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歷史上種種“補鍋”案例:送KM藥業的自救指南

眾所周知,KM藥業的300億貨幣資金消失一案,已經發生好幾天了,引發的討論更是數不勝數。當好端端的一口鍋被砸了之後,相關方面可能有哪些補鍋行為?在這裡,我們根據A股的歷史,本著“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水的搬運工”的原則,總結了A股歷史上的種種“補鍋”案例,以饗讀者。

補鍋指南一:老同學捐款

案例出處:已經退市的BY投資

補鍋梗概:2015年,BY投資深陷退市危機。是年12月,公司公告稱,公司收到董事長高中同學鄭某的8.59億元資產無償捐贈,理由是不忍看到老同學的公司退市。這個赤裸裸的保殼行為自然引發了輿論熱議,鄭某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好同學”。儘管上交所數度發函問詢,但公司方面一直以“涉及個人隱私”應對。

BY投資退市。

點評:資本市場從來不缺活雷鋒,但更不缺的是各種砸鍋俠。每一個慷慨的活雷鋒背後,基本都有一口千瘡百孔的破鐵鍋。

補鍋指南二:董事長自願承擔部分損失

案例出處:東北上市公司ZZD

補鍋梗概:2014年10月,ZZD公告受冷水團災害,其主要產品蝦夷扇貝近乎絕收,鉅虧8.12億元。為了應對業績突然變臉,ZZD董事長承諾自願承擔1億元的災害損失。

後續:公司股價復牌後連續2個跌停。後來被*ST。

點評:從那以後,ZZD的扇貝就變得跟昔日藍田股份的魚蝦王八一樣,成了A股最神奇的生物,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跑掉,更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回來。

補鍋指南三:大股東借款給上市公司

案例出處:LSW

補鍋梗概:在所謂的生態化反戰略下,面對上市公司緊張的資金鍊,LSW大股東賈躍亭拋出了一系列的減持計劃,並承諾將減持所得款項無償借給上市公司使用。根據上市公司公告,賈躍亭借給上市公司的資金最高額為47億元;但最終,賈躍亭卻將資金抽走,用於在海外繼續他的“造車大計”。

後續:LSW已因淨資產為負,等待交易所作出暫停上市處理。

點評:

海水沒有被煮沸,小股東卻被窒息。大股東的承諾如果靠得住,那啥都能上樹。

補鍋指南四:實控人、董監高增持

案例出處:SW環保等

補鍋梗概:2017年,SW環保、SW節能被自媒體質疑財務造假,股價雙雙暴跌。隨後,SW環保等在發佈業績利好公告對沖後,還於2018年1月拋出大股東、董監高增持方案。根據方案,其實控人及部分董監高將在未來12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額不低於5億元。

後續:2019年1月,當原增持公告期限屆滿之時,公司拋出了一份變更增持計劃的公告,增持時限延長至6月27日、增持主體部分變更的同時,增持規模降低至不低於2億元、不高於3億元。

點評:承諾沒有兌現之前,哪能算數。

補鍋指南五:回購對沖利空

案例出處:YH股份等

案例梗概:2013年,YH股份公佈的2012年年報和2013年一季報顯示,雖然年報營收和淨利潤增幅分別達到35.55%和53.05%,但一季報營收和淨利潤增幅僅為6.03%和6.53%。同時,公司總裁張某宣佈辭職。公司隨後拋出一份金額達10億元的回購方案。

後續:公告出爐當天,深證成指大跌近3%,釀酒板塊下跌1.14%,但YHGF逆勢上漲近2%。

點評:2012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當年的釀酒行業有兩大關鍵詞:反腐和塑化劑。嚴格來說,YH股份遭遇的利空並非公司本身的問題,而是行業大環境發生了變化。回購需要公司有足夠的資金,但對股價的支撐作用也非常明顯。

補鍋指南六:管理層降薪自罰

案例出處:還是那個東北上市公司ZZD

補鍋梗概:冷水團發生後,董事長除自擔1億元損失外,還承諾自願將月薪降至1元錢,另外公司總裁辦公會10名高管自願降薪50%。

後續:如前述。

點評:省下的那點薪酬,跟上市公司的損失相比,九牛一毛?

補鍋指南七:籌劃股權轉讓

案例出處:OFG

補鍋梗概:OFG業績突然爆雷,2018年利潤從預盈18億變為虧損5億,股價跌停。隨後,公司發佈公告,稱擬籌劃控制權變更事項,即日起臨時停牌。

後續:停牌中。

點評:用時間交換空間。

補鍋指南八:佛系應對

案例出處:2018-2019的A股

案例梗概:

數十家公司集體業績爆雷,上演商譽等資產減值潮,虧損額超過市值的案例亦不在少數。

後續:或許是認為法不責眾,多數公司擺出的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態度。

點評:“憑本事砸的鍋,為什麼要補”。

寫在結尾:上面這些案例,多數情況是砸了上市公司的鍋,卻肥了大股東等利益方自己的碗。

KM藥業應該受到怎樣的懲罰,接下來應該交給監管部門。我們也沒法猜測股價還有多少個跌停。資本市場是一個名利場,這裡可能彙集了全中國最優秀的大腦,每一次“優秀”的砸鍋行為發生後,往往會有相應“優秀”的補鍋行為,或是其中的一種,或是N種方案的組合。而以小編的腦細胞,也實在無法窮盡未來可能的套路。

但,科創板的大計、註冊制的宏圖,乃至A股的未來,必須建立在資本市場失信者受到應有懲罰的基礎上。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