國,貿然干涉伊朗內政是非常危險的,而且卡特認定巴列維大勢已去,美國犯不上為了一個過氣的政治明星去得罪伊朗新政府。不過巴列維和美國畢竟是老基友了,美國政府也不可能扔下巴列維不管。在巴列維的請求下,卡特同意了巴列維全家的避難要求,巴列維成功逃亡美國。

對於美國收留巴列維的行為,伊朗新政府非常地憤怒。原本伊朗的革命者就憎恨美國長期對巴列維政府和以色列的支持,如今美國還收留巴列維,這是赤裸裸地敵視伊朗革命。

於是在1979年11月4日,在伊朗新政府的縱容下,大約500名自稱“伊瑪目的門徒”的伊朗學生攻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了館內的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伊朗人質危機”。

危機爆發之後美國國內一片譁然,美國軍方曾試圖派出武裝直升機進入伊朗營救被扣押的人質。但百密一疏,營救行動最後因為直升飛機的機械故障而以失敗告終。事後美軍擅自進入伊朗領土的舉動也進一步激化了伊朗國內的反美情緒,而由於在伊朗問題上處置不當,卡特總統也在次年的大選中也沒能獲勝。

伊朗人質危機前後僵持了一年的時間,直到作風強硬的共和黨人里根獲得美國總統大選勝利,事情的發展才出現了轉機。

里根在伊朗人質危機的態度上非常強硬,他在競選之時就警告伊朗政府立即釋放美國人質,否則後者後果自負。(美國總統里根)

面對著里根的強勢,伊朗政府擔心華府會以此為藉口攻打伊朗。而且當時兩伊戰爭已經爆發,伊朗不願再在此問題上繼續糾纏,於是便請求阿爾及利亞從中調解,此時美伊兩國都希望問題能在里根舉行總統就職儀式之前解決。最後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被扣押的美國人質終於在里根就職之前得到了釋放。(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得主《逃離德黑蘭》就是講述的伊朗人質危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很精彩)

雖然這一事件的得到了較為完美的解決,但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卻從此卻跌入萬劫不復之地。此後美伊兩國互相敵視,在兩伊戰爭中美國對伊朗進行武器禁運並暗中支持伊拉克,白宮希望戰爭能拖垮伊朗政府。但這場戰爭不僅沒有打垮伊朗,反而使得伊朗國內更加地團結,這進一步鞏固了伊朗伊斯蘭政府在國內的地位。

90年代之後美國開始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藉此加大了對伊朗的經濟制裁,而伊朗也多次威脅打擊以色列以及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如今伊朗伊斯蘭革命已經過去40年了,但美伊兩國的關係仍然沒有解凍的跡象。雖然在2015年美伊達成了《伊核協議》,美國也開始解除了對伊朗的部分經濟制裁,但隨著特朗普的上臺,美伊關係再度跌入低谷。

特朗普認為《伊核協議》對伊朗作出了太多的妥協,是奧巴馬政府外交上的失敗,因此早在大選時期特朗普就表示要廢除《伊核協議》。而在特朗普上任後他果然迅速廢除了《伊核協議》並重新恢復對伊朗的全面制裁,直到今天美伊之間依舊劍拔弩張。


千佛山車神


為何他們水火不容,還不是和石油有關!

話說中東沒發現石油之前,不算好地方除了絲綢之路興盛那段時間外,就沒過幾天好日子。除了沙漠就是沙漠,比較不適合人類居住。

而一切的轉變都在英國人的刻苦地質發現之後才出現!

1908年5月26日,在英國科考隊在伊朗和伊拉克交界處發現第一個巨量油田:馬斯喀特蘇萊曼油田,就此中東歷史發生改變,隨後二三十年英國人在中東發現無數油田。

有油田當然要開採,於是投資來了,無數英法資金投入中東。

而伊朗油田,主要由英國投資,他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公司叫做”英伊石油公司”。

當時英國人不太厚道,石油利潤他們要的很貪心是二八分賬,伊朗二,英國八。伊朗也沒啥好談條件的,國家實力不夠,只能默認。事情在二戰後發生變化,英國越來越衰弱,開始猥瑣發育流,結果在伊朗石油投資中佔比重越來越低,原因是美國資本來了。

美國資本逐漸佔據伊朗石油資本,他們不僅在石油投資領域越來越重要,還聰明的扶持巴列維上臺,伊朗巴列維王朝就是美國扶持的。

美國比英國厚道點,在石油利潤分配上不像英國搞2-8分賬,他們弄5-5分賬,你一半我一半大家都開心。

美國給錢大方,巴列維開心啊,於是對美國也很好,當時美國在中東主要的盟友就是二個,一個是大兒子伊朗,另一個是乾兒子以色列!

這左右都有美國兒子,美國在中東當然是左右逢源!也順帶著以色列這乾兒子連續打贏幾次中東戰爭,伊朗的幫助就是他打勝仗關鍵。

而巴列維是一個比較西化的人,他最喜歡的就是學習西方文化文明。

為此他不惜重金玩花活。

比如:1971年波斯帝國成立2500週年,他居然花3億多美元辦慶典,那時三億多美元可是很值錢,盛會場景大氣,無數國家政要賞臉參與,光酒就用了3萬多瓶,為凸顯格調巴列維還特別從法國米其林餐廳弄一百多星級廚師過來。

當時伊朗王室,如果說是世界上第二富有的王室,估計沒人敢說第一,沙特都不如伊朗壕,這樣事情辦多了後。我們就會發現,這傢伙肯定是大蛀蟲,雖然是王朝但國家不是你一個人的啊。石油出口錢都被王室還有軍官團拿走了,普通老百姓日子肯定不好過唄。

伊朗日子不好過也是有數據支撐的。

首先是人均壽命:伊朗人均壽命不過50歲,而同期沙特63歲,伊拉克61歲差距真大。

其次是教育程度:伊朗文盲率幾乎達到70%,這在現代國家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最後是人均收入:那就更不值一提,除了皇室有錢,大眾幾乎都是赤貧階級。

也因此,伊朗當時幾乎民怨憤騰。

在這樣民怨憤騰情況下,巴列維還胡搞亂搞,為向西方靠攏開始宗教改革,其實是好事,不過不符合伊朗特色,於是民怨更沸騰。為平息民怨他就搞工業建設,哪知也沒搞成,最後經濟改革失敗,宗教改革失敗統治就不穩固了。

最後大家都知道,巴列維被推翻了,背後主使,除了伊朗本土宗教反叛者,還有個關鍵點就是蘇聯的統戰。

順帶一提的是,跑路的巴列維還是很富有,79年出逃時,帶了足足300億美元,估計和現在3000億美元差不多還要更多。

1979年伊朗暴發的伊斯蘭革命,不好評價是否拯救伊朗,但絕對坑死美國,因為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而是打土豪分田地,當時伊朗最大的土豪除了巴列維王朝就是美國。巴列維被趕走資產充公,美國當然也如此。美國在伊朗投資的所有產業包括石油全部被伊朗沒收充公。

而這才是美國和伊朗不對付根源。一直做搶劫犯的美國人,居然被伊朗人搶劫,你說氣人不氣人?

美國當然氣急敗壞啊,可是他也不能做啥,因為伊朗背後有頭北極熊。於是他只能學中國。不停譴責,說啥伊朗獨裁啊,政教合一啊,民主退化啊,經濟退化啊,什麼不好說什麼!

可伊朗不為所動,你就嘴巴說說而已,我怕你個球,就開始了自己的建設時期。

當時伊朗,在巴列維被推翻後,國家發展有目共睹。

首先人均壽命:從巴列維時期的50歲,躍升到60多歲。

其次國家工業:在政教合一政府領導下,獨立自主的伊朗居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成中東唯一工業大國。

再次教育領域:伊朗終於不是文盲國家,不僅不是,還在不學習的中東國家鶴立雞群,成教育強國。(僅和中東比)

最後國家實力:伊朗因為改革的卓有成效,一舉成為中東首屈一指強國。

伊朗強大,美國不舒服,於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後,美國和沙特越來越靠近,目的是以沙制伊。付出代價就是沙特石油權益要多分點給沙特。同時為防止沙特成為下一個伊朗,美國對沙特說,你看你隔壁兄弟巴列維。就因為太貪心,最後玩脫了。你不要學她,要對自己人好點。也因此,沙特開始改變國家政策,讓利於民。目的當然是為了不學習巴列維唄。

藉助伊朗巴列維被推翻,沙特才開始翻身之路。要不你以為美國會扶持他們?

以上就是沙特美國還有伊朗的恩恩怨怨,然後整個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打了八年又讓這仇恨越來越深。

伊拉克是沙特扶持對抗伊朗的擋箭牌。土豪沙特怕死,美國說,你上,去扛伊朗。沙特說,我不行,我給錢,換個人吧。於是美國和沙特就都看中了伊拉克。

最後結果大家就知道了,二伊戰爭一直打了八年,最後伊朗還是沒倒。

不僅沒倒,伊朗還越來越強,據說原子彈都快出來了,而且他們也學會美國招數,就是扶持敵對國家反對派。

於是才有了伊朗中程導彈技術的提升,至於這技術哪來的,大家呵呵吧?

明眼人都知道。

通過導彈技術提升,伊朗居然可以直接威脅以色列,然後,大家就陷入一種恐怖平衡中。也就只能打打嘴巴官司,
整個中東也因為伊朗崛起,沒按照美國利益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首先,美國在伊朗投資打水漂這是,一大恨。

其次,伊朗崛起後美國只能扶持沙特,最後讓出石油利益這是,二大恨。

再次,美國乾兒子以色列居然被伊朗威脅,這是,三大恨。

最後,原本可以不勞而獲,賺石油收保護費的美國,居然要花錢維穩!

這就完全無法忍受了!

看完前因後果,還看不出美國為何恨伊朗嗎?

不過客觀的說,伊朗YSL革命其實也是落後的,獨裁政府,但是比原來的巴列維王朝強那是客觀事實。美國反對伊朗政府長遠看符合伊朗人民利益,當然這並不代表美國是為了伊朗。


阿斗不傻


民主的國家,全體公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僅僅只是管理者,不是統治者,管理者們的工作是為國民提供公平公正的生活環境,國民也只要求生活能過得好,生活得自由自在就行了,因此對他國的領土沒有去霸佔的想法和要求。

而獨裁專制的國家,國家是“家天下”或“少數人利益集團”的,他們是國民的統治者,國家財富都屬於統治集團,他們可以任意調動國內任何資源,出於個人(或集團)利益貪婪的需要,存在霸佔他國領土和財富野心,所以,獨裁專制國家最容易發動對他國的戰爭。

由此看出,民主制與獨裁專制最大的區別是:民主國家,領導是管理者,由民選決定,有任期期限,手中權力極度分散,無權隨意調動國內資源,所以,對外發動對他國國土的侵佔,對他們個人來說沒有利益動機,故很難發動霸佔他國的戰爭。

而獨裁專制國家,國是他們的“家天下”,霸佔他國的財富,就是自己的財富,對他們來說,有很強的利益動機。

因此,民主國家會將獨裁專制的國家視為“危險性國家”或者“邪惡的國家”,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思考的困惑


這是美國霸權戰略的需要。美國世界霸權的根基是美元和軍事力量,美元霸權是軍事力量的經濟基礎,沒有美元就養不起龐大的戰爭機器。而戰爭機器反過來又為推行美元霸權提供保駕護航,兩者缺一不可。

作為美國霸權的根基美元霸權,建立在石油美元的基礎上,所以控制石油絕對話語權。如果一旦美元霸權旁落,沒有美元盤剝全世界,以目前美國工業狀況,恐怕美國支撐10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都難。那就意味著霸權的迅速衰落。

19世紀末,英國的鼎盛時期,英鎊佔世界流通的95%,統治面積佔地球陸地面積四分之一。英國的衰落也是從英鎊被美元取代開始的,斷續用了40年時間。

近年來,美國動作頻頻,也是萬變不離其宗,圍繞鞏固美元霸權,怎麼鞏固?自然需要鞏固石油美元霸權,石油美元霸權就取決於石油的絕對話語權,這個話語權進一步細化,就是主要產油大國聽不聽我的招呼。

所以圍繞這一點,也就看出為什麼美國一定要“搞垮”伊朗,搞垮委內瑞拉,甚至俄羅斯也要數年如一日的經濟制裁。這是三個不聽美國招呼的產油大國,分別採取不同策略分而治之。

對戰鬥民族俄羅斯,美國聯合北約盟國在軍事上施壓,在俄羅斯門口部署反導系統,大力推進北約東擴,壓縮俄羅斯戰略生存空間。發動一系列顏色革命,把傳統親俄的獨聯體國家,納入美國陣營,包括烏克蘭。在經濟上數年如一日製裁,目前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廣東省。

對委內瑞拉,積極扶持親美勢力發動和平演變,演變不成搞政變,甚至鬧出自己宣佈自己是總統這種人間聞所未聞,只有3歲小孩才玩的鬧劇。但美國是認真,不但第一時間承認,還強迫全世界承認。

對伊朗這個世紀宿敵,親美勢力在伊朗沒有市場,不可能和平演變政變,伊朗也有沒有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就採取極限經濟制裁,禁止你賣石油,斷了你的生路,讓你變成下一個委內瑞拉,一貧如洗,然而國內生變生亂,我才有機會。那怎麼禁止你賣石油呢?當然是軍事恐嚇,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一是給伊朗看,二是給以中國為首的石油買家看。伊朗賣,我要收拾;你們敢買我也要收拾。

但美國打不打伊朗,大打還是小打?總兵哥哥以為,小打不太敢,大打絕對不敢。最多也是閃電戰式的空襲一下戰略目標,宣誓一下自己的決心。最大可能性是相安無事,繼續打口水仗。

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伊朗屬於中等國家,有一定戰爭潛力。打伊朗代價比伊拉克更大。二是伊朗戰略位置有優勢,霍爾木茲海峽是天然護城河,最窄只有30多公里,你航母就是個靶子。火箭炮都可以全覆蓋,不說導彈。伊朗對海峽海況熟悉,潛艇分分鐘伏擊你,還可以佈雷,導彈艇狼群戰術。所以不太好打。三是現在美國債臺高築,20萬億美元債務,每天一睜眼就還20億美元利息。而且債務還在加速,如果和伊朗再打個三年五載局部戰爭,離大國衰落也就不遠了!


總兵哥哥



美國想要搞垮伊朗,既是歷史的需要,更是其中東政策和地緣政治的需要。

在歷史上,由於伊朗的伊斯蘭革命事發突然,完全超出美國的戰略預想,激進的伊斯蘭革命迅速推翻了美國的中東盟友——巴列維國王。出於道義與面子,美國外交庇護了巴列維國王。這一來,就惹惱了革命群眾,於是上演了青年學生攻佔美國駐伊大使館的事件,美國的拯救行動又失敗了,搞的美國懊惱不已,灰頭土臉,從此心生怨恨,與伊朗結下了難以化解的樑子。



其二,美國的中東政策是以以色列為楔子,打入中東心臟位置,離間中東各國關係,控制中東局勢。原本美國的盤算是一個鋒利順手的以色列加上一個實力雄厚的伊朗,再有忠心耿耿的土耳其,就構成了控制中東的鐵三角,可以牢牢鉗制中東各國,完成對中東地緣政治和石油資源的掌控地位。


誰知伊朗形勢的突變讓美國始料莫及,伊朗從朋友一夜之間變成了敵人,美國的戰略鐵三角從此跛腳,這讓美國憤恨不已,也因此讓美國始終無法順利全面掌控中東局勢,還給了蘇俄可乘之機。

由於伊朗壞了美國的好事,伊朗自然也是美國的肉中刺眼中釘。再者,伊朗的戰略地位特殊,如果控制了伊朗,不但在地緣政治上可以擠壓俄羅斯,還能輻射東西亞,而且控制了霍爾木茲海峽,又可以掐住一些潛在敵對國家的咽喉。反之,美國的行動自由反而被霍爾木茲的限制。這對一向傲慢無禮,喜歡到世界各國家門口耀武揚威的美國來說,豈不如芒刺在背?



明德山人6998


因為“反美”是伊朗現政權的合法性之一。所有以“反美”為根基的政權,美國都想搞垮之。

曾經,美國與伊朗是親密盟友,這個時間並不久遠,就在40多年前,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鐵的盟友之一。

然而,巴列維王朝統治者的過分親美,以及該政權在內政上的諸多問題,引發了國內民眾的強烈不滿。流亡海外的宗教領袖霍梅尼隨即遠程領導伊朗伊斯蘭革命運動。

就在40年前的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運動取得了勝利,巴列維王朝被推翻。於是,伊朗成為了一個與美國相敵對的存在。

政治上的反美和信仰上的宗教原教旨主義,是伊朗現政權的兩大特點。

而就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之際,發生的美國駐德黑蘭使館人質事件,以及美國隨後的一些列強硬措施,使得美國與伊朗新政權的關係陷入冰點,並且雙方都意氣用事無意緩和關係。

這一凍就凍了40年。

美國不斷地對伊朗進行經濟上的施壓和政治上的圍剿,而地產豐富(至少相對中東其它國家豐富許多)的伊朗卻也能自給自足,在美國的封鎖中頑強生存。

不僅如此,藉著美國相繼入侵阿富汗、伊拉克,以及隨後發生的阿拉伯之春運動給周邊阿拉伯國家帶來的劇變,政局穩定的伊朗反倒在地區中一枝獨秀,相對優勢和勢力越來越大。

這也就導致了美國越來越在意伊朗問題。

奧巴馬的思路是“談”,通過伊核協議把伊朗納入世界運行框架下,使之行為變得可控。而特朗普的思路則是“打”,通過一系列施壓要讓伊朗無法動彈。

為此,特朗普上任後的國際“首秀”,就是跑到沙特首都利雅得,召開了一場泛伊斯蘭國家領導人會議,拉起一面“反伊聯盟”大旗。

另一方面,除了美國自身的直接利益,美國想要搞垮伊朗,還出於對盟友兼政客們對金主以色列的保護。

對於以色列來說,他們的地區敵人第一是伊朗第二是伊朗第三還是伊朗。

伊朗是一個讓以色列睡不好覺的存在。所以為了絕對盟友以色列的安危,美國也不惜與伊朗為敵。

綜上,美國為什麼這麼想“搞垮”伊朗?只因利益。


尼基Li


當你結下一個仇家,而它的實力還不容小覷的時候,也會產生“快點除掉他,免得日後越來越麻煩”的想法。

美國害死了伊朗的老國王,趕走了伊朗的首相,還讓自己的小弟伊拉克去攻打伊朗,險些讓伊朗滅國。這仇深不深?而且多年經濟封鎖,伊朗居然挺過來了,過得比朝鮮還滋潤些,整天琢磨著對付美國,你說美國害怕不害怕?

1979年之前的伊朗,是巴列維王朝統治的,其實國王總共有兩個,父親禮薩·沙阿·巴列維(簡稱老巴列維),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簡稱小巴列維)。老巴列維在二戰之前就跟納粹德國走的比較近,引起英美不滿,1941年前後,同盟國和蘇聯集體向老巴列維施壓,宣稱德國駐伊朗大使館的工作人員裡有大量的間諜,要求老巴列維把全體工作人員交給他們處置。老巴列維拒絕交出德國人。因為,按照伊斯蘭世界的規矩,絕對不能出賣自己的客人(無論他是罪犯還是被人追殺的受害者),否則這個當叛徒的主人要被所有人唾棄,和自己的子孫後代都一輩子抬不起頭。其實,他也不是沒有給轉圜的餘地,提出能不能把德國人送到土耳其之類的中立國去。但是,同盟國就是擺明了欺負伊朗,直接大軍壓境,逼老巴列維退位,把那幾百個德國人通通抓走,一半流放澳大利亞吃沙子,一半流放西伯利亞挖煤,然後蘇軍出兵佔領了伊朗西部,打通到波斯灣的交通線。

巴列維王朝的兩代國王

對於伊朗人來說,這簡直是奇恥大辱。老國王被迫遠走他鄉,先是避居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群島,後於1944年在南非病逝。而繼位的小巴列維,一點也沒有為父報仇、一雪前恥的念頭,反而被嚇破了膽,抱著西方的大腿再也不敢鬆手。後來,在六十年代,伊朗首相摩薩臺試圖把美國在伊朗控制的石油資源收歸國有,美國再次大軍壓境,把摩薩臺趕走。小巴列維繼續躺屍。

後來,美國的基辛格回憶:在六十年代,我們五角大樓裡的越南問題辦公室很大,有上百名辦事員,我打電話問,中東問題辦公室能否幫我解決問題?他們回答:我們沒有中東問題辦公室。當然,我們都知道,那時伊朗國王在幫我們把守著海灣。現在,中東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基辛格說的還是太拐彎抹角了,“把守”,其實說白了就是“看門狗”。當時的伊朗人覺得世俗主義小巴列維是美國養的一條看門狗,於是他們選擇了“德高望重”的老阿訇霍梅尼。

老阿訇有句名言,大概意思是這樣的:美國是大撒旦,蘇聯是小撒旦,我們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

要注意,霍梅尼推翻巴列維王朝之後建立的共和國,石油資源是國有的。現在伊朗最便宜的東西有兩樣,政府補貼的饢餅和汽油。

這個共和國,一開始就打算跟“大撒旦“對著來的。他們綁架美國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做人質,把憋了幾十年的惡氣都撒回去了。美國不甘示弱,第八艦隊擊落了一架載有幾百名乘客的伊朗飛機,海豹突擊隊數次營救。對伊朗搞起了石油武器禁運,最絕的還是,與此同時,贊助自己的小弟——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打伊朗。兩伊戰爭慘烈至極,雙方傷亡慘重。由於伊朗前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而且小巴列維時代留下的軍事底子比較差,所以,伊朗死的人比伊拉克要多很多。伊朗人自然跟美國的冤仇結的更深了。

讓美國沒想到的是,這麼多殺招下來,伊朗居然挺過來了。而且,自己的小弟薩達姆變成了陌路仇人,自己還不得不動手清理門戶。

薩達姆已經死了十幾年了,墳頭的草已經三尺高了,而當初和霍梅尼一起幹革命的哈梅內伊老阿訇還樂呵呵地活著,今天在instram上開直播,明天去看年輕人踢球,隔三差五還紀念一下伊斯蘭革命的重要日子,發一些心靈雞湯,順便罵美國兩句…

美國的決策者面對的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民族,它擁有令人敬畏的東西——不是極端教義,而是一種文明的韌性。他們現在是貧窮的,但是過去不是,未來不一定是,而且一直是驕傲的。美國冒犯了它,心裡也沒有底,甚至有點心虛。

如有疏漏,還請多多斧正。

我是肥鵝,一個熱愛歷史的碼字鵝,請切莫吝嗇您的贊,它將是俺不斷前行的動力!


彼得堡的肥天鵝


美國想搞垮伊朗,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控制中東,第二,削弱俄羅斯,第三,舊怨。

美國想要控制中東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在整個進程中,伊朗是最難啃的一塊骨頭,時至今日,美國仍然找不到有效手段解決伊朗。

1、控制中東地區

中東,戰略重心,全球焦點

中東地區位於亞歐非三大洲交界處,向西可以進入地中海,對歐洲和比較發達的北非施加影響,向南可以進入印度洋,從印度洋向東航行,可以進入亞洲。中東地區四通八達,是全球的戰略重心。

任何一個超級大國都會想方設法控制中東,古羅馬帝國如此,大英帝國如此,就連二戰期間的德國都有入侵中東的計劃,只是沒有打贏蘇聯才沒能得以實施。

二戰期間中國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拖住了日軍,避免日軍進攻印度,並且一路向西與德國會師中東,如果兩國真的會師,擊敗德國日本就更困難了。

無論是哪個超級大國,都會向中東地區施加影響力,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美國通過與以色列,沙特,約旦等國結盟,全面滲入中東,雖然伊拉克擋路,但是被幹掉了,美國當然想搞垮攔路虎伊朗。

石油產地,伊朗扼霍爾木茲海峽

中東地區盛產石油,石油被稱為“工業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沒有石油,基本上每一個國家都會陷入癱瘓。

如果美國控制中東地區,也就控制了石油資源,美國並沒有想要切斷各國的石油供應,而是把石油與美元綁架起來,購買石油必須使用美元,這就穩固了美國的經濟地位。

美元與美軍是美國統治世界的工具,通過調整石油價格也可以打擊其他的石油出口國,比如俄羅斯和伊朗。



中東產油國雖多,但是90%以上的石油需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運輸,因此霍爾木茲海峽也被歐洲國家稱為“海上生命線”,把這樣一條具有戰略意義的水道交由伊朗控制,美國自然不放心。

2、削弱俄羅斯

俄羅斯在國際範圍內,真正的盟友並不多,在中東地區的主要是敘利亞和伊朗,敘利亞由於陷入內戰,還要依靠俄羅斯的支援,根本不可能向俄羅斯提供支援。


伊朗雖然也不會幫助俄羅斯做太多,但是可以幫助俄羅斯穩定中東局勢,尤其是支持敘利亞政府軍,避免敘利亞也落到美國手中。

如果搞垮伊朗,俄羅斯隨時都有可能被徹底逐出中東,在俄羅斯西部邊境與烏克蘭關係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多條路總是好的。


美國的不斷增加石油產量,壓低石油價格,從特朗普的角度來看,雖然有便宜百姓的考慮,但是更重要的是打壓俄羅斯,因為俄羅斯也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國,壓低國際油價可以直接打擊俄羅斯的經濟,這也是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

3、舊怨

美國原先支持的是伊朗的巴列維王朝,但是經過伊斯蘭革命之後,巴列維王朝被徹底推翻,作為巴列維王朝的重要盟國,新興的伊朗打心裡仇恨美國。


美國支持巴列維王朝,自然得到伊朗人的強烈抵制,1979年伊朗學生佔領伊朗首都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將50名美國人扣為人質超過一年之後,雙方矛盾徹底激化。

美國是民主制,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制度,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自然難以互相接受。伊朗研製核武器,攪動中東局勢,美國也會把伊朗看成是敵人,所以想要搞垮,但是能不能做到,還是很考驗美國的。


視野新觀


說到底還是因為這個石油大國不聽話,而且對美國產生了威脅。

在上世紀70年代,伊朗和以色列都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支柱。伊朗可以說是美國最好的盟友之一,尤其是在1979年以前的巴列維統治時期,伊朗完完全全成為了美國的走狗,美國通過這位統治者全面控制了伊朗的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

但是在1979年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成功推翻巴列維王朝,美國苦心經營的這塊中東戰略根據地,被這場宗教革命衝擊的支離破碎。當時美國並沒有意識到事情會發展到超出自己控制的局面,在巴列維王朝即將被推翻之際還站出來維護,這就惹怒了革命群眾,也就有了後來青年學生攻佔美國駐伊大使館的事件。美國的拯救行動也失敗了,這是美國在二戰之後少有的丟面子情形。

從伊朗進行完這場革命之後,美國一直視伊朗為眼中釘,想著處之而後快,並聯合歐洲各國對其進行打壓、封鎖,這是美國的拿手好戲。結果沒想到伊朗變壓力為動力,國內各項技術突飛猛進,尤其是在軍事上,武器裝備不斷改良,實現了自給自足,也建立了完善的軍工體系。

在美國聯合多國對其打壓下,伊朗還將衛星送上了太空,這一幕是不是覺得很熟悉。伊朗陸軍的坦克、大炮、反坦克導彈,伊朗海軍的潛艇、魚雷,空軍的隱形飛機、防空導彈等,都對美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加上伊朗有著大量的石油資源,很可能形成一個伊斯蘭力量中心,這對美國以及歐洲的意識形態將形成巨大沖擊,美國是絕對不能容忍他人對其意識形態造成威脅。

說到石油,還要提一下美國和伊朗簽署的石油協議,伊朗不但為美國提供了充足的石油儲備,而且伊朗出口石油所得到的利潤,有一半都流入了美國的賬戶,這其實也為兩國關係破裂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美國是一個只看利益的國家,任何盟友都能捨棄,只要聽話,一切好商量,如果不聽話甚至對其造成威脅,那只有搞垮你。


國際視角淺說


美國和伊朗不喜歡彼此。幾十年來,這兩個國家相互咆哮。伊朗領導人稱美國為“大撒旦”。作為回報,美國總統稱伊朗是全球“邪惡軸心”的一部分,並將其稱為“流氓國家”。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一個簡單的答案是,像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和伊斯蘭伊朗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但似乎也不是很對,沙特阿拉伯是一個高度伊斯蘭國家,但它是美國的盟友。

另一個簡單的答案是,1979年伊朗學生佔領伊朗首都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並將50名美國人扣為人質超過一年之後,雙方矛盾就已經無法調節。


要了解伊朗和美國之間的敵意,首先要了解的是伊朗和美國一樣,是一個以過去為榮的國家。伊朗曾經是最強大的帝國之一,但在近代外國人開始干涉其事務。在1800年代,俄羅斯征服了該國北部,而英國商人在南部進行單方面交易。1901年,伊朗國王將該國的油田簽署給英國,僅換取了16%的利潤。 英國於1911年入侵以保護其利益。

伊朗人開始厭惡強大的外國人將伊朗視為全球戰略遊戲中的典當。德黑蘭的街道上有抗議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承諾遏制俄羅斯的蔓延,這意味著要介入中東。

因為兩個原因,伊朗成為美國重要的利益之地。首先,它位於俄羅斯南部邊境和重要的航運路線上。其次,它擁有美國武裝部隊和返回美國的郊區通勤者所需的鉅額石油儲備。 伊朗像英國一樣憎恨美國的干涉。在伊朗政府領導人控制石油工業之後,1950年代初期關係觸底。英國和美國的回應是派軍情六處和中情局特工幫助推翻政府。之後,伊朗談判達成了更好的石油協議,但50%的利潤仍流入外國銀行賬戶。 這是伊朗與美國之間惡劣血液的真正開端。

在接下來的25年裡,美國用金錢支持伊朗,這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因為沙阿利用他的大部分石油資金從美國購買武器。 伊朗人對沙阿政府越來越憤怒。腐敗無處不在,衛生條件差,失業率高。

伊朗政府的主要批評者是流亡中的阿亞圖拉霍梅尼。支持者將他的政治指控講述的錄音帶走私到伊朗並在全國各地傳播。他的主要目標是沙阿,但不甘落後的是那些使他的腐敗政府活著的美國人。

霍梅尼是第一個將美國稱為大撒旦的人。1978年,數十萬伊朗人反對沙阿。沙阿命令他的軍隊向群眾射擊,數百人死亡。最終導致沙阿逃離伊朗。

之後人質危機爆發,徹底使得伊朗與美國的關係惡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