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人過六十歲,古來稀,沒有盼望,感到淒涼嗎?

萬則紅


人到六十歲,過了一個甲子年(即花甲之年,非提問者所說的“古稀之年)”。在過去就已經是長壽的了。本來老人應該盡情享受生活才對。就怎麼“沒有盼望,感到淒涼”呢?其實,60多歲農村老人的有的還在打工,更多的在務農。入不敷出的經濟現狀是他們不得不為自己將來的養老問題有所考慮。

居家養老的境況不容樂觀。農民種地基本不賺錢,年輕人不願種地,也不會種地,即使孝順的子女也是父母成了“空巢”或“留守”的老人,從事著超負荷的勞動,有的還積勞成疾,生活都不能自理。“輪飯養老”的,兄弟間相互推諉、扯皮,老人都不知道哪一個究竟是自己的家?更別說對父母不管不顧,甚至被“遺棄”的老人,做飯、勞作等等都是“自食其力”,生活悽慘,度日如年。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農村老人沒有經濟來源,得不到老農民的退休金。



無集中養老的資格和能力。既然家庭養老困惑多,那就不能入住敬老院嗎?這個可能性很小。孤寡老人才是敬老院的前提條件。儘管兒女不孝,畢竟是有贍養的義務人的。如果條件特殊,也能通過相關程序在敬老院養老的,可是子女要給老人每人每月拿出生活及其他費用1500元(當地人均最低平均工資標準)。這對於一般的農民家庭“不堪負重”。


養老金少,退休金是期盼。農村有“新農保”的,本是為農村老人養老“保駕護航”的,只是農民的繳費檔次低,也就是每人每月200元。到了60週年,今年還漲了,基礎養老金也就88元,連同基本養老金也就120元不到。一天才4元錢,讓老農民怎麼夠用?殊不知還有水電費等其他開支。60多歲的農民經歷了修路建壩、改土造田等國家建設,又棄小家顧“大家”,為國家繳納公糧多少年。之後的“三提五統”也繳到2006年才停止。農民對社會的貢獻是很大的,農民幹不動了才能“退休”,除了那一點養老金外,再沒有任何補助。想要“退休金”還被一些專家說了好多的搪塞理由。


農村老人健康問題難以保障。農村初級醫療服務低水平,費用報銷“門檻”高,再加上農村老年人勞動能力下降,或已經失去勞動能力,收入水平普遍很低,醫療費用往往只能由家庭或老農個人承擔,個別患有重病的老人也只有依子女經濟收入及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在這種情況下,老人小病則拖,大病則扛,得不到健康的保障。

“老吾老及人之老”,農村的養老問題多,情況複雜,才是60多歲的農民有了沒盼望,很悽慘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不能不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為生活而提神


農村以前的順口語是:人到六十花甲子,七十方為古來稀……

我國農曆年記事,為六十年為一“甲子”年,解放前的人的壽命比較短;人到“六十”稱大壽,那時兒孫們要為長輩(父母)做六十大壽,兒孫們為表孝心,購買上等木材為其做壽材(棺材),讓長者能在世前看到自己將來的歸宿。

那時是這麼說的: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



意思是:人到六十歲後,可以對家庭有個交待了;能活到七十歲的老人是比較稀少的。就是活到七十歲,去別人家(親戚)玩耍就是到了晚上,也不會留在家住宿的;親戚朋友怕他晚上死去。人到了八十歲後,如果到別人家,主人也不會安排他吃中、晚飯的,同樣怕他突然……都是為了家庭吉利而選擇,拒留宿、留餐的。

當然了,這都是以前的風俗習慣;現在沒有了,生活條件好了;我國男女人均壽命,達到了74歲以上,走在農村、城市裡,七十歲的、八十歲的、九十歲的……甚至一百歲以上的老壽星,比比皆是……

要想長壽,應放棄個人得失;不爭名不爭利,與人友善;放開心情,積極樂觀向上,合理安排起居飲食習慣;勤動腦,邁開腿;多運動,莫生氣,心以靜!

知足者常樂也!


樹下酒仙


有一句話叫: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無奈嘆息。

現在,隨著我們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我們中國人的整體壽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的六十歲、七十歲甚至八十歲,身體狀況還很好。我親眼見到過九十五還獨自坐公交的,八十五歲還能在街上騎自行車的。七十歲外出旅遊的就更多了。

人過六十,在傳統觀念上已經進入老年,可我們的身體狀況還很好,即便這樣我們也要面對現實,規劃好未來。那就是如何養老?

淒涼沒有作用,指望子女,未來好像也不現實。好在我們今後都有養老金,社會養老體系也越來越健全。為什麼說不能指望子女?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裡,可是養兒防老的。但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事實是這樣的),等我們老了,子女正是四五十歲的年紀,孩子正在讀大學或者正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正是壓力大的時候,子女還要工作,她可能很難顧及到我們。

年齡越大,體能越差,人生遲暮,自然規律,坦然面對。

如果想讓自己六十歲以後的生活質量更高些,那就要搞好自己的身體,自己身體能自理,活到100歲,也沒問題。如果臥病在床上,四十五十一樣非常的難過。

朋友們!戒菸限酒,莫管閒事。不生氣,管住嘴,邁開腿,享受晚年幸福!


吉祥流年


原話:人到七十古來稀……

七十古來稀:古稀,指七十歲。古稀的意思是原有古來稀少,由於古代醫學技術不發達,能夠活到七十歲的老年人比較少見,因此用古稀來形容七十歲。

套用電影的臺詞來說:

人生七十古來稀,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只有五十年,五十年再分成日夜,還有二十五年,再加上颳風下雨、三災六病,人這一輩子還能剩下多少好日子?

現在醫學發展的還不錯,若沒有太大的意外,活到70以上非常之多,相對於過去來說,活到70歲身體還比較硬朗,加上平時的飲食習慣和多方面保養,根本就看不出是70歲的人!

2013年 我騎電動車在非機動車道正常行駛,對面逆向駛來一個阿姨騎的電動車,看著不到50歲,騎得很快一個不小心兩人發生碰撞,她摔倒了,我趕緊扶起她我們到人行道後面,她就一直:哎呦……這裡痛那裡痛!讓我賠她錢並陪她到醫院各項檢查,然後她打電話叫她女兒和女婿過來,我打電話報警,交警也來了!交警瞭解完情況,人為她逆行全責,但都不是機動車,所以交警坐一邊,意思是你們私了吧!最後我賠她200塊!交警登記之後給我一個單子,後來在我看單子的時候才瞭解到,她71歲了,想起來都後怕,不過她身體確實很不錯,騎車如飛……

現在六七十歲,兒孫滿堂,沒有什麼淒涼的,況且無論大小城市每到晚上廣場舞跳的那是一個起勁兒,沒準還能跳出的黃昏戀,再說每天早上也都起個大早,擠公交去買新鮮的菜、去搶打98折的雞蛋,我覺得這就是他們的樂趣!


王二狗Vodka


人類數量劇增,按十倍量,以前村裡只有一二個六十歲,當然孤獨和稀小,那麼現在村裡就有二三十個老人了,再加上醫療科學的進步,甚至都有五六十個老人了,怎麼還會感到孤獨與淒涼?當然一家人,子女沒有成家立業之前,熱熱鬧鬧,同享天倫之樂,現在子女都是事業與小家庭的建設,無暇顧及老家及父母,讓老父母感覺失落與寂靜,心裡一下不能平衡,所以才覺得世界遺忘了他們,信感孤獨與淒涼,這是很正常的,都很正常,那怎麼辦?有沒有解決的辦法?答案是肯定的,是能夠解決的,首先老人要有積極與理解的態度,社區,鄉鎮各級政府積極組織和舉辦有利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動,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盼。過充實,快樂的老年人生活,是每一個有能力的人的義務與權利


週一言1


古人認為:"人到五十知天命,人到七十古來稀"。意思是說:人活到五十歲,剩下的時間不多了,一般人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因為能活到七十歲的人是比較少的,五十到七十的中間數是六十,所以古人認為只要活過六十歲,就己過平均數,也就不算短命的人了,對家族對祖宗也算是有個交待了,死後也可以名正言順地入家祠,接受後輩的祭祀貢奉(。當然這種家規習俗,也只是部分地區部分家族有這種規定,不是全部。)

所以他們認為,只要活滿六十歲就沒有家族給他們帶來的生存壓力了,活長活短都無所謂,能活長一點當然更好,活得不太長也不遺憾,也就沒有了六十歲前一定要活滿六十歲的盼望。

人,一但沒有盼望,思想就容易消極下去,加之步入老年,人自身的各項生理機能進入衰退期,有些老年人也就容易產生消極情緒,表現為喜歡獨居,不願參加社會話動,少言寡語情緒抑鬱,孤獨淒涼。




當今社會,物資充盈,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醫療保健能力得到迅I猛發展,社會養老保障日臻完善。問題中提及的農村老人的這種現象,應該是己得到較大改善。但是,在一些欠發達的偏遠農村地區,子女們均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守"空巢"的現象依然存在。

在此,筆者呼籲全社要關心關愛"空巢老人"。作為子女,雖然不能做到"父母在不遠游",但是常打電話回家,與父母拉拉家常,瞭解一下他們的身心健康,為他們解決各種身心問題,我想這是不難做到的吧!如果有條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或把他們接到自己工作地生活。最終,讓他們能夠身心健康,快樂生活,頤養天年。


易道貞子


農村是有:人生六十古來稀一說。由於隨著農村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的改善,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身體健康,精力尚好,普遍還在田間勞作(這樣寄託了他們的思慮),他們大多還充滿活力(少數體弱多病的除外),對耕耘,種植都會有豐收的盼望,希望“多收三五斗”。但這不是他們的唯一盼望。他們更多的是盼望家庭子女平安,最好掙到錢或發大財(這樣又會寄託更大的期望)。由於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年齡大,以變得失落和無助了。人隨著年歲的變大,心靈變得更加寧靜與平和,不會像青壯年一樣的爭強好勝。對“命運”的認同感會變得更加強烈,對物質佔有慾逐漸淡漠。這可能是普遍老人的心態,也許在某些時間裡會想到生命終點,也許會有一絲淒涼的感覺吧。


治平36


人過六十,古來稀。這是一句古話,在老年間形容人過了六十歲就沒多少時日了。

現代社會這句話已經不適應了,現在過到六十剛退休,是享福的時候你能說沒奔頭嗎。勞碌一輩子了過六十可以不工作也有工資了,是幸福的開始,看著兒孫滿堂多好。

有的不富裕的家庭六十多歲依然堅持工作的大有人在。現在人們的壽命時間長了不能和古時候相比較了。

個人認為,過六十自己依然可以活的開心快樂。謝謝。





農民小哥阿四


這句俗話,我看巳經不適用了。現在從城市到鄉村,隨著生活條件與生活質量的提高完善,人活一甲,精力充沛,身體硬朗,是精神生活最豐富的時候。人活六十歲,正是人生第二個青春的開始。人只要保持快樂輕鬆的精神狀態和麵貌,不斷地用知識充實自己,不管到什麼活到什麼歲數,都會找到幸福安逸的生活樂趣。



六十歲,有些人還是意氣風發,發著餘光和餘熱。但這是少數人。

更多的人,雖然身體條件還算可以,但內心已經失去昂揚的鬥志。我想,所謂的古來稀,在今天的社會里,應該指這些。

上了年紀,尤其是六十歲以上的人,人生的起伏滄桑均已見識與經歷過,對生命已經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俗稱“看破紅塵。心已累啦,沒有盼望,頓時覺得人生的淒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