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書,你有多久沒給親愛的爸爸媽媽寫封信了?

一封家書,你有多久沒給親愛的爸爸媽媽寫封信了?

“家書”是字兒話,也就是咱們平常說的家信。

我問過幾個家在外地的朋友,現在還給不給老家的父母或者親戚朋友寫信。回答一律乾脆果決:“不寫”。為什麼不寫呢,這就不用問了。現在電話這麼方便,誰還寫信幹什麼?除了電話還有短信、電子郵件,微信聊天,視頻電話等網絡先進手段。所有這些,又快捷又方便。你想到誰了,有什麼事要說了,拿起電話,基本上不出十秒鐘就能和對方說上話。這麼一比較,寫信就太落後了。

一封家書,你有多久沒給親愛的爸爸媽媽寫封信了?

可是,畢竟是從紙質傳媒時代過來的人,也許還是傳統的東西比較根深蒂固吧。很多時候,我還是願意寫信、看信。我也相信,與我有同感的,當不在少數。因為,無論寫還是讀,字裡行間的表情達意,絕不是電話中言來語去的交談可以替代的。一紙在手,那種質感的關懷、實實在在的情感的表達,久遠而溫馨,真不是一條短信或者一封電子郵件所能替代的。

也許是現在用紙筆寫信的人越來越少的緣故吧,國內出現了一些專門蒐集和研究民間家書的文化公司,似乎大有“搶救”的架勢。我覺得這既是好事也不是什麼好事。說它是好事,畢竟現在寫家信的人越來越少,萬一哪天絕跡了,豈不是傳統文化的一大損失?說它不是好事,其實出於一種不願承認現實的心理——寫封家信這樣簡單的事居然也要失傳,難道不是文化的悲哀麼?“搶救”是應該的,可是,真就淪落到需要搶救的地步了麼?已經蕭條到需要搶救了,還需要搶救麼?過去京城大街小巷常見鋦盆鋦碗的,這行業現在銷聲匿跡無處可尋了,估計就是搶救也活不下去了。如今摔破了一隻飯碗,誰還會拿去給鋦上呢。這樣“死去”的行業還真不少,比如縫窮的、代寫家信的,都絕跡了。也是,自己都沒有寫家信的想法了,何況代寫。

一封家書,你有多久沒給親愛的爸爸媽媽寫封信了?

我總覺得,除了茶文化酒文化這類至今大行其道的東西之外,有些傳統的東西一旦被冠以“文化”,就離“遺蹟”不遠了。如果有一天,家書也成了歷史遺蹟,那就只有用“可悲”形容了。

我真想呼籲,為了不讓家書成為遺蹟,常給父母或者親戚朋友們寫封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