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如今還保留唐朝時期的文化習俗?大唐究竟有何魅力?

鵬鵬air


不可否認日本現在仍保有大量的唐風,不論是和服,髮式,還是古建築風格,但這都不是因為大唐太強,也不是因為大唐的文化魅力。

這是因為日本多少年來沒有發生過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千百年來日本就像一個桃花源,自己過自己的日子,沒有被佔領,也沒有被滅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縱使隔三差五有遣使、有朝貢,那麼也只是貴族圈子,對整個日本文化生態的改變是非常小的,所以在唐朝日本文化固化後的改變是非常緩慢的。

日本天皇號稱“萬世一系”,就是說日本的皇室血統長久以來就沒變過,皇權的穩定,也意味著文化的穩定。

除了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的還有朝鮮和越南,這兩個國家因為與中國陸路想接,可以很實力的感受中華文化的融合、變遷,也很容易被影響。所以說現在除了中國,朝鮮、越南也看不到唐朝文化的的較多保存。

中國發生朝代變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移風易俗,所謂新元年新氣象,所謂的新很多參雜了外來文化,這樣一朝一朝剝下來,原汁原味的東西自然少了。

另一方面,日本把大唐當成自己的恩人,至少在很早的時候把自己作為漢文化圈裡的一個,唐宋滅亡後,日本人覺得自己成了唐文化的唯一傳承人,這點讓一直文化自卑的日本獲得了空前的自信心,這個時候,唐文化就完完全全變成了日本文化。

最後一點是儒家文化的不同,中國的儒家文化是講究和而不同,什麼都包容,日本的儒家文化不一樣,雖然也講和但和中還有自己本土的一些東西,儒雖然廣,但低位不是絕對的。所以看歷史上的國人很多時候是柔弱的,而日本卻一直在惹是生非。





徐徐成翔


日本保留唐朝時期的文化以及文物,有這樣一句話:日本天皇留給後世,中國皇帝帶進墳墓。在唐朝,中國皇帝賜予給日本天皇很多東西,基本上大多保留到了現在。不僅是物品,在古代傳入到日本的文化,如今有很多成為了日本的“代表”。從隋朝建立,一直到唐朝覆滅,其經歷跨度很大,公元589年~公元907年。此時的日本有三個時代,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經過三個時代的影響,一直到鎌倉時代,日本依然保留著很多唐朝文化。

日本保留文物之地--正倉院

文化傳承最好的證據就是歷史文物,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正倉院。所謂的正倉院是日本在奈良、平安時代設立,特意儲存中央、地方以及寺廟中重要物品的地方,這種倉庫有很多處,其統稱為正倉院。雖說日本保留文物很多,但是隨著年月的流失,很多文物也只能葬身於歷史長河之中。保留最好的是在東大寺的一處正倉院之中,依然有著當年的風韻。

8世紀中期,有許多寶物傳到日本,多是當時日本無法制作的精美工藝品或者文書。據現在統計,該處藏的文物大約有九千多個,內容十分豐富。按照用途簡單劃分,有書卷文書、筆墨紙硯、樂器、遊戲用具、佛教用品、武器、工藝品、服飾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五絃琵琶”一物,目前已經在國內失傳,只有日本才有真品。如果想要了解唐朝的建築和文化,那麼就應該去一趟奈良。從這些文物當中,依然可以看到當時中華唐文華的風采,這些是全人類歷史上的“驕傲”。

至今保留的文化習慣

  • 和服

提到和服,很多人會很詫異。如今作為日本服裝的代表,為何是唐朝文化的保留呢?先不要著急,我們先看一張日本的壁畫。

上圖壁畫的具體年代無法追溯,但是經過研究,此壁畫呈現的是日本7世紀末的服裝樣式,當時唐朝正是如日中天之際。

上圖中間的是唐朝的服裝樣式,從構造上來講,多少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不僅如此,在當時日本朝廷的官服,同樣和唐朝服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上圖是《唐本御影》中,畫的日本聖德太子裝束。如果不特殊的說明,很多人會以為是唐代官服。日本整個奈良時代,服裝文化上受到很多唐文華的影響,其構造也大多相同,主要原因是日本引進了唐朝的禮法制度,所以從服裝上也是按照禮法進行定製。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日本的和服也隨著生活而變,最終成為現在的樣式。

  • 茶道

日本茶道同樣世界有名,但是其起源依然是中國。(只是現在日本有著自己的流派)最初將系統的種植茶葉、飲用茶葉等方法總結出來的是唐朝的陸羽,其所著的《茶經》通過空海和最澄兩位僧人傳到日本。但是隨後日本並未有太大的發展,最初日本人認為茶葉屬於奢侈品,只會在必要的時候“煎茶”,而不會大量的飲用。飲茶的習慣逐漸在日本貴族和大名之間流行之後,茶葉才大規模的種植。在鎌倉時代,日本人將從中國帶回來的茶葉拿到九州島進行種植,就有了現在全球知名的“宇治茶”!

  • 京都城

說起唐朝文化,就不得不說一下日本的京都城。在古代日本詩文中,許多人將京都叫做“長安”或者“洛陽”。現在在京都,依然有古代文化的遺留。在如今的京都,有以所高中名為“洛陽綜合高等學校”,說起淵源,確實與中國的洛陽有關。古代京都分為西側和東側,西側稱為“長安”,東側則稱為“洛陽”。在京都依然也有洛西、洛東、洛北、洛南的說法。

上圖是古代京都城的全貌,由於西側的“長安”多是潮溼地帶,所以很多沒有保留。如今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當時京都的東側,也就是“洛陽”地帶。所以,喜歡唐朝文化的人,可以到京都真正的體驗一番!

部分文章介紹:

《日本要收取二維碼使用費?真相究竟如何!》

《日本的不可思議:你的常識在日本行不通!》

《談日本人國民性:“忍”並非本意,“嫉妒”與生俱來?!》


日本二三事


你好

為什麼日本如今還保留唐朝時期的文化習俗?

日本是一個嚴謹自律的民族。

他們起初是一個彈丸之國,而唐朝則是天朝之國。

在潛意識下面,他們認為天朝之國的東西都是最好的,他們想方設法的汲取唐朝時期的文化習俗。

從天皇的維新就能看出,日本團結而且喜歡吸收一切有利於國家,或者適合這個國家的東西,這些習俗從很多年前就傳下來,日本這個國家也覺得這些習俗十分適合,自己國家的一個體系,也也就一直沿用至今了。

說來也慚愧,本來作為泱泱大國的中華民族,文化習俗卻在不斷的流逝,也虧現在都在提倡保留傳統文化,也許是中國發展的太快了,有些文化都沒有以前的味道了。

大唐究竟有何魅力?

大唐的魅力在於,四海皆內無人能敵。

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還是軍事,那是封建時代的頂峰,沒有一個比他強的。

無論是四方的少數民族國家,在大唐面前無一敢動兵的,你叫吐魯番動兵試試。

在政治上,有楊國忠這樣的能臣,唐玄宗很好的把握了國家的官場,以及杜絕的官官相連這樣的陋習。

在經濟上,可以說真正稱得上太平盛世。雖然不說家家富裕,但是至少有的飯吃!

在外交上與西方各國也開始有了交流。

四周的小國,朝鮮,日本也開始依賴唐朝。

特別是在文化上,白居易、李白、杜甫,耳熟能詳的詩人出自這個時代。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隔壁鄒juju


謝謝,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日本為什麼有中國文化?

為了搞清楚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首先搞清楚唐文化為什麼會進入日本

公元592年,日本聖德太子輔政後即大力進行改革,結束了上古末期的社會混亂,這位聖德太子可是流通使用的日本銀行券10,000日圓的幣麵人物。

那時候的日本還真是非常落後的,但是經歷整整一代人的努力,他們終究找到了改革之路,那就是學習中華文化,其實日本學習中華文化並不是從唐朝開始的,公元600年日本就第一次派遣特使入隋開始了。這裡說個小故事,那個日本天皇的特使告訴隋高祖楊堅:日本天皇是以天為兄,以日為弟,每天處理政務都是太陽落山後開始,太陽出來後結束。高祖聽後說:豈有此理,回去改正!哈哈隋朝皇帝那會還是蠻牛的吧。

從此後,日本開始了長達近300年的遣隋、唐使,主要學習中國的各種風俗習慣、政治制度、天文曆法、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等,可以說是全面“中國化”。日本混沌初開的民族終究濃重的印上了中華文明的烙印。

日本先後在奈良、京都建起了藤原京、平城京和平安京。它們都是仿照唐朝長安城的規模修築的。平城京最為典型。“面積有長安的四分之一。中軸線大街亦稱“朱雀大街”,青瓦、紅柱、粉牆、各宮均掛扁額,建築壯觀。日本史家稱之為“富有國際性的小長安”。唐代的長安城原貌已不復存在,平城京已經成為今天研究唐代城市建築的一座珍貴的實物模型了。日本經過學習後推行新政,制定冠位十二階、頒佈憲法十七條、採用曆法、編修國史、使用天皇名號、興隆佛教。

唐朝到底有什麼東西吸引了日本呢?

我認為,不僅是隋唐經濟的規模和人口眾多,我認為應該是唐朝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開放的政治制度吸引了不僅是日本,而且包括朝鮮、西亞、東南亞等諸多民族。

文化方面:當時的唐朝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幷蓄的態度。當時中亞、西亞各國來華僑民人數很多,他們把四面八方的文化、藝術、宗教都帶到了中國。楊貴妃善跳的胡旋舞就是來自西域,各種異族文明對盛唐文明的發展起到豐富和發展的作用。

政治方面:盛唐在政治上非常開放。最大的表現就是敢於重用異族甚至外國人士。據統計,唐朝的宰相,有29人是外族人。大唐朝曾經有一位外國人士被任命為大都督,這就是來自波斯的王子卑路斯。

軍事方面:如果在軍隊裡也敢於重用異族和外國人,那麼盛唐的氣魄一定大得不得了!唐朝軍隊恰恰就是一支融合了各少數民族的“混合部隊”——除突厥,契丹,高麗等少數民族外,甚至還夾雜著大量波斯人!唐朝軍隊中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少數民族將領!比較出名的有突厥人有阿史那思摩、哥舒翰,鐵勒人僕固懷恩,契丹人李光弼,朝鮮(高麗)人高仙芝、黑齒常之等!

從以上各個方面來看,當時的盛唐真正展現出來了一個大國風範,正是因為對文化、政治的開放,成就了夢迴大唐的千年夢想。

可以說日本文化大部分來源於唐朝文化,所以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文化已經深深地烙進了日本的歷史裡。日本是個島國,文明、政治處於一個相對封閉和穩定的環境,天皇制度從上古一直延續至今,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土壤,所以我們依舊可以看到日本幾百年前各種保護非常良好的舊址、文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繼承了中國的唐代文化,至今仍然保存在日本的各個方面,反之在中國,很多已經沒有足跡可循了... 那麼,與其去征討誰竊取了誰的問題,不如去反思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把民族文化丟到哪去了。


謝謝!


知行鏘鏘


唐朝,在中國文明的歷史中佔了極為重要的篇章。從公元七世紀初到九世紀未,日本為了學習中國的文化先後向大唐帝國派出了十幾次的遣唐使團,其規模之大,時間之久,次數之多,內容之豐富可謂史元前例。為什麼日本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和不惜生命的代價遠渡重洋奔赴大唐,或即大唐的魅力何在如此吸引日本的崇拜?

大約公元637年至659年間,這一時期日本對大唐有學習和外交的雙重政策。所派遣的使者必須要學習唐朝的先進制度,用以幫助日本國內落後的政治體制,並仿照大唐帝國在日本建立先進的中央集權體制。在外交方面探查大唐帝國對朝鮮半島的利益和態度來保護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即得利益。

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在朝鮮半島進行了白江口之戰,日軍慘敗,被迫從朝鮮半島撤回軍隊。白江口一役決定了東北亞地區的政治格局,在此後的九百年間至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日本未敢再次大規模入侵朝鮮半島。日本在朝鮮慘敗後深知自己不是大唐王朝的對手,一旦遭到進攻自己連還手之力都沒有,所以日本接連派出使團修復與大唐王朝的關係並學習唐朝文化,不在要求“冊封”並甘心做個“蕃國“。

公元702年到752年間,大唐帝國進入鼎盛時期,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文化技術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繁榮,振動天下,萬邦來賀。為了將唐朝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資料帶回日本國內,促進日本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派出大量的“遣唐使”全面學習借鑑吸收盛唐的先進文化和技術,當時的日本奈良文化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達到了空前繁榮。

由此可見,唐朝的魅力深刻影響了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技術生活領域等各方面,經過消化吸收形成了日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並延續發展至今。有代表性的例如:由唐朝服裝演化而來的日本和服,吸收大量漢字發明了日本文字,佛教也傳入日本,中國的茶葉和瓷器也大量出口到日本。總之,盛唐時期的文化造就了當時貧困落後的日本,為日本後來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華文文旅傳媒


先問有沒有,再說是不是。唐代距今已逾千年,而東傳日本的很多事物也早已隨著日本自身的理解產生了不同變化。單純認為“日本=唐朝”無疑是一種單純且淺顯的錯誤看法。畢竟很多地方,差異真的很顯著。


然而對比日本現存的一些人文風俗,不難發現其中還能見到很多蛛絲馬跡。舉例而言,日本的新年,天皇會有「四方拝(拜)」,姑且先不吐槽唐代李治那個天皇大帝的出現時間,就說平安時代的禱文,來,看截圖:

注意圖中紅線部分,請問這個「急急如律令」怎麼解釋?想想日本天皇拜著四方天地時說這個我就想捶桌⑴。


並且還不止如此。清代黃遵憲所著《日本國誌》提到日本民間在新年時會吃雜煮,但喝的卻是屠蘇酒⑵。宋代《文昌雜錄》中便已說過「唐歲時節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校牙餳……」⑶。而根據唐代《歲華紀麗》的記載,屠蘇酒能追溯至晉代。這隻能證明,日本繼承的並非只是唐代的事物,而是“中國自古以來”。


僅僅一個日本新年元日便有這麼多蛛絲馬跡,那麼其他如成人節、春分日、兒童節(中國端午,又稱五毒)、秋分日……自然也就更多了。當然,而今日本因為西方文化的傳入,也有了聖誕這樣的西方節日。

————————

關於唐代的魅力……這並不好說。但或許對當時的日本而言,唐代更像是一頁無法形容的夢幻篇章。他們對唐代的畏威懷德,以及種種渴盼,或許更多源於自身的文明性質。


日本四周環海,是典型的海洋型國家。而中國早如三國時期,便有孫權遣人抵達東南亞地區,以及東晉時法顯以海路從天竺回國等記載。那麼在隋唐時期,可以說在整個東亞地區,唯有唐代的船舶不僅遍佈海域,還能直抵中亞、西亞地區(見《蘇萊曼東遊記》)。


這種興盛的海貿,也催生出了陳武振這樣的海中大豪,甚至被傳聞可用符咒截取商船⑷。只是在正史記載中,比如《舊唐書》,長慶元年(821年)有平廬節度使薛平,說海賊綁架新羅女子販賣(新羅婢),這證明當時海盜在東亞地區的肆虐。而早如天寶三年(744年)時,就早已有南海太守劉巨鱗破海賊吳令光一事。【注】鑑真二次東渡時,所購軍用船隻便來自劉巨鱗。


另外像《唐大和東征傳》中也提到了很多與鑑真有關的唐代海上活動,比如萬安州的馮若芳,又或是在廣州黃埔往來的印度、馬來、波斯等國的船舶,可謂是舟艫被江。或者正因為大唐海上力量的如此強盛,讓日本人感受到了來自生存的壓力,才會如此崇拜、學習和模仿這種先進。反觀今日,美國自黑船事件之後所表現出的種種,不也是如此麼?

—————————

⑴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四期 2004 年 12 月 208頁。

⑵見《日本國誌·卷三五禮俗志二》:「親戚故舊來賀者亦進屠蘇酒、供雜煮。」

⑶見《杜工部草堂詩話》卷一。

⑷見《太平廣記·幻術三·陳武振》。


毅而三思吳六奇


這個問題要分為兩部分。

首先,表明觀點:日本文化確實深受唐朝文化影響,且影響力至今猶在。


一、日本是被打服的

公元663年,還處在奴隸制社會的日本,集結了一股烏合之眾,大搖大擺的登上朝鮮半島,妄圖佔領。當時,大唐正處在貞觀盛世。唐朝軍隊在白江口以僅僅一百艘戰船的戰力,通過正面佯攻,四面包抄的戰術,降日本團夥全面擊潰。日本賊寇溺水而亡者過萬,幾乎全軍覆沒。


二、遣唐使

經過白江口之戰,日本徹底服氣,開始向中國俯首稱臣,並且派多批遣唐使前往長安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和科技。唐朝本著海納百川的開闊胸襟,也全方位對這些遣唐使開放。這些人回日本後,將唐朝文化傳播開來,當時也有唐朝高僧前往日本,鑑真和尚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三、全方位學習

日本經過長期的學習,漸漸領悟吸收了唐朝文化,從奴隸社會邁入封建社會。文字、政治制度、經濟、建築、文學、服飾等,都極大地受到唐朝的影響。


四、日本的唐文化一直沒有中斷過

有專家分析,這跟日本文化傳承習俗相關,本身就非常願意接受新文化的流入,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時又會完好地保留歷史傳統,不會喜新厭舊。另外,日本是島國,在吸收了唐朝文化之後,由於極少受到外來入侵,因此,唐文化結晶得意被完好地保存下來,而且一直流傳至今。


五、學習的基礎上有創新

傳承自唐朝的榻榻米、茶道、花道、建築藝術、服飾、繪畫、文學等,都被日本人融合了自己民族的特色,發展到了一個十分典雅精緻的境界。


第二部分,則要說到唐朝文化本身的魅力。


一、文化處於世界領先所帶來的高度文化自信

經由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以及唐玄宗李隆基開創的開元盛世,唐朝經濟發達,社會繁榮,文化在當時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創造了“萬國來朝”的鼎盛局面。


二、唐朝文化體系龐大完整,發展程度高

唐詩是中華文明的璀璨瑰寶,至今滋養著全球炎黃子孫。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唐文化體系中,包括文學、宗教與哲學、史學、藝術、天文曆法、地理、數學、醫學、百工技藝等方面,基本覆蓋了當時世界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多數組成部分。這樣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文化體系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僅有的。


三、唐文化極具開放性和包容性


唐文化有保持自我、吸收和消化異域文化的能力和信心,因而有容納異己的胸懷。佛教、伊斯蘭教等異域宗教因此才能一步一步進入中國。傳入中國的影響極大的天竺佛教文化最終也確被中國本文化融合而中國化。佛教文化也是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文化之具有開放性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佛教認為萬類不分、一切皆空,主張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這種普世觀念也是唐文化具有開放性的一個內在原因


四、唐文化重現實世界,通俗接地氣

唐代民風十分活潑,在民間,歌舞流行,民眾生活較為自由,當時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也較後世朝代高。唐文化“人化”,生活化的一面,讓人更有親近感。


慢敘時光



達蒙雙北


大唐之後,中國經歷了一系列的動盪年代,外來文化不斷對本土文化衝擊、融合。

日本在學習了大唐文化之後,雖然國內也有戰爭,但是一直沒有受到其它外來文化的衝擊、融合。

直到美國的黑船扣關,才有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進入。


騎牛看書本


唐朝是我國最鼎盛時期。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文化科技發達。有很多外國外域使來到大唐帝國。當時日本是與唐王朝交往比較密切的國家,他們派使者來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禮儀,甚至服裝。還要製造業,同時也把日本一些文化風俗帶到中國。日本的文字,以及和服都是學習中國唐朝的。中國的鑑真和尚也把中國的佛教傳到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