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法國嚷著要嚴懲德國,為何卻遭到了英美的反對?

xwaicdd


1918年一戰結束,法國所在的協約國陣營取得勝利,但是最早加入戰爭的法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法國軍隊傷亡超過600萬人,北部省份作為一戰主戰場被打成一片廢墟,可以說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因此一方面為了補償自身的損失,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德國再次崛起,法國在巴黎和會上要求嚴懲甚至於肢解德國,但在英美兩國的阻撓下,法國的圖謀沒有得逞。只能說協約國陣營就是個利益聯盟,當大敵德國倒下後,英法美這三個盟國為了爭權奪利自然拆夥了。

回顧歷史就會發現英法兩國堪稱世仇,英法百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拿破崙戰爭等等,就連讓法國遭受奇恥大辱的1870年普法戰爭背後也離不開英國,可以說英法的敵對幾乎貫穿歐洲歷史,一直到強大的德意志帝國崛起才改變了局面。

1871年,長期分裂的德意志實現統一,迅速爆發出強勁的力量,到20世紀初德國超越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在經濟領域打的英國節節敗退;而等到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後,德國更是依靠強大的國力在殖民地爭奪、海軍軍備競賽等多個領域對英國發起挑戰。大英帝國面對德國的挑戰越來越力不從心,眼看著霸主的地位搖搖欲墜,不得不放棄過去的“光輝孤立”政策,尋求盟友支持。1903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主動訪問宿敵法國,促成了1904年英法協約的簽訂,雙方就過去的仇怨達成諒解,開始合作對抗新崛起的德國。

實際上英國拉攏法國有些居心不良,有讓法國擋槍的嫌疑。因為英國本土和歐洲大陸隔海相望,雖然有軍事盟約,但是英國軍隊並不會在戰爭剛爆發的時就投入戰鬥,等到英國軍隊趕到前線的時候,德軍早就攻入法國境內了,最終一戰英軍傷亡113萬,而法軍傷亡高達633萬,差距懸殊;另外英國本土在一戰中基本沒受到破壞,而法國東北部的10個省開戰不久就被德軍佔領,這裡是法國的工業中心,淪陷了4年,一戰法國財產損失高達2000億法郎,傷筋動骨。可見英法說是盟友,互相間也是算計不停。

一戰結束後,英國民間也有要求嚴懲德國的呼聲,但英國政府明白一旦過分削弱德國,會造成法國獨霸西歐大陸的局勢,這並不符合英國的利益,因此在巴黎和會上拆法國的臺,同意德國支付戰爭賠款、瓜分德國殖民地,但是不同意徹底解除德國的武裝力量。應該說最終版本的《凡爾賽條約》是比較符合英國訴求的。

法國和美國的關係應該說是有傳統友誼的國家。1775年至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中,法國的大力支持可以說是美國擊敗英國,實現獨立的重要因素。此後在對抗英國的問題上,美法兩國又多次聯手,美國的標誌性建築自由女神像就是法國1876年的時候贈送給美國的獨立100週年禮物,但是這種友誼在重大的國家利益面前是很脆弱的。

19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就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但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有限,被歐洲列強當成土財主對待。一戰是美國又一場資本盛宴,在戰爭前期美國對於協約國和同盟國是兩頭通吃,撈了一大筆錢。等到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一方面是德國已經顯露頹勢,美國屬於痛打落水狗,撿便宜去了;另一方面美國是要趁機插手歐洲事務,擴大美國影響力,使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性大國。

一戰中英國欠美國債務8.5億英鎊,法國欠美國債務40億美元,美國成為英法的最大債主,美國以為可以藉此取得國際事務的主導權,因此1918年1月8日美國總統威爾遜就提出了建立國際聯盟和維護公海航行自由為基礎的“十四點”綱領,表面上說的是自由平等,實際上就是美國要從英法手中奪權。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的第一天,威爾遜就駁斥了法國要嚴懲德國的主張,要求先討論建立國際聯盟的問題,想主導巴黎和會進程。但英法也不是吃素的,聯手排擠美國,美國當時也是實力不濟,沒有實現自己的圖謀。

在巴黎和會上美國為德國說話也不是出於好心,一切都是利益。首先一戰中德國也欠了美國很多錢,德國一旦被法國徹底打倒,這些欠債就沒地方要去了;其次英法對於美國插手歐洲事務的排斥,讓美國意識到英法實力還是太強,要給他們找一個對手,而德國就是最好的選擇。此後美國出錢出技術扶持德國復興,納粹德國日後的強大,可以說美國出了大力。

巴黎和會可以說是一次失敗的會議,看似滿足了各方的期望,但在英法美三方博弈下,任何一方的圖謀都沒有實現,和稀泥一樣的《凡爾賽條約》留下了大量漏洞和矛盾,埋下了二戰的火種。


當狗容易做人難


1914年至1918年,人類社會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爭奪霸權的戰爭。最終以英、法、美為首的協約國打敗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

戰後,英、法、美主導於1919年1月開始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召開了“巴黎和會”。會議中,戰勝的協約國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在殖民地瓜分和戰敗國處置上爭吵不斷。

法國與德國同屬歐洲大陸國家。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出於對德國的報復和方便法國戰後稱霸歐洲大陸,在“巴黎和會”上力主肢解德國、懲罰德國,以求最大限度削弱德國。

英國做為歐洲島國,不希望歐洲大陸出現一個強大國家,而兩個實力相當、相互制衡的國家,符合英國戰略利益。所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巴黎和會“上反對法國主張。

通過一戰,美國做為美洲國家,其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為提升。美國總統威爾遜擔心過度的懲罰戰敗後的德國,會給無產階級力量的增長創造條件,所以也反對法國的主張。

最終,巴黎和會的與會各國在經過五個月的搏弈和妥協之後,簽訂了針對德國的《凡爾賽條約》並與針對其它戰敗的條約一起,建立了歐洲戰後的新秩序。


林城布衣10001


一戰法國損失很大,復仇意識最為強烈,提出的賠償要求那就是搞死德國,英國紳士些,美國理智些,說你法國索賠不要緊,但你搞死了德國,你也得不到賠償啊。事實上困苦的環境給了希特勒很大的市場,而後最恨德國的法國,卻又綏靖,猶猶豫豫,客觀上要為納粹的膨脹對外侵略承擔比較大的責任。當然這是後話。


fape


為歐洲各國的勢力平衡


風雲濟會


防止法國坐大。

美國在美洲,英國跟歐陸隔海相望。

德國一旦被閹割的太嚴重,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會擴張。


槍炮與玫瑰乄


嚴懲德國意味法國將在歐州大陸成為第一強國,這會動搖英國在歐洲的地位,也有損於美國利益。畢竟這兩國都不希望在德國之後,再冒出一個不易對付的對手。所以英美反對法國關於嚴懲德國的主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