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叫賣聲(隨筆)

遠去的叫賣聲(隨筆)

童年時,我生活在八十年代初的農村,貧困與落後並存的地方。那時候,剛剛分田到戶,村民們基本上是以耕田種地為生。村子裡,也沒有小商店的,更不像現在的鄉村,佈滿小超市了。要買日常用品,都得走到幾里外的鄉鎮市集裡。

但也有些從外村來的挑貨郎,挑著兩個大大的籮筐,走村穿鄉地去叫喊,賣些小雜物,比如女人用的梳子、針線,當時的農村女人,很少出門,這些走貨郎也為大家帶了方便。還有賣哄小孩的糖果,小餅乾之類小零食的,賣豆腐,賣冰棍的等等。他們都很聰明,總是逮住村民下地回來吃飯的那段時間,走到村前村後的大樹下,把籮筐一放下,喘兩口氣,就開始扯開嗓門,大聲地叫賣了。瞬間,叫賣之聲,在安靜的村子裡,隨著狗吠聲,雞叫聲,傳進每家每戶。

每逢一聽到這樣的叫賣聲,我與小夥伴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循著聲音傳來的地方,快速跑過去。當時,雖然手上沒有錢去買東西,可村裡有個外人來,這對於一年也出不了一次門,平時都多見樹木少見人的我們來說,也是件很稀奇的事,哪怕只是去看看他賣的是什麼也好,總之就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而藉此機會湊在一塊兒的。偶爾也會有好運氣,碰上哪家的大人買東西時,大發慈悲地順便買些小糖果,分給我們這些小饞蟲。

通常的情況是,挑貨郎的身邊聚滿了小孩子時,有需要買東西的大人,才會端著飯碗或茶碗,陸陸繼續地,慢慢走過來,看看有沒有自己想要買的物品。有的話,就三下兩下,吃完碗裡的飯,在樹下隨便擱下碗,蹲下來,精心地挑選。再討價還價,經過一番寒喧後,才滿意地成交。然後,拿著買來的物品,端起樹下的碗,直接回家,或待在一旁,趁著吃飯休息的時間,與鄰居嘮叨嘮叨家裡長短,又或者像我們小孩子這樣,看會兒熱鬧才回去。

那時候,大家剛成為了土地的新主人,都熱火朝天地忙著搞農業生產,盼著趕上風調雨順的好時年,爭取糧食大豐收,早日過上豐衣足食的紅火日子。因此,一天到晚,大家都各自忙碌著,除了暴風雨天出不了門,幹不了活時,又或是村裡有紅白事需要幫忙,聚在一起時。平時裡,都是各自下田地,忙著莊稼人沒完沒了的活兒。而挑貨郎的到來,無疑是給大夥兒,製造了一個短暫嘮叨家常的機會。只要地裡的活兒不是太緊,大夥兒都不會匆匆離開的。

當時,挑貨郎大嗓門的叫賣聲,無疑中也成了一個大喇叭,只要一響起來,在村子裡就起到號召的作用,把大人小孩,小狗小貓都從家裡叫了出來,聚在一起。現在,農村的生活,變化很大,村民們都不是以田地為主了。只有年紀大的村民,還有心思侍弄著三分自留地。年輕人都出門打工或自己做生意,創業等等。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地方也冒出了很多小商店,種類與物品也許沒有大城市的商場多,可足以解決村民們的日常所需了。

挑貨郎,這個在七八十年代,特殊的稱謂與行業,曾經是我們農村人移動的小商店,為莊稼人帶來了便利,為小孩子帶來了快樂。那大嗓門的叫賣聲,曾經無數地激動著我們的心,為我們平淡的童年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樂趣與精彩。只是,我也不知道,至少是想不起來了,他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漸漸地消失在新時代前進的腳步裡。

這些年來,每逢回憶起這些久遠而溫馨的畫面,心裡就會湧起一陣陣溫暖的感動。那些熟悉的情景,也曾無數次,在夢裡出現。只是,那遠去的叫賣聲,已經消失在塵世裡,再也聽不見,再也聽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